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丝绸文化/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之文化常识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丝绸文化》由徐德明主编,介绍了中国丝绸文化。丝绸起源于中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蚕神献丝”“天神化蚕”的故事。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丝绸的国家,我们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文化礼仪上、艺术上,均闪耀出夺目的光辉,这使丝绸不但在国内备受欢迎,更是充当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把古老的华夏文明带向了海外。

内容推荐

《中华丝绸文化》由徐德明主编,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丝绸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风土民俗、科学技术等有极多的联系。帝王用丝绸彰显其权威,百官用丝绸标识其等级;文人写下咏叹丝绸的诗词,画家在丝绸制成的绢帛上泼墨挥洒;老百姓向各路蚕神祭祀,祈求蚕丝丰产,而朝廷则下达课劝蚕桑的政令,并以此来评价地方官的政绩。从卵到蛾,蚕的一生何其短也;从栽桑到成衣,丝绸的产业链又何其长也。仿佛冥冥之中的安排,丝的漂絮启发了纸的发明,绸的印花促成了印刷术的诞生。可以说,没有丝绸,中华文明即使仍然伟大,也会因此减少了许多缤纷的色彩。

《中华丝绸文化》为大家详细讲述了中国的丝绸文化,包括丝绸起源、丝绸生产技术、丝绸用途、丝绸之路等内容。

目录

天虫作茧:丝绸起源与栽桑养蚕

 历史传说

 劝课农桑

 桑树的演义

 蚕的涅槃

 蚕丝业综合利用

 制丝技艺

织染针黹:生产技术和品种

 天机灵动

 绫罗绸缎

 染缬刺绣

衣锦环绣:丝绸的用途

 遍身罗绮

 尊神循礼

 五彩彰施

丝绸之路:丝绸与人类文明

 西盟王母:草原丝绸之路

 张骞出塞:沙漠绿洲丝绸之路

 赍缯岛夷:海上丝绸之路

 牦牛古道:西南丝绸之路

 薄来厚往:东亚丝绸之路

锦绣文章:丝绸与文化艺术

 丝绸与语言文字

 丝绸与文学

 丝绸与艺术

保护传承:丝绸与人类遗产

 蚕桑民俗

 传统技艺

 文物藏品

试读章节

丝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丝绸的起源,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西陵氏嫘祖、马头娘娘、青衣神……都是受到祭祀崇拜的蚕业始祖。近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从科学上证实了中国丝绸的悠久历史。

历史传说

在中国古代,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他们多是本行业的发明者,受到后世的崇拜。丝绸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重要经济产业,所谓“男耕女织”,就是以户为基本单位的生产模式下男女的自然分工。因此,丝绸之神——蚕神,与谷物之神——稷一样,既受到历代帝王后妃代表家国天下的祭祀,又得到蚕户农家民间香火的供奉。关于丝绸起源的传说流传甚远,所祭祀的蚕神也各地不一,从史书记载看,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个大类。

嫘祖始蚕

西陵氏嫘祖是受到历代官方崇拜的蚕神。

西陵是远古时代四川地区的一个部落,部落首领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名叫嫘祖,长大后嫁给了中华人文的始祖——黄帝,并生了两个儿子,名叫玄嚣和昌意。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讲的就是这位黄帝的元妃。

传说当时西陵一带是一片浓郁的桑林,人们还不会织布、做衣,夏天在身上缠上树叶,冬天就披着兽皮。嫘祖为了让人们穿得更好,开始用草皮,继而用树皮捻线,后来发现桑树上的野生蚕吐出的丝又细又结实,便开始在家养蚕。她把蚕茧煮熟后套在木棍上,用手撕着捻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线叫作丝(撕)线。后来她受到蜘蛛网的启发,把蚕丝织成绸,又从河里的梭鱼那里得到启示,做成缠丝的工具——梭子。接着,嫘祖把这种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方法教给人们,大家终于可以穿上用丝绸做的衣服,结束了以树叶兽皮为衣的时代,蚕丝业也逐渐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

嫘祖始蚕之说,初见于南宋代罗泌《路史·后记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日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又见于元代张履祥《通鉴纲目前编·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后来,人们为了感念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的功德,将她奉为“先蚕”,即蚕丝业的始祖神,民间也尊称她为“蚕神”,或“行神”、“嫘姑”、“丝姑”、“蚕姑娘”等等,对她无限崇拜,甚至韩国、朝鲜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也有对嫘祖的祭祀活动。而在中国古代,嫘祖始创养蚕织绸的传说受到皇家和官府的认可,她成为官方指定的蚕业始祖。早在北齐、北周时期,京城中便开始建有专门的蚕室和先蚕坛。每年春天,皇后都要率领贵妇们用一头牛来祭祀西陵氏嫘祖和黄帝,称为“亲蚕礼”。《隋书·礼仪志二》记载:“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此后,亲蚕礼成了历代皇后的必修功课。她们身穿特制的亲蚕服装,不仅要举行祭祀仪式,还要亲手采摘桑叶。亲蚕礼和皇帝的亲耕礼一样,成为劝导臣民进行农耕织绸生产的一项重要活动,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极大重视。清朝乾隆皇帝还曾经命令著名的宫廷画师郎世宁等人画了一幅《皇后亲蚕图》的长卷,用来纪念孝贤皇后富察氏为天下织妇作出的榜样。

中国传统一向把有关民生的重大发明归功于上古圣王,因此黄帝的元妃嫘祖成为养蚕的始祖也就不足为奇了。

蚕马故事

与嫘祖被官方所认可不同,马头娘则是在民间流传最广、最受崇拜的丝绸之神。马头娘的故事就是许多学者所称的“蚕马故事”,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日:“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日:“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日:“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日:“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竞,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日“桑”。桑者,丧也。由斯

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

蚕马故事流传很广,历代均有类似的记载,至今在四川、江南等蚕桑生产地区我们都还能听到不同的版本,但是情节大同小异,都有马、女、蚕三个基本要素,基本上都遵循着父出不归或有难——女欲见父而许诺婚约——马迎父归——父毁约杀马——马皮裹女而去——女化为蚕的模式,而在细节上有着各自的地方特色。

事实上,马、女、蚕三者之间的关系早已形成。战国时期的荀子曾有《蚕赋》描述了蚕的形象:“有物于此,□□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日: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就是说蚕的头时而昂起,颇似马首,而蚕身柔软,又像女性。

关于蚕与女性之间的联系,还有一种传说可证。中国最早的一部神话故事《山海经》中也曾记载:“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这里的“欧丝”即“呕丝、吐丝”的意思。这一记载中,似乎有一个跪在树旁吐丝的女子,这树应是桑树,而此女子是否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马头娘呢?如此推测,则蚕马故事或许有着更为渊远的来历。

蚕马故事在民间受到追捧,人们把故事中的女子尊奉为“蚕神”,看作是蚕丝业的始祖,又因为她的头形状如马,叫她作“马头娘”或者“马头神”,也有人亲切地称她为“蚕花娘娘”。再后来,因为有人认为马头神的样子不好看,就塑造了一个骑在马背上的姑娘的形象,被后人放在庙里供奉,称作“马鸣王菩萨”。在民间,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对“马头娘”崇拜极盛,蚕农们为她建了专门的蚕花殿,年年蚕事前后,祭祀不断,以祈求养蚕业能有个好收成。

P3-7

序言

序:认识中国的标志

龚鹏程

(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欧洲各地对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是China(英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或为China之同源词,如法语的Chine、意大利语的Cina,捷克语、斯洛伐克语的Cina等,还有希腊语的Kiva,匈牙利语的Kina等,这些词的语源均与印度梵语的Shina或Cina相同,发音亦均与梵文的“支那”相近。印度人为何称中国为支那,历来相信其来源于蚕丝。证据是胝厘耶的《政事论》中有中国丝卷(KauseyamCinapattasca Cinabhumi jah)。Cinapatta原意是“中国所出用带子捆扎的丝”。古代世界,只有中国人懂得缫丝制衣,故以蚕丝之国称呼中国。

古希腊则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这个字的发音或说是“丝”,或说是“蚕”。汉代收唇音尚未消失,说是“丝”,略嫌牵强,这个字或许也出自“绮”。最早提到赛里斯这个“绮”国的,是在公元前416年到公元前398年间担任波斯宫廷医生的希腊人泰西阿斯(:Ktesias)。其后,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博物志》写道:“赛里斯国以树林中出产细丝著名,灰色的丝生在枝上,他们用水浸湿后,由妇女加以梳理,再织成文绮,由那里运销世界各地。”同一时期,希腊航海家除了知道在印度北方有个赛里斯国外,从海上也可到产丝之国。《厄立特里海环航记》指出:“过克利斯国(马来半岛)时人支国(Thin)海便到了终点。有都城叫支那(Thinae),尚在内地,远处北方。”赛里斯或支国,是同一个地方,不过通往的道路和方向不同罢了。

不管支那或赛里斯,似乎都与蚕丝有关。但近代另有一说,以为支那之名不源于蚕丝,而源于茶。由于中国各地方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茶文化时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两种。较早从中国传人茶的国家依照汉语比较普遍的发音把茶称为“cha”,或类似的发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国,以及比较早和阿拉伯接触的希腊和葡萄牙。俄语和印度语更叫茶叶(□、chai)。而这两种发音,似乎也都与支那音近。

丝与茶,就是世界认识中国的标志了。

我们中国人自己,如果要谈中国是什么,往往讲不清楚,又是地大物博,又是历史悠久,又是儒道佛,云山雾罩,一套又一套。殊不知老外对这些根本搞不明白。他们对中国之认识,大抵即从那光洁滑韧的丝绸和甘酽清冽的茶里来。抚摸着丝、品着茶,自然对中国就有了一份敬意:能生产这样好东西的国度呀,那该是什么好地方!

茶与丝之外,还足以代表中国的,当是饮食文化和玉文化吧。饮食文化,蒸煮炒炸,许多技艺是迄今世上其他民族仍未掌握的,相关之文化也是其他民族辨识我们最重要的指标。饮食中的酒文化,也与其他民族不同,独树一帜。其中的蒸馏白酒,我以为即由中国道士炼丹时创造,与欧洲及阿拉伯之蒸馏法不同。它和酒曲之发明、运用,乃我国对世界酒文化之两大贡献。至于玉,更是中国审美文化之代表,人们不仅喜欢藏玉、佩玉、赏玉,更要用玉礼敬天地鬼神。一切优秀的人物形象、德行,均以玉来形容,玉也是最高的审美标准。例如瓷,瓷器在许多场合也被视为中国的象征,然而瓷之品味其实就是仿拟玉的。陆羽《茶经》曾评论邢瓷越瓷之优劣,第一条就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可见一斑。故玉与酒、饮食文化,和丝茶一样,都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质,足以为中国之象征的。

中华书局出版的这一系列书,据主事者言,除讲这几件事外,亦延及服饰、瓷器、陶器、家具、建筑等物质小道,科举、礼仪、民俗、宗法、书法、音乐、体育、天文等精神诸端也在筹划之列。凡此种种,非经国之大业、儒道佛之妙义,然而中国文化之精要,正藏于其中,值得细细体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丝绸文化/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之文化常识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德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84832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14-09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9: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