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人情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诸多层次。张懿奕编著的这本《风土人情中的国学》将它们分为订婚嫁娶、生育丧葬、节日节庆和交往住所四大类别,精选100个词条,每个词条下都有“相关阅读”,为读者呈现中国传统风情最斑斓多姿的生动图景。
图书 | 风土人情中的国学/读懂中国 |
内容 | 编辑推荐 风土人情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诸多层次。张懿奕编著的这本《风土人情中的国学》将它们分为订婚嫁娶、生育丧葬、节日节庆和交往住所四大类别,精选100个词条,每个词条下都有“相关阅读”,为读者呈现中国传统风情最斑斓多姿的生动图景。 内容推荐 跨过历史的长河、历经千年的演变,风土人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趣味,更是一门学问可以研究,也是一种文化需要了解和品味。 翻开《风土人情中的国学》一书,读懂风土人情,就是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旨与精髓,让你在最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中,品读风土人情文化的来龙去脉,品味那贯穿古今、绵延不绝的国学风情…… 《风土人情中的国学》由张懿奕编著。 目录 订婚嫁娶 1 媒婆也是职业妇女 相关链接:三姑六婆不是亲戚 2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相关链接:婚嫁六礼通古今 3 幸福与否八字定 相关链接:“双喜”始自王安石 4 喜鹊之喜从何来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四大瑞兽 5 古人送鹿表情意 相关链接:鸳鸯兄弟曾戏水 6 陕北集市比姑娘 相关链接:关中男女看屋里 7 爱情信物大不同 相关链接:心意尽在荷包中 8 订婚的传统说法 相关链接:坐花轿合“天理” 9 大喜日子必须哭 相关链接:选择伴娘要慎重 10 有程序的婚礼歌 相关链接:交杯酒的文化 11 拜堂仪式不可少 相关链接:“回门”的注意事项 12 离娘肉是什么肉 相关链接:子孙桶里有“子孙” 13 女婿为何要乘龙 相关链接:邯郸女婿摸黑脸 14 朝聘之礼非皇家婚礼 相关链接:古代礼仪分为五 15 “难为”新郎的开门礼 相关链接:如何迎“新人” 16 闹洞房的游戏 相关链接:撒帐曾经要撒钱 17 古人结婚在黄昏 相关链接:古人多大能结婚 18 有种婚姻叫奔 相关链接:古人冥婚太恐怖 19 只有诸侯有继室 相关链接:续弦的感人故事 20 不可乱写的“同鞋” 相关链接:义绝的五种情况 21 皇帝良宵前奏多 相关链接:巫山云雨是啥事 22 收继婚是什么婚 相关链接:自古就有童养媳 23 休妻的七种理由 相关链接:“十恶不赦”有哪十恶 24 良家女子有标准 相关链接:古代女子行为手册 25 男女分工《周易》定 相关链接:男女交往有规定 26 古人之妻不都是夫人 相关链接:妻子称呼的来历 27 “门当户对”是一家 相关链接:光耀门楣显身份 生育丧葬 28 古人生子要祈祷 相关链接:麒麟为何能送子 29 怀孕为何拜观音 相关链接:坐月子的讲究与禁忌 30 古人生育有礼俗 相关链接:催生药物无疗效 31 “拍喜”只为求香火 相关链接:久婚不育被“打生” 32 自古胎教少不了 相关链接:古代教子七不责 33 报喜礼物知性别 相关链接:江苏婴儿要“踩生” 34 婴儿满月要庆祝 相关链接:保佑婴儿需用锁 35 满月之前有“洗三” 相关链接:婴儿百日要庆祝 36 乳名学名少不了 相关链接:古人起名寓意好 37 小儿抓周趣味多 相关链接:周岁虚岁如何算 38 育儿习俗睡扁头 相关链接:添丁进口挖土窝 39 成人为何有“礼” 相关链接:成人标志有文身 40 寿礼开始在汉代 相关链接:寿宴必要三元素 41 有福有禄的宝葫芦 相关链接:象征长寿看仙鹤 42 老北京如何过本命年 相关链接:命中的“坎儿”如何过 43 为何男戴观音女戴佛 相关链接:貔貅应该如何戴 44 为何庆九不庆十 相关链接:旧时寿礼办堂会 45 烧纸钱的故事 相关链接:家祭的两种方式 46 坟是坟,墓是墓 相关链接:古代王侯有墓碑 47 天子祭祖在宗庙 相关链接:官员祭祀在祠堂 48 汉族丧葬规矩多 相关链接:不能忽视的凶礼 49 最古老的葬法 相关链接:藏族丧礼行天葬 50 神秘的悬棺葬 相关链接:实现水葬要求多 51 什么是五伦 相关链接:什么是“八德” 52 古人“避讳”考智慧 相关链接:古人斋戒曾吃肉 53 为人儿子需“守制” 相关链接:当“丁忧”遇到“夺情” 节日节庆 54 春节为何要舞龙 相关链接:过年为啥要压岁钱 55 家家户户祭灶王 相关链接:处处都有城隍爷 56 “三星高照”新年来到 相关链接:道州刺史是“福星” 57 老北京如何祭财神 相关链接:各路财神显神通 58 兔儿爷原本是兔神 相关链接:关羽如何成神仙 59 道士普度放水灯 相关链接:佛门孝子盂兰盆 60 中式鬼节不只一个 相关链接:孟姜女也曾送寒衣 61 仙人也有三六九等 相关链接:古今穿越看真人 62 真人修炼需“炼丹” 相关链接:内外兼修方得“道” 63 祭祖不只在清明 相关链接:龙凤为何能呈祥 64 上元节为何要张灯 相关链接:打艾虎的俗名 65 台州元宵节提前过 相关链接:台州渔船“送大暑” 66 元宵节也荡秋千 相关链接:放风筝如何去晦气 67 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相关链接:立秋为何贴秋膘 68 秋分夜的那些游戏 相关链接:春分时节有民俗 69 端午不只祭屈原 相关链接:雄黄酒真能现蛇形 70 头伏饺子二伏面 相关链接:为什么伏天宜吃面 71 七夕起源在汉代 相关链接:女儿节的竞技比赛 72 重阳为何要敬老 相关链接:重阳为何吃花糕 73 古人冬至要放假 相关链接:元代开始过腊八 74 阿昌也有泼水节 相关链接:中国火把狂欢节 75 彝族少女要“换裙” 相关链接:瑶族“达努”庆丰收 76 云南“千年赶一街” 相关链接:壮族盛大“牛王诞” 77 曹操小儿爱斗羊 相关链接:傩舞传承600年 交往居所 78 平分家产舅舅判 相关链接:同堂和睦靠礼节 79 各地干亲不一样 相关链接:过继孩子行大礼 80 请安曾经叫“打千” 相关链接:请安之礼始于辽 81 亲戚往来讲究多 相关链接:亲友远行送什么 82 古人送客好赠柳 相关链接:远客来访礼节多 83 安徽交友壶为礼 相关链接:安徽端锅劝挚友 84 蟾宫折桂要送“糕” 相关链接:科举之后有宴席 85 满族行礼种类多 相关链接:女士作揖需谨慎 86 跪拜礼是什么礼 相关链接:九拜不是拜九次 87 古代请客讲究多 相关链接:先登堂来后入室 88 古人吃饭讲规矩 相关链接:待客奏乐有程序 89 外交礼节意深远 相关链接:古人春节“来往多” 90 “解手”才能上厕所 相关链接:古人洗手有讲究 91 食货不是“吃货” 相关链接:大钟如何是“木铎” 92 房东叫法有讲究 相关链接:古人脱鞋讲身份 93 满族人住万字炕 相关链接:陕西房子一边盖 94 傣族男孩还须出家 相关链接:只有女子能摆茶 95 锡拉胡同甲骨文 相关链接:秦淮河房天价求 96 帅府选址有考虑 相关链接:文化气息绕竹桥 97 法海寺的猪头肉 相关链接:“牛郎织女”可考证 98 川藏线的“崩科”建筑 相关链接:李白与太白酒楼 99 自古鲤城是泉州 相关链接:鲤鱼身上象征多 100 不是书房的“南书房” 相关链接:国子监是什么机构 试读章节 1 媒婆也是职业妇女 媒婆,指旧时以说合婚姻为职业的妇女,存在历史悠久,有官媒和私媒之分,是古时男女婚配的重要中间人。还有伐柯、红娘、冰人等别称,也是古代民间的重要职业之一。 关于媒人的演变史,《中国婚姻史》认为:“媒妁具有居间人之性质,在买卖婚时代当即有之;殆买卖婚演变而为聘娶婚,买妻卖女之居问人亦演变而为媒妁,遂以合姓为难,赖媒往来,以传婚姻之言也矣,或即为‘使’。”《诗经》有“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就是讲没有媒人就娶不了媳妇,可见媒人早在西周时期就成为婚姻的重要条件了。从《仪礼·士婚礼》中规定的成婚程序六礼来看,从采纳、问名、纳吉、纳征到请期、婚礼,没有哪个环节能离开媒人。“于是男女以行媒始知其名,无媒则亦不交;男方无媒不得妻,女方无媒老且不嫁。”唐代法律有“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的规定,即有媒人的婚姻才是合法婚姻。 非但如此,媒妁制度还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鲁桓会于赢,成婚于齐,不由媒介自成其婚,史家遂以非礼贬之”,成婚不用媒人竟然被后人以违礼法而讥贬之;《管子》中也有“自媒之女,丑而无信”的说法,可见,成婚用媒已上升到了伦理道德的高度,用媒则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不用自为媒则违反伦理道德,是要受到轻视的。 元《典章》中载:“媒妁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官为籍。”媒妁的主要成分是诚实可信的妇女,因此,媒妁又俗称媒婆,它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职业。 中国古代许多封建王朝都设有官媒,由他们来管理黎民百姓的婚姻,因此,媒人有时也被称作官媒,具体职责有:一、记录新生婴儿的出生年月和姓名;二、通令成年男子要按时结婚,不可逾期;三、每年二月农忙之前,督促青年适龄男女及时结婚;四、监督、执行财力的数量;五、主管婚姻诉讼案,惩罚那些违法者。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官媒制度的最早和最完备的记载。 私媒是媒人的主要形式。私媒都不是专门为媒者。他们大都边从事其他职业,边为他人做媒作保。从事其他职业使得他们能有机会走家串户,了解各家情况,哪家有嫁女娶媳的需要,她们都了如指掌,因此,为别人做媒也就极为方便,这样使得他们不但能得到谢媒的财物,而且还有其职业收入。可见现代的媒人就是古代私媒的延续。 相·关·链·接 三姑六婆不是亲戚 三姑六婆原本指的是古代中国民间女性的九种职业,是女性天生的优势而成的职业。现代汉语中的“三姑六婆”常指社会上各式市井女性。明代陶宗仪《辍耕录·三姑六婆》:“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也曾写过:“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职业女骗子,是三姑六婆的原意。 三姑指的是三种宗教的出家女性。尼姑是佛教、道姑是道教、卦姑是专门占卦的。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六婆中,牙婆是专门贩卖人口的人口贩子,专为人买卖奴婢、妾侍。媒婆是专为人介绍姻亲的女性。师婆是专门画符施咒、请神问命的巫婆。虔婆是妓院内的鸨母。药婆是专门卖药的女人。稳婆则是专门接生的接生婆,如果发现女尸,亦会由稳婆负责验查是否被人先奸后杀。六婆是各种专业的名称,有时_人可以身兼数职。 从“三姑六婆”的职业看,这些女性不同于一般富室闺女与妻妾,亦不同于平常人家的女子,她们必须自己寻求经济供给以维持生计。但她们因受到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约束。能从事的职业并不多,她们仅能以女性身份串街走巷。做一些小买卖,或从事接生等琐事。不过,她们却十分活跃于社会,其工作与妇女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亦反映了相当的社会需求。 当然,一些“三姑六婆”也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消息,做些恶劣的勾当,在中国旧小说及生活方式中,“三姑六婆”代表着相当恶劣的形象。这个形象包括七嘴八舌、不务正业、串门子、搬弄是非、媒介淫恶、唯利是图、推销迷信、诱人人彀、愚昧无知、贼头贼脑等等。“三姑六婆”并非都是不良分子。只是由于她们通常不学有术,又深入家庭,与良家妇女接触,加上从前的家庭妇女多半愚昧可欺,所以“三姑六婆”诱骗妇女图己私利时,往往连连得手。久而久之,弊端丛生,“三姑六婆”成了人人厌恶的人物。不但“三姑六婆”本身令人不齿,连稍稍与“三姑六婆”有所接触的妇人,都被视作有玷妇德。晚清大儒郑板桥便曾再三告诫家中妇女,不可与“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来往。现在有些影视剧中。常把“三姑六婆”视为家中“七姑子八大姨”,当成亲戚看待,错得离谱。 P2-4 序言 《礼记·王制》中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天子通过采民间诗歌,了解民间百姓生活状况。秦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大夫更是将“辩证风俗”作为“为政要务”,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内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风土人情因与人们生活最息息相关而格外明亮耀眼,在今天的生活周围依然踪迹可寻。 中华传统风土人情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有些形式已被逐渐改变,但仍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还依然保持古朴的风俗,令人体验到历史生命的延续。了解风俗传承与演变的轨迹,是文化学者关注的课题,更是让每个人倍感亲切,能够从中发现知识和乐趣的最好途径。 风土人情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诸多层次。本书将它们分为订婚嫁娶、生育丧葬、节日节庆和交往住所四大类别,精选100个词条,每个词条下都有“相关阅读”,为读者呈现中国传统风情最斑斓多姿的生动图景。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风土人情中的国学/读懂中国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懿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36746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6 |
出版时间 | 2013-01-01 |
首版时间 | 2013-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Z126-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