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故地国子监翰香墨馥琉璃厂、从北堂到国务院、历尽沧桑的内阁大库档案、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京华自古溢书香。千百年来,如深谷幽兰,馨馥浓郁,不绝如缕。有幸得此厚赐,也是北京人引以为荣的福分……
《京城文脉》作者金人,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对清史、民国史、北京文化多有侧重。
图书 | 京城文脉 |
内容 | 编辑推荐 国学故地国子监翰香墨馥琉璃厂、从北堂到国务院、历尽沧桑的内阁大库档案、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京华自古溢书香。千百年来,如深谷幽兰,馨馥浓郁,不绝如缕。有幸得此厚赐,也是北京人引以为荣的福分…… 《京城文脉》作者金人,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对清史、民国史、北京文化多有侧重。 内容推荐 国学故地国子监翰香墨馥琉璃厂、从北堂到国务院、历尽沧桑的内阁大库档案、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京城文脉》为你介绍千百年文化乘积而成的京华书香。 《京城文脉》作者金人,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对清史、民国史、北京文化多有侧重。 目录 文脉书香 国学故地 文脉渊薮 ——北京国子监街 翰香墨馥琉璃厂 苟日新日日新 ——国家图书馆的百年历程 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开启新时代的先声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京华自古溢书香 ——古今北京书市 国府档案 从北堂到国务院 历尽沧桑的内阁大库档案 宝刹风流 京都前世亦风流 ——从“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说起 古刹瑰宝:智化寺五绝 东岳庙里故事多 王府名苑 百年长忆万生园 ——北京动物园说略 王谢门庭:京津两座庆王府 追源探迹 探源索赜说“胡同” 追踪寻迹说“五镇” 青史标名任评说 ——从郑和在京三遗迹说起 惊天奇灾待解人 ——神秘的王恭厂大爆炸 北京的“小大栅栏”:烟袋斜街 城垣文化 此情可待成追忆 ——北京城垣城门文化摭谈 断弦再续重现中轴神韵 ——重建永定门始末 巧匠良工 建设北京城的哲匠良工 青史留芳“样式雷” 源远流长 永定河:北京的摇篮和母亲河 老北京的休闲娱乐 试读章节 明清以来,文人逛琉璃厂习以为常,众多名人学者在此搜奇抉异,披沙拣金,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民国以来,“听戏、吃小馆、逛琉璃厂”成为文人三大乐趣,琉璃厂堪称北京文化的渊薮,是文人的寻梦之地,是他们心目中的乐土。《旧京琐记》记云:“琉璃厂为书画古玩商铺萃集之所,其掌各铺者,目录之学与鉴别之精,往往过于士大夫,余卜居其间,恒谓此中市佣亦带数书卷气,益能识字,亦彬彬有礼。”海王村琉璃厂成为众多学者名流魂牵梦绕之地,对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功莫大焉。近世学者在这里流连,徜徉于素缥缃帙、芸编史乘充轫的书海,津津乎以此为乐,如游宝库。在此留下了鸿爪雪泥者,可以开列出一长串名单。 鲁迅先生居京15年期间,逛厂甸琉璃厂多达480余次,查《鲁迅日记》可知,他先后在此购买书画碑刻3800余册,有时甚至日去一次,乐此不疲,每月购书费是月薪二三百元的十分之一,甘之如饴。鲁迅先生访书,主要用于古籍的考证、纂辑、校勘,利用大量古籍,拟编汉唐石刻。在此淘书,先后完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和《嵇康集》、《谢承后汉书》等书的校订。1927年定居上海后,鲁迅先生曾两次回京探亲,仍不忘拨冗前往琉璃厂南纸店购买数十种信笺,进行笺谱研究。笺谱,是文人之间诗文唱和、书札往来所使用的纸张。这种纸张尺幅较小,以木版水印的方式,在笺纸上印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印制精致美观,颇具丰神情致,是纸与画完美的结合。鲁迅先生居京期间,对清秘阁和荣宝斋的笔、纸十分喜爱,尤其对琉璃厂的彩色套印信纸和信笺更为钟爱,勤于搜集。鲁迅先生认为,木刻艺术发源于中国,中国是木版画的故乡和摇篮。现存最古老的木版画印于唐代。明代天启年间吴发祥刻印的彩色套印本《萝轩变古笺谱》,崇祯年间胡正言刻印的《十竹斋笺谱》、《画谱》,以“饾版拱花”技术,开一代新风,把木版画艺术推向高峰。 1932年11月,最后一次北平之行,鲁迅曾两次去琉璃厂搜集笺纸,看到琉璃厂大部分店铺的生意日渐式微,生存维艰,有300余年历史的笺谱印制技艺行将沉沦,面临失传的境况,因而心存焦虑,萌生了编印笺谱的想法,这与郑振铎的想法不谋而合。为了挽救这项濒于失传的工艺,鲁迅先生向郑振铎提出合编《北平笺谱》,郑振铎欣然从命。二人分工合作,付出大量心血,由郑振铎在北平各南纸店搜集笺纸,遍寻笺样,经鲁迅先生精选后寄回,由郑振铎交荣宝斋刻印。二人鸿鱼往还,商讨笺样的取舍标准以及用纸、底色、封套、装订式样和各种细节,精益求精,最后选定340余种(大多数为彩色套印),定名为《北平笺谱》。不到一年,六册一套的12开本《北平笺谱》刻印告竣,第一版只印了100部。此书纸墨精良、镌印精致、书幅阔大、色可逼真,备受称赏,令人爱不释手。郑振铎把第一部样书寄给鲁迅先生,编号“001”。第二部自己留下,第三部签名送给了冰心。《北平笺谱》堪称集古今大成的笺谱,它的编印被誉为“中国木刻史上断代之唯一之丰碑”。 《北平笺谱》出版成功,坚定了鲁迅先生和郑振铎发掘和弘扬传统版画艺术的信心,1934年郑振铎又自告奋勇和鲁迅先生开始编印《十竹斋笺谱》的工作。在翻刻过程中,郑振铎向北平通州王孝慈先生商借到《十竹斋笺谱》原书,重新摩刻,由鲁迅先生负担刻工费用,郑振铎负担印制费用。《十竹斋笺谱》采用“馒版”与“拱花”技术,刀法明快流畅,设色古妍绚丽,深得文人画之三昧。世有画、刻、印三绝之誉,被称为“旷古无伦”。全书共四卷,印有画页289幅,极为珍贵。为了复活这部旧书,他们倾尽了全力。遗憾的是,未等到全书完成,鲁迅先生只目睹了第一册就去世了。直至1941年6月,翻刻工作全部告成。正是由于鲁迅先生首倡,郑振铎积极响应,二人通力合作,亲密无间,在时间、精力和财物上付出巨大牺牲,才使《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两部珍品再现于世,流传至今,嘉惠后昆。 周作人自称一个月去琉璃厂一回或三个月两次,在那里泛览群书,屡有采获,曾写《厂甸》一文以志其事。北大教授伦明常至此觅书,广搜博览,以备续修《四库全书》之用,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说他“藏书盈库兼仓富,续补可嗣四库书”,即指此。他后著成《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有裨学林。史学家邓之诚崇仰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抗日战争期间,琉璃厂通学斋上门送书,协助他把顾炎武著述的各种版本搜罗殆尽。作家叶灵凤在阿英的陪同下去琉璃厂古籍书店,在那里购得渴盼已久的一部《金陵丛刻》,如获拱璧。藏书家黄裳在中国书店苦心寻觅,终于买到鲁迅先生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的《百喻经》,宿愿得遂。此外,胡适、陈垣、傅斯年、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郑振铎、马衡、魏建功、吴晓铃、谢国桢等名家都在厂甸琉璃厂书肆寻寻觅觅,留下了往来的屐印履痕。朱自清是光顾琉璃厂的常客,并与书店店员结下了很深的交谊。临终前他请托店员代为购书的信札至今留藏,成为珍贵的朱氏遗墨,见证了一代学人与琉璃厂的不解之缘。邓云乡在《文化古城旧事》中说:“几百年的厂甸,内容简直像一部《二十四史》或一部《大百科全书》,不要说一篇文章写不完,即使是几十篇、几百篇恐怕也写不周全。因为厂甸的内容太丰富了,意趣太浓了,同人们的感情太深了。”P20-23 书评(媒体评论) 京华自古溢书香。千百年来,如深谷幽兰,馨馥浓郁,不绝如缕。有幸得此厚赐,也是北京人引以为荣的福分…… ——金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京城文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金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43141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8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6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