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与史学(精)》是翦伯赞所著的一本重要史学入门之作,它分两大主题:一为“史料”,一为“史学”。他所说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称的历史资料,而是“史料学”,是研究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所说的“史学”,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通称“历史学”。其原本于1946年4月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现在的版本是由翦老弟子张传玺先生增订而成的。
图书 | 史料与史学(精)/大家小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史料与史学(精)》是翦伯赞所著的一本重要史学入门之作,它分两大主题:一为“史料”,一为“史学”。他所说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称的历史资料,而是“史料学”,是研究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所说的“史学”,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通称“历史学”。其原本于1946年4月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现在的版本是由翦老弟子张传玺先生增订而成的。 内容推荐 翦伯赞先生所著《史料与史学(精)》一书,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史料学”与“历史学”的著作。其原本于1946年4月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共收论文三篇,为《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论司马迁的历史学》及《论刘知几的历史学》。本书为增订本,是编者在“文革”之后,按照翦老生前的意愿,以原本为基础增补而成,于1985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新收论文亦为三篇:《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及《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翦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在一生中,除了为史学研究和建设编写了许多重头名著如《中国史纲》、《历史哲学教程》等之外,还写了不少普及性的读物,以帮助一般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之用,本书就是他所著的一本重要的史学入门之作。 目录 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 一关于基本理论问题 二关于基本知识问题 三关于基本技能问题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一 导言 二 正史 三 正史以外的诸史 四 史部以外的群书—经、子、集 五 四部以外的各种文字记录 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与方法 二 史料探源与目录学 三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 四 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五 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学、 逻辑学及唯物辩证法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一 司马迁的传略 二 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一—纪传体的开创 三 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二—纪传体的活用 四 司马迁的历史批判—“太史公曰” 五 余论—史料的搜集编制及其历史观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一 刘知几的传略 二 刘知几的著作、思想及其历史观 三 刘知几论中国历史学各流派 四 刘知几论纪传体的各部门 五 刘知几论历史学方法 六 刘知几论历史学文献 七 余论 试读章节 基本知识包括掌握基本的资料。资料重要不重要?很重要。学历史如果不掌握资料,光有理论,那是不行的。唐朝的史学家刘知几讲过,历史家有三长:才、学、识。没有资料光有理论,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从概念到概念,从结论到结论,那是讲空话。恩格斯讲,专靠几句空话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一定要掌握资料。我们要反对轻视资料。有一个时期,有这么一个提法:史料即史学。史料就等于历史,这是错的。研究历史要有史料,但是史料不等于历史。如同盖房子要有砖瓦,但是砖瓦不等于房子;做衣服要有布帛,但是布帛不等于衣服。把砖瓦变成房子,把布帛变成衣服,把史料变成历史,要经过加工制造的过程。我们找材料,只是历史研究的准备工作;但是,这是一个必要的准备工作。正像盖房子必须准备砖瓦,做衣服必须准备布帛。哪怕你是个最好的工程师,要是没有砖瓦,怎么盖起房子来呢?最好的裁缝,没有布帛,怎么做出衣服来呢?最好的历史家,没有资料,怎么能写出历史来呢?所以资料是重要的。但是必须声明:史料不等于历史。我们有一个时候反对把史料当作历史,有些同志反得过火了,连史料本身也反对了,这是错误的。史料不能反对。当时好像这样讲:谁要搞史料那就是资产阶级思想。把史料和资产阶级思想画一个等号,这太恭维资产阶级了。史料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任何阶级研究历史都要有史料。封建社会史学家司马迁、司马光没有掌握史料,他就写不出《史记》、《资治通鉴》来。司马光不是写完了《资治通鉴》还剩下几大房子的史料吗?资产阶级史学家既掌握史料,无产阶级史学家更要掌握史料;而且真正忠实于历史资料的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史学家歪曲历史,为了辩护他们的阶级统治,甚至于歪曲史料,捏造史料。如果说史料就等于资产阶级思想,那岂不是说,只有资产阶级研究历史才是有凭有据的,而无产阶级研究历史,反而是信口开河,随便乱讲?这个说法不好,必须改正。我们要有历史资料,但反对把史料当成历史。我们在史料的问题上,同资产阶级有没有区别?有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不是谁占有史料的问题,而是用什么观点,站在什么立场,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史料的问题。资产阶级的史学家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用唯心论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方法来对待史料。无产阶级的史学家是用无产阶级的观点和无产阶级的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对待史料。除此以外,在史料问题上,我们同资产阶级没有别的区别。他要这个史料,我们也要,甚至所用的史料是一样的。我们的古代史料,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留下来的,过去哪里有无产阶级的史料?因此,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史料,什么阶级留下来的史料,它是用什么阶级观点写的,这没有关系。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一千五百多种资料,没有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在他以前哪里有马克思主义呀?都是资产阶级的、封建的。但是,马克思就用封建的资料、资产阶级的资料,写出了《资本论》,建立了马克思主义。这证明了史料的阶级性没有危险。史学家自己的阶级立场不稳,才易发生危险。危险不在于史料本身的阶级性,而是在于史学家自己的阶级立场。资料掌握得越多越好。毛主席讲过,列宁也讲过,马克思也讲过。对一个人物的评论也好,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评论也好,能够多掌握些资料,做出来的结论的准确性就大一些;少掌握资料,做出来的结论就比较有点危险性。从收集资料到掌握资料,不是一件事情;收集了资料不等于掌握了资料。首先要知道研究哪个问题,到哪里去找资料。因此我们现在年纪大些的同志,应该要给同学们引路,最好把研究某一些问题要用的参考书给他们开出一个书目来。他现在没有时间看,毕业以后可以去看。找到这些书以后,有哪些资料要抄下来,哪些可以不抄下来;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别人加进去的,这又是问题。辨别了资料的真伪,辨别了资料的重要不重要以后,工作还没有完结,还要把资料写成历史,那你就必须要把整个的资料在你的头脑中间完全溶解,变成自己的,那才叫占有资料。否则你就没有占有,只是从书里抄到你的笔记本子上,资料移动了位置而已。占有了资料,你是不是就掌握了呢?没有掌握。可见从找资料,到占有资料,到掌握资料,是一个过程。学理论也是一样的。第一要记得,第二要懂得,第三要会用。记得不等于懂得,懂得不等于会用。马克思的话,毛主席的话,背得不一定都懂,懂得不一定都会运用。从学理论来讲,从记得到懂得,从懂得到会运用,这又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讲史论结合,如果理论没有学好,资料又没有,那你拿什么东西同什么东西结合呢?不能拿一个零同另外一个零来结合,零加零还是等于零。所以首先要有史料,要有理论,然后才能谈到史料和理论的结合问题。 历史学有理论的问题,有政策的问题。要懂得理论,也要懂得政策,然后才能谈政策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我们现在审查教材,第一是资料的审查。资料对了,就有进一步审查的基础;资料如果错了,那就一切都错了。你根据错误的资料得出的结论,必定是错误的结论。因此我说第一步是要严加审查资料。第二,资料对了,根据你的这些资料,能不能得出这个结论来,这是理论的审查。根据这个材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可以得出另外的结论。到底你现在的这个结论对不对?要审查理论。第三,资料、理论都对了,但是你的这个说法现在暂时不说为佳。因为如果说了,可能引起民族之间的误解,引起国际之间的误解。这是政策的审查。第四,文字的审查。有的文章,写得很长,废话很多,我是反对的。我自己有时候也写长文章。但是我思想上总是不想把它写长。文章不是愈长愈好,书也不是越厚越好,而是要解决问题。所以,写文章也好,写书也好,自己多看几遍,看有没有废话。有就删掉,需要加进去的话就加上。P13-17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书评(媒体评论) 翦伯赞先生所著《史料与史学》一书,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史料学”与“历史学”的著作。翦老所说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称的历史资料,而是“史料学”,是研究史料的一种专门学问; “史学”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通称“历史学”。 ——张传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史料与史学(精)/大家小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翦伯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012239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3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44 |
出版时间 | 2016-07-01 |
首版时间 | 2016-07-01 |
印刷时间 | 2016-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4 |
CIP核字 | 2016139577 |
中图分类号 | K061 |
丛书名 | |
印张 | 8.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78 |
宽 | 13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