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文化遗产/辉煌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境内有大量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民族文脉延续和文化多样性的反映,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意义。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所在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骄傲。中国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每一项遗产,均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传承演变,是同类遗产中的卓越代表。

张静伟编著的《中国文化遗产》精选中国最有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承意义等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

内容推荐

张静伟编著的《中国文化遗产》精选中国最有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承意义等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同时,《中国文化遗产》配以精美的图片,让你在阅读的同时,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和如临其境的感触。

目录

古典建筑群

 世界上最大的木石结构宫殿群——故宫/2

 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北京天坛/4

 中国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6

 古代帝王行宫——承德避暑山庄/8

 姑苏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10

 华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12

 中国先哲的故居——曲阜孔庙/14

 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布达拉宫/16

 藏传佛教第一寺院——大昭寺/18

古楼 古塔 古桥

 山巅筑有客家情——福建土楼/22

 如椽巨笔传名楼——南昌滕王阁/24

 极目楚天第一景——武汉黄鹤楼/26

 千年古都浮屠影——大雁塔/28

 无边风月留丹青——湖南岳阳楼/30

 四面云山拱一柱——应县木塔/32

 亚洲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34

 美与力的结晶——嵩岳寺塔/36

 凤凰展翅的“印象”——傣族竹楼/38

 矗立在田野的梦——开平碉楼/40

 诗意的飞越——吊脚楼/42

 佛陀的足印——曼飞龙塔/44

 中国名塔中的伊斯兰风——苏公塔/46

 中国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卢沟桥/48

 中国古代第一跨海大桥——洛阳桥/50

 桥梁史上的里程碑——赵州桥/52

 中国最具诗意的桥梁——风雨桥/54

文明遗址 陵墓

 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北京人”遗址/58

 长江流域的华夏古文明——河姆渡遗址/60

 古蜀国的幻影——三星堆/62

 奴隶王朝档案馆——殷墟遗址/64

 大漠中的神秘王国——楼兰遗址/66

 东北亚艺术宝库——高句丽王城遗址/68

 历史的见证——圆明园遗址/70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陵——黄帝陵/72

 千古第一帝的墓葬——秦始皇陵/74

 千年女尸的现身处——马王堆汉墓/76

 东方金字塔一西夏王陵/78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寝——明清皇陵/80

 传奇皇妃的地下归宿——香妃墓/82

古城 古镇 古村

 自然之神的居所——丽江古城/86

 晋商的金融中心之一——平遥古城/88

 天主圣名之城的核心——澳门历史古城区/90

 商贾名流出水乡——南浔/92

 深巷杏花江南雨——乌镇/94

 吴越气韵唐宋风——西塘/96

 毓秀东方威尼斯——同里/98

 银虹卧波连古今——用直/100

 深山复见桃花源——西递、宏村/102

 袖珍”古堡”藏乾坤——张壁村/104

 武侯遗族的小王国——诸葛村/106

 清代民居的明珠——乔家大院/108

 传统建筑的瑰宝——牟氏庄园/110

 三晋民间紫禁城——王家大院/112

 尘封的民间城堡——王氏庄园/114

石窟 石刻

 东方文化的博物馆——敦煌莫高窟/118

 中国石刻的里程碑——云冈石窟/120

 石刻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122

 中国古代泥塑馆——麦积山石窟/124

 半壁危岩参佛影——大足石刻/126

 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128

传说 民谣 少数民族文学

 断桥邂逅悲情恋——许仙白娘子传说/132

 千古绝唱蝶翩跹——梁祝传说/134

 一年一度鹊桥会——牛郎织女传说/136

 人仙相恋配奇缘——董永七仙女传说/138

 绝世美女——西施传说/140

 人间活佛——济公传说/142

 西南歌神——刘三姐歌谣/144

 远古渔猎活动的遗存——“古渔雁”故事/146

试读章节

中国古代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条小龙保天坛

传说以前未修天坛时,旁边有一口深井,里面住着一个老龙,当老龙得知皇帝要在此修建天坛时,他就想让皇帝满足他一个愿望,因为老龙从未有当官的子孙,他想让皇帝封他的子孙为官,威风成风。皇帝知道老龙的愿望后,也觉得很是新鲜,索性就应了他的要求。本来龙是离不开水的,可这老龙非让他的儿孙趴在太阳底下,等圣旨。太阳升的高高的,晒的地面都裂口子了,龙子龙孙们都快晒蔫了,东倒西歪地直哼哼。就在这时,一个太监飞马而来,小龙们都精神了,混身用劲一挺,但是身上都僵硬了,变成石头了。老龙王一见这情景,顿足大哭,子孙再也变不回来了,知道他们没有当官的命,就让他们衷心保天坛。老龙王化阵清风而去,留下百条小龙永保天坛。据说光绪年间祈年殿大火,就是这一百条小龙喷水吐雾,把大火扑灭的。

天坛的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仅靠28根木柱和1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的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圆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建筑特点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寓意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古代人宇宙观念的具体体现。

P4-5

序言

长河回荡,岱岳独尊。

浩瀚青史,宛若不绝长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流传年代久远,而且影响范围广阔,不但在本土根深叶茂,而且波及周边国家,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心。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华大地上已经有了人类文明的痕迹。至公元前两千年,中国已经出现了高度繁荣的文明——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夏王朝。此后,殷商至西周,冶炼金属的水平大大提高,形态各异的青铜器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了一段青铜文明。

周王朝末期,天子的共主地位逐渐衰弱,五霸争雄,七雄崛起,最终被兴起于西北的秦国所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王朝。秦风终衰,群雄逐鹿,汉高祖刘邦起于草泽之中,再度建立统一的政权——汉王朝。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持久影响力的王朝,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奠定了华夏文明两千年来的基础。

汉王朝到汉武帝时期达到全盛,此时的汉王朝不但开疆拓土,而且高举儒家文化的大旗。儒家文化将人的最高修为理想化——圣人境界。知识分子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圣人,普通民众则期望获得圣人的教诲。儒家思想被国家的领导者宣布为知识分子的立身与治世信条,这不是偶然的,是一个王朝需要一个系统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诸子百家,而且都曾各领风骚,那么,为何汉武帝会“独尊儒术”呢?梁漱溟先生这样解释儒家思想:

儒家之所谓圣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为智慧的。普通人之所以异于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地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仿佛通体透明似的。

很显然,无论是理想化的,还是世俗化的诉求,儒家文化都有其不可超越的地方。自汉代之后,历代统治者均不同程度的尊儒家思想为国家统治的基础。至隋唐,更是开科取士,将儒家经典视为储备人才的基础教材。

这种传统延续到宋元明清等王朝,发展出新的理论。其中,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波高峰,不同的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中,儒家思想并非唯一之思想源泉。道家、佛家等思想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的结构。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大家为例,他们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下的知识分子,但其思想并不完全属于儒家范畴,而是自成一家,大开学术风气。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重新确立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进而开掘出新的文化生命力。

到了清末,西学东渐之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官方正统的守护者)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提出了改造性的理论,尤其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加凸显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孤傲与苍凉。在这种没落与冲撞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并非一力的否定自己的文化。反之,他们一方面接收外来文化,一方面从自己的文化母体中寻找新的出路。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开一时之风气的人物,虽则积极鼓吹西方文化,但自身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即便是高歌猛进的新文化运动中,其重要人物也都是兼善中西文化的大师,如章太炎、胡适、蔡元培、陈独秀、鲁迅……几乎都是深入到传统文化的脉络之中。这些伟大的知识分子明白,只有正视中国文化的魅力,乃至缺点,才能汲取其养分。中国文化本身是复化的,多元性的,博采众长的,自身具有其强大的突破能力。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一直未停息过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无论是早期东方文化的西传,还是19世纪晚期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都说明文化的交流是世界的主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自身的特性展现出一种特质,它既不自高自大,同时也不妄自菲薄。以中国古代史上最具开放性的唐王朝为例,它一方面将中国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域的艺术。从西域传播而来的音乐、舞蹈不但深受民间喜爱,而且在宫廷里演出。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的自信力,同时又有其包容、谦逊的特点。

对比古代欧洲文化的没落,尤其是陷入中世纪教廷的统治,梁漱溟先生说:

当古代西洋文明没落以后,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历史的本流出于干涸状态的期间,中国文明的大湖反而现出了最汪洋的全盛时期。

古代中国曾为全世界贡献了其辉煌成就,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现代中国要继续进步,就不得不审视自身所背负的古老文化。

中华文化不但是一个民族崛起的“软实力”,更是构成一个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基础。《尚书》曰:冕服华章日华,大国日夏。先贤注疏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种重视社会秩序,构建最高审美的命名,意味着一个民族坚实、廓大的胸怀。是中华文明稳健、多元化,旺盛生命力的预兆。

中华文明犹如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河,从巍巍雪山奔流而来,起初是涓涓细流,其后百川汇聚,万壑竟流,凝聚成一条涛声如雷,响彻云霄的大江,九曲萦回,直奔世界文明的大洋。朱相远先生在《中华世纪坛序》中赞美道: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 

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环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

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

中国文化历久弥新,在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后,仍然焕发着光辉。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经济、绘画、音乐、雕刻、建筑、医学等各个领域均有巨大的成就。

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如此浩瀚的历史文化,能不心生敬畏?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序中说: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只是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随附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以此种态度审视自己国家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方算得上第一等的大国民。

站在历史文化的画卷前,面对灿烂文化、壮美河山,能不思量做些什么?翻文献,写学术文章固然是妙事,但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极重要的。我与邓占平、何跃青、周广宇等诸位老师多次磋磨,最终决定分门别类筹编一套中国历史文化的书。这套书的编者中多有俊彦,照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话说:“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资料搜集、审定、编改、增删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的,但诸位同道多能一丝不苟,苛求其精,最终编成这套丛书。但因资料浩繁,所涉专门知识杂,时间有限,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是为序。

尚论聪

2012年11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文化遗产/辉煌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静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82080
开本 16开
页数 1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2013070700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