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城市公共艺术 在地性实践与媒介化拓展 |
内容 | 内容推荐 \t万物皆媒的时代,城市公共艺术被视为媒介及其表征体系的一种特有的形态。本书聚焦西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城市公共艺术,探索并研究其在地性实践及媒介化拓展,不仅丰富了公共艺术研究与媒介文化研究的学术内涵,也扩大了公共艺术研究的学术边界。 目录 \t第一章表征起点:“丝路群雕”之艺术本土化实践及其文化传播 \t一、丝绸之路的艺术表现形式 \t二、西安“丝绸之路群雕”及其艺术空间构成 \t三、“丝绸之路群雕”的内在价值及其传播 \t四、“丝绸之路群雕”以系统性的设置丰富丝路文化的景观 \t五、结语 \t第二章泥塑大观:城市公共艺术的多元化表达与在地性实践 \t一、历史性表现与知识性传输 \t二、民俗文化的展现及地域性建构 \t三、话语性呈现与指导性建构 \t四、结语 \t第三章唐风浩荡:小雁塔广场主题彩塑的历史文化承载及价值彰显 \t一、小雁塔广场历史风貌与现代建筑相得益彰 \t二、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小雁塔广场唐风彩塑 \t三、作为公共艺术的小雁塔广场唐风彩塑及其价值彰显 \t四、小雁塔广场唐风彩塑的未来愿景 \t五、结语 \t第四章大唐魅夜:不夜城公共演出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发挥 \t一、大唐不夜城的地缘背景与文化选择 \t二、表演形式与历史文化元素相融合 \t三、公共演出与街区环境及氛围互文 \t四、公共演出意义及其符号价值 \t五、结语 \t第五章城市光舞:建筑立面的灯光秀及其媒介价值 \t一、作为媒介的建筑立面对城市环境的建构 \t二、建筑立面灯光秀的发展演进 \t三、历史文化建筑立面的艺术使用及其“在地性”实践 \t四、地标性建筑或高层建筑的“炫酷外衣” \t五、城市灯光秀媒介文化的意蕴 \t六、结语 \t第六章塔影水舞:公共艺术的空间变奏和文化表达 \t一、大雁塔北广场水舞的符号表征 \t二、作为公共艺术的大雁塔北广场水舞及其价值 \t三、大雁塔北广场水舞的文化生产及其意义 \t四、以公共文化服务焕发城市新活力 \t五、结语 \t第七章地铁“画”语:艺术媒介的叙事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t一、西安地铁1号线站点壁画的叙事内容 \t二、西安地铁1号线站点壁画的叙事方式 \t三、西安地铁1号线壁画艺术对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 \t四、结语 \t第八章动静之间:移动与固定的媒介勾连及其意义再生产 \t一、以写实再现、浪漫表达与元素组合的图像叙事 \t二、古朴沉稳与盛世明艳相辉映的图像色彩 \t三、“新丝路之旅”凸显核心城市的新标识 \t四、在固定的壁画和移动的地铁之间演绎着动与静的变奏 \t五、城市形象与城市空间意义的再生产 \t六、结语 \t第九章穿越古今:墙面艺术的美感及其媒介符号表征 \t一、地铁壁画艺术的历史文化性表达 \t……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城市公共艺术 在地性实践与媒介化拓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鲍海波,童妍,王利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321030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8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50000 |
出版时间 | 2024-0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1-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设计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27.411,TU856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