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伏尔泰精选集(精)/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本书经过精心选编,收录了他的几篇哲理小说及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让读者领略他优雅明洁、准确达意和舒卷自如的高贵气质的文笔。

目录

编选者序:启蒙时代的巨星和领袖伏尔泰 /丁世忠(1)

哲理小说

如此世界 /傅雷译(3)

查第格 /傅雷译(17)

 [附]诱惑的走廊 /丁世忠译(77)

老实人 /傅雷译(79)

天真汉 /傅雷译(167)

历史著作

路易十四时代 /丁世忠译(235)

其他文学作品自选

《亨利亚特》及其他 /丁世忠译(623)

《俄狄浦斯王》——一七一九年的六封信 /丁世忠译(647)

 [附]关于伏尔泰的书信集 /丁松编(680)

文论 /丁世忠译(683)

伏尔泰生平及创作年表 /丁松编(692)

试读章节

在掌管天下万国的神灵中,伊多里埃位列一等,专管上亚细亚部门。有一天他下降人间,到阿姆河畔大月氐人巴蒲克的住处,对他说:“巴蒲克,波斯人的疯狂与放荡引起了我们的愤怒:昨天管辖上亚细亚的诸神举行会议,决不定对柏塞波里斯①是加以惩罚,还是把它毁灭。你往那城中走一遭,全面考察一下,回来给我一个忠实的报告;我根据你的报告,再决定对那城市或者惩戒,或者毁灭。”——“可是,大人,”巴蒲克诚惶诚恐的回答,“我从来没到过波斯,一个人都不认识。”天神说:“那就更好,你不会有所偏袒。上天已经赋予你鉴别力,我再给你一项神通,使你能叫人信赖;你只管四处去走、去看、去听、留心观察,不用害怕;你到处会受到很好的款待。”

巴蒲克便跨上骆驼,带着几个下人出发了。过了几天,在示孥平原附近遇到波斯军队前往迎击印度军队。巴蒲克先打听一个掉在后面的士兵,和他攀谈,问他两国为何交兵。小兵说:“凭着所有的神明起誓,我一点不知道。那也不关我的事。我只晓得为了要活命,不是杀人,就是被杀;替谁当差都没关系。或许我明天就投入印度军营,听说他们的粮饷比这该死的波斯军队每天多发半个铜子。要知道为什么打仗,你去问我的队长吧。”

巴蒲克送了一份小小的礼给那个兵,走进营盘。不久他结识了队长,问他战争的宗旨。队长说:“我怎么知道呢?这个好听的宗旨跟我有什么相干?我的家离开柏塞波里斯有好几百里;听到开仗的消息,我立刻丢下家属,照我们的习惯,跑来找个发财或送命的机会,好在我没有事做。”巴蒲克说:“你的同胞不比你知道得清楚些吗?”军官回答:“不,为什么互相残杀,只有我们几个大都督才真正明白。”

巴蒲克觉得奇怪,去见一般将领,和他们混熟了。其中一个终于和他说:“这场战争使亚洲受了二十年难,起因是波斯大帝的一个妃子手下有个太监,和印度大帝某衙门中一个小官儿起了冲突。所争的权利大约值一块波斯金洋的三十分之一。印度的宰相和我们的宰相,都很严正的维护他们主人的权益。争执变得激烈了。双方各派一百万大军出动,每年还得征召四十多万人补充。屠杀、焚烧、破坏的城镇,糜烂的地方,越来越多;生灵涂炭,而战祸方兴未艾。我们的宰相和印度的宰相屡次声明,他们所作所为无非是为人类谋福利;每次声明过后,总多几个毁坏的城市和遭难的省份。”

下一天,听到和议即将成立的风声,波斯的将军与印度的将军迫不及待地下令进攻,杀得血流遍野。战争的祸害与丑恶,巴蒲克全看到了;他目睹一般将领的策划,都是想尽方法不要叫自己的统帅打败。他眼看军官们被手下的士兵杀害;士兵们把快要断气的同伴勒死,为的是抢他们身上血肉狼藉、溅满泥浆的破布。他走进伤兵医院:因为波斯王出了高俸雇用的救护人员惨无人道,玩忽职守,大半的伤兵都死了。巴蒲克叫道:“这是人还是野兽?啊!柏塞波里斯一定要被毁灭的了。”

巴蒲克这样想着,进入印度军营。正像伊多里埃早告诉他的,印度人招待他和波斯人一样好。但使他毛骨悚然的同样的暴行,他也全部看到。“噢!噢!”他心上想,“倘使伊多里埃天神要诛灭波斯人,印度的神灵也应该诛灭印度人。”接着他访查两军中的详细隋形,听到许多慷慨豪爽、仁爱侠义的行为,使他又惊又喜,叫道:“不可思议的人类!这许多卑鄙的和高尚的性格,这许多罪恶和德行,你们怎么能兼而有之呢?”

和议成立。两军的将领没有一个得到胜利,单单为他们私人的利益叫那么多人——他们的同胞——流了血;那时各自到朝廷上争功邀赏去了。公家的文告庆祝和平,一致宣称德行与福祉已经回到人间。巴蒲克道:“感谢上帝!纯洁的风气经过洗涤,今后要常住在柏塞波里斯了,它决不会逞那些恶神的心愿遭到毁灭的:咱们赶快奔往那座亚洲的京城去吧。”

他到那座伟大的京城是打老城门进去的:一片的野蛮景象,粗俗可厌,叫眼睛看了受罪。城里这个区域,整个儿脱不了当初兴建时代的气息;因为虽则人家一味厚古薄今,初期的尝试无论在哪方面都是简陋的。

巴蒲克混在人堆里;他们都是些最肮脏最难看的男女,神气痴呆,赶往一所阴森森的大屋子。巴蒲克听着连续不断的嗡嗡声,看着忙忙碌碌和有人掏出钱来买座位的情形,以为是个卖草垫椅子的市场。不一会他瞧见许多妇女跪在地下,装做眼睛直勾勾的望着前面,暗中却瞅着男人,才明白原来他进了一所神庙。好些又尖又嗄,又粗野又不调和的嗓子,在头顶下面发出口齿不清的声音,活像彼克托尼平原上的野驴,听见吹了牛角号而与之呼应的叫声。巴蒲克掩着耳朵;但看到几个工人拿着铗子锄头进庙,他恨不得连眼睛鼻子也一齐堵住。工人们掀起一块大石板,掘出臭气四溢的泥土往两旁扔:然后拿一个死人放下坑去,盖上石板。

巴蒲克叫道:“怎么!他们把尸首埋在敬神的地方!怎么!他们的庙基底下都铺满了死人?怪不得柏塞波里斯常常受瘟疫之害。尸体的腐烂,加上这么多人挤在一处的臭秽,大可毒害全球呢。啊!该死的柏塞波里斯!大概天神们的意思是要毁了它,造一所更好的城市,叫一帮比较干净而唱得好一些的百姓去住。上天自有道理,由它去安排吧。”

太阳的路程走了将近一半。巴蒲克要到京城的另外一头,上一位太太家去吃饭;她的丈夫是军官,托巴蒲克捎了几封家信。巴蒲克先在柏塞波里斯绕了几圈,看见一些别的神庙,建筑比较好,装饰也更体面,坐满了一帮文雅的人,传出悠扬悦耳的音乐。他留意到许多公共喷泉,尽管地位不当,却是壮丽夺目;有几处广场上立着铜像,纪念波斯前朝的几位贤君;在别的广场上他听见群众嚷着:“什么时候才会有我们爱戴的君主呢?”跨在河上的几座雄壮的大桥,宏伟而方便的河滨道,以及两岸的宫殿,巴蒲克看了都赞叹P5-7

序言

启蒙时代的巨星和领袖伏尔泰-

丁世忠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一六九四年生于巴黎②,十岁人贵族中学,热衷于学诗写诗并结识数位后任高官的同窗学子。

不久因写诗得罪摄政王,在狱中写出悲剧《俄狄浦斯王》、构思史诗《亨利亚特》,后均获成功或一定程度的好评。-t--~,与一小贵族发生口角,横遭欺凌并入狱,复被逐往英国。

在英三年因祸得福,广交良友、熟读先进哲学、科学著作,结晶为二十四封《英国通信》(后增两封,改书名为《哲学通信》)。

三十五岁返法,在动荡中草成《(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传》,争取到在伦敦出版部分《路易十四时代》。四十岁,应邀住进热爱科学的夏特莱侯爵夫人的西莱别居,此后在较安定的十五年中写出许多著作。

侯爵夫人辞世后,应普鲁士腓特烈大王之请去柏林,初以为寻得理想的“开明君主”;饱尝辛酸后,于一七五三年夏怏怏而归。

次年,决心过“独立哲人”的生活,以渐趋老弱之躯,在法瑞(士)边境购地定居,接待来自全欧的进步人士、散发声讨封建暴政的辛辣檄文,以其崇高声望大力支持《百科全书》出版。

八十四岁,始获准移住巴黎。三个月后精力衰竭而与世长辞。共遗骨由亲属暂厝,一七九一年方被尊为大革命先驱,正式安葬“先贤祠”。至此,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巨星和领袖,以及法国大革命开拓者之一的历史地位可谓盖棺论定。

《亨利亚特》是青年伏尔泰的得意之作。

一五八九至一六一。年在位的亨利四世是确有其人其事的贤明君主。他倡导容纳异教,颁布明智宽容的《南特敕令》,为法国缔造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亨利亚特》尊重史实,讴歌了“亨利大王”的不朽业绩。

为了增添“史诗”的想像色彩,除描绘一五七二年宗教大屠杀、决战的“伊夫里之役”外,作者特意杜撰了先王显灵及儿女私情等散离枝节,全诗长达十章、诗句逾千行(包括格律诗导致的一些虚词闲句),广大读者难以持久、普遍地认可这就是法国文学史上足以补白的“史诗”。但在艺术上,仍具有一定的水平。

其主要价值,毋宁说在于刻画出一位实有其人的“开明君主”形象,为作者雏形的启蒙思想找到了寄寓,对认识他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有相当的意义。

《俄狄浦斯王》虽为作者博得盛名隆誉,却了无新意,仅仅根据演员的请求添加了一些“爱情故事”。由于这是刻意模仿古典悲剧的开篇之作,作者缘此而对“三一律”、舞台效果等勇于陈述己见,我们也不妨从艺术角度予以浏览和留意,俾使更加全面地了解伏尔泰。

缅因公爵夫人①喜好排场,常在索峨小城举办通宵达旦的游乐夜会。会上的摸彩游戏决出字母顺序,参加者即须以该字母为首字字头命题写出作品。此类智力游戏非但难不倒伏尔泰,反而成为他草成数十篇哲理小说的良机。加之他在诵读上颇有功力,在会上一经朗读,便成为众人喝彩的名篇,随后不胫而走。

与作者萦怀的史诗悲剧相比,这些“无心插柳”之作自不足称道。然而历史却不以此为依违,认定这些作品,尤其是《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如此世界》是作者不朽的文学成就。此种情形看似偶然,其实由于作者逐渐成熟的启蒙思想积淀和非凡的艺术根底,历史的评价倒反映了必然性,而伏氏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及在国外的巨大影响反而多来于此,不能不说这是“偶然性反映必然性”的一个罕见的成功事例。

我国在民初即译介过其中主要的篇目。当时也是出于反封建斗争的急迫需求,译文不免仓促粗糙,评介倒很有深度,往往一语中的。在“五四”前后又成为革新和革命的“酵母”之一。

解放后,傅雷先生出神入化的译笔,为我们提供了一流的精品。考虑到原著的意义和译文的质量,此次编选特将《如此世界》、《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并合成一辑,俾便读者看到贯穿其间的思想脉络,当然就有可能对其哲理小说的永恒价值获得更为深刻的领略。由于版本的缘故,傅译未收入脍炙人口的小段《诱惑的走廊》,此次也一并补全,以示力求完善之意。

《如此世界》是一则合中文约万字的小故事,说上天听到“波斯人疯狂与放荡”定不下对其京都是惩罚还是毁灭,乃派凡人巴蒲克前往考察调查。巴蒲克在那里看到了战祸、淫乱、忌妒、反目、报复、买官卖官、包税、司法不公等腐朽现象,去拜访祭司、学者又听到他们怂恿他泄各自的私愤。后来他又发现居民虽则轻浮、虚荣、小心眼,却还斯文有礼、殷勤亲切。他决定叫人打造一尊金玉与败絮混合的人像,寓意万事不可求全责备,并以此向上天复命交差。

出版《查第格》时伏尔泰年已逾半百,他不仅易地匿名,而且佯装无辜地表示对“充满谤言攻击圣上或宗教的”“可恶之至的该书”竞“栽”在他名下“表示愤慨”。查第格年轻貌美、心地善良、足智多谋,历尽婚变、仕途、游历的曲折坎坷,用妙药救活盗贼之首并得以救出当初就赏识他的原王后,终被臣民立为亲王。小说面世大受青睐,作者又添加五六个小段子,而以揭露官场腐败、提倡清廉的《诱惑的走廊》(合中文仅千字左右)最为妙趣横生,或许迄今不乏现实意义,试问当今的贪官污吏们在伏尔泰辛辣的笔锋下欲往何处逃遁?

《老实人》是公认的同类小说之极品。“老实人”寄寓德国男爵府上,家庭教师鼓吹“一切皆善”、“事事有定数”:鼻子长来供戴眼镜、两腿用于穿长裤、猪生就供人大快朵颐……依此类推,百姓自是供统治压榨的、宝座放好给帝王坐江山……十七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高论”之效命当局显而易见。“老实人”历尽灾祸证明此论的虚妄;于是又冒出一个“一切皆恶”的悲观论者,也被否定。接着“老实人”来到没有监狱、一派世外桃源景象的“黄金国”。他们一行末了到达君士坦丁堡,一位和善的老人告诉他们惟有工作“可使我们免除三大害处:烦闷、纵欲、饥寒”。他们也悟到了“种咱们的园地要紧”的人生真谛。在伏尔泰的批判性作品中,此篇已初露“建设性”意义的端倪。

《天真汉》写于作者暮年:一位北美野人来到法国,却饱尝教会的压迫;他立下战功也因与“异教”有染而无赏。爱人无辜入狱,失贞方得获释。一切现象均背离《圣经》里的劝善戒恶。“天真汉”读了百科全书派的书而大彻大悟,“从野兽变成了人”。这样的结局表明:暮年的作者已不再把哲理小说当做“游戏笔墨”,而是自觉地让它成为宣传启蒙思想的利器。

仍是吾国“五四”时期的仁人志士,在当时《学衡》杂志上①,结合中国实际、有所针对地为伏尔泰全部哲理小说作了人木三分的总评:

伏氏作品“最要者……在出之偶然、最不矜持之短篇小说”,而“其魔力及其破坏之大功,全恃其善用讥制之法”。

这篇文章强调:

“……冷嘲热讽,寥寥数语,寻常琐事,而写来异常有力。极刻峭、极辛辣、极狠毒、而又极明显、极自然合理……”

于是乎——

“读者一见,即觉旧制度、旧礼俗等之不近人情、不合天理,而当去之矣!”

“五四”不愧我国现代之“启蒙时期”,它倡导的“德”、“赛”二先生实与伏尔泰异曲同工。有了这样“知音”切中时弊的评语,我们只能从中汲取为“德”、“赛”先生不断奋斗的力量!

《路易十四时代》是伏尔泰亦史亦文的佳作,是他对史学的独到贡献。

当三十八岁行将结束《英国通信》的撰写工作时,他在给英国友人的书信里透露,就要开始另一项浩大的工程,旨在突显路易十四对文学艺术的尊重和保护、对文学艺术家的关怀和珍视,从而反衬当政者的专制和野蛮。后来,迄至五十八岁在柏林匿名出齐此书正文(共三十九章)之前,他与法国宫廷时疏时亲、恩怨交错,甚至亦被正式任命为官方的“史官”。鉴此,随着本书直接针对性的不断变化,其内容有所拓展、重点有所转移。伏尔泰的后半生几乎一直在补充、增编、加注,连同别人的注释,全书有三大册、近三千页之繁浩。本集只得“精选”,除正文外,余皆忍痛割爱,注释在原著中几占一半的篇幅也力求精练。本集既为文学作品,对这部亦史亦文的书,当然较为侧重其文学价值和语言文字价值,在史实方面不可能过多考据。

不过它的史学价值无可讳言。我国史学界公认:由于作者刻意写“精神文明史”,将传主安置在政、军、财、文、科、哲的“立体空间”中,因而创造性地成为十九世纪新史学的“年鉴学派”的先驱和远相.

在文学上,法国最权威的朗松《文学史》对之赞不绝口。可以说,在亦史亦文的巨著中,此书名列前茅。

令人惋惜的是,作者其他史学著作虽然工程浩大却无大成就。彼得大帝史连俄国人也报以冷遇。《路易十四时代》也有偏爱传主太过的同一缺陷,读者在欣赏之余自会明察。或许对“开明君主”的过度向往可为作者在所有同类著作中的锲而不舍稍作开脱。

欧洲由野蛮走向文明,经历了“需要和产生巨人”的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时代。

那是一场(在有的国家是一场又一场)狂飙、一阵怒潮,席卷和涤荡着神权、君权、贵族权、庄园主之权……以及为它们服务的一切迷信邪说,“人”又重新放声歌颂人自己、“人”又夺回了在社会中至上的境地。

法国大革命更是启蒙运动的成果①;运动的领袖正是彼此呼应而各有千秋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

如集后《伏尔泰生平及创作年表》所历数,伏尔泰逐步形成并追求的理想是真理、科学、理性、平等、自由、公正;猛力鞭笞的是宗教迷信、歪理邪说(也旁及民间源于愚昧无知的歪理邪说)、宗教狂热(实为当今“极端主义”的远祖)、特权、迫害、酷刑及暴政。他几乎日日面对封建暴政,因而也就几乎是天天谋划并进行对封建暴攻坚决而巧妙的斗争。

他出身中产阶级②,因而不可避免地载负着种种矛盾:如既反迷信又声称需要上帝、既蔑视又巴结权贵、既颠沛流离而又贪图享受、既倡导宽容而个人又不免时有心胸狭窄……与其罗列这种种令人迷惘不解的表象,毋宁看看他的客观地位与境遇:

历史与社会将他置放在各色人等的交汇点上。贵胄平民、教徒非教徒、旧教新教的宣扬者,谁能够无视这既与他们打成一片又超凡脱俗的奇才怪杰?尤其到了知事知人既多又深的老年,只要他振臂一呼,知音就广而又稠。这是其他各具个性的启蒙领袖无法匹比的。于是,“整个欧洲都在聆听他的声音”!恩格斯的经典论断,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也是极为精当肯綮的。

人确实是有个性的。即使最革命的伟人也承认:人性这个东西是存在的。比如,伏尔泰天性好动,尤其是他的思维几乎片刻也不能中断。然而“爹妈给(他)的”却是一具孱弱的皮囊。他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对待他那健壮的相好夏特莱侯爵夫人,他时而佯装腹痛头痛;但就在那个府邸,他与这位夫人却可以在二十四小时里演练三十三场戏剧!在当了“费尔内的大王”之后,他接纳四方嘉宾,最多时一夜留宿四五十人。然而对某些他不想见的“凡夫俗子”,他却命医生去谎称“老头儿只剩下几个钟头的生命”了。他在同一时期又在该地大兴实业,甚至不忘向俄皇及其大兵推销“价廉物美”的费尔内钟表。他在八十四岁高龄时荣归巴黎,村民纷纷含泪告别这位“村长”,以至他又撒谎说“六个星期之后我就回来!”

终身为“人”、“人性”而搏斗的他自己,当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富于人性的人。

然而,这四处奔波、活跃非凡的“人”,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与恶势力的抗争上。他无疑也是狡黠的(敌、友都这么说),但这“狡黠”主要的也是用于同恶势力的周旋上。

他向全欧洲“狡黠”地散发了许多署以假名、或根本不署名的痛责封建暴政的小册子;但谁都明白作者是谁。他“狡黠”地嘱咐《百科全书》副主编达朗贝尔:“你要嬉笑怒骂地踏上真理之途!”他对主编狄德罗的叮咛就更幽默深刻了:“我只不过咬住了魔鬼的耳朵,打死他就是你的活计了!”

如此等等。但在活灵活现的言语和交往之中,包含着——或日“包装”着——极严肃的内涵:一七九一年迟暮的国葬仪式上,人们说他“以自由的思想哺育了我们”。

正是这样。千万别以为伏翁是个斤斤计较、难以相处的小人。他为《全书》撰写的“历史”等条目就具有阔大的视野。他老年《论宽容》的精彩语句是:“无论何人,不妨害公共秩序即可发表自认正当的任何言论”、“欲效基督,当为殉道者而勿为刽子手!”

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伏尔泰;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忠于理想、为他人为社会而奋斗终生的伏尔泰。

这两个方面原不矛盾。个性的人体现着社会的人,社会的人凝聚着众多的个性的人。伏尔泰代表了他那个(中产)阶级,到了晚年,更自觉地站到了(第三等级中)平民的一边。

异国的评价和概括,也许(在宏观上)更深刻、更凝练。我国的仁人志士和学者①,如梁启超、吴宓、陶履恭等早就直截了当地称其为“法国革新之先锋”和“造成法国大革命最有力”者。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亦给了伏尔泰高度评价。他的“战斗人格”更直接鼓舞着如巴金先生这样著名的反封建战士。

解放后对这位启蒙运动巨星的译介和佳评更不必赘述。他确确实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哺育了”我国几代革新者和革命者。

伏翁的艺术成就也在此略提一笔。

他天资不凡,早年在修辞②、诗学、古典文学方面下过真功夫。他驾驭“三一律”和格律诗几近炉火纯青③。也许他远祖的“贵族血液”还在他瘦弱的躯干中奔腾,他的文笔始终具有优雅明洁、准确达意和舒卷自如的高贵气质,即使在艺术修养很高的十八世纪法国上层社会也无人质疑。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他肯定在更注重哲学和实际斗争的同时,仍以“史诗诗人”、“悲剧大师”自居。为了反映这位“启蒙运动的巨星和领袖”的全貌、也为了给九泉之下这位疲惫的斗士稍许慰藉,我们在本集中也给了早已湮没的《亨利亚特》、《俄狄浦斯王》以不太大的一席之地。读者在赏读主要作品之余,也不妨翻阅浏览一下,除了须“拨冗”而外,大概无甚妨碍的。

历史竞有这样幸运的巧合:本书面世之日,正当“中法文化年”在中国热烈举办之时。这对始终关注和仰慕中国的伏翁,该当多么欣慰啊!愿长眠故国的老先生能接受编译者的这一瓣心香!

二00三年中伏草成于小恙中,次年终修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伏尔泰精选集(精)/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世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16863
开本 32开
页数 70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04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