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编著的《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的有关内容。具体有:蹴鞠的起源;古代蹴鞠的发展;蹴鞠的形式;蹴鞠的价值功能;马球的起源;古代马球的发展;古代马球运动的兴盛与衰落原因等。
图书 | 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中国古代文化史话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志编著的《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的有关内容。具体有:蹴鞠的起源;古代蹴鞠的发展;蹴鞠的形式;蹴鞠的价值功能;马球的起源;古代马球的发展;古代马球运动的兴盛与衰落原因等。 内容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张志编著的《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的有关内容。 《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目录 一、蹴鞠的起源 二、古代蹴鞠的发展 三、蹴鞠的形式 四、蹴鞠的价值功能 五、中国传统文化及历朝对蹴鞠运动的影响 六、马球的起源 七、古代马球的发展 八、古代马球运动的兴盛与衰落原因 九、古代马球的比赛形式 十、现代马球运动 十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蹴鞠与马球 试读章节 汉魏以来的蹴鞠具有对抗性、竞技性并兼有军事训练及娱乐功能。蹴鞠是汉代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蹴鞠到了汉代,开展很普遍,成为汉代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两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统治者奖励农耕。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民间蹴鞠得到了巨大发展。这可以从《盐铁论》中找到线索。《盐铁论》是汉宣帝时的桓宽根据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在长安召开的“盐铁会议”的记录写成的。在“盐铁会议”上,“贤良”们说,在汉武帝时,都城长安常见“穷巷蹋鞠”。“穷巷”即陋巷,指平民居住的地方。“穷巷蹋鞠”反映了汉代民间蹴鞠运动就很普遍,一般小巷都有踢球的。刘向的《别录》也说每年寒食节的时候,人们成群结队到郊外踢球,即所谓的“寒食蹴鞠”。这是汉代民间蹴鞠开展普遍的一个最好说明。汉代才叫蹴鞠,所踢之球又叫“毛丸”。《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应劭《风俗通》说:“毛丸谓之蹴鞠。”又引郭璞《三苍解诂》云:“鞠,毛丸,可踏戏。”《汉书·艺文志》载有《楚鞠》二十五篇,师古曰:“楚鞠,以韦为之实以物,楚蹋之以为戏也。蹙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刘向《别录》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记黄帝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今军无事,得使蹴鞠,有书二十五篇。’”可见蹴鞠本身是一项军事训练项目。汉代时步兵兴起,为锻炼兵士的体魄,蹴鞠就受到青睐。汉代用于训练的科目很多,“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楼船“亦习战射行船”,外加“五兵”(弓、弩、戟、刀、剑)及体能训练,如“蹴鞠、角抵、投石、超距”,手搏等。即踢球、角力、摔跤、投掷、跳跃、拳击等。由于蹴鞠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所以不仅平时举行,甚至作战间隙也举行。《汉书·霍去病传》记霍去病出征塞漠,“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刘歆在《七略》一书中说:“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中曾出土过一个鞠,内填丝绵,外用细麻绳和白绢搓成的绳捆扎成球形,而发掘报告却认为这是随军子女的玩具,未免失之不当。这个鞠当是边郡军士举行蹴鞠训练的例证。到三国时,蹴鞠仍然是军队中主要的运动项目之一。《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会稽曲录》说:“汉末三国鼎峙,年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 蹴鞠还是一项娱乐竞技项目。如《西京杂记》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但刘太公却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习惯了沛县丰邑的市井生活,喜斗鸡、蹴鞠。于是,刘邦颁布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沛县丰邑规模造起新城一座,将丰邑百姓全部迁至新城,刘太公和刘媪也迁往此处,开始“斗鸡、蹴鞠为欢”,刘太公这才心满意足。《汉书·东方朔传》记载:“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郡国走马、蹴鞠、剑客辐辏董氏。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盐铁论》中也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普通人家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当时一些权贵收养卜批包括擅长蹴鞠者在内的人,专门供自己娱乐。《后汉书·梁冀传》记载梁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而且还出现一些狂热分子。《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昕,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狂热“球员”。汉末魏初,蹴鞠仍然是人们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三国志·魏明帝纪》引《魏略》曰:“(孔)桂子叔林,天水人也。建安初……桂性便辟,晓博弈、蹋鞠,故太祖(指曹操)爱之,每在左右,出入随从。”这反映出,蹴鞠与博弈都是当时常见的娱乐活动,而统治者对善此技艺的人更是喜爱有加。 魏代以来,蹴鞠比赛多是在专门的球场——“鞠城”或“鞠域”中进行。从东汉人李尤的,《鞠城铭》中颇能窥见汉代足球运动的概貌:“圆鞠方墙,仿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意思是说,蹴鞠的场地为长方形,四周有墙,两只半月形球门遥遥相对,鞠域一半各有六个球员,全场共有十二个球员,裁判公正严明,比赛规则固定不变;队员态度要端正、心平气和,服从裁判。以踢进球门球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此外在宫苑内还有“鞠室”一类的室内球场。如“洛阳宫鞠室”“含章宫鞠室”等。《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元年》载:“洛阳宫鞠室灾。”胡三省注:“鞠室者,画地为域以蹴鞠,因以名室。”这种鞠室是宫殿一类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平时举行蹴鞠竞赛,专供帝王欣赏,故以其“灾”而载人史书。此种“鞠室”,晋时仍修建过。《文献通考》卷二九八《物异考四》记载:“晋武太康十年(289年)十月庚辰,含章鞠室修成。”陆机在《鞠歌行序》中也说:“汉宫阁有含章鞠室、灵芝鞠室。”这表明汉代足球已经将竞技和娱乐融为一体,体现了体育比赛的公平与公正,从而使我国古代的足球运动——蹴鞠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唐宋时期制鞠、踢球技术进步,蹴鞠普及,其健身性能突出。 到了唐代,蹴鞠的用具开始有了改进。这时的鞠已非汉时的“以韦为之,实以物”的实心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胆的气球。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九载:“抗革为鞠,即后世皮球之斜作片瓣而缝合之,故唐人借皮为喻,而为诗以诮,皮日休曰:‘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焊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长在,惹踢招拳卒未休。’其谓‘砌皮’、‘皮气’,即今之气球也矣。古今物制,固多不同……师古曰:‘鞠,以皮为之,实之以毛,蹋蹙而戏也。’今世皮球中不置毛,而皆砌合皮革,待其缝砌已周,则遂吹气满之,气既充满,鞠遂圆实,所谓‘火中焊了水中揉’者,欲其皮宽而能受气也。详此意制,当是古时实之以毛,后加巧而实之以气也。”唐韦庄《丙辰年漉郧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五云:“雨丝柳烟欲清明,金屋人间暖凤笙。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上述的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唐代的“气球”是用八片皮革缝制成的,已类似于现代足球的制作方法;然后,在用皮缝制成的球壳内,塞进一个动物尿脬并充足气成为气球。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11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就气球的发明而言,我国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制鞠技术的改进,使得唐代蹴鞠运动的形式比较丰富,有比赛颠球次数的“打鞠”,还有“白打”,即比赛时不用球门;可以二人对踢,也可以多人对踢,。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还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球门”代替了原来的“鞠室”。《文献通考》卷一四七《散乐百戏》记载当时球门是“树两修竹,络网于上,以门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这已经非常近似于现代足球比赛的球门样式。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 球轻巧了,女子也加入了蹴鞠的行列,采用个人独踢或多人互踢的形式,以踢“白打”为主要形式。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唐人康骈写的《剧谈录·判将军》中记载了一个女子踢球的故事: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装褴褛,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看渐众”。这个三鬟女子能够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着木屐,一脚把球踢了数丈高,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由此可见当时足球活动的普及。《文苑英华》卷八十一载唐人《内人踢球赋》,描写当时女子踢球的情景:“球体兮似珠,人颜兮似玉”,“疑履地兮不履其地,疑腾虚兮还践其实”,把球、人与踢球技艺等描写得睢妙惟肖、形象逼真。韦庄《宫词》亦云:“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在唐代,蹴鞠活动逐渐大众化,普及于民间,这是唐代蹴鞠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清明节前后,人们最爱玩蹴鞠和秋千。王建的《宫词》之八十一写道:“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描写的就是宫中女性在寒食节踢足球的场面。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酉阳杂俎》续集中还有荆州百姓郝惟谅“武宗会昌二年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的记载。可见于寒食节在郊外蹴鞠,是当时民间比较普遍的风俗。 P9-19 序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中国古代文化史话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33973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3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843.92-49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19 |
宽 | 155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