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晚清重臣到立宪皇帝真实的袁世凯
内容
试读章节

一 名将之后立戎志

袁世凯是近百年被全盘否定的历史人物。中国的史作者有个特点:要否定某人就从头到脚、从小到死地彻底否定。说袁世凯出生在“恶霸”之家,自幼就是个“胡天胡地的恶少”,结识的也尽是“市井无赖少年”。

而历史的真实是,袁世凯出身名将仕宦之家,他自幼便是有志少年。

袁世凯出生于19世纪中期。中国一方面遭受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另一方面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和捻军起义。是清政府内忧外患当头的乱世。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地处豫皖两省之交,是捻军起义的中心地带。

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把太平军和捻军起义当做“心腹之患”,集中力量剿灭之。由于这次农民起义的规模之大,所以战争的残酷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仅是中国人口的消亡就很可观,战

前中国总人口为4.3亿多,战后仅存2亿多。

清政府以2亿多人口和毁灭性生产资料等巨大代价,终于扑灭了那次波及全国、长达18年的农民大起义。清王朝死里逃生。

清政府将这次镇压农民起义叫做“中兴”大业;把镇压起义的头目叫做“中兴将帅”,更突出者叫做“中兴名将”。据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统计,仅湘军可立传的将帅就有150余人之多。

淮军的将帅更不会少于这个数字,不湘不淮的将帅亦大有人在。

袁世凯的祖辈和父辈便是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中兴将帅”,他的叔祖袁甲三便是被清政府诏宣国史馆立传的特级功臣,也是“中兴名将”和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齐名。

河南称中州,是我国典型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早期文明的发祥地。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便以河南为统治中心,以洛阳为都城。以后的商、东周、东汉、西晋、隋、唐等王朝都以河南为都埠重地,以洛阳为首都。所以,洛阳为“九朝古都、八代陪都”,实际上有13个王朝建都洛阳,以河南为统治中心。

但是,近代以来,因国内外贸易的兴起,沿海城镇地位的提高,经济中心移向东南沿海,中原地区逐渐落后,成了国家的贫困区、重灾区。

贫穷地区会产生所谓“穷地富户”。广大农户破产,地土便逐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少数人便成了富户。袁世凯的祖辈便是豫南有名的富户,即地主官宦世家。

历史事实表明,谁控制了生产资料,谁就控制了文化和政权。袁氏家族世代耕读,世代有人读书做官,被视为书香门第、豫南名门。

袁氏家族的高官还是产生于镇压近代农民起义的战争中。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叔祖父袁甲三、袁重三、袁凤三,都是耕读为生。其中甲三成就最大,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兵部给事中。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清军屡败,军饷告罄,清政府只好命地方兴办地主武装,即团练,以抵御太平军和淮河流域崛起的捻军。湘军、淮军都是这时编练成军的团练武装。许多文官和大批知识分子都弃笔从戎,参加镇压起义的地方部队。

袁氏家族的全部成年男子都投入到地方武装之中。袁甲三由兵科给事中回乡办团练,被清廷命为帮办团练大臣,驻军安徽临淮关以攻捻。他的长子袁保恒,进士出身,为翰林院编修,也投入甲三的军营。次子袁保龄,举人出身,同时弃文随父征战。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因是长房长子,未允离家出征,也在家乡以同知(县)衔,举办团练。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也同时随袁甲三剿捻。保中和保庆是袁树三的两个儿子,因保庆无子,把袁世凯过继为嗣子,保庆即为世凯的嗣父。

在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的过程中,袁世凯父子叔侄皆因战功晋升。袁甲三由一个五品京官直升为督办皖、豫、苏三省军务钦差大臣、漕运总督,为地方一品封疆大员(清廷地方一品大员称为八督,共八缺;十二个省级长官为二品称为十二抚,共十二缺,统称为八督十二抚,是地方20个封疆大吏),漕运总督职掌清廷的漕粮征调运输,并统领及制江北的镇道各官,是清政府极为重视的一品大员。

袁甲三于同治二年(1863年)病死,死后被皇帝赐谥“端敏”,即端正聪敏。清政府时“端敏”公的态度,是袁氏家族极大的荣耀,成为袁氏世世代代的楷模。

袁甲三的长子袁保恒也因军功升迁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为朝中的二品大员,与巡抚(省长)同级。

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也因军功升至二品官。

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以军功历住济南候补知府、江南盐运道等重要官职。

袁氏家族出了这么多高官,是典型的高门显族,即是所谓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在河南那个穷地方,在大众眼里,俨然一个小王朝了。

袁世凯生于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其生父袁保中生有五子,袁世凯在世字辈里排行是老四(并非保中的四子)。其叔父袁保庆曾生一子,出生不久夭折。保庆妻牛氏非常喜爱世凯,自幼为之哺乳,视如己出。时任济南候补知府的袁保庆年过四十,以为无望生子,便向哥哥讨来世凯作为过继儿子。

时年七岁的袁世凯遂跟着嗣父至济南、扬州、江南(治所在南京)等任所。自幼受官场陶冶,大城市的繁华,使幼年的袁世凯眼界大开。

高门显族,军功世家,尤其祖父袁甲三国战功得高官的荣耀,成为幼年袁世凯的奋斗目标,决心如祖父一样,做八面威风的大将军。

捻军失败后,时局趋近和平,国家进入建设年代。嗣父袁保庆企图让世凯走科举正途,在济南府任所请名师为之启蒙;至南京后更延聘文武兼资的老师对他进行严格教育。

据史料记载,袁世凯幼年异常聪明,诗书过目成诵,但却表现出不愿死读经书,对拳脚武功尤为喜好。那个文武兼备的塾师便教他习练武学,自幼随军征战的袁保庆见儿子偏好武功,也把自己多年的领兵战斗心得,编为《自义(yi,音义,有能力)琐言》一书,亲自向世凯演讲。

世凯不愿走科场旧途,学汉代班超,立下投笔从戎之志。“柳林春试马,虎帐夜谈兵”,他苦读兵书,学习骑射。他经常去南京郊外习练骑术。一次不慎从马背上摔下,伤了脚踝骨,怕嗣父责怪担心,不让他再练骑术,自己偷着让走方郎中医治,结果伤虽医好,但断骨未接好,使他终生留下残疾,走路有些微瘸。

同治十二年(1873年),嗣父因患霍乱,在南京弃世,十四岁的袁世凯与嗣母牛氏扶柩还乡。次年,在西北左宗棠处帮办军务的堂叔袁保恒又带他去左氏军营历练行伍。后来,保恒调任刑部侍郎,也把他带在身边。

袁保恒出身两代进士,也想好好培养世凯,曾延请进士张星炳等名师为之课读。但是,时任内阁中书的堂叔袁保龄则认为世凯资质虽堪造就,但其好动的性格,不易培养成文才。

光绪三年(1877年),袁保恒奉命去河南开封赈灾,袁世凯随行。此时世凯已十八岁,袁保恒让他“参佐一切”,发现他“办事机敏”,是“中上美材”。

光绪四年(1878年),袁保恒染上时疫,不幸病死开封任上。袁世凯从此失去长辈庇护,返回项城老家。此年,四世同堂的袁氏家族分家,世凯继承了袁保庆分得的一份丰厚家产。十九岁的袁世凯独立门户,成为一家之主。两年前,他曾回河南参加乡试,考举人未第完婚娶妻于氏。

袁世凯自幼受着将门熏陶,冲龄随叔辈去济南、南京、西北、北京,足迹及江南塞北,官场、兵戎历练,已成为胸有壮志,身怀阅历,出类拔萃的干练青年,绝非史书千篇一律记述的“恶少”、“混混”。

……

P1-4

目录

一 名将之后立戎志

二 投笔从戎学班超

三 平息壬午兵变,初显大将之才

四 宁捐其身,不误国事——袁世凯平定甲申之乱的是非

五 十年折冲守东邻

六 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与袁世凯何干

七 发愤练兵

八 小站——袁世凯的军事基地

九 小站——袁世凯的政治政权基地

十 袁世凯的用人特点:知人、交人、容人

十一 戊戌前袁世凯变法思想的表露和行动参与

十二 戊戌年袁世凯提出不同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十三 戊戌政变由慈禧一举告成,没给袁世凯天津“告密”时间

十四 巡抚山东,施展行政长才

十五 总督直隶,锐意变法,成绩辉煌

十六 日俄战争中,袁世凯鲜为人知的历史

十七 清廷倚袁为长城,扩军以守边墙

十八 废除科举考试制,利用新法选新人

十九 预备立宪运动的领袖

二十 官场斗争中的袁世凯

二十一 革命军兴,清廷起复袁世凯

二十二 争权乱纷纷,声明仅__个:君位以待袁世凯

二十三 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亦宣布“虚位以待”袁

二十四 袁世凯迫清退位,正式当选大总统

二十五 民国政坛再起风云

二十六 毁党建党,宋教仁欲谋首相位

二十七 “二次革命”前后的是是非非

二十八 “誓以予息尚存,决不承诺”:袁世凯与“二十一条”交涉

二十九 是立宪帝制,还是专制帝制?

三十 墙倒众人推,袁世凯身死名败

序言

几十年来史书已把袁世凯钉死在“窃国大盗”的耻辱柱上,成了几代人的通国定论。近年大批历史文献的披露,厘清了道听途说的传闻、想当然的臆断、无意的附会,或有意的伪造。使国人常识般的定论,却并无史实的支持。

袁世凯的历史,几乎同人们的认识相反。

史书皆说袁世凯青年时代是个胡天黑地的纨绔小混混。实际上他是一位有志青年,一直在探索着人生目标,最后的定位目标是汉代的青年英雄班超。

经过曲折的途径,投奔驻军登州的吴长庆军营,几年的学习和军伍生涯,锤炼成一位有军事常识、有战斗经验的年轻军官。

史书说袁世凯在朝鲜的十年不仅什么也没干,而且惹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史料证明,袁世凯在朝鲜的“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中,大智大勇,击败了日本的武力进犯和外交讹诈,维护了中朝关系,是中朝两国的历史功臣。连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认为袁世凯是极罕见的军事天才和外交人才,清廷上下也无不知之。

早在二十多年前,新史料已证明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运动。是康有为“围园捕后”的军事行动被西太后侦知,维新派才被镇压。袁世凯是主张变法的,他的办法更切合实际,只是戊戌年没给他试行的机会。

庚子事变是中国的巨大灾难。袁世凯手中有战斗力很强的新式陆军,他坐镇山东,八国联军不敢轻视,因此使山东成了一块净土,直隶等省的难民多去山东避灾。

直到袁世凯当选总统前,他都做直隶总督。在此任上,他把维新主张进行实践,他把直隶变成了当时称谓的“模范省”。

辛亥革命发生,各党各派都无力推翻清政府,都表示让袁世凯压迫清廷退位,然后让他做大总统。袁世凯做到了,他当选大总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外人评论袁世凯是“唯一可以胜任的领袖”。

美国传教士赫德兰说,袁世凯是“为国家掌握航向”的人;《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则说,袁世凯是“中国的未来”。袁世凯的思想“与时俱进”,从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清末十几年,他的确是“掌握航向”的人。他一直认为“君主立宪”是中国当时唯一的选择,“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他最终搞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封建专制。蔡锷、梁启超都是拥护君主立宪的,他们都去推翻袁世凯。他们所以那么做,是另有原因的。

骂袁世凯是“卖国贼”,主要是指“二十一条”。但历史却提供了相反的证据,袁世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坚韧而艰苦地与日本人斗争。终于争回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终于没有让日本把中国变成第二个印度。

袁世凯做直隶总督和大总统期间,做了许多至今少有人知的革新和善事。同李鸿章一样,他搞了许多中国的“第一”,如北京城的自来水、电业、交通事业,等等。

总之,历史本身是极为复杂的,袁世凯的历史更要复杂些。要让历史真实,就得尊重历史。

内容推荐

袁世凯出身名宦之家,他自幼便是有志少年。26岁的袁世凯从军四年便由一般青年人跃为三品高官,可谓官场升迁的奇迹。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练出了他的政治力量,成为他以后做总督、总统的政治资本。在小站那个军号声声的练兵场上,光大总督就出了四个,内阁总理出了六个,中央部长、省长、督军和逐鹿中原的军阀像走马灯般丛现丛出。国人共知的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王士珍、张怀芝等便是这个系列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是他小站练兵时的军官,由他一手选任提拔,袁世凯的用人原则很独特,他治下之将佐是不同流品、不同资格,老军入、大老粗、贩夫走卒、青年学生、唯利是图者、大烟鬼子等等人物兼收并蓄。而这些人不仅不甘受驱使,且多对他忠心不二。

他用国家的俸禄培养自己的政治力量。这不仅是曾国藩、李鸿章难与相比,连后来办黄埔军校起家的蒋介石,也没从黄埔培养出这么多重要的人物来。袁世凯的直隶新政中,做了许多中国第一的事。例如:天津的电车、电灯是他聘请比利时投资办起来的。京张铁路是由袁世凯提议、监修的,詹天佑是由袁保举的。北京的自来水是由袁世凯提议筹建的。中国的警察是袁世凯首先搞成的。慈禧的奔驰轿车是袁世凯奉送的……

编辑推荐

纵观袁世凯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驻军朝鲜,出任清廷驻朝全权代表,个人才华得到了展示,引起了朝野的广泛关注;小站练兵,成为威震一方的新建陆军统帅:在李鸿章的大力举荐下,一跃而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再授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罢官回籍后东山再起,先后出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大总统,直至成为立宪皇帝,引得后世无限争议……本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晚清重臣到立宪皇帝真实的袁世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东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9038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