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的真实一生;一个女作家的里里外外;一个知识分子的曲折历程;一个巨变时代的百态写真。
在老鬼的这本《我的母亲杨沫》里,收录了不同时期回忆杨沫的文章,写出母亲真实而非完美的一生,呼唤人性、母爱、亲情的回归。
图书 | 我的母亲杨沫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个母亲的真实一生;一个女作家的里里外外;一个知识分子的曲折历程;一个巨变时代的百态写真。 在老鬼的这本《我的母亲杨沫》里,收录了不同时期回忆杨沫的文章,写出母亲真实而非完美的一生,呼唤人性、母爱、亲情的回归。 内容推荐 《我的母亲杨沫》是继《血色黄昏》之后老鬼最重要的代表作! 畅销书《母亲扬沫》增修本,著名作家邵燕祥、白烨倾情推荐! 《我的母亲杨沫》写出了造成亲情泯火、母性淡薄的种种原因。有关母亲失去母性、亲人失去亲情的描述,委实足极左政治渗透于家庭之后,如何使社会肌体细胞病变的一个典型个案。它以一种严酷义痛苦的真实,记录了一个特别人物和一个特别家庭的悲情,最终记录了一个时代和一段历史的悲剧,具体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目录 说说杨沫(代序) 前记 1.缺少温暖的家 2.抗婚与失业 3.进步青年的熏陶 4.入党 5.战火中的锤炼 6.疾病的折磨 7.动笔写《青春之歌》 8.迟迟出版不了 9.书的反响 10.遭到批判 11.电影《青春之歌》 12.老区的乡亲情 13.“文革”的开始 14.被迫揭发妹妹白杨 15.一批大字报摘编 16.成为“假党员” 17.恢复组织生活 18.小胖姐遇害 19.父母矛盾尖锐 20.与秘书 21.替妹妹白杨说情 22.当了人大常委后的风波 23.帮一个科研人员打官司 24.创作上的教训 25.儿女情很淡 26.对外人好 27.晚年的变化 28.不张狂 29.为明清大姐辩清白 30.为雄县农民王汉秋鸣冤 31.为胡开明大呼喊 32.安然迎接最后时刻 33.捐献版权和钱 34.母亲与我 35.晚年终于母子一场 附录1:儿子老鬼 附录2:杨沫大事年表 后记 《我的母亲杨沫》——《母亲杨沫》增修版说明 试读章节 1914年8月25日(阴历七月初五),杨沫生在北京,原名杨成业,在家里排行老二。哥哥杨成勋,大杨沫12岁。二妹杨成亮,小杨沫4岁。三妹杨成芳,即白杨,小杨沫6岁。 杨沫是个圆脸,大金鱼眼睛,扁鼻子,阔嘴,胖乎乎的。自幼有点“笨”,3岁才会说话,少哭少笑,安安静静,外号“老乖子”。 杨沫的母亲叫丁凤仪,湖南平江县人,出身书香门第,曾在长沙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俊美出众,懂诗文,远近闻名。 杨沫的父亲叫杨震华,湖南湘阴人,出身地主,中过举,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曾任北京新华大学校长。他头脑聪明,以办教育为名,募集到了一大批捐款,低价在热河省滦平县买了不少土地,收取农民地租,很快发达起来,成为大地主。之后,渐渐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管全家老小。 很多人都羡慕大户人家,其实大户人家的孩子并非个个都幸福。 杨沫虽然有亲生父母,事实上却好像是个孤儿。衣服破了,没人缝;生病了,没人照料;身上长了虱子,没人管;季节变化,该换衣服了,没人提醒……平时吃饭、睡觉都和佣人在一起。她衣衫褴褛,处境还不如阔人家里的一条小狗。 母亲杨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父母不和,他们都各自寻欢作乐,不管儿女。我幼年虽然生活在这个大学校长的书香之家里,家中有时还有几个佣人,人们还管我叫着大小姐,可是,幼小的我,过的是一种什么生活呀?数九寒天,我穿着露着脚后跟的破袜破鞋,脚后跟生着冻疮,流着脓血。浑身长满虱子,成天和街头捡煤渣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在寒风中乱跑。夏天,母亲嫌我麻烦,把我送到舅舅家里去寄养,表兄弟多,他们欺负我没人疼,骑着我,打我,唾我,骂我是杨老狗。” 这些孩子还像踢皮球一样地踢着弱小的杨沫,恣意取乐。 家,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温暖的、光明的、舒服的场所。但对杨沫来说,却是个冰冷的、阴暗的、不堪回首的地方。 她下学回家,母亲丁凤仪总不在,即使在家也冷冷冰冰,不理睬她。 她得了痢疾,拉肚子拉得面黄肌瘦,母亲丁凤仪无动于衷,不闻不问。还是嫂子悄悄用自己的钱托人买药治好了她的病。 父亲杨震华有钱之后,整日出没于娱乐场所、妓院、百货店,并娶了姨太太。但丁凤仪很厉害,不断跟他争吵,还一个一个打跑了他的姨太太。那些姨太太都是杨震华用很高的价钱,从当时有名的妓女中赎买出来的。但丁凤仪打跑第一个,杨震华再偷着讨第二个;打跑第二个,再讨第三个……反正他有钱,这位大学校长风流成性,后来干脆搬到外面居住。 家里除了哭喊就是吵骂,逢年过节也如此。 到讨了第五个名叫红凤的姨太太时,丁凤仪没力气管了,杨震华就长久留下这个女人。为丈夫的行径所寒心,丁凤仪心灰意冷,她想你既然不管家,凭什么我管?气愤之中,她整天与一帮阔太太们打牌、看戏、串门,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对孩子完全撒手不管,还常常动手打。心情烦闷的她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懒得费口舌,、说打就打。用笤帚疙瘩、鸡毛掸子或者手拧,甚至牙咬,因为咬比较省力,又解恨。她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 三个女儿之中二女儿杨成亮最漂亮,最受丁凤仪疼爱,可也免不了挨打。这个妹妹性格刚烈,挨打时拼命反抗,不惜伤痕累累。一次,当着母亲的面,客人问她胳膊上的伤痕是怎么回事,她瞪着母亲说:“是狗咬的。” 杨沫挨打时虽然一声不口亢l,非常温顺,也照样被咬。一天深夜,杨沫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剧疼惊醒。原来丁凤仪正在使劲拧她的小腿,大骂:“小兔崽子,谁让你把我的花瓶送人?” 那花瓶本是丁凤仪的一个好友拿走的,保姆不敢阻拦,当丁凤仪来问时,为推卸责任,保姆就说是大小姐杨沫送给那人的。 丁凤仪怒火满腔找大女儿算账,狠狠拧着杨沫的肉。 幼小的杨沫哭喊道:“不是我送的,我没有送!” 但她母亲掐得更狠:“好,你还敢抵赖!” “真的不是我送的啊!” “我让你嘴硬!”丁凤仪暴跳如雷,双手抓起杨沫的小胳膊就咬,把小孩子疼得尖声惨叫。 杨沫的腿、胳膊被掐得红肿,留着一个个大牙印。 “虎毒不食子”这句话在丁凤仪身上不灵。母亲的严酷无情给童年的杨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P1-3 序言 20世纪80年代母亲在接受广东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晚年想写一部卢梭式的回忆录。她说:我很佩服卢梭,很佩服卢梭敢讲真话的勇气。所以也打算把自己的一生,尽可能大胆地写出来,以一个真实人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愿意像有些人那样总把自己装扮成完美元缺的人。实际上,一个人总是有很多缺点的,有很多内心不一定是很健康的东西。 可是因为年迈体衰,身体多病,母亲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母亲去世10周年前夕,我放下了手中的其他稿件,花了一年多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了这部书稿,概述了母亲的一生,算是对母亲的一个怀念。 我遵循母亲的愿望,尽量客观地把母亲一生中我所认为的重大经历记录下来,尽可能大胆地再现出一个真实的,并非完美无缺的杨沫。但碍于年代久远和自己的视野所限,在事实和看法上难免会有不足和偏颇。欢迎知情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将来再版时补正。 说真话难,说父母的真话就更难。 一个真实的杨沫,比虚假的杨沫能更久远地活在人们心中。 老鬼 后记 在我所出的几部书中,《母亲杨沫》一书是跟出版商闹得最不愉快的一次。 2005年,这部书稿被一个熟人介绍给了号称“著名出版家”的刘某,说他是某文艺出版社顾问。一俟签完合同,“著名出版家”即不再理我。他删改多处原稿之后,竟不给我本人审阅就直接送印厂印刷。当我向他提出要看清样时,他推说要赶在9月份图书节前出版,来不及给我看了。 等出版后,我才发现该书有多处严重错误:绝大多数是编辑上的错误。 显而易见,编辑校对排版极其粗糙马虎,或许根本没有校对。 我当即质问刘某为什么不给我看清样,否则,这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刘某支支吾吾,无法自圆其说。鉴于他擅自在封一、封二、封底及环绕纸条等多处印上了“北京硕良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策划”,我又在电话中质问刘某:我写这本书,从没跟你商量过,你怎么策划这本书了?他吞吞吐吐说,是社里让他写上策划人的,这样便于发行……最后,经过跟长江文艺出版社多次交涉,他们答应出5000改错本。 但我在北京的各大书店中发现,所卖的仍然是粉色封面的版本。各地读者朋友反馈也均如此。市面上根本看不见改错版本。几年来到底印了多少也从不通知作者,说是印5万册,卖了5年多至今还在市面销售。真正的印数,恐怕只有出版商们心里明白。 本次再版有以下重要更正补充: 1)母亲保留的原新四军4师师长彭雪枫同志的照片被我误认为是许晴烈士,酿成大错。感谢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向我指出,这次修订本更正了许晴的照片; 2)2006年6月终于找到了抗战时的堡垒户王寿云大娘的后代,了解了母亲与她的交往,并得到了一张王寿云大娘的照片,补充进书中; 3)补充了父亲所写的马敦来烈士生平介绍: 4)补充了于洋及崔巍的女儿崔嵬谈电影《青春之歌》的一些情况; 5)补充了母亲与一些朋友的友谊: 6)补充了母亲晚年帮助我的一些事例; 7)补充了对母亲捐献版权行为的分析和反思: 8)全书由头版32章,增加为35章; 9)更正了头版的错误; 10)补充了母亲所写《儿子老鬼》; 11)补充了邵燕祥老师写的一篇书评。 《母亲杨沫》头版发行后,受到了评论界及各方的好评。但也有人说我这是借写母亲的隐私来吸引读者。对此,简单回应几句: 作为孩子,母亲在单位的工作情况,在社会上的活动情况都不甚了解,最了解的是家里发生的事,所以本书有些家庭方面的内容。如果这就是写母亲隐私的话,那只好任人说去。 其实,写名人传记不应回避隐私。隐私是一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真实灵魂。很多在社会上道貌岸然的先生,回到家中,才显出了真正面目。所谓白天教授,晚上禽兽也。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必须看看他在家庭生活中怎样表现。尤其名人更要公开隐私。比如收入、存款、健康、住房、婚恋、有无情人等等。你既是名人、公众人物,民众就有权知道你的私生活。 因此,为了写出一个尽可能真实的,不走样的母亲就必须要写母亲的家庭生活、情感生活,否则这个母亲就不完整,不真实。我的写作原则是可以牺牲一切却不能牺牲真实。人物传记尤其不能掺假,不能拔高,不能隐恶扬善,不能借口反对写隐私而只说好不说坏,为死者讳。无论世人如何看待,我都奉行真实第一,真实至上,以真实为准。 再强调一下:名人没有隐私。他们的错误有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不更也,人皆耻之。有些名人干了不体面的事又借口隐私而不许人说,不许人提,非常无知可笑。公众人物由于声名显赫获取了巨大好处,为此就要付出代价,就得容忍各类媒体、出版物对自己私生活的报道和议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公开透明,扶正去邪,遏制腐败,健康发展。 希望能看到更多,更真实的人物传记出版问世。 老鬼 2011年3月26日延庆县里长沟 书评(媒体评论) 杨沫早年热情地为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而奋斗,晚年又回到婴求改革、要求民主的自由立场上业,中间走了弯路。胡绳晚年说自己“四十而惑”一惑三十年,其意类同。 ——著名诗人、杂文家 邵燕祥 一个真实的杨沫是她那一代作家的典型代表,在她身上浓缩着一个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历史的烙印深深显现在杨沫不同的人生阶段。 ——《新京报》推荐【书评家一泓秋水】 《我的母亲杨沫》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撞击更为巨大,写出了造成亲情泯火、母性淡薄的种种原因。有关母亲失去母性、亲人失去亲情的描述,委实足极左政治渗透于家庭之后,如何使社会肌体细胞病变的一个典型个案。它以一种严酷义痛苦的真实,记录了一个特别人物和一个特别家庭的悲情,最终记录了一个时代和一段历史的悲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北京晚报》高级记者 赵李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的母亲杨沫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老鬼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70107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3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0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28.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5 |
宽 | 165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