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一只狍子/中国动物小说品藏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单臂猿的末日

沈石溪

那天早晨,负责喂养长臂猿的饲养员老莫走进笼舍清扫粪便和垃圾。那群长臂猿和老莫混得很熟了,并不害怕,也不回避,照旧吃东西的吃东西、荡秋千的荡秋千。有一只胆大淘气的公长臂猿还冲过来夺老莫的扫把,老莫一面与它抢夺扫把,一面假装生气地瞪圆眼睛呵斥,公长臂猿不知是被骂得胆怯了,还是故意使坏,突然一松爪,老莫没防备,朝后猛退了几步,只听得背后传来哇啊一声尖叫,脚底感觉到软绵绵的,像是踩着了什么东西,急忙回头看,糟糕,正踩在一只才出生一个月的小猿手臂上!

那只小猿看到老莫的围腰带子拖在屁股上一晃一甩的,颇觉好玩,从母猿怀里挣脱出来,绕到老莫背后,左爪撑在地上,右爪来抓带子,结果左臂遭了殃。

老莫穿的是笨重的翻毛大头皮鞋,才出生一个月的小猿皮薄骨嫩,这一脚把小猿的左前臂踩得皮开肉绽,粉碎性骨折,再好的骨科医生也束手无策,只好采取截肢的办法,将它的左前臂从肘关节那儿锯掉了。

小猿虽然活了下来,但成了残疾,成了单臂猿。

长臂猿,顾名思义,就是两条前臂特别长,直立时双手可以触地,两臂平伸时宽达一米半,它们靠着这两条发达敏捷的手臂在树上攀跳如飞,能在相距几丈远的两棵树间一跃而过,动作轻盈优美,宛如一只大鸟。野外采食时,它们单臂挂在树上,另一只手臂拨开茂密的树叶,寻找美味浆果。

长臂猿是树栖动物,全靠两条长长的手臂过日子,断了一条手臂,等于剥夺了它生活的权利。要是在野外,单臂猿是无法生存的,必然被淘汰掉。在动物园的笼舍里,由人工饲养,也不用逃避敌害,即使断了一条手臂也,也不至于被淘汰,但仍有诸多不便。吃食时,一只手臂哪里敌得过两只手臂,等到单臂猿赶到食盆前,好东西早让健康的猿抢光了,留给它的只是一些渣渣和次品。它无法像正常的猿那样在笼舍的树干和笼顶的围网上蹿跃戏耍,也不能像表演体操杂技一样在秋千上玩个痛快,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地面蹒跚而行。生它的那只母猿在猿群里地位偏低,没有力量庇护自己的孩子,在它一岁半时,那只母猿又生了一胎幼猿,就更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照顾这只残疾的单臂猿了。其他猿当然不会愿意同一只行动迟缓的残废猿在一起玩的。它形单影只,在这二十八只大大小小的长臂猿里地位最低,排在最末等,谁都可以欺负它。半岁大的幼猿会趁它不注意,悄悄来到它后面,啊呜咬它一口,然后一溜烟顺着围网逃到笼顶,回过头来朝它扮着鬼脸,呦呦啸叫,那意思分明是在说,你有本事就来追我呀!单臂猿当然是无可奈何的。有时候,游客看单臂猿可怜,扔给它半根玉米棒,它还没来得及吃,那只身强力壮的猿酋就会突然间从天而降——从树枝上跳下来,蛮不讲理地将玉米棒从单臂猿手里抢走。

残疾猿是弱者,在生活中,弱者免不了饱尝屈辱与辛酸。

老莫对这只单臂猿怀有深深的歉疚,是他把它给弄残废的,便格外地照顾它。按规定,饲养员是无权干预动物的“内政”的,但老莫深感自己对不起单臂猿,看到它备受欺负,便心潮难平,暗中横加干涉,下决心要扭转猿类社会那种恃强凌弱的坏习气。用老莫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提高单臂猿的地位,让其他猿不仅不敢欺负它,还要羡慕它。

进笼打扫卫生,老莫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单臂猿抱在怀里,抱着它扫地,那是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所有的猿,单臂猿得到他的宠爱。喂食时,老莫手捏细竹棍守候在食盆旁,让单臂猿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吃最好的东西,谁胆敢前来争抢,必定会被老莫的竹棍抽打。平时,老莫随时注意观察笼舍,一旦发现猿酋或其他长臂猿欺负单臂猿,他就会立刻冲进笼去,教训那些个捣蛋鬼。

自从有了老莫这把保护伞,单臂猿受的窝囊气明显减少。猿逢喜事精神爽,它吃得饱,心情好转,身上开始长肉,皮毛也比过去鲜亮得多了。

P1-3

后记

放下架子,拜动物为师

沈石溪

我认为,动物不仅是人类的朋友,还是人类的老师。

早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前,各种动物就已在大自然中生活了亿万年。它们在为生存而斗争的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与大自然相适应的生存能力。动物学的研究表明,动物具有许多卓有成效的本领,如动物体内的生物合成、能量转换、信息的接受和传递,对外界事物的识别、导航、定向计算,等等。这些本领比我们人类不知高明多少,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聪明的人类善于模仿。从古至今,人类通过观察和研究动物奇特的生存本领,发明和创造了许多给人类带来莫大好处的工具和技艺:人类模仿青蛙游泳的姿势,学会了蛙泳;模仿动物的鳞甲,制造了屋顶的瓦楞;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并模仿鱼鳍制造出船桨;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在船尾上架置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技巧;模仿蜻蜓发明了直升机;模仿甲虫发明了坦克;根据野猪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根据蝴蝶色彩伪装的原理发明了迷彩服;模仿海豚发明了潜水艇,并利用海豚的“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系统;利用乌贼和章鱼喷射墨汁的原理制造出了烟幕弹;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叫仿生学。所谓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主要是动物的特殊本领,利用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来研制机械或获取各种新技术的科学。

短短几十年间,仿生学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譬如根据响尾蛇的颊窝能感觉到0.001℃的温度变化的特征,人类发明了能跟踪追击的响尾蛇导弹;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生物学家发现蜘蛛丝的强度相当于同等体积的钢丝的五倍,便制造出可以用来做防弹衣、防弹车、坦克装甲车的高强度纤维;根据青蛙的视觉原理,发明了“电子蛙眼”,使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和舰船,并能够识别真假导弹;模仿袋鼠跳跃,发明了越野车;模仿袋鼠的育儿袋,发明了育儿箱;根据蝙蝠定位的原理,仿制出了盲人用的探路仪;通过对萤火虫的研究,发明了冷光技术;利用苍蝇特殊的生理结构,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仿照水母顺风耳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海洋风暴做出精确预报;依照长颈鹿皮肤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了一种新颖的“抗荷服”,从而消除了超高速歼击机驾驶员在突然加速爬升时因脑部缺血而引起的巨大痛苦;依照蝴蝶表皮鳞片调节体温的原理,为人造地球卫星设计出了一种犹如蝴蝶鳞片般的控温系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虽然人类通过拜动物为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利益,但人类还是改不了妄自尊大的老毛病,总是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天地之精英、万物之灵长,凌驾于其他所有动物之上,决不会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动物,平等友善地去对待动物,也决不肯放下架子老老实实地拜动物为师,向动物学习。人类最多只会承认动物的某些特殊的生物功能和特别的求生本领比人类强,只会抱着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投机心理去研究和模仿动物某些特殊的生存技能,从而来发展人类的科学技术。

拜动物为师,向动物学习,不该仅仅局限在仿生这个层面。许多动物在择偶、婚配、家庭、抚养后代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高贵情感和优秀品质,在面临危险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适应环境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和卓越才能,也同样值得人类尊敬,同样值得人类学习。

人类一向把动物贬斥为低等生灵,总认为情感生活是人类的专利,只有人才配谈感情,只有人才懂得爱,一切与爱背道而驰的行为、一切与伦理道德相悖的做法都被指责为“兽性”或“兽行”,把不配做人的人叫作“野兽”。兽者,动物也,好像动物天生就是无爱的代名词,天生就是不道德的同义词。不错,人间自有真情在,但兽间也自有真情在。在情感层面上,动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常常会令我们人类感到汗颜。

请看:当雌鹦鹉忙着孵卵时,雄鹦鹉会反哺出食物,嘴对嘴给爱妻喂食;一只野山羊和一只小火鸡,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却有着相濡以沫的友谊,小火鸡义务为野山羊站岗放哨,野山羊刨开积雪为小火鸡提供可果腹的草籽;一盆黄鳝眼瞅着就要进油锅了,母黄鳝将小黄鳝含进嘴里,尽自己所能保护下一代;母雁和小雁都被猎人抓住了,公雁有机会逃生,却至死也不愿和亲人分离;两条接吻鱼,恩恩爱爱,形影不离,在它们的生命旅途中时时刻刻享受着爱情的甜蜜;面对强敌,五只年轻的灰鲸团结奋战,打响了一场生命保卫战;都说夫妻好比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一对陷入绝境的狼夫妻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愿分离——爱与生命同在,生命结束了,爱还在延续……

动物的生存能力更让人类自叹不如。无论高山雪域、戈壁荒漠,还是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区,人活不下去的地方,却往往是动物的生活乐园。动物的适应能力常常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地球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动物吟唱的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在沙漠腹地,因为干旱,小沙鸡渴得奄奄一息,沙鸡妈妈飞行千里,用羽毛吸水的办法,将救命的水从遥远的池塘里运回来喂孩子;壁虎、蜥蜴和各种乌都把披甲树螽当作可口的点心,面对数不清的天敌,披甲树螽不惜从背部和腿上喷射鲜血,以血换命,击退天敌,求得一线生机;灰熊的栖息地被人类霸占了,食物源被人类掐断了,聪明的灰熊就将觅食眼光投向人类的废弃物,靠捡食人类垃圾顽强生存;生活在太平洋里的章鱼,为适应辽阔无边的海洋生活,进化出了三个心脏和两套记忆系统;圣诞岛数以千万计的红蟹犹如滚滚红潮,穿越树林、田野、村庄、公路、铁轨,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迁徙到远方产卵;太空应该说是最严格意义上的生命禁区了,真空、低温、辐射和微流星让任何生命都无法在那里生存,但出入意料的是,有一种小小的水熊虫被宇航员带到太空后,却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经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严峻考验,千千万万的物种早已变成化石。淘尽泥沙是黄金,还能活到今天的每一种动物都是生命的奇迹,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华物种,都是生命大舞台上的明星,都有它们的过人之处,都值得我们赞叹和敬重。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要说,动物界,必有我师。

然而,我们某些人又是怎样对待可敬可爱的动物老师的呢?请看一本名为《无助的可爱生灵》的书里的故事吧。用“欲哭无泪”这四个字来形容我的阅读感受再恰当不过了:一声枪响,珍贵的远东豹倒在了血泊中;随着大片树林遭到砍伐,猫头鹰只能躲藏在烈士陵园里苟延残喘;由于人类狂捕滥杀,一条条美丽的鲸变成了浪尖上的冤魂;小猎豹称得上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了,却怎么也跑不过呼啸的子弹,只能在枪口下凄凉地呻吟;黑犀牛就因为长着犀牛角,就被雪亮的斧头残忍地劈掉了鼻子;被迫在舞台上当飞刀表演活靶子的猴,因为表演者失手而被利刃穿心;为了贵夫人身上鲜亮的裘皮大衣,可爱的浣熊惨遭最残忍的、对待,被活体剥皮……

“非法捕猎者很快走近了海豹群,他们像砍白菜一样,挨个对海豹进行大屠杀。一个个渔猎者手持带钩的钢叉走向冰面上晒太阳的海豹,随着钢叉飞舞,一只只海豹倒在冰面上。然后,尖利的刀刺进海豹的眼睛,灰白的皮从鼻尖被撕开,直到后鳍。如果是雄性海豹,还难免要被阉割。有些小海豹临死时依然死命地咬着已倒在血泊之中的海豹妈妈的乳头。另外一些神志清醒的海豹幼崽被钉在钓竿上,在浮冰上被拖走,受伤的海豹幼崽因流血过多窒息而亡,尚有知觉的海豹幼崽被开膛破肚……很难想象,这对于海豹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痛苦!很难想象,这是一种多么凶残的屠杀!”

字字血,句句泪!这是血泪的控诉,控诉人类的暴行,控诉人类肆意践踏和蹂躏生命!

金钱至上,物欲横流,无休止的挥舞屠刀使人心变得坚硬和冷漠,人类习惯了将生命当儿戏,习惯了以剥夺生命为乐,习惯了榨干生命而攫取利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世界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变得满目疮痍、一片荒芜。

警醒吧,聪明过度的人类!警醒吧,贪得无厌的人类!为了子孙后代的永久幸福,请放下你的屠刀。人类的道德光芒不仅要照亮人类社会,还要照亮动物世界,照亮我们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目录

动物小说的灵魂

单臂猿的末日

橹声如歌

荒村守望者

表哥和我的动物朋友

牛皮鼓

火狐

野象的路

阿黑

最后一只狍子

放牧滇金丝猴

放下架子,拜动物为师

动物档案

序言

动物小说的灵魂

沈石溪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生物学派生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动物行为学。传统生物学与动物行为学在学术观念、观察角度、研究手段和考察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传统生物学注重被研究者的共性,热衷于调查物种的起源和种群分布的情况,给形形色色的动物分门别类,根据动物的生理构造和特化器官,确定该归于什么纲什么目什么类什么科什么属,分析动物的食谱,解释某种动物与某种环境的依存关系,观察动物的发情时间与交配方式,了解动物的繁殖机制,等等。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的社会结构、情感世界和个体生命的表现投注更多的研究热情,透过动物特殊的行为方式,从生存利益这个角度来寻找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同时,其严肃理性的目光也注视人类行为,在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间勾画出一条清晰可辨的精神脉络,给人类以外的另类生命带去温暖的人文关怀。

我喜欢读动物行为学方面的书,每当浮生偷得半日闲,躺在摇椅上,捧一杯清茶,翻开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动物行为学创始人康拉德·劳伦兹的《攻击与人性》,或者浏览美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先锋斗士E.O.威尔逊的名著《昆虫社会》,或者阅读西方最负盛名的动物行为学家罗伯特·杰伊·罗素的力作《权力、性和爱的进化——狐猴的遗产》,深深被大师们严谨的作风、渊博的知识、犀利的目光、翔实的资料、风趣的语言和无可辩驳的论点所折服,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精神引发巨大共鸣。我相信,动物行为学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能找出人类行为发生偏差的终极原因,是医治人类社会种种弊端的灵丹妙药,为人类把握正确的进化方向提供了牢靠的方位坐标。

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偏爱,有点言过其实了。可动物行为学家们通过长期观察动物生活提供的许多例证,确实对人类社会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例如,解释大熊猫为什么会濒临灭绝,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大量开荒种地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二是大熊猫食谱单一,只吃箭竹,属于适应性较差的特化动物。但动物行为学家却另辟蹊径,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认为,大熊猫濒临灭绝除了环境和食谱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一,大部分动物都有窝巢,尤其是母动物产崽期间都要寻找一个隐蔽安全的地方当作自己的窝,而大熊猫是典型的流浪者,头脑中没有“家”的概念,追随食物四处游荡,吃到哪里睡到哪里,产崽育幼期的母熊猫也同样如此,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刚刚出生的幼崽来说显然是有害无益的,风餐露宿,再加上食肉兽侵害,幼崽存活的概率很小;第二,丛林里凡生存能力不是特别强而幼崽又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精心养育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如狼、豺、狐、獾、鼠和鸟类等,大多实行双亲抚养制,雄性和雌性厮守在一起共同养育后代,而大熊猫生性孤独,雌雄间感情淡漠,只有性没有情,发情期雌雄凑合在一块做一回露水夫妻,完事后各奔东西谁也不认识谁,清一色的单亲家庭,母熊猫单独挑起抚养幼崽的重担,母熊猫通常一胎产双仔,但过的是没有窝巢的流浪日子,不可能一条胳膊抱一只幼崽走路,又没有配偶替它分担困难,只有在两只幼崽中挑选一只抱走,另一只幼崽就遗弃荒野了。单身母亲的日子过得好艰难,遭遇危险找不到帮手,头疼脑热得不到照应,稍有不慎唯一的幼崽便会夭折,繁殖后代、延续生命的链条就此断裂。  比照我们人类社会,许多人不珍惜温馨的家,把家看作累赘,把家看作牢狱,弃家不顾,离家出走,天涯飘零,去过所谓的潇洒生活,面对大熊猫濒临灭绝的事实,难道还不该及时醒悟吗?再看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独木难支的困窘,是不是也该从大熊猫生存路上艰难的步履里吸取某种教训呢?

在动物面前,人类常常犯自高自大的错误。人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总认为自己是高等生灵,其他动物都是低等生灵,自己是天地问主宰,其他动物是任人摆布的畜生。不错,人类是地球上进化最快的一种动物,会直立行走,会使用语言文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现代文明。然而,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地球上存在生命已有数亿年历史,人类的历史不过几千年,人类这种动物在进化成人类以前曾经过漫长的动物阶段,动物的本性在人类身上根深蒂固,人类不可能在几千年短暂的进化过程中就把数亿年养成的动物性荡涤干净。科学家证实,文化属性与生物属性是构成人的行为的两大要素。人的一部分行为受制于社会大文化,传统势力、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政治说教、宗教戒条、法律法规、民情民风、乡规民约不断修正和规范你的所作所为,迫使你去做这件事而不去做那件事,这就是人类行为的文化动因。人的另一部分行为受制于生物本能,贪婪好色、权欲熏心、天性好斗、自私自利、妄自尊大、好逸恶劳、贪图口福,嫉妒心强,又时时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驱使你去做那件事而不去做这件事,这就是人类行为的生物动因。假如某人既带有合理的生物本能,又符合社会大文化的要求,就是一个真实自然的好人;假如某人完全抑制生物本能去迎合社会大文化的苛刻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一个虚伪矫情的假人;假如某人放纵生物本能,弃社会大文化而不顾,就是一个凶残狠毒的坏人。

有一句话说,人类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动物行为学剖析发生在动物身上有利于生存的合理的善的行为准则,让人类学习借鉴,变得更像天使;揭示发生在动物身上不利于生存的荒谬的恶的行为准则,让人类铭记教训,更自觉地远离魔鬼。

曾有某药物研究所做过这么一个令人发指——不——是令动物发指的实验:为了证实某种戒毒药物是否有效,人们给一只红面猴注射毒品。(实验本身就证明了人类对待动物是何等霸道、残忍和阴险,人类自己心灵扭曲得还不够,自己被海洛因毒害得还不够,还要把罪恶强加在无辜的动物身上。)两三次后,可怜的红面猴就成了吸毒者,一见到穿白大褂的管理员,立刻就会从铁笼子里伸出手臂,哀哀啸叫,恳求人们替它往静脉血管打针。倘若不满足它的要求,它就会用自己的脑袋撞铁笼子,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假如还不能达到目的,就咬自己的爪子和身体,把自己咬得满身血污。一旦人们掏出注射器,它就会跪伏在地下,猴嘴从铁杆间伸出来,谄媚地亲吻管理员的裤腿和鞋。过去它在动物园生活时曾被热水瓶烫过一下,因为条件反射作用,平时最害怕看见热水瓶了,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热水瓶走过来便会吓得躲起来。有一次它毒瘾发作,手臂从笼子里伸出来,工作人员提着热水瓶来吓唬它,它竟然无动于衷,将开水淋在它的手臂上它也不肯把手臂缩回去。这是只雄红面猴,被买来做实验品前,曾与一只雌红面猴相好。据动物园饲养员介绍,这对红面猴青梅竹马,卿卿我我,感情很甜蜜。管理员把那只雌红面猴牵了来,把它们关进同一只铁笼子,希望能由此减弱雄红面猴对毒品的过分依赖。它们分开时间也不过二十来天,天涯苦相思,意外又重逢,俗话说小别胜于新婚,那雌红面猴一见到雄红面猴,激动得浑身颤抖,恨不得立刻和雄红面猴紧紧相拥在一起,但雄红面猴却面无表情,冷冷地瞥了对方一眼,就像看到一只陌生猴一样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一会儿,雄红面猴毒瘾上来了,哈欠连天,鼻涕口水滴滴答答,抓住铁栏杆使劲摇晃,发出呦呦哀叫声。管理员从甬道走过来了,雄红面猴迫不及待地将手臂从铁笼子伸出去。雌红面猴出于好奇,也趴在笼壁上看热闹。雄红面猴大概以为雌红面猴要同自己争抢毒品,勃然大怒,揪住雌红面猴就穷凶极恶地厮打,比打冤家出手还狠,啃下一口口猴毛,抓出一道道血痕。要不是管理员闻讯赶来打开铁门救出遍体鳞伤的雌红面猴,后果不堪设想。雄红面猴被人类强行注射毒品后的行为表现,与人类社会瘾君子如出一辙,丝毫没有区别,同样丧失理智,丧失人格,丧失自尊,感情冷漠,道德沦丧,成为一具还在呼吸的行尸走肉。实验的结局颇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戒毒药物不起什么作用。由于过量注射海洛因,雄红面猴奄奄一息了,整整两天不吃不喝,有气无力地躺在地上,眼皮耷拉,连叫都叫不出声了,只有那条布满针眼的手臂还顽强地伸出铁笼子,手掌朝上瑟瑟发抖,做乞讨状。药物研究所决定最后给它注射一针大剂量毒品,减少它临终前的痛苦,让它在虚幻的快感中结束生命,也算是人类的一种仁慈。同时也决定,将那只雌红面猴牵来继续做相同实验。拿着注射器的管理员和那只雌红面猴几乎同时来到铁笼子旁。雄红面猴混浊的眼光落在雌红面猴身上,就像快要燃尽的炭火被风一吹又短暂地烧旺,那双垂死的眼睛骤然发出一道骇人的光芒。就在管理员针头快要刺进静脉血管的一瞬间,雄红面猴奇迹般地“复活”了,伸出铁笼子的前爪突然抓住管理员的手腕,把管理员拖进铁笼子里去,张开猴嘴一口咬住管理员的手掌。管理员撕心裂肺地惨叫起来,那只灌满毒品的注射器掉在地上,跌得粉碎。人们赶紧来帮管理员,七手八脚强行将猴嘴撬开,雄红面猴早已气绝身亡,只有那双猴眼还睁得溜圆,一副满肚怨恨死不瞑目的可怕模样。雄红面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幡然猛醒,天良发现,为了抗议人类的暴行,也为了不让自己所爱的雌红面猴步自己的后尘,做出了一只垂死猴子所能做出的反抗行为。较之人类社会那些执迷不悟心甘情愿在毒品泥潭里越陷越深的瘾君子和那些为了自己发财致富不惜将千家万户推入火坑的毒贩子来,雄红面猴似乎更配“人”这个高贵的称呼。

人和动物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某些领域,人与动物的差距是微乎其微的,仅仅隔着一根头发丝的距离,稍有不慎,人就有可能变得像动物,甚至变得比动物还不如。

只要用心去观察,人们不难发现,在情感世界,在生死抉择关头,许多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忠贞和勇敢常常令人类汗颜,让我们自愧弗如。

这就是动物小说的灵魂,这就是动物小说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为全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民族一代又一代读者所喜爱的原因。

内容推荐

“中国动物小说品藏书系”重点打造“中国原创”概念,邀请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主编,全面收录中国动物小说的代表性作家的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

《最后一只狍子》将为我们讲述动物世界的生死传奇:单臂猿的末日、蜜、橹声如歌、荒村守望者、表哥和我的动物朋友、牛皮鼓、火狐、野象的路、阿黑……这些动物小说充满了英雄之气、豪迈之情,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同时又给人以深刻的反思。看到这些动物的生命历程,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人类自己。

编辑推荐

《最后一只狍子》是“中国动物小说品藏书系”中的一本,收录了沈石溪、牧铃、黑鹤、金曾豪、高巧林、薛涛等人的11篇中短篇小说,包括《牛皮鼓》《火狐》《野象的路》《单臂猿的末日》《最后一只狍子》《荒村守望者》等,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生动贴切,主要描写了狼、狍子、猎犬、猿等野生动物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故事,为孩子们展现了一个精彩的动物世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一只狍子/中国动物小说品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石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少儿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774985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4184523
中图分类号 I287.4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5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