内容推荐 作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航天飞机令人类探索太空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变革。本书追踪了这段历史,书中的文章均由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前历史专家罗杰·D.劳纽斯撰写,书中呈现的大幅精美彩图均由航天历史学家、科普作家皮尔斯·比佐尼从NASA的档案库中精心挑选。本书讲述了航天飞机从概念被提出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整个过程,呈现了每个阶段的多幅艺术图和实拍照片,为航空航天爱好者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本书包括4个章节。第1章介绍了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和发射历程。第2章介绍了航天飞机爆炸事件——1986年挑战者号升空时爆炸,并讲述了灾难之后近20年间航天飞机的成就。第3章介绍了航天飞机第二次爆炸事件——2003年哥伦比亚号重返大气层时爆炸解体(这次爆炸使航天飞机时代在2011年结束),并展示了从2003年到2011年航天飞机的工作内容。第4章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讨论了航天飞机的荣誉和遗产。 本书内容丰富、图片精美,适合航空航天爱好者和科普爱好者阅读。 目录 前言 1 建造航天飞机 2 损失与恢复 3 航天飞机时代的终结 4 荣耀和遗产 序言 受出版社编辑邀请,很 荣幸能为NASA这套书撰写 总序。我想从3个方面来说 一下这套书,即这套书的内 容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 这样的一套书,以及未来我 们能不能有一套类似的原创 书。 这是一套关于航天航空 的科普图书,分别简述了航 天飞机的历史,太空探索的 历史和火星探测的历史,当 然这些历史都是NASA视角 下的。近些年来,图书市场 上兴起了一股“简史”热,这 股热潮似乎起源于霍金的《 时间简史》。我认为,“简 史”不是简化的,不是简陋 的,也不应该是简略的,而 应是简朴、言简意赅和简明 扼要的,是简约而不简单。 而呈现在各位眼前的这3本 书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如今 ,我们进入了一个读“频”的 时代,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 的日益发展,短视频成为人 们获取日常信息的重要渠道 ,传统的纸质图书似乎日渐 式微,已成明日黄花。但是 对于任何一个想系统了解某 个领域的知识的人来说,阅 读图书依然是一个不二的选 择,而这套书可以让读者朋 友在重拾阅读快乐的同时获 取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我们经常说“一图胜干言 ”,对于一本质量上乘的科 普图书来说,图片不仅仅是 文字内容的补充,有时候甚 至是主角。在此,我不得不 说一下这套图书最大的亮点 之一一精美绝伦的图片。这 套书的编辑告诉我,版权方 只把书中原图提供给指定的 印刷厂,足见其对图片质量 的重视。而我在第一次看到 这套书时,就被书中的高清 图片深深吸引,相信各位读 者朋友也一定会被那一张张 极具科学之美的图片“迷住” 。 这套书从科学的视角, 用读者可以理解的、通俗易 懂的语言介绍了航天飞机的 历史、太空探索的历史,以 及探索火星的历史。物理学 家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 文中曾经深有感触地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 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 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这套书中的图片不仅能 增强青少年读者的想象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能在 某种程度上激发青少年读者 的探索欲望。火箭理论先驱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曾说过:“科学的发展最初 起源于幻想和童话,然后经 过科学计算,最终才能梦想 成真。”相信这套书必将让 青少年读者在收获更多科学 知识的同时激发出更多的想 象力和更强的好奇心。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 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 航天梦。从2021年4月29日 的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 ,到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 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 本构型的空间站组装,我们 已经建起一座国家级太空实 验室;从2004年中国正式 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到 2022年中秋节前夕我国科 学家宣布首次在月球上发现 被命名为“嫦娥石”的新矿物 ;从2016年1月11日中国火 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到天 问一号环绕器进行环火星探 测,以及“祝融号”火星车巡 视探测火星表面……这一系 列“大动作”的背后既有很多 精彩的瞬间,也有太多可以 记录和传颂的故事,还有很 多可以转换为科普内容的科 技资源,这些都可以成为向 全世界公众进行科普的内容 和素材。在航天领域科普中 ,不能没有中国声音和中国 故事,希望这套书的引进与 出版可以为我们做好原创航 天科普提供更多的经验。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 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