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精)/学衡尔雅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人种(race)或人种主义(racism),是根据人的可视的差异演绎出来的一套近代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本书以东西方知识的往还为切入口,概观人种概念在18世纪欧洲的建构过程,继而考察人种概念在19—20世纪中国和日本再生产的历史。通过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本书呈现了人种概念所蕴含的不同政治意涵,指出这一西来的概念在中国被解构的契机。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基准 一、“色”即是空 二、概念即历史 第二章 谱系 一、西方人种学 二、高加索少女 三、蒙古种的隐喻 第三章 东渐 一、钱伯斯《人种志》 二、地理学的叙述 三、格致学的叙述 第四章 差序 一、概念的再差异 二、日本教科书里的人种 三、日本人种改良论 第五章 竞争 一、保种与“通种” 二、中国教科书里的人种 三、“巴克”的想象 四、进步或进化 第六章 “黄恐” 一、一幅寓意画 二、帝国主义的恐慌 三、巴枯宁的异说 四、“黄祸论”之谬 第七章 主义 一、“金色”的亚细亚 二、孙中山的想象 三、李大钊的批判 第八章 汤姆 一、“汤姆叔叔”来华 二、“批茶”与“黑奴” 三、哀汤姆 四、汤姆的觉醒 五、《黑奴恨》前后 结语 后记 序言 1994年,《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6月号刊 载了三篇专题文章,讨论发生在中国河海大学的一起事件。 1988年12月24日,一位非洲留学生在被要求按制度登记留 宿校外女子名字时与门卫发生争执,殴打并致门卫受伤。此 事引起校内学生的不满。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很快将事 件化解。《中国季刊》的文章将事件曲解为“种族民族主义 ”(RacialNationalism)或“民族种族主 义”(NationalRacism)的产物。 本来,和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类似事件一样,这是一 起个体的、局部的事件,何以会被外国论者上升到种族的、 文化的和历史的高度呢?撇开文章的细节不论,就其主旨看 ,存在立论的错误。特别是,作者居然将事件放在历史的脉 络里定性为“种族民族主义”或“民族种族主义”,如果此 说成立,不就是说中国自古就存在种族主义了吗?这可是颠 覆学界常识的论调。种族(race)、种族主义(racism) 是18世纪以降形成的近代概念,即使近代的种族话语与古 代的华夷话语有可比之处,二者亦非一回事。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既不符合历史又反常识的文章呢? 这一方面是论者自身认识的投影,另一方面也和撰写导语的 冯客(Frank Dik?tter)有关。冯客不仅把事件视为历史 连续性的产物,还影响了另外两位作者的写作,两位学者同 声感谢冯客给予的启示。冯客不在事件现场,为什么能指引 两位研究者的写作呢?答案写在他的《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 》一书里。打开这本书的扉页,扑面而来的一长段引文反映 了冯客审读事件的思维定式: 从前,地球上没有人类,太白仙君决定创造人类。他 先用粘土捏出人形,然后将其放在窑内烧烤。因为烤得时间 长,第一个烤焦了,太白仙君就把它扔到了非洲,这就是非 洲人的起源。第二次太白仙君很小心,但烤得时间太短,火 候不到,太白就将其扔到了欧洲,这就是白人的起源。第三 次,太白仙君吸取此前的教训,时间和火候都掌握得很好, 烤出来的人既不黑,也不白,太白仙君很满意,就将其放在 地上,这是亚洲黄种人的起源。 这则传说采自中国台湾客家,冯客将其作为论述中国 人种话语的楔子,乃是明示在西方人种概念传到中国前,中 国即存在根深蒂固的种族思想。事实真的如此吗?文中的“ 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名词是到20世纪才普及的 ,19世纪流行的名词是“亚细亚”、“阿非利加”和“欧 罗巴”等。同样,文中“黑色人”、“白色人”和“黄色人 ”等“人分三种说”也是到20世纪初才为中国知识界所议 论的。更重要的是,在19世纪以降有关黑色人、棕色人、 红色人和黄色人的人种差异化的文本中,很难看到白种人“ 劣等”字样。中国台湾客家的人种话语是何时又如何被制造 出来的?1915年,《台湾日日新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日 本人是白种》的短文,从该文对白种人的推崇中可见,中国 台湾客家人种话语的源起大概和其后日本的殖民统治有关, 很可能是日本帝国主义宣扬“黄种”对“白种”战争的产物 。 换一个角度,从方法论上审视冯客的历史认识,至少 存在两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是本质主义的认识方法,这是 一种把过去的事象与现在的事象没有媒介地勾连在一起的思 考方法,忽视了事象之间的非匀质化的断裂特质。借用德国 学者顾德琳(Gotelind Müller-Saini)批评冯客《近代 中国之种族观念》的话,冯客没有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种族 中心主义”(cultural ethnocentrism)与近代的“人种 种族中心主义”(racial ethnocentrism)作必要的区分 。“文化种族中心主义”以“文化”“文明”作标准,所谓 “华”与“夷”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置换。古罗马有句谚 语:Graecia capta ferum victorem cepit——被俘获的 希腊俘获了野蛮的胜利者,意为被罗马征服的文明的希腊反 过来征服了野蛮的罗马。历史地看,罗马在征服希腊后学习 希腊文化,希腊文化成为罗马知识人心向往之的所在。这与 古代中国相似,“华”与“夷”的对立并非不可逆的。但是 ,在18世纪以后制造的种族主义话语里,人的可视性差异 被“科学”化后,这种关系成为不可逆的关系。 另一个问题可称为目的论的研究方法,这是基于当下 需求发现“历史”的方法。在这一方法论的驱使下,冯客搜 集了大量符合其主张的资料,由于偏于一端,致使误读文本 。比如,他引用徐继畬(1795—1873)《瀛寰志略》 (1844)中的一段话:“居中土久,则须发与睛渐变黑。 其男女面貌,亦有半似中土者。”接着评论道:“这再一次 促使人知道在天朝居住会使外国人半人性化。”实际上,徐 继畬这段话前有“或云”二字,表明徐继畬对人的肤色、头 发和眼睛色彩随环境而变之说未必尽信。况且徐继畬称欧洲 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 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瀛寰志略》是根据美国传教 士提供的地理学资料编撰而成的,除去以阴阳五行解释自然 和人文现象外,介绍的是标准的人种学知识,甚至还间接地 触及“人分四种说”。 上述问 导语 “学衡尔雅文库”丛书既呈现出统一而宏阔的理论关怀,也尊重术业专精、不设定法,通过作者个性化地对每一个关键概念进行深度的知识考古,交织成对东亚现代性的总体生成过程与内在张力的有机理解。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精)/学衡尔雅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27413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18 |
出版时间 | 2023-06-01 |
首版时间 | 2023-06-01 |
印刷时间 | 202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24 |
CIP核字 | 2023070676 |
中图分类号 | Q982 |
丛书名 | |
印张 | 6.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