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将之后立戎志
袁世凯是近百年被全盘否定的历史人物。中国的史作者有个特点:要否定某人就从头到脚、从小到死地彻底否定。说袁世凯出生在“恶霸”之家,自幼就是个“胡天胡地的恶少”,结识的也尽是“市井无赖少年”。
而历史的真实是,袁世凯出身名将仕宦之家,他自幼便是有志少年。
袁世凯出生于19世纪中期。中国一方面遭受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另一方面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和捻军起义。是清政府内忧外患当头的乱世。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地处豫皖两省之交,是捻军起义的中心地带。
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把太平军和捻军起义当做“心腹之患”,集中力量剿灭之。由于这次农民起义的规模之大,所以战争的残酷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仅是中国人口的消亡就很可观,战
前中国总人口为4.3亿多,战后仅存2亿多。
清政府以2亿多人口和毁灭性生产资料等巨大代价,终于扑灭了那次波及全国、长达18年的农民大起义。清王朝死里逃生。
清政府将这次镇压农民起义叫做“中兴”大业;把镇压起义的头目叫做“中兴将帅”,更突出者叫做“中兴名将”。据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统计,仅湘军可立传的将帅就有150余人之多。
淮军的将帅更不会少于这个数字,不湘不淮的将帅亦大有人在。
袁世凯的祖辈和父辈便是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中兴将帅”,他的叔祖袁甲三便是被清政府诏宣国史馆立传的特级功臣,也是“中兴名将”和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齐名。
河南称中州,是我国典型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早期文明的发祥地。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便以河南为统治中心,以洛阳为都城。以后的商、东周、东汉、西晋、隋、唐等王朝都以河南为都埠重地,以洛阳为首都。所以,洛阳为“九朝古都、八代陪都”,实际上有13个王朝建都洛阳,以河南为统治中心。
但是,近代以来,因国内外贸易的兴起,沿海城镇地位的提高,经济中心移向东南沿海,中原地区逐渐落后,成了国家的贫困区、重灾区。
贫穷地区会产生所谓“穷地富户”。广大农户破产,地土便逐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少数人便成了富户。袁世凯的祖辈便是豫南有名的富户,即地主官宦世家。
历史事实表明,谁控制了生产资料,谁就控制了文化和政权。袁氏家族世代耕读,世代有人读书做官,被视为书香门第、豫南名门。
袁氏家族的高官还是产生于镇压近代农民起义的战争中。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叔祖父袁甲三、袁重三、袁凤三,都是耕读为生。其中甲三成就最大,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兵部给事中。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清军屡败,军饷告罄,清政府只好命地方兴办地主武装,即团练,以抵御太平军和淮河流域崛起的捻军。湘军、淮军都是这时编练成军的团练武装。许多文官和大批知识分子都弃笔从戎,参加镇压起义的地方部队。
袁氏家族的全部成年男子都投入到地方武装之中。袁甲三由兵科给事中回乡办团练,被清廷命为帮办团练大臣,驻军安徽临淮关以攻捻。他的长子袁保恒,进士出身,为翰林院编修,也投入甲三的军营。次子袁保龄,举人出身,同时弃文随父征战。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因是长房长子,未允离家出征,也在家乡以同知(县)衔,举办团练。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也同时随袁甲三剿捻。保中和保庆是袁树三的两个儿子,因保庆无子,把袁世凯过继为嗣子,保庆即为世凯的嗣父。
在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的过程中,袁世凯父子叔侄皆因战功晋升。袁甲三由一个五品京官直升为督办皖、豫、苏三省军务钦差大臣、漕运总督,为地方一品封疆大员(清廷地方一品大员称为八督,共八缺;十二个省级长官为二品称为十二抚,共十二缺,统称为八督十二抚,是地方20个封疆大吏),漕运总督职掌清廷的漕粮征调运输,并统领及制江北的镇道各官,是清政府极为重视的一品大员。
袁甲三于同治二年(1863年)病死,死后被皇帝赐谥“端敏”,即端正聪敏。清政府时“端敏”公的态度,是袁氏家族极大的荣耀,成为袁氏世世代代的楷模。
袁甲三的长子袁保恒也因军功升迁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为朝中的二品大员,与巡抚(省长)同级。
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也因军功升至二品官。
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以军功历住济南候补知府、江南盐运道等重要官职。
袁氏家族出了这么多高官,是典型的高门显族,即是所谓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在河南那个穷地方,在大众眼里,俨然一个小王朝了。
袁世凯生于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其生父袁保中生有五子,袁世凯在世字辈里排行是老四(并非保中的四子)。其叔父袁保庆曾生一子,出生不久夭折。保庆妻牛氏非常喜爱世凯,自幼为之哺乳,视如己出。时任济南候补知府的袁保庆年过四十,以为无望生子,便向哥哥讨来世凯作为过继儿子。
时年七岁的袁世凯遂跟着嗣父至济南、扬州、江南(治所在南京)等任所。自幼受官场陶冶,大城市的繁华,使幼年的袁世凯眼界大开。
高门显族,军功世家,尤其祖父袁甲三国战功得高官的荣耀,成为幼年袁世凯的奋斗目标,决心如祖父一样,做八面威风的大将军。
捻军失败后,时局趋近和平,国家进入建设年代。嗣父袁保庆企图让世凯走科举正途,在济南府任所请名师为之启蒙;至南京后更延聘文武兼资的老师对他进行严格教育。
据史料记载,袁世凯幼年异常聪明,诗书过目成诵,但却表现出不愿死读经书,对拳脚武功尤为喜好。那个文武兼备的塾师便教他习练武学,自幼随军征战的袁保庆见儿子偏好武功,也把自己多年的领兵战斗心得,编为《自义(yi,音义,有能力)琐言》一书,亲自向世凯演讲。
世凯不愿走科场旧途,学汉代班超,立下投笔从戎之志。“柳林春试马,虎帐夜谈兵”,他苦读兵书,学习骑射。他经常去南京郊外习练骑术。一次不慎从马背上摔下,伤了脚踝骨,怕嗣父责怪担心,不让他再练骑术,自己偷着让走方郎中医治,结果伤虽医好,但断骨未接好,使他终生留下残疾,走路有些微瘸。
同治十二年(1873年),嗣父因患霍乱,在南京弃世,十四岁的袁世凯与嗣母牛氏扶柩还乡。次年,在西北左宗棠处帮办军务的堂叔袁保恒又带他去左氏军营历练行伍。后来,保恒调任刑部侍郎,也把他带在身边。
袁保恒出身两代进士,也想好好培养世凯,曾延请进士张星炳等名师为之课读。但是,时任内阁中书的堂叔袁保龄则认为世凯资质虽堪造就,但其好动的性格,不易培养成文才。
光绪三年(1877年),袁保恒奉命去河南开封赈灾,袁世凯随行。此时世凯已十八岁,袁保恒让他“参佐一切”,发现他“办事机敏”,是“中上美材”。
光绪四年(1878年),袁保恒染上时疫,不幸病死开封任上。袁世凯从此失去长辈庇护,返回项城老家。此年,四世同堂的袁氏家族分家,世凯继承了袁保庆分得的一份丰厚家产。十九岁的袁世凯独立门户,成为一家之主。两年前,他曾回河南参加乡试,考举人未第完婚娶妻于氏。
袁世凯自幼受着将门熏陶,冲龄随叔辈去济南、南京、西北、北京,足迹及江南塞北,官场、兵戎历练,已成为胸有壮志,身怀阅历,出类拔萃的干练青年,绝非史书千篇一律记述的“恶少”、“混混”。
……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