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往山人评注西游记(精装)
内容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一)经作者严谨考证,认为《西游记》作者“华阳洞主人”不是当下流行说法的“吴承恩”,而是明代另外一位著名学者李卓吾(李贽)!

(二)四大名著的难字、难词相当多。本书利用我社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对《西游记》的难字、难词注音数量,在同类产品中最多。

(三)作者十余年来围绕《西游记》对儒释道三家著作广泛、深入阅读和研究,认为诞生在我国公元1500年左右“融合三教”背景下的《西游记》,是一部探讨人类心性的哲学巨著,一次中国哲学思想的荟萃,一部修心的大作,一部能解脱人类痛苦的心理学经典,是用人魔映射进行心理分析的鼻祖。——这和诸多从文学、社会意义等方面评论《西游记》的做法区分开来,更和炼丹学说、经脉学说、八卦卦象解说等观点不可同日而语。

内容简介

自从鲁迅和胡适否定了《西游记》的明、清评本之后,《西游记》一直没有新的评本出现。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刚出版的《孤往山人评注西游记》里,作者孤往山人花费十余年,潜心研究《西游记》并钻研相关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经典、资料上千万字,开创性地指出了之前评本和学界从未披露过的《西游记》的写作结构和寓意:《西游记》竟然是按照《心经》的“五蕴皆空”的义理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悟空、八戒和沙僧,分别代表人的性、情、志;取经途中的诸多磨难,其实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心理苦难;唐僧师徒面对的妖魔,都是心魔;而《西游记》写作目的,正是解脱人心中的苦厄。

本书书末《〈西游记〉作者考证》的结论,更是石破天惊:《西游记》作者并非吴承恩,而是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李贽(李卓吾)!本文从《西游记》的写作理念与李贽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其著作《童心说》的对比,《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乃是李贽自著自评,世德堂版《西游记》序言的若干疑问解答诸多方面,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将推出的另一新书《卓吾居士传奇》(孤往山人 著)一起,将以系统的考证、具体的材料,令人信服地论证:李贽即是《西游记》的作者!

此外,本书还借助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对许多难字、难词注音释义,助力读者无障碍阅读《西游记》。

目录

总目录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 1-9

目录 -------------------------------- 1-4

正文 ------------------------------ 1-832

《西游记》作者考证 ---------------- 833-851

前言序言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六祖《坛经》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因其诙谐、浅白的语言获得了普罗大众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渐渐深入中国人的骨髓,成为大众语言、文化、思想的一部分。成书后的近500年来,众多学者对其解读层出不穷。前人点评它,大多从文学和社会意义两个角度进行评论,有人赞叹其文法高超,有人强调其对社会和政治的批判,也有人用炼丹术、经络学、阴谋论进行错误解读。即便有人正确点出它的修心本意,但仍然缺乏从文本内容、前后逻辑和哲学理论出发的印证,导致大众对原书的理解停留在简单的师徒蒙难、打妖怪的机械罗列层面,而作者的真实意图被长期湮没。本书的批注从文本内容出发,通过对前后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判词的解读,与哲学和宗教理论相互印证,最终挖掘出作者的理论体系和结构设计思路,并对借题发挥式的阴谋论等错误的解读进行反驳。

前人评注观点大略

《西游记》问世以后,随即出现了明、清、民国等历代评本和名家评判,著名的有《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憺漪子、笑苍子《西游证道书》,悟一子《西游真诠》,悟元子《西游原旨》,张书绅《新说西游记》,鲁迅、胡适的评论等等。这里仅拣选有代表性的几家评述加以评论,而略过炼丹学说、经脉学说、八卦卦象解说等明显牵强附会的评本和观点。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正确指出了《西游记》“修心”和“释厄”的内涵。如“读《西游记》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戏论。余为一一拈出,庶几不埋没了作者之意。即如第一回有无限妙处,若得其意,胜如罄翻一大藏了也。篇中云:‘释厄传’,见此书读之可释厄也。若读了《西游》,厄仍不释,却不辜负了《西游记》么?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评本中也多处指出“修心”这一深层涵义,但对于大多数妖魔的隐喻均未点出。

清代道士悟元子(刘一明)的《西游原旨》正确点出了三教归一的解读方法:“《西游》贯通三教一家之理,在释则为《金刚》《法华》,在儒则为《河》《洛》《周易》,在道则为《参同》《悟真》。故以西天取经,发《金刚》《法华》之秘;以九九归真,阐《参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师徒,演《河》《洛》《周易》之义。”其又指出一些阅读窍门,如:“《西游》每宗公案,或一二回,或三四回,或五六回,多寡不等。其立言主意,皆在分案冠首已明明题说出了。”“《西游》每回妙义,全在提纲二句上。”“《西游》每宗公案,收束处皆有二句总结,乃全案之骨子。其中无数妙义,皆在此二句上着落,不可轻易放过。”虽然该书点明了正确的读法,但对《西游记》部分内容的解释失于准确。例如,其认为“《西游》有着紧合尖处,莫如芭蕉洞、通天河、朱紫国三案。芭蕉洞,言火候次序,至矣尽矣;通天河,辨药物斤两,至矣尽矣;朱紫国,写招摄作用,至矣尽矣。学者若于此处参入,则金丹大道可得其大半矣。”将三案归于炼丹术,实属不妥。

清代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主要基于文法和儒家理论进行注解:“此书不妙在谈天说地,怪异惊人,正妙在循规蹈矩,不背朱注,将一部《大学》,全然借一释字脱化出来,再令人意想不到,真正奇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何以却写出许多的妖怪?盖人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是为不明其德者一翻。于是忠之德不明,则为臣之道有亏;孝之德不明,则子之道有未尽。以至酒色财气,七情六欲,争名夺利,不仁不义,便作出许多的奇形,变出无效的怪状。所以写出各种的妖魔,正是形容各样的毛病。”其评可取处甚多,如其指出:“《西游》凡言菩萨如来处,多指心言。故求菩萨正是行有不得,则反求诸己,正是《西游》的妙处。圣叹不知其中之文义,反笑为《西游》的短处,多见其不知量也。”“《西游》凡如许的妙论,始终不外一个心字,是一部《西游》,即是一部《心经》。人生学业不成,皆因物欲多故。外边的魔障,即是内里的私欲,故云:‘心生,种种魔生也。’若一直写去,未免腐而无味。看他形容饮食之人,则写出一蝎子精;言非礼之视,则画出一多目怪。写得奇异,状得更奇异。”这些评语都正确点出了魔由心生的深层意义,对于多目怪的解读是正确的,但对于大多数妖魔的解读是错误的。例如,女儿国的蝎子精实为情思心魔,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却评为“极写饮食之人,口腹之害”。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讲到:“至于说到这书的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所以释迦、老君、观音、真性、元神之类,无所不有,使无论什么教徒,皆可随宜附会而已。”他对所有评注都进行了否定,又在《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中)》中重复了类似观点:“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胡适对《西游记》的历史和人物进行了全面考证,但从真实历史和地理角度去理解小说中的情节,未免失于迂腐。实际上,《西游记》中的地名,如西番哈咇国、乌斯藏、乌鸡国、凤仙郡、玉华州等等,都是谐音,用于暗示作者意图,与真实地理情况无关。他沿袭鲁迅的观点,对前人评述进行了更彻底的否定,如“这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遂把一部《西游记》罩上了儒释道三教的袍子”,建议“把那些什么悟一子和什么元悟子(作者按:应为‘悟元子’)等等的‘真诠’‘原旨’一概删去,还它以本来面目”。他的结论是“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不过是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

胡适对《西游记》结尾不满意,便试图重写。他模仿佛祖割肉饲鹰的故事,设计了唐僧割肉供养西天路上打死的众多妖魔之冤魂的情节。例如,黑风山的狼精、蛇精都是被打死的无辜冤魂,皆在供养之列。这说明,几百年来,没有人能意识到黑风山的狼精、蛇精实际是观音院杀人放火恶僧的人魔映射,悟空作为唐僧的心性(而不是一只神奇的猴子),消除的只是贪欲和杀害的恶念而已。

近几十年,对《西游记》的研究和考证偶见于学术刊物,其他解读多充斥于网络。有的正确指出了八戒代表的是人的情感和欲望,以及部分妖魔的寓意,但更多的是娱乐性质的阴谋论和对社会人生的体悟,且未见权威评本出版,在此不一一赘述。近年长江出版传媒和崇文书局出版的《西游记:百家精评本》汇总了历代有价值的评论,是优于前代观点的极佳资料。在该书的前言中,吴圣燮先生对版本考证情况进行了综述,可供参考。

向内寻求的主旨

公元前500年左右,人类的思想迎来一次炫丽的绽放,在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印度出现了佛陀,欧洲出现了苏格拉底。此后约500年的东汉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与道教和儒教并称为三大教,其思想既影响和刻画了社会治理,也塑造了中国人的心智,逐渐深入到文化和艺术的各个方面。东汉后约500年的隋唐时期,三教都空前繁盛,特别是佛教,代表人物有著名翻译家和取经人玄奘和禅宗大师惠能。到了公元1500年左右,“融合三教”被明确提出来,《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创作的。该书以玄奘法师赴天竺取经的故事为蓝本,摒弃反映真实历史事件这一目的,而是以一系列虚构的神话故事为线索,通过象征和暗喻的手法,探讨了心性的本源和哲学的发端,勾画了修行的心路历程,形成一部貌似历史但又不是历史、貌似地理风土人情志但又不囿于真实的地理风情、貌似童话寓言但又多采用戏剧和小说的手法、貌似魔怪小说但又不是单纯的魔怪小说的独特文体。通过对本书的解读,我们将会发现,它实际是一部探讨人类心性的哲学巨著,一次中国哲学思想的荟萃,一部修心的大作,一部能解脱人类痛苦的心理学经典,是用人魔映射进行心理分析的鼻祖。

出生于贞观十二年的六祖惠能大师,在吸收儒家和道家理论的基础上,对佛教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他的道场曹溪能在《西游记》中与佛祖讲经的鹫岭相提并论,可见作者对禅宗的推崇。禅宗最著名的主张就是自己的心性就是佛,离开自性无别佛。这种主张与《心经》《金刚经》《道德经》,甚至与《论语》都有共同特点,即修炼自己的心性和无神论,或者说人内心那颗圆明的心就是神,哲学思辨达到通达无碍的境界就是佛。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的三教九流等各种学说,遇到的各种教派和传说中的神仙,都是在灵性层面突破时空的交流。所谓的神通,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也不过是借神话体现心性的多变和心念的迅速;形形色色的妖魔,无非是种种不善之心的抽离和在灵性层面的映射。从这个意义上说,世上根本没有超出人能力范围的神仙。然而,心性又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奇迹,大能包含宇宙,小能入于毫厘,千变万化,善能成佛,恶能成魔。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又都充满神通。这是《西游记》想要传达的最重要的思想。

《西游记》成书至今的约500年,是人类历史非常特殊的500年。在这500年里,科学和技术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从刀耕火种跃迁到机器智能。人类已经达到了魔幻小说里设想的飞行速度、通讯速度,具备了移山倒海的能力,然而遗憾的是人类的心智并没有因此而更加超脱。人类仍没有摆脱战争、疾病、各种争斗的困扰,甚至由于技术的进步,战争和互相伤害的能力反而提高了。同时,随着技术和科学的进步,人类的物质生活质量和寿命都有显著提高,但贪欲导致的各种心理痛苦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回归本心,从哲学的角度对人性进行审视。这是重新注解本书的现实意义。

三教同修,不入法相

《西游记》主张以佛教为主的三教同修,吸收并借鉴一切学说的精华,如《周易》和五行学说。即便是文中明显否定的炼丹学说,也借用其术语阐述作者的思想。

如来在《金刚经》里讲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大意是说船是用来渡河的,过了河以后就应该把船丢下。这里的船用来比喻修行的方法,引申为一切规律、法则,它们可能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成立,人要善于使用它们,但没必要执着甚至沉溺于这些教条,把它们变成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从而离真理越来越远。

《西游记》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该书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里,祖师向悟空阐述了术、流、动、静等各种流派的学习内容与方法,这其中就有儒释道三教。悟空在斜月三星洞的学习生活是“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这说明祖师并不排斥这些门派,甚至很精通,能教授,这些都是方法和路径。但同时祖师又指出,学习这些门派的花架子不得长生,暗示真正的道是超脱于流派的,不能执着任何一端,这就是“无法相”的道理。后面在车迟国,悟空战胜三个妖道后,对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同样反映了作者三教合一,不入法相的思想。

中国自古有尊重别人信仰的传统。唐僧在一路上见佛拜佛,进观拜道,别人信仰什么他就跟着尊重,这也是不入法相的表现。在隐雾山一节,悟空骂道:“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甚么南山大王,数百年之放荡!”这说明了作者对所有开悟的人的尊崇,而不囿于某个教派。

儒释道作为三大哲学派别,自然在书中有所侧重。悟空找到斜月三星洞,得益于一个孝子的指引;灵山山脚下有一个道观,穿过道观可以上灵山;唐僧在脱离隐雾山中象征隐遁的迷雾后,又由一个孝子引导走上济世的大道。这些铺陈都反映了“儒是道入门,道是佛入门,儒、佛又相通于入世济人”的思想。

性、意、情、志的分解与统一

从来没有一部小说能像《西游记》这样通过较多的隐喻来呈现人的心理状态。作者往往把自己真正的意图隐藏在判词里。在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一首诗:“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拴牢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这首诗点出猴子指代人心,即心性;马指代心意(取自成语“心猿意马”,把该成语的互文结构拆成并列结构,有幽默的意味)。让猴子管马,即修行的心性需要约束自己的意念。在此基础之上,又将人的感情和欲望分离出来,以八戒代表;将人的心志分离出来,以沙僧代表。

这样分工以后,又把人、心性、心意、心情、心志的配合比作五行学说的水、金、火、木、土。借炼丹术语,悟空和八戒又分别被称为金公(本指铅)、木母(本指汞),沙僧又被称作黄婆(或刀圭,二土,取调和之意)。

在第六十五回《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中作者提到“留情亏木母,定志感黄婆”,就是暗示八戒(木母)代表人的情,沙僧(黄婆)指代人的心志。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的“黄婆矢志扶元老,木母留情扫荡妖”也做了同样的暗示。

在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中三徒聚齐之后有一首赞诗:“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此诗说明了五位本来一体,分开讲述既是写作上的方便,也有修行理论上的涵义。在有心理苦厄或矛盾斗争时,可以明确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才好对症下药。此处还可以看到沙僧的作用是调节水(唐僧,或人身)火(白龙马,或意念),同样也调节性情,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让五位融合为一体。所以沙僧的作用主要为牵马(心志指引方向)和看守行李(守护衣钵)。

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中有句诗:“木母金公原自合,黄婆赤子本无差。”也即是说,在人的本性或得道的状态中,性、情和志本没有区别,都归于一颗赤子之心,但由于人容易受到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贼的干扰,性和情容易出现矛盾,心性容易狂妄、暴躁,心意容易放纵不羁,情感容易受到欲望的牵引,心志容易缺失迷乱。正如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中所描写,“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就反映了这种矛盾。

在第四十回《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中有一首诗:“道德高隆魔障高,禅机本静静生妖。心君正直行中道,木母痴顽躧外趫。意马不言怀爱欲,黄婆无语自忧焦。客邪得志空欢喜,毕竟还从正处消。”此诗也反映了人在遇到困难和矛盾时性、情、意、志离散的心理状态。修行的过程,就是将人的这些方面统一、融合起来归于赤子之心的过程。

孙悟空的寓意

《西游记》是一部讲心的书,唐僧西行就是修行的心路历程,而其中的孙悟空就是心(或称心性、人性、本性、自性)的化身。开篇就讲花果山上的一块石头,内育仙胞,似卵样大,勾画出了心的形象。文中多处暗示孙悟空是一颗心。除了“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以外,在《五庄观》一节,悟空道:“我老孙千夜不眠,也不晓得困倦。”意指心跳不停。在灭法国,有一首诗赞悟空:“上面无绳扯,下头没棍撑,一般同父母,他便骨头轻。”谜底便是心。

在五行山唐僧收悟空一节,作者借悟空的话描写心性:“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文中又提到“这大圣用心力轮铁棒”,实指金箍棒代表心力。

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其实是指心性的变化。《坛经》中说:“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取经之路也是十万八千里,正如《坛经》所讲:“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学得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是指人的心性可以达到无所不能的境界,通天彻地,晓天文地理;变化多端,任意驰骋。猴王出世后有一首赞诗:“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人生天地间,当顶天立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不拜凡夫,不羡帝王,故称齐天大圣。

这颗心本来就是所有人都拥有的,只是越通达的人,越能体会到这种心性;越有资本的人,越能表现出来。它的外形至柔,本质极刚。李白有这样的心,“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轼有这样的心,自认为可以与玉皇大帝聊天,狂傲不羁。孔子有这样的心,故敢说“随心所欲”。这样的心性至大极刚,雷打不坏,剑不能伤,火不能烧。猴子闹天宫时有诗赞曰:“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

心性并非没有弱点,比如容易狂傲和蒙蔽,以及滋生种种不善。《金刚经》里的须菩提发出了终极之问:如何“降伏其心”?佛祖的回答是用对众生的慈悲降伏,用离相获得解脱。《西游记》就是在践行这个过程。这是理解这部书需要把握的要旨和总纲。

作为写作手法的人魔映射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往往能在别人身上,找到对应自己本性的特质。这种把自己的品质分离出来对比观察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困难或障碍上。我们往往在自己厌恶的人身上,也能发现自己的影子。别人在给我们制造障碍或引起困扰时,如果我们深究痛苦的根源,往往发现是我们自己的某种心性在作怪,所以真正的魔障在我们内心。

《坛经》说:“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人心对宇宙的理解,不是事物甲对事物乙的理解,而是自身对自身的理解。你看风景时,心即是风景;凝望深渊时,就成了深渊;心里有魔障时,挡住去路的就是魔障;心里有佛时,脚下就成了灵山。

唐僧初出长安,在法门寺借宿,众僧谈及取经的困难时,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既是唐僧对修行的理解,也是整部书的写作手法,即不但把心性映射到他人身上,还映射到神魔身上,从而发现自己的神性和魔性。

在最后一回有一首诗:“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西游路上的百怪都是修行过程中内心的障碍,作者为了刻画这些邪恶不良的心性,才称它们为妖魔,起了种种名字,但往往通过暗示指向代表身、性、意、情、志的五个人。

悟空的心魔最多,一般通过名称、行为、本领来暗示。如黑风山的黑熊精,悟空在观音院僧人面前显摆袈裟,黑熊精偷得袈裟后要开佛衣会,说明黑熊正是悟空的分别心、炫耀心和物欲心之心魔。文中唐僧问:“我闻得古人云,熊与猩猩相类,都是兽类,他却怎么成精?”行者笑道:“老孙是兽类,现做了齐天大圣,与他何异?”后文观音菩萨对悟空说道:“那怪物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这些迹象都暗示黑熊乃悟空心魔。

在五庄观,镇元大仙其实就是“真猿大仙”,外号“与世同君”,其实就是“齐天大圣”。另外,镇元大仙只拜天地,诸天神仙不是好友就是晚辈,也映射悟空。他所拥有的人参果对应悟空看守的蟠桃园,整节表达的是悟空因狂傲的心性不能忍受侮辱,从而导致功果尽失。

后文的黄袍怪、金角大王、老鼋、独角兕大王、如意真仙、牛魔王、赛太岁、金圣娘娘、六耳猕猴、狮象鹏三兄弟、上官郡侯、九灵元圣等都是悟空的心魔。他们或者在能力上,或者在名字谐音上,或者在某个特点上,能找到悟空的影子。

唐僧心魔有黄风怪、乌鸡青狮、红孩儿、灵感大王、蝎子精、黄眉大王、百眼魔君多目怪、老鼠精、辟寒辟暑辟尘三大王、玉兔、寇员外等。唐僧偷懒,便成了偷油的灵山老鼠;唐僧贪恋功德,便成了寇员外,如此等等。

八戒主要从做过倒插门女婿、木母和食肠宽大的角度映射,包括九尾狐、牛魔王、九头怪、杏仙、红鳞大蟒等。映射白马的有银角大王,映射沙僧的有狐阿七大王和衡阳鼍龙。有时国王、王后、王子和公主也被映射为唐僧或悟空。由于五位一体,因此所有的映射其实都归于唐僧。这些都是解密作者真实意图的钥匙。

基于此,愿与读者一起,开启对人类伟大心性的探索。

孤往山人于2021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往山人评注西游记(精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华阳洞天主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59418
开本 16开
页数 868
版次 1
装订
字数 970000
出版时间 2022-09-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4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