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上没有傻问题(新科学读本珍藏版)/北大基础教育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大基础教育文库”系列之一的“世上没有傻问题”专册,是全国“知识工程”联台推荐用书、是全国“知识工程·创建学习型组织”联台团购用书、是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用书,是获得“科学时报杯”最佳科普作品奖的青少年科普读物。

本书也是现行中小学自然课、科学课、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和地理课的必要延伸和超越。

内容推荐

本书是“北大基础教育文库”系列之一的“世上没有傻问题”专册,具体包括了:世上没有傻问题、地图的故事、新石器时代的天文学、向米老鼠致敬、金字塔的数学问题、不碍事的鱼缸、一个数学家的自白、花与我们的契约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一 世上没有傻问题

 世上没有傻问题

 这儿没有愚蠢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思想

 阿哈反应:我想出来了!

二 触摸数学这只大象

 触摸数学这只大象

 数学的魅力

 印度人的智慧

 神奇的π

 欧几里得的《原本》

 数学是一种精神

三 天与地的故事

 天空是一个大日历

 地球有多大?

 地图的故事

 想象之线

 新石器时代的天文学

 一堂航海技术课

四 向米老鼠致敬

 细胞的身世

 不碍事的鱼缸

 花与我们的契约

 大与小:地球上的生命

 向米老鼠致敬

五 吃了大数的亏

 金字塔的数学问题

 大数和小数

 吃了大数的亏

 大自然在乎

六 如果哈代知道了

 “他的头型完全变样了!”

 一个数学家的自白

 如果哈代知道了

 父亲之风

试读章节

这儿没有愚蠢的问题

在美国一些大学的图书馆里,备有一盘专为刚来美国的外国学生观看的录像带,题为“美国大学的课堂活动”。其用意据我揣测,是让外国人见到这儿课堂里的一些景象时,不至于吃一惊,而能尽快地适应其风格。

这类景象中最突出的之一,是美国人提问题的劲头。课堂上提问题真正是百无禁忌,五花八门:与课题有关的可以提,无关的也可以;大而严肃的问题可以提,小而滑稽的也不妨。因为终身教育观的流行,美国的一些研究生的年纪已经很大,甚至超过教授。他们提起问题来,一点也不甘落后,往往比年轻的同学更起劲,好像“时不我待,不提白不提”似的。我们班上提问题最积极的两位,就是年纪最大的两位:一位是年近五十的独身女警察,另一位是另一所大学别专业的副教授。这二位对各式各样问题的真诚劲儿,可真令人感动!

在学生一方,是“没有什么问题不可以提”:在教授一方,是“什么问题都鼓励提,都予以应答”。即令是有些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根本不值一顾的问题,教授也认真地给予反应:能解答的就解答,不能的就说不懂。

这种课堂活动风格,确实使初来乍到的外国学生尤其是东方学生很不习惯。我们中国人在提问之前,总是要在心里掂一下:这问题提得妥当吗?会不会使人笑话?若无相当的把握,是不敢把问题端出来的,因为怕被人窃笑为“傻瓜蛋”!

然而美国人不在乎这一套。有些问题在中国学生看来实在“傻”得够呛,他们提起来却毫不感到难为情,而包括教授在内的美国人也并不露出丝毫窃笑的神情。

为什么?一位朋友告诉我:“在美国没有stupid(愚蠢的)问题。”其实这话更精确的含义在我理解是:在这里没有什么问题会被认为是“愚蠢的”。

如果说美国人眼里没有愚蠢的问题,那么,不提问题才会被视为愚蠢的,甚至是“可怕的”!一学期末,最低的分数,教授不是给提问题最复杂或最多的学生,而是给不提问的。说错了被认为是在动脑子,而不说则被认为是没脑子。一个人没脑子当然很可怕!照我们的习惯,老前辈或某权威做报告,晚生后辈理应洗耳恭听,乱提问题显得颇为不敬。而在美国,不论何种会议,最糟糕的莫过于报告人说完后没有人对他提问题,报告人会立刻神情沮丧,感觉受到一种侮辱。问题越多,他则越起劲!

对提问题的态度积极到天真的程度,实在是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不能说它“完美无缺”,细细观察,确实可以发觉有些场合下讨论的是没有意义的问题,有时甚至还提出不少荒诞不经的问题,有时给人“过分浅薄”的印象,如此等等。但终究文化教育的发展从其受益要大得多。许多未来发现发明的萌芽、学术新潮的开端,就是萌生于这些百无禁忌的提问应答之中。20世纪初,美国人还是争相去欧洲读书;而现在全世界都承认美国的研究生院教育水平最高。教育水平高,科技和经济也随之发达。那种特有的课堂活动风格,不能说没有作出重大贡献吧?课堂是个小社会,而社会则是个大课堂。如果一代一代的孩子们老是不被鼓励提问题,荒唐的问题固然无出头之日,然而创造性、想象力、进取心也就因之而泯灭了。而且,现在的大人们又怎能断言他们眼里的天经地义在未来不会被推翻,他们眼里的“无稽之谈”,在未来不会被证实呢?

所以我吁请我国同胞中的长辈们敢于让自己的孩子提问题,不管这孩子是几岁也罢还是几十岁也罢。纵使有时孩子提的问题伤了你们的心,或触犯了你们眼里的天经地义,也不要过分苛责他们。我们民族的振兴也许正是从这里获得其生机哩!

本文摘自《不敢恭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版。

这是作者留学期间给国内朋友写的一封信。看起来萨根的观点(参看《世上没有傻问题》)在美国已经深入人心。又或者在萨根眼里,美国的学生们提问时还‘傻”得不够?那我们就更得加倍鼓鼓我们的‘傻”劲才是。

序言

教育问题是一个为全民所关心的问题。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作为受教育者自然对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更深切的直接感受。教育的问题又是多方面的、极为复杂的问题,很难通过一两项具体的措施得以解决。但当我们面对现实时,又无法一时同步地解决所有相关的问题,因而一些具体改革性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还是必要的。这套面向青少年的《新科学读本》,就可以说是这样的努力之一。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人们对于‘两种文化”之分裂的关注。

如果不谈更为久远的历史,至少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国际背景中,教育(包括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内)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努力沟通长期以来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鸿沟。这样的努力一直延续至今,在近年来国际上许多重要的教育改革文献中,我们都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种努力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制订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了类似的倾向,这种倾向特别体现在对于科学探究、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强调,而且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在如今这样一个科学和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时代,作为一个理想的公民,具备适当的科学素养已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这里讲公民,讲科学素养,一层含义是说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培养科学家,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应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从绝对数量来说,所培养的对象在其未来的发展中更大的可能是从事科学研究之外的工作。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学校科学教育的目标规定为4项,即培养学生能够:1.由于对自然界有所了解和认识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2.在进行个人决策之时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3.理智地参与那些就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种问题举行的公众对话和辩论;4.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运用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所应有的知识、认识和各种技能,因而能提高自己的经济生产效率。美国人认为他们设定的这些目标勾画出来的是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社会的一个大致轮廓。美国人的目标有他们的特色,但其中不乏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之处。

虽然中国的教育改革呼声甚高,也有了像新课标制订和新课标教材的编写使用这样一些具体的措施,包括在这些措施背后所蕴含的诸如沟通两种文化等观念的普及,但在现行的体制下,现实地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中体制化的科学类课程教育,还是很难达到前面提到的那些目标的。因为我们虽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毕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传统,也由于许多其他条件和因素的限制,在学校体制化的、正规教育的有限课时内,也难以容纳过多的但对于理解科学、认识科学却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与学校的正规教育相对应的、传统中被称为“科普”的领域,长期以来主要的工作大多属于非正规教育的范畴。在这个领域中,从思想内容、传播理念,到具体形式和内容,近些年来也有了相当迅速的发展。其中,国内科普的发展也受到了像国外的“公众理解科学”等领域的工作的影响,受到了来自像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对科学进行人文研究的领域中的工作的影响。这些发展,与正规基础科学教育中的趋势是大致相同的,但又比传统的正规教育更加灵活,能够更及时地汲取来自对于科学的人文研究前沿的一些新成果、新观念。

如果能够把更靠近传统的、正规的基础科学教育的长处,与以非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科普(或称“公众理解科学”、“科学文化传播”或干脆简称“科学传播”)教育的优势相结合,显然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大有益处的。这也正是我们编辑这套《新科学读本》的意义之所在。

说到“新科学”的概念,其实早就有人用过。其中最有名者,莫过于哲学家维柯的经典名著《新科学》,但维柯是在将历史、语言学、哲学都包括在内的非常广义的意义上使用“科学”的概念的。我们还可以注意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当代科学史学科的奠基者萨顿,曾大力地倡导一种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人文主义,或者用他的说法,即科学的人文主义,他也将之称为“新人文主义”。类似地,在我们这里,我们使用“新科学”来命名这套读本,也是努力将长期以来处于严重分裂状态中的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力图在介绍传统的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将更多的与科学知识相关的人文背景、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等“外部”因素结合进来,以一种人文立场来观察和了解科学。这与前面所讲的国际潮流和国内教育改革趋势也是一致的。

近些年来,国内出版了许多有关上述内容的书籍和刊物,其中不乏精品,但由于这些精品散见在大量不同类型的书籍和报刊中,不利于普通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阅读,而且考虑到面向在校学生(当然此套书的读者对象绝非仅限于在校学生,它的潜在读者范围应该大得多),我们从大量的书籍报刊中,选出了这套读本的内容。

在《聆听大自然的呼吸》《生命的颜色》《地球还会转多久》《科学家不能做什么》这几卷中,除了有关科学知识、科学的方法、科学家的责任、科学与非科学方面的内容外,也经常从一种相对广义的层面来理解科学,甚至包含了一部分民俗、风物、游记、科学文艺等内容。在这几卷中,博物学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这既是对于长期以来正在逐渐丧失中的与数理实验传统不同的博物传统的一种恢复和强调,也更适合孩子们拓展眼界、关注自然的需要。

在《世上没有傻问题》《智慧的种子》《绝妙的错误》《科学是美丽的》这几卷中,编者强调的是,选择那些有利于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创造过程,强调充满好奇心的思维,传达科学家们是如何在从事科学研究中动态地思考的文章,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当做唯一的科学知识的误区,让学生能够理解何为“智慧”、何为“成功”、何为“成就”、何为“有意义的生活”。在选文上更为注重理性思考,关注科学与其他领域,特别是科学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力图让孩子们更为整体、更为全面地理解科学。

当然,这里所注重的,并不是要求学生读懂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并不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记住”多少具体知识。许多问题也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去独立地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于科学的理解。

清华大学教授 刘兵

书评(媒体评论)

能够把更靠近传统的、正规的基础科学教育的长处,与以非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科普(或称“公众理解科学”、“科学文化传播”或干脆简称“科学传播”)教育的优势相结合,显然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大有益处的。这正是这套《新科学读本》的意义之所在。

——刘兵

使用“新科学”来命名这套读本,是努力要将长期以来处于严重分裂状态中的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力图在介绍传统的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将更多的与科学知识相关的人文背景、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等等“外部”因素结合进来,以一种人文立场来观察和了解科学。

——《光明日报》

这套《新科学读本》的编者的意图在于强调读者在其中看到一个和谐、可爱的大自然,得到一种科学精神的熏陶,萌发一种新的生活理念。这种教育方式其实也深得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最终目的不存于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具体礼仪,而在于立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多年以后,对于我们感染最深的肯定不是书山题海,而可能是向我们传达的作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中国青年报》

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萨根曾说,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科学家的好奇心和敬畏感。这虽不是说儿童能够立即做出伟大的科学发现,指的却是儿童天性中就有好奇、喜欢观察和提问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科学读本》的意义应当就在于让孩子的天性在面对这么多有趣的问题时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

——《文汇报》

《新科学读本》有着独特的风格,将那些学科关键概念和规律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合其中,于是呈现出的科学是一个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科学体系。丛书选取了中小学科学类教科书和科普类图书之间的“地带”,以“融通科学人文、开启理性思维、培育科学精神”的面貌出现。

——褚慧玲(上海市七宝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接纳力总是令人惊奇的,不过在开始以教科书的形式正统地学习科学之后,科学成了定律和数字堆砌而成的毫无生趣的大楼,最初的那种新鲜与好奇反倒逐渐淡漠了。科学的普及和传播,在看似被科学包围的学生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新问题。眼前的这套《新科学读本》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成功的努力。

——谭笑(清华大学学生)

10月14日星期六晴

上午和先生、儿子一起到书店买书。买了一套《新科学读本》,这些书我是作为祝贺孩子们已经学完拼音送给他们的礼物。如果家长也能买本书送给自己的孩子,作为祝贺他学完拼音的礼物,就更好了,呵呵。

——风车草的博客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威廉·叶芝(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给孩子读好书是世界未来唯一的希望。

——艾萨克·辛格(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上没有傻问题(新科学读本珍藏版)/北大基础教育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正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20712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4.73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