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关于中国道路的师大疑问(第二版)
内容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关于中国道路的十大疑问(第2版)》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直面产生于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种种指责和怀疑,分析其缘起的背景,指出其片面性所在,揭示其错误的根源,破除其似是而非的迷雾。正是通过这样的回击和解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与此同时,对这条道路的自信心也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
陈学明,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新文,毕业于复旦大学外国哲学系,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兼任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等。陈祥勤,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研究。姜国敏,现任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目录

疑问一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主宰全球,宪政民主、市场经济占据主流,中国为什么还要另辟蹊径,走一条独特的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呢?

疑问二 按照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观点,人类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是由现代性的理念本身带来的,从而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旨在开辟一条既能充分享受现代性的成果,又要把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限度的独特道路,这有可能吗?

疑问三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国道路早就被规定好了,“以儒学(教)为主”“儒道法佛互补”的道路就是中国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是被西方或当年的苏联牵着鼻子走,现在是不是到了要收起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的社会主义旗帜的时候了?

疑问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图把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中华民族的发展逻辑、人类文明的发展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能够与后两个发展逻辑统一起来吗?

疑问五 现在强调要把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这两者究竟能不能统一在一起?

疑问六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宣示信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既然是科学就具有普遍性,那为什么我们不把自己所信奉的直接称为社会主义,而要在社会主义之前加上“中国特色”这一修饰词?

疑问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没有破解这一难题?

疑问八 在当今世界上要论社会主义,很多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才是真正成功的,是一种更文明、更先进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民主正义和共同富裕也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榜样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进而与科学社会主义关联在一起?

疑问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改革开放,事实上改变了之前的许多观念、政策和做法,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呢?

疑问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并将其确立为指导思想,那么这一新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究竟有何区别?

精彩书摘

《我们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关于中国道路的十大疑问(第2版)》: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虽然在政治上采用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在经济上却主张“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其核心是“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在利用资本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让私人资本左右国计民生。这种主张显然受到了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孙中山撰写《实业计划》(后以“物质建设”为题作为《建国方略》第二篇出版),提出了“建设新中国”的六大计划,其中详细规划了未来中国交通之开发,商港渔港之开辟,枢纽城市之建设,水力之发展,钢铁、水泥厂之建设,矿业、农业之发展;在与民生相关的工业方面,他规划了中国粮食工业、衣服工业、居室工业、行动工业、印刷工业的发展方案。另外,他对蒙古新疆之灌溉,中国北部及中部森林之建造,向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移民等均做了详细规划。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相信“实业救国”,特别重视物质文明、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但他也认识到,晚清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要发展中国的工业,必须借助外力。他的《实业计划》原来是用英文写成,其英文标题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即中国的国际开发。他指出:“欧美二洲之工业发达,早于中国百年,今欲于甚短时期内追及之,须用其资本,用其机器。若外国资本不可得,至少亦须用其专门家、发明家,以为吾国制造机器。无论如何,必须用机器以辅助中国巨大之人工,以发达中国无限之富源也。”

对于这种通过对外开放实现民生主义的进路,孙中山在其《实业计划》的卷尾总结道:“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

在这里,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后来被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的以世界之资本主义成就中国之社会主义的思想,并凸显了这一进路的文明论意义。后来孙中山发现,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巧取豪夺,根本不会“平等待我”,帮助中国发展实业。为进一步推进民生主义,孙中山晚年改组中国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未等政策充分展开,孙中山即不幸早逝,包括《实业计划》在内的《建国方略》也只能成为美好的愿望。

1920-1922年,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围绕社会主义展开了一场争论,争论的核心问题已经不是社会主义理念或精神是否合理,而是社会主义制度或方法是否适合当时的中国,中国要不要马上实行社会主义,有没有条件或资格实行社会主义,还是先要实行资本主义之后才能达到社会主义。

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典型地体现了当时一部分主张阶级调和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他一方面承认社会主义的精神中国自古有之,并承认在国民生计问题上,社会主义是现代最有价值的学说。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或方法不符合中国国情。他指出:“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因为工业组织发达得偏畸,愈发达愈生毒害,社会主义国家想出种种方法来矫正他,说的都是对症下药。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悉数搬来应用,流弊有无且不必管,却最苦的是瘙不着痒处。”

梁启超认为,现代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的,当时中国工业不发达,也就无所谓社会主义。但是要发展中国的工业,资本主义道路能行得通吗?梁启超对此也持悲观态度。“我国国内,虽然不配说有资本家,却是外国资本家早已高踞上游,制了我们的死命。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关于中国道路的师大疑问(第二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学明,吴新文,陈祥勤,姜国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175751
开本 其他
页数
版次 1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08-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3-07-02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16.8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