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际智慧(百喻经的为人处世之道)
内容
编辑推荐

《百喻经》是一部流传甚广的古老的佛学寓言宝典,全经98个寓言故事加上缘起和结经偈,共100篇,阐发了人生哲理。

本书站在为人处世这一角度,以《百喻经》为发挥蓝本,通过儒释道三家相互解释,实现了出世与入世之间的转换互用。

让《人际智慧》来告诉你“百喻经的为人处世之道”!

内容推荐

《百喻经》是一部流传甚广的古老的佛学寓言宝典,全经98个寓言故事加上缘起和结经偈,共100篇,阐发了人生哲理。特别是在98个寓言中反映的生活道理,可以让我们在现实中获得深深的启示。因此,鲁迅也极力推崇此经。

本书站在为人处世这一角度,以《百喻经》为发挥蓝本,通过儒释道三家相互解释,实现了出世与入世之间的转换互用。作者的阐释,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联想贴切,简明浅显、论述精当,其中既有历史典故、名人逸事,也有众多的经典传说,兼有情趣和理趣。可以说是一部融佛学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风貌于一体的通俗读物。

目录

前言

缘起:佛说人生之道

仁第— 仁是与人相处融洽和谐的根本

 愚人集牛乳喻:毋以善小而不为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做人不可执迷不悟

 婆罗门杀子喻:不可不择手段为名利

 煮黑石蜜浆喻:做人不可与世不合

 说人喜嗔喻:做人不可讳疾忌医

 贼偷锦绣用裹毵褐喻:做人不可虚伪

 水火喻:处世要精明有度

 人效王眼■喻:做人不可谄媚

 杀群牛喻:做人不可破罐子破摔

 饮木筒水喻:做人要严于律己

 奴守门喻: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

 贫人作鸳鸯鸣喻:做人要“不犹豫,不后悔”

 诈言马死喻:做人不可虚荣心太大

 出家凡夫贪利养喻:做人不可阳奉阴违

 为熊所啮喻:做人不可盲目

 月蚀打狗喻:做人不可迁怒于人

 ■米决口喻:做人要本分

 诈称眼盲喻:做人不可以利累形

 灌甘蔗喻:做人不可投机取巧

 为恶贼所劫失■喻:做人不可从井救人

义第二 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

 认人为兄喻:做人不可见利忘义

 牧羊人喻:处世不可过分自私

 捧驴乳喻:仗义先要明理

 梵天弟子造物因喻:仗义也要量力而行

 五人买婢共使作喻:做人要洒脱一些

 父取儿耳■喻:处世吃亏是福

 破五通仙眼喻:做人不可好心办坏事

 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处世交友要慎重

 效其祖先急速食喻:与人相交要择善而从

 贫人烧粗褐衣喻:防人之心不可无

 五百欢喜丸喻:害人之心不可有

 共相怨害喻:害人终害己

 以梨打破头喻:该出手时就出手

 为妇贸鼻喻:不属于自己的别强求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不可为小利而丢大义

 治鞭疮喻:做事不可急功近利

 小儿得欢喜丸喻:贪他一斗米,反失半年粮

 猕猴把豆喻:为人处世要懂得舍弃

 摩尼水窦喻:钱财乃身外之物

 老母捉熊喻:做人不可以身发财

 雇倩瓦师喻:做人得知恩图报

礼第三 礼是接人待物的表现

 劫盗分财喻:尊重每一个人

 师患脚付二弟子喻:尊重你的对手

 债半钱喻:做人要大度一点

 乘船失钎喻:做人不要泥古不化

 病人食雉肉喻:做人要八面玲珑

 毗舍阖鬼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欲食半饼喻:人脉是需要积累的

 索无物喻:认真倾听,明白人家的话

 比种田喻:处世不可画蛇添足

 与儿期早行喻:做事要勤学多问

 为王负机喻:做人不可死要面子

 猕猴喻: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小儿争分别毛喻:说话须言必有中

 观作瓶喻:与人相处,要学会克制自己

 得金鼠狼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蛇头尾共争在前喻:与人相处以和为贵

 蹋长者口喻:处世要掌握“火候”

智第四 智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主导

 愚人食盐喻:做人不可贪得无厌

 斫树取果喻:做人不可随心所欲

 尝庵婆罗果喻:为人处世不可一错再错

 入海取沉水喻:做人不可半途而废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做人不可一蹴而就

 医治脊偻喻:求人须求大丈夫

 治秃喻:求人不如求己

 妇女欲更求子喻:不要为了明天而放弃今天

 见他人涂舍喻:做人要审时度势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为人处世要有做人的立场

 小儿得大龟喻: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

 二子分财喻:为人处世退一步海阔天空

 种熬胡麻子喻:做人要有耐心

 估客偷金喻: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送美水喻:做人不可朝三暮四

 估客驼死喻:做人不可舍本逐末

 愿为王剃须喻: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做人要少说多做

 田夫思王女喻:做人不可一厢情愿

 倒灌喻:做事要讲方法

 磨大石喻:不要把精力花在无谓的事情上

 妇女患眼痛喻:长痛不如短痛

 地得金钱喻:别错过到手的机会

 宝箧镜喻:与人相交须识人

 妇诈称死喻:与人相处不可是非不分

信第五 信是人际关系的支柱

 渴见水喻:答应了,就不要找借口

 山羌偷官库衣喻:与人相交不可自欺欺人

 叹父德行喻:说话不可言过其实

 三重楼喻:做人不要不切实际

 杀商主祀天喻:与人相交不可唯利是图

 人说王纵暴喻:失信是无法补偿的

 偷■牛喻:诚信应发乎内心

 伎儿作乐喻: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驼瓮俱失喻:不可过于轻信他人

 二鸽喻:搭档需要充分信任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信任容不得猜疑

 见水底金影喻:诚信不可务虚

 就楼磨刀喻:做人不可为诚信而诚信

 贫人欲与富者等财物喻:讲诚信不可短视

 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与人相交要放亮眼睛

结经偈:僧说人生之道

试读章节

我听佛这样说:佛有一段时期住在王舍城,有一次和弟子们在一个鹊封竹园里集会,座中有诸大比丘、菩萨,以及天龙等八部众三万六千人都参加了。

当时,在这个盛会中还有承习梵天之法的梵志五百人。他们从座上站起来对佛说:“我们听说佛法十分广博精深,没有哪门学问能比得上,所以特来请教,希望你能给我们解答。”

佛说:“很好。”

于是五百梵志中就有人当即问道:“整个宇宙是有还是无?”

佛回答说:“说‘有’也可以,说‘无’也可以。”

五百梵志中有人反驳说:“现在有的东西,你怎么能说无?而现在无,又怎么能说有?”

佛解释说:“产生了的称之为有,灭亡了的称之为无,所以或者说‘有’,或者说‘无’。”

这个问题刚解释清楚,五百梵志中就有人拿出了“人从何而来”的问题问道:“人从何而生?”

佛回答说:“人从大麦、小麦、稻谷、小豆、胡麻等五谷而生。”

这人接着又问:“五谷从何而生?”

佛回答说:“五谷从地、水、风、火这四大元素中产生。”

五百梵志并没有就此打住,还继续问:“地、水、风、火四大元素又是从何而生?”

佛回答说:“是从‘空’中产生的。”

接着又有人问:“空是从何而生?”

佛回答说:“空是从无所有中产生的。”

另又一人借口又问:“无所有是从何而生?”

佛回答说:“无所有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五百梵志似乎不问倒佛陀而心有不甘,接着还问:“自然又是从何而生?”

佛回答说:“自然是从涅槃产生的。”

这时,五百梵志更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打破沙锅问到底:“涅槃又是从何而生的?”

这时,佛看他们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已经问到最基本也是最高深之处了,便说道:“你们现在所问的这些事,为什么要如此深入呢?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法。”

五百梵志听佛这样说,也就换了一个问题问道:“佛涅槃没有?”

佛回答说:“我还没有涅槃。”

“没有涅槃,凭什么知道涅槃具备‘常乐我净’四德?”五百梵志中有人穷追猛打,抓住佛没有涅槃这一点,如此发问。

面对梵志这种钻牛角尖的提问方式,佛这次没有直接回答梵志的提问,而是以退为进,采取了顺势利导的回答策略,说道:“那我现在问你们,世界上的众生是苦还是乐?”

梵志即回答说:“众生很苦。”

佛进而问道:“众生怎么苦呢?”

梵志回答说:“我见众生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痛苦得难以忍受,所以知道直面死亡的众生很苦。”

这时,佛便顺着梵志的话说:“你现在不面对死亡,也知道面对死亡的痛苦。同样的道理,我看见十方的各位佛不生不死,所以也知道涅槃具备‘常乐我净’四德。”

五百梵志听佛这样一说,当即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明白了佛法的真义,即请求皈依佛门,受持五戒,并证悟了须陀洹之果,回到座位上坐好。

最后,佛为了让大家都明白佛法真义,早日解脱,而具备“常乐我净”四德,说道:“大家好好地听,现在为你们广为叙说各种譬喻。”

佛为了指引人们得以早日解脱,让大家都明白佛法真义,而具备“常乐我净”四德,采用讲寓言故事的方式,正合《易经?系辞》中所说:“曲成万物而不遗。”

其实,就我们现实的生活而言,人生的成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间接”的,诚如老子所说:“曲则全,枉则直。”绕一个圈子,打一通“太极”,反而可以圆满,成全自己的人生。这正如《缘起》中的场景,佛陀直来直去讲不清楚,绕一个弯子,五百梵志就明白了“常乐我净”四德。没有记错的话,柏杨先生讲过一个故事:

相传孔夫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有一天正好赶上中午,已是饥肠辘辘,不想盘缠用磬,无力购买食物。于是,命弟子颜回、子路去一家小饭铺赊些饭菜来,先解决一下温饱问题。

谁知,过了半晌,两位满腹经纶的圣人门徒竟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告知老师说“饭铺老板不肯赊给孔圣人饭菜,除非能认得一个字”,不料二人认错了,于是空手而归。孔子听罢,眉头略皱:竟然有人和我玩文字游戏?简直是鸡蛋碰石头!于是问是何字,弟子说是认真的“真”。孔子稍一思忖,心中便有了主意,于是亲身前往领教。

孔子走入小饭铺,只见内墙上贴着醒目的八个字:“本小利薄,概不赊账。”孔子道明来意,老板照例拿出写有“真”字的纸张,让孔子回答。孔子笑道:“这有何难?不就是‘直八’嘛。”

老板顿时大悦,连连夸赞孔子的学问果然名不虚传,于是点头,请客,还要吃住全包,白送盘缠。

出了饭铺,一头雾水的弟子们忙问缘由:“明明是‘真’,为何认‘真’不对,说‘直八’反而一下对了?”

孔子笑道:“如是认真,那么店家面对自己贴的‘概不赊账’,又如何赊账给我们,我等也不该白吃。但若是‘直八’,他也‘直八’,我也‘直八’,‘直八’来‘直八’去,这饭不就吃到了?!”

儒家有一句名言说:“正则守经,乱则从权。”意思是说,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时,可以暂时把原则摆在一边,变通行事。佛陀当然也深谙此道,讲理有时也认真不得。比如酒桌上,你说酒量有限,再喝就醉了,其他人也会说莫非哪个酒量是无限的,哪个喝多了不醉?再比如说,在家里,老公说结了婚也有个人世界吧,老婆就得说了,难道你不爱我了,不愿意跟我在一起吗?这类事例比比皆是,所以佛陀干脆给大家讲故事,以事喻事,听者也简单、从容一些。当然,话也要说回来,“从权”也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正常的情况下,还是要“守经”,要坚持原则的。P2-5

序言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否愿意,都得不断地跟人打交道。与人往来相处往往既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也是生活的一大苦处。说乐趣,是因为我们在与三五知心好友相聚畅谈时,可以摆脱压力,放松自己;说苦处,是因为我们并不只是跟三五知心好友交往,更多的时候,我们还得跟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打交道,当然更多的是彼此“不知根,不知底”的,往往很被动,生怕惹出什么不愉快来,小心翼翼,非但着实苦得很,而且还是不能保证不出什么岔子;更有甚者,待人接物样样都做得很好了,可是费力不讨好,人家非但不领情,还可能被恩将仇报,使得自己浑身不自在,要多别扭又多别扭。诸如此类,也是不胜枚举,所以生活中也常听人说:“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因此,我们为了做人容易一些、简单一些,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做好事业,就又不得不谙熟一套有效、实用的为人处世之道。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人生在世,立身扬名,不外乎做人与做事,而一件事能不能做好,关键要看会不会做人,做好了人,事情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怎样“做好”人,也就成了一代代的人们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抑或圣贤逸士,都无一例外。因此,不仅我们现代人希望找到一套有效、实用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们的前人也在寻找,而且已经形成了这样一套系统的做人之道,我们完全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去寻找,事半而功倍地摸索自己成功的做人之道。

不过,在我们借鉴、运用前人的经验时,更多的是入世之学。这固然与在我们固有的经验有关,比如我们大多会认为:儒为入世之学,佛老乃出世之学,两者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其实,我们如果抛开成见,就会发现:学问到了最高境界,其终极关怀是相通的——只不过各自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条条大道通长安”,目的都只有一个——“拔苦与乐”。而就佛法而言,六祖大师早就开示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意思是说,佛法是离不开我们的人间生活的,要想获得某种意义上的“解脱”的法门,或者说智慧,必然要紧扣人世生活,否则只是缘木求鱼罢了。由此可见,佛法也一样关照人活在世上如何才能够过得舒坦一点、自在一点。鉴于此,本书即通过尝试儒释道三家相互解释这种“以经解经”的方式,来实现出世与入世之间的转换互用。既让我们的人生多一点快乐,少一点苦恼,同时也让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多一份从容,少一些错愕。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愿景,本书在编写时,一方面通过意译寓言,使白话文故事化,突出可读性、趣味性;另一方面,因为所站的角度不一样,对原文的理解自然也会是多样化而合理的,所以不惜繁琐,通过对原文的注释(限于篇幅,全书同一个字意思相同时只注释一次,不同则再次注释)力求突出《百喻经》多方面的启示作用。在此,也冀望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书出版的时间安排得紧促,幸得李华艳、许政芳两位助手的协助;但即便如此,还是多有延搁,幸本书责编臧长风老师斧正,才使得本书顺利完稿并出版,并此谨致感谢!当然,以出世之学作入世之鉴,虽有几分“人间佛教”意味,但毕竟还是在“探路”,不当之处恳不吝赐教!

曾精卫

岁次丁亥冬谨志于京

书评(媒体评论)

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明徐元太辑《喻林》,颇加搜录,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

——鲁迅

读到这本充满了愚人故事的小书时,我总疑心写这本书的人,书虽在一千年以前写成,他的讽刺却预备留给一千年以后。不过如今争大饼的聪明人,大都忙忙碌碌,虽做了不少不折不扣的蠢事,却好像从不曾注意到这样一本小书上来,因此这讽刺,也等于无用了。若希望它有用,又似乎还必须从现在起始,再过一千余年,才能为做主人明白的。

——沈从文

《百喻经》二卷,一九一四年会稽周氏施银托金陵刻经处刻本。这是有名的书。三十七年前我在南京曾亲自跑到刻经处买过一本,不过已是新印,印刷、纸张都远不及这一本。但这是否就是原跋所称最初印的“功德书一百本”之一,却也难说,但初印则是无疑的。

——黄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际智慧(百喻经的为人处世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精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35348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2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2.1-4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