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怒目少年(回忆录四部曲之二)/王鼎钧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怒目少年(回忆录四部曲之二)》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二部。记录的是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的经历、见闻与思考。

内容推荐

《怒目少年(回忆录四部曲之二)》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二部。记录的是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的经历、见闻与思考。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怒目少年(回忆录四部曲之二)》作者如散落的一颗小小的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目录

由兰陵至阜阳路线示意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一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二图)

与生命对话(代序)

第一部

1 出门一步,便是江湖

2 最危险的事情最简单

第二部

1 我,一个伪造的人

2 要皇宫,还是要难民营?

3 撒豆成兵,聚沙成塔

4 我是校长,不是总司令

5 我一定能带好你们几千个娃娃

6 “人鲁”并未认真实行?

7 战争是一架机器,制造秘密

8 师友,在光阴里

9 奠等闲小看了疥癣之疾

10 将门子弟品尝抗战滋味

11 这样那样,渐渐长大

12 都是生物惹的祸

13 小说女主角会见记

14 贫穷的母亲养育了太多的孩子

15 五叔毓珍

16 一百块钱欠了四十年

17 群众的愤怒转向了

18 那天,战争几乎吞噬我

19 我不敢感谢上帝

第三部

1 跟着摩西过红海

2 梦中,文峰塔上的歌声

3 从流亡三部曲中醒来

4 把好酒留到末日

5 世界上最长的散步

6 黄土平原上一行脚印

7 宛西,我闻我见我思

8 汉江,苍天给我一条路

9 一个读庄子的人谈论政局

第四部

1 如果……这里就是江南

2 最好的哲学老师

3 凡是你不知道的事就是新闻

4 从军文告引发澎湃的热情

5 悲壮与荒谬:无可评论

6 牛老师,戏剧与人生

7 新师表如此如此

8 孤雁不堪愁里听

9 爱情,苦闷的象征?

10 千里万里,爱情的网罗里

11 打日本,我过足瘾了!

12 总得让我想一想

13 抗战胜利,别有一番滋味

14 形象是日渐磨损的币面

15 迟到的歌声:散了吧

16 王吉林:死有锐于利刃

17 兴安日报,文学之路第一步

第五部

大结局

附录

难忘的岁月

试读章节

诗人郑愁予的名句:“出门一步,便是江湖。”离家五百里算是很远了吧,哪想到后来更远,更远……

我一生漂泊无定。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半流亡”,离开家,没离开乡。十七岁正式流亡,离开乡,没离开国。后来“国”也离开了。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一身之外,只有很多很多故事说不完。

现代中国,有个名词叫流亡学生,它前后有三个梯次:第一梯次,“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青年人关。第二梯次,。七七”抗战开始,沿海各省青年内迁。第三梯次,内战期间,各地青年外逃。我是第二梯次。也就是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那时流亡是一种潮流,流亡的青年千万百万,流亡很苦,很孤独,有时也壮烈,危险。

我在一九四二年夏天离开家乡,前往安徽阜阳。一九四二,那是个什么样的年头?

那年是民国三十一年,我十七岁。

那是中国对日抗战第六个年头,第二次世界大战(依照欧美人的说法)第三个年头。那年中日两军在浙赣路会战,在太行山会战,在湖北宜昌会战,在湖南长沙第三次会战。这年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日军作战,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与苏联苦战。

那时,山东省铁路公路沿线的据点,腹地重要的城镇,都驻扎日军,我们称为沦陷区。但日军以线制面的构想完全失败,广大的农村和山区由两种武力分治,那就是:国民政府派出的正规军,老百姓称为中央军,加上亲国民政府的游击队,他们的地盘称为游击区·还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游击队,老百姓通称之为八路军,开辟了解放区。今日话当年事,这些名称先要交代一番。

那时,日本的打算是把全中国变成日本的属国,先用暴力侵略,后用怀柔安抚。但是,民族主义是无法融化的冰。中国人对暴力造成的伤害不忘记,对怀柔施与的恩惠不感激,想加减换算,没那么便宜,大家指天为誓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尤其是年轻人,愤懑之情溢于言表,骂“日本鬼子”,唱《中国的青年遍地怒号》。

中国人管日本人叫“鬼子”,一直叫到抗战胜利,叫到对日和约签订,叫到一九七几年,我在台北进电视公司当编审组长,政府官员以电话指示,电视剧对白的“日本鬼子”一律换成。日军”或“日本军阀”,大家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改了口。

对日和约签订后,日本政府在台北设立大使馆,抗战时期的愤怒青年虽然渐渐老大,胸中怒气未消,每逢行经馆外,总要对着太阳旗骂句脏话。日本在台北举办第一次商展,开幕之日,群众一拥齐上,把日本馆的太阳旗扯下来。

且说华北的“沦陷区”里,日本控制学校,修改文史课程,培养以日本为宗主的思想,办理各种亲日的活动。青年人和他们的家长拒绝这样的教育,大批失学的青年另寻出路,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成立了一所又一所战时学校,收容他们。在日本的高压之下,中年老年懂得世故分寸,可以苟全,年轻人血气方刚,看鬼子不顺眼,心里窝一把火,留在家里很危险。 “出门一时难”,但是在家已非千日好,家长们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出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名字,成了当时流行的一句话。都说那个时代是洪炉,说这话的人自命是铁匠,他要把人百炼成钢。现成的燃料,那就是每人胸中的怒火。半个中国给日本占了,国仇家恨。铁匠以高明的技术使我们自我熔化,再乒乒乓乓打造。

小时候,我身体孱弱,家乡话有个很好的形容,叫“病病歪歪”。老师家长从来不督促我用功,而是叮嘱不要太用功。有一次,母亲带我去外婆家,一连几天没上学,等我回学校上课,跟那些不知情的老师同学见了面,有人问我:“好了吧?”他们以为我又病了。我家虽住在乡下,但世代重视子女教育,做流亡学生纵然千辛万苦,父母终于下了决心,我已十七岁,实在不能再拖延了。

这一年,鲁籍名将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率九十二军驻扎安徽阜阳,就地成立“私立成城中学”(不久改称国立第二十二中学),收容山东逃出的流亡青年。阜阳离我家五百华里,那时交通不便。人们又安土重迁,我的家乡兰陵镇一带没人去过阜阳,没人听说过这个地名。只因为李仙洲是山东长清人,山东老百姓相信他;只因为我的二表姐已经早走一步,入学读书。只因为那时基督教掩护抗日青年,而我家是基督徒。所以我在这年夏天也到了阜阳,从此天涯海角,再无归路,山东,临沂,兰陵,永远只能在地图上寻找。

七七事变发生后,有一个青年对他的母亲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不应该留在家里,我要去参加抗战。”

母亲非常感动,问他打算跟谁一起。、

他说:“我去参加八路军,您看好不好?”

母亲说:“很好!很好!”动手为儿子准备行李。

三年以后,这个青年的弟弟对母亲说:“我也十八岁了,我要去参加抗战。”

母亲非常感动,问他打算跟谁一起。

他说:“我去参加中央军,您看好不好?”  母亲说:“很好!很好!”动手为儿子准备行李。

可怜的老百姓,可爱的青年,他们怎能预料,他们以后用很多很多时间互相断杀。

那时,有人到大后方(后来叫做国统区),有人去解放区(当时也叫共区),大半由因缘决定,人人以为殊途同归,谁能料到这一步跨出去,后来竟是刀山血海,你死我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二十二中的老同学屡次受到严厉的责问:你当年为什么不投奔解放区?被问的人哑口无言,因为它实在没有答案。P3-5

序言

这些年,常常看见有人在文章里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人会生气,敢生气,也曾经怒不可遏。“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一齐怒火炙心的时候,也曾使“山岳崩颓,风云变色”,一个人忍无可忍的时候,也曾“忘其身以及其亲”。

远者固无论矣,以我及身所见所闻,中国人为了“华人与犬不得人内”而生气,为了挥动东洋刀砍掉中国人的脑袋再哈哈大笑而生气。直气得开着大卡车冲进黄浦江,气得把一排木柄手榴弹绑在前胸后背往坦克底下钻。中国人也为了从香港到重庆的飞机上有一只洋狗而生气,也曾为了庄稼汉沿街叫卖他的小女儿而生气,直气得抛下老婆孩子远走高飞、隐名埋姓,二十年后再回来清算他的亲族乡党。

中国人生了气,有时像滚水,有时像火山。抗战军兴,中国人蓄怒待发,出气的对象有变化,先对外国,后对本国。许多事我或在局外、或在局内,许多人我或者理解,或者迷惑。许多人,包括我在内,我们不知道何时、何故发生这种载舟覆舟的变化,我们不是秋风未动蝉先觉,而是秋风已动蝉先落。原来人的情绪那么不可测,后果那么不可预估,许多人这才修心制忿。

出入于两种怒气(对外国和对本国)之间的我,以一个少年人的受想行识,构成《怒目少年》这本书的内容。继《昨天的云》之后,这是我的第二本回忆录——应该说是第二部分。它记述由一九四二年我前往抗战后方起,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为止,我对中国社会所作的见证。“两种怒气”的消长即发生在这段日子里。

写回忆录需要回忆和反省,需要资料帮助回忆和激发反省。要清理五十年前少年事,得找到五十年前少年人。一九八二年,我对中国大陆展开了连续四年的通信搜索,向“隔世”寻找我“前生”的旧识。那时,中国大陆的经济繁而未荣,要他们花两元人民币回一封航空信是个负担,我到集邮商店高价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邮票贴在信封上,打好通信地址,把信封一个一个寄给他们使用。那几年,我几乎每天收到由中国大陆来的信,补足这本书需要的资料(抗战生活),也为我写下一本书提供助力(内战经验)。

五十年了,经过那么长的战争和那么多的政治运动,旧人怎会仍在原处?不错,内战期间的大迁徙,战争停止后的大整肃,他们在数难逃。他们的星球爆炸了,他们散落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广西、四川,做旧世界的碎片。谢天谢地,他们还活着。种种磨难都是事实,可是他们活了过来。谢天谢地,外面风传的大灭绝并未发生。

这些人,又是如何被我找到的呢?这多亏了中国大陆各地的侨务办公室,简称“侨办”。大陆上由中央到地方每一级政府都有侨办,即使乡镇也有一个人兼办这方面的业务。只要我能提出某人的原籍地址,他们一定有办法弄个水落石出;只要我能提出某人“最后”住在何处,他们也多半能有个交代。他们人口管理严密,名不虚传,侨办执行政策之彻底我们自叹弗如。——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一九八六年以后,四海交流,统战成功,除了有影响力的侨领,很难、或者根本不能再接到他们的回信,时也,势也,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无论如何我感谢他们,我的愿望已在一九八六年以前实现。我把他们的名字牢牢地记在心里,写在日记里,保存在通信的档案里,但是不必写在这里。

我还需要阅读。我读战史、方志、名人的回忆录,我从那些书里没找到多少可用的材料。我说过,我关怀的是金字塔下的小人物,贴近泥土的。黔黎”,历史忽略了他们,不愿笔生花,但愿笔发光,由我照亮某处死角。说来伤感,打开那些书,皇皇巨著之中,赫赫巨人之下,青年只是一行数字,军人只是一个番号,县长乡长无论有多大贡献,总司令也不知道他姓张姓李,少将以上的部队长才有个名字,下级官兵只在“伤亡过半”或“全体壮烈牺牲”之类的官式用语中含混提及,无定河边骨向来不设户籍,更无论老百姓的汗和泪了。那些书里有天下,没有苍生。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东方图书馆发现一大批刊物,是中国大陆各省各县印行的《文史资料》,这些刊物在各省各县政协的主持下定期出版,他们长期搜集整理地方史料,做成记录。这一批刊物对我帮了大忙。

以我涉猎所及。一九八二年以前你很难找到信史。但《文史资料》记邻里乡党之事,影响甚小,上级不甚指导,执笔者又多是十室忠信,朴实无华,他们大概还没听说“上帝给我们语言文字,正是要我们掩饰事实”,或者听说过,还不能领会,他们居然不偏不倚地写出许多真相来。——我自己身历其境的事,是真是假我当然知道。

我从这些事件里走出来,现在又借着阅读走进去。我找到日期、地点、某人的名字和数目字。我需要的正是这些,难遇难求的也正是这些。本书出版以后,凡是我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峄县、阜阳、南阳、内乡,汉阴、安康,我都会寄书给它的政协、文史办公室,附一封我的感谢信。一如第一本回忆录《昨天的云》出版以后,我曾寄书到苍山、峄县、郯城、宿迁。将来第三本回忆录出版,我也寄书到宝鸡、南京、上海、沈阳、秦垒岛,天津、宝坻。

根据《文史资料》中的线索,我在大陆上买了一些书。隔洋买书,我的办法是“不管有鱼没鱼、先撒一网”。看见书名,猜想它的内容,买来再说,网中也许空空,那么再撒下去。幸而大陆上出版的书,书名和书的性质大致符合,不像台湾,书名往往脱离书本单独供人欣赏。感谢大陆亲友,他们在官吏的猜疑下、在人与人还不能和睦对待的地方办事,忍受公车司机的呵斥,乘客的互相践踏、书店职员的白眼、邮局柜台的颐指气使,寄来我需要的著作物。我也把他们的名字牢牢地记在心里,写在日记里,保存在通信的档案里,但是不必写在这里。

那些书多半以内战四年为背景,演说历史巨变。那些大事本末我用不上,但是它使我重温恐慌、焦虑、虚无,以及在绝望中挣扎的本能,到了我写下一部回忆录,成了无形的助力。感谢这些著述者。

在《昨天的云》里那样年纪,我们思想单纯,七窍混沌,受父母庇护,无须面对挑战,眼睛明亮然而只朝空气看。没关系,只要你长大。

在《怒目少年》那样的年纪,开始窗隙窥月,雾里看花,一路挺胸昂首,没有天使指引、先知预告,自以为是,坎坎坷坷。没关系,只要你长大。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

下一本书我打算写三年内战。那三年我又大了几岁,“摄影机”的性能提高,并且知道世事有远因近果,有表象内幕,有偶然必然,有真诚伪装。重要的是学会了作出决定并面对后果,在惊骇、抗拒、疑惑、悲痛中认识人性,长大真好。

长大了,由窗隙窥月,中庭步月进入“高台玩月”,人生的秘密次第揭露,应验了《圣经》上的话:。所有在暗室中隐藏的,都要在房顶上宣扬出来。”种种昨日,作成了一个人,这人凭天赐的基料作成了一卷或几卷书,这一生算是“还诸大地”。

米兰·昆德拉说“回忆是依稀的微光”,我的回忆“在我大量阅读有关史料之后”是望远和显微。

克莉斯蒂说“回忆是老年的补偿”,我的回忆。在我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之后”是生命的对话。

有些中国老人怕回忆,如果他是强者,他有太多的孽·如果他是弱者,他有太多的耻,两者俱不堪回首。他的回忆录不等于回忆。  有些事情我还得仔细想。生命不留驻,似光·不停止,似风。山川大地尽你看,“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浮云。”实际上也带不走,连袖子也得留下。不能携带,只有遗留或遗失,这是生命的特征。

现在,电视、报纸天天有人谈论青少年。正是:

水流少年色,风飘少年春。

未7少年事,又有少年人。

上帝在天上,他们都会长大。

《怒目少年》本来由我自己出版,老友黄力智兄督印,吴氏图书公司吴登川先生发行。现在加以修改增订,请尔雅出版杜隐地先生出版,修订的缘由,卷末《难忘的岁月》一文作了交代。

《怒目少年》的写作和发表,得到多位编辑人的支持,他们是:联合报副刊主编痖弦先生,中华日报副刊主编应平书女士,《中央日报》副刊主编梅新先生,新生报副刊主编刘静娟女士,美国世界日报副刊主编田新彬女士,《中国时报》副刊主编杨泽先生。

书评(媒体评论)

(王鼎钧的书)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

——高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怒目少年(回忆录四部曲之二)/王鼎钧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鼎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2286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台北尔雅出版社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