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三辑--一个旅港半世纪海派作家的爱痛人生》是作者吴正写的一部散文集。共分三辑:听螺、水仙情结、绵情昏睡,散文内容涉及作者的少年回忆以及当前社会文学哲思的评点等。
本书作者四十年来创作文字三百五十余万字,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项二十余种。
图书 | 浮生三辑--一个旅港半世纪海派作家的爱痛人生 |
内容 | 编辑推荐 《浮生三辑--一个旅港半世纪海派作家的爱痛人生》是作者吴正写的一部散文集。共分三辑:听螺、水仙情结、绵情昏睡,散文内容涉及作者的少年回忆以及当前社会文学哲思的评点等。 本书作者四十年来创作文字三百五十余万字,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项二十余种。 内容推荐 中短篇散文合集《浮生三辑--一个旅港半世纪海派作家的爱痛人生》是作者吴正以其独特细腻的诗歌化文字,记录了他六十余载所思所悟的人生片段。书中,无论是对于六七十年代大街小巷的少年回忆,还是对当前社会文学哲思的评点,都有着鲜明的沪上人文特色。 目录 听螺 1.战争与和平 2.青石板下的春天 3.月光 4.床边童话 5.钢琴 6.眼镜 7.游戏的规则 8.少女的祈祷 9.享受平凡 10.美,变奏自真 11.诗人与盲美 12.上帝的涵义 13.海 14.笔 15.老 16.与云的对白 17.灯语 18.秋 19.秋在巴黎 20.夕辉中的茵斯布鲁克 21.领带 22.听螺 23.关、钱、权及其他 24.肖邦的夜曲 25.月光德彪西 水仙情结 1.可爱的记忆 2.自私的礼物 3.故乡回旋曲 4.母亲 5.我的书斋 6.水仙情结 7.春冬间的日子 8.支票 9.作家路 10.自虹镇老街出发 11.自编自演人生戏 12.烟云岁月——从一九六六到一九九六 13.在瑞士的天空下 14.地铁音乐家 15.故乡,这个名词 16.流彩百年南京路 17.蝶化人生 18.香港女儿 19.居高声自远——建业其人其字其画 20.光明失复记 21.当年离我们有多远? 22.亲近上海的方式 23.母亲的目光 24.父亲眼中的父亲 25.悼母篇 26.童年的鱼缸 27.重返香江 28.文学、家庭与我 绵情昏睡 1.绵情昏睡在思辨惊醒时 2.从缺席了上帝的今天扯起 3.究竟缺乏了什么? 4.物质与精神 5.作品与时代 6.剽窃这门学问 7.理解上海男人 8.作家在人间——沪港文经思考之二 9.融入主流——沪港文经思考之三 10.见证历史一刻——沪港文经思考之十一 11.语言的比重 12.学会宽容 13.另一场战争——政经大随笔之一 14.别裁人生的尝试 15.立体创作与当代 16.净化生活的角落 17.做一个坚毅的执灯人 18.文学生命与生命文学 19.关键词:文化中国·当代·语言·教育·反思·作家·作品及其他 后记 《浮生三辑》编后记 数易其稿——代新后记 试读章节 11.自编自演人生戏 编、导、演这行当,说难难,说易也易。人的每一天每一刻不都在自编自导自演着一出人生话剧?成败在其次,好坏在其次,轰轰烈烈还是平凡更在其次,坚持几十年地拍他一部生命连续剧,总归是一项壮举,尤其在这个黑白衬托如此鲜明,善恶对比这般强烈的当今世道。 曾有机会观摩一部电视剧的拍摄过程,并亲眼目睹了一段“人造”生活,如何一个镜头衔接另一个地连绵成了一种以假乱真的情节展开,从而使那位旁观者的我,充满了各种奇异的感受。通常都是这样的:导演以及录音将监视器材移至一处与拍摄现场完全隔离的地域,戴上耳机,凝视屏幕,然后便5——4——3——2——1地“开始!——”一切屏息,只有打开了的电器用品们发出的极其低微的“滋滋”声。在这方摆设着道具,搭配好人物,规定了动作以及台词的舞台上,现实世界暂时与它绝缘。一切都遵循剧本的安排进行着,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紧接着导演的一声“好!”,真实生活的喧闹声便又再起,闪进窜出的,灭灯收简的,移位拖柜的,而刚进入了角色的演员们,便立即抹去泪水或收敛起笑容,开始了他们紧张工作间隙中的片刻放松。反而令我,一位太易被剧情感染的旁观者,被弃留在一种不知所措的境况中,悲喜乱秩、爱憎无依、思路断层。 于是,我便想到了人生——这条自我身后延绵而至,又从我眼前展开而去的,无穷尽剧情的,一刻不断也一刻不允许有断的连续。 一位如今身居领导职位的作家朋友,一次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说到底,还是家最重要,它是你这条疲惫航船最可靠的泊锚地——讲了一天假话扮演了一天角色的你,如果回到家还得继续演继续讲,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而一位叫向明的台湾诗人表达得更彻底:家,真好!容许我随时放屁。“放屁”,这种中老年男人所常有的丑陋而又难堪的生理现象,在此被一语双意地妙用了。 当然,在这里,家与社会只是一种台上与台下的关系,化妆与卸妆的差别,这只是生命第一层次上的演戏意义。 然而,整部生命终究都是场戏,有真诚也有虚伪,有高尚也有卑污,有醉后狂言一泻千里,也有正襟危坐面笑心泣的各种时刻,这才是立体的你,血肉的你,连呼吸都带上了气息的你——所谓伟大的作家,天才的演员,惊世的作品,写出演活的也只不过是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那个你,那个普通人的你,那个凡夫俗子的你。(不信?不信,你可以随便找一部伟作出来,逐条逐行地与你自个儿或你的周围人,对照着地慢慢儿琢磨。)可见社会无垠,历史无垠,人生无垠——恰如摄像机,再昂贵、再高科技,哪有能超越肉眼之原始观察力的? 每天清晨,醒来。在暖烘烘的被窝里,你开始思索:今天我将干些什么以及如何干?这便是一种剧本的构思。你会排除好些,也会肯定不少;你会让某种理想化了的情操一闪而过,让些许少年时代天真的憧憬,在朝阳的灿烂里情不自禁地怒放一刻,但随即招灭。你起身、刷牙、洗梳、早餐完毕后对着镜子整一整领带,披一件外套(当然,假如你是个女人,而且还是个讲究些外表的女人的话,那段过程必更繁复:粉底、口红、胭脂、丝袜以及高跟鞋——至少镜子也要多照它个几回),然后便出门。(登台?)某某老兄,某某先生,某主、某任,某科、某长,某工、某师,早晨好!早晨好。早晨好。(好个屁,谁还不知道你一肚皮的坏水?)你脸上笑,口中说,心里骂。进办公室了,好碰不碰,迎面偏就碰上那尊肥头胖耳的家伙,满脸烟容,眼泡虚肿,昨夜不是通宵麻将,就准去了哪个女部下的家中鬼混——某总、某裁;某董、某长,这回先开口问候的成了你,(不是你行么?难道还得由他来问候你不成?)昨天报纸的整版大特写再显老兄的光辉形象哕,(还不是用公款买通了记者什么的?哼!)——几时电视出镜啊?好让我们当同事的也沾沾光?嘻嘻嘻,哈哈哈,呵呵呵,咯咯咯……(电视出镜,还不知道出啥镜咧,见不见那场亿万贪污案审结的实况转播?枪毙!听见了吗?当场拉出去——枪毙!!)你差点儿就如此这般地喊出了声来,混乱了你担任的那个生活角色的明暗台词的分配关系。幸亏那意识的掣动阀及时踩下,才避免了一起严重的人际交通事故。 这个世界呀,钱权欲势名一起呐喊,又哪是我零点零几分贝的微弱心声所能镇压得住的?——这是夜间平静下来后的你,头靠在床板上,向着已在你身旁躺下的妻子,回忆起上午那惊险一幕时所说的话。你笑了,那是一种无奈的笑,一种歉意的笑,一种幕前幕后台上台下的演出空隙间,向着导演承认说,自己差点儿就背错了台词时的,混杂着一种幽默感的笑。 但戏,还是要再演下去,谁叫你活到今天还年处精壮,没那么快地死去?今天的这一场熄灯收档了,明天那一场的帷幕,又将在八个小时的睡眠后重新拉开。我们都处身一方大舞台上,有那么多的五光十色、昂贵、精致与显赫在我们周围道具一般地矗立起来,而我们又都那么忘我地全情投入,投入剧情,投入演出,投入角色。且还你比试我的,我比试你的演技,看谁扮演得更精准,更出彩,从而让生活以及世界,横竖交叉,动静互衬,主宾相对的,日复一日的,浩荡展开…… 但就在此时,短暂的休息结束,戏又要开拍啦。导演响亮地拍着手掌,说:“大家安静,保持原位!”然后便又5——4——3——2——1地“开始!——”在一种所有在场者都噤若寒蝉的神秘气氛中,我注视着那条画像和声音就靠它输入监听室的灰色电缆。你,是否又能触摸到你自己生命的那一条呢?我想,荒唐透顶地想。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于上海 P90-92 后记 数易其稿,指的是后记,而不是本书的收录篇目。 花甲之年,即2f)08年盛夏,好友,社科院的L君,于其新版旧著问世之时,也向其书的出版商举荐了我,并嘱我自选一散文集,以备付梓。于是,便有了这部《浮生三辑》的诞生。书稿是有了,也交了,但“黄雀一去杳音讯也”。事隔年余,才由L君婉言转告说:此集太纯文学了,如今出书需创利,而创利,要么内容抓人眼球,要么作家知名度妇孺皆识,此人两头不着岸,非也!此言伤是伤人了些,然毫不虚饰,切中肯綮;刀及要害,一针见血。我,不就是这么个人吗?在这么个文学必须与权力或类权力相结合才能彰显其影响力的时代,我,正如摇滚歌手崔健所唱的那般,“一无所有”。无权,无势,无背景;无学历,无头衔,无圈子,无组织可归靠,当然也无任何掌控之文学阵地可供投桃报李之用,偏还死心塌地咬定了“纯文学”这块硬骨头不放,绝无商榷之余地。再说,一把年纪了,还有什么远大的文学或仕任前程可言?故,于此人身上押下投注,回报无期。如此一件“多无产品”,遭此冷遇,实属隋理中事矣! 于是,文集之散页便堆砌在案头,蒙尘积垢,一过又是两年,而我,也已六十有三了。直到有一日。有一日,陈先法兄前来陋居叙谈,视及此稿,粗阅之下,便表示愿尽力相助。他是出版行家,理应明白个中因由,却能如此真诚,敢于承担,遂令鄙人感动不已。当然,后记之修改也就事所难免了。L君改成了先法兄不说,某出版社也改成了另某出版机构。如此这般,又过招了几个回合,先法兄大名没变,另某出版社则改为了另另某出版社,进而,另另某出版社再度易帜成了另另另某出版社。至于屡遭拒版的理由亦与北京方面的大同小异。于是就到了这一回,当我已六十有七,直逼古稀了。 期间,也不是没有过明白人指点迷津的。一说是当今出版世道,有一条路是永远畅通的:买书号出书。管他娘的纯文学俗文学,曲高和寡还是低级下流,只要是不违法的,都行。法,或许也算是个法,坏就坏在我老甩不掉在小学堂里就念诵过的那几行诗的记忆。这是一位被关押在国民党大牢中的革命志士,在被要求写一份悔过书,便能放监出狱重获自由时写下的:让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啊/给尔自由!……少年时代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体系就是如此可爱而又可恨,执拗且无药可救。去与那个曾是不齿之徒的自己还是他人的影子打交道?俺不干! 二是,有人劝告说,如今的互联网,人人都上得——不是吗?虽说,这是片嘈杂不堪的大排档,本不应是个适合我等这般年龄与写作风格的作家们的登台场所,再说了,我对互联网知识之贫乏又几近于零。但毕竟,这是一条通往在遥远遥远处还存有一线依稀光亮出口的甬道,在热心青年朋友们的鼓励和相助下,我毅然上路了。在这片良莠不齐,生态杂交,有时疯长,有时荒芜,有时怪石峋嶙,有时绿洲盈盈的广阔虚拟世界之一隅,我也像社会上所有那些酷爱文学,却又找不到发表渠道的业余写手们一样,从头来过,你蹭我挤地摆设了一席摊位,叫卖自己的文学产品。但我仍是快乐的,自在的,心安理得的。至少,我可以不求人,活得有尊严,有自我。而在这片人熙人攘的表达空间,向我摊位流来的虽仅是一条涓涓细流,但他们都是些真心喜爱文学,不带任何功利企图的人们,这就够啦,他们不就是我要找的知音人吗?就这么,我一篇一篇,一章一章,一首一首地剪贴,上传,不急不缓,不慌不忙。我像一尾小鱼,潜游在一口生态蓬勃的池塘的深处。我记起了法国诗人保罗说过的那句话:但愿我的诗能被一个人读一千遍,而不是被一千个人只读一遍。 那一日,先法兄再度屈临陋室,告诉我说,已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睿文化传播分公司基本谈妥,他们愿出我的这本集子。我当然高兴啦,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写作者来说,纸质出版物的情结毕竟是深刻得此生都无法割舍的,一旦有机会,我那内心余烬未灭的希望便又会“死灰复燃”起来。余下的问题是:我的后记是否又要另易其稿了?但这次,我决定换种方式来处理。本来,这册集子所收的文篇,就是我六十数年来生命轨迹行进式的记录:有甜蜜的恋爱季,有美满的婚姻期,更有家变后,个人感受上的,近乎于“百年孤独”的绝望岁月,棘途漫长。然而,我的这次文集出版经历之本身不正也符合这一选稿标准吗?于是,在保留了的旧后记的基础上更续上了这篇新后记。 其实,此回出书的艰辛与曲折,不仅是对我,一个作家来说是空前的;它折射出的,同样还有出版系统自身面临的日益逼仄的生存空间。纸媒出版业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将如何自处?这是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向一切的曾经是辉煌者们提出的同一道难题。还是达尔文的那句话:适者生存。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只有历史来改造我们——当然,这些都是我,一个写书人的题外话了。 数易其稿的故事讲完了。但愿此回能梦想成真——中国有她宏伟的强国梦。我们这些当作家的,也有我们小小的,谦卑之梦啊。 甲午年立夏日,识于沪寓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浮生三辑--一个旅港半世纪海派作家的爱痛人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253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首版时间 | 2015-01-01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8 |
CIP核字 | 2014202320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