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认识自己,既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但也可能是许多人穷其一生都难以探明的问题。朱若霞老师所写的《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一书,由丰富多元的实例和坚实系统的理论紧密结合而成。书中穿插的一个个哲理小故事和真实案例,可以让人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而深入到位的分析,则能帮人拨弄迷雾,渐渐看清自己,明确自身定位。本书与其说是在谈职业生涯规划,不如说是一位知心姐姐在为你解答心事、打开心结。本书少的是看似专业实则空乏的套语,多的是细致入微直达心坎的温馨提示,阅读时,让人有心旷神怡、如沐春风之感。如果你正在人生途中,为不知走向何方而迷茫,那么阅读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不会后悔。

内容推荐

你是不是一直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却又不知道怎样实现这个目标?

这辈子你想干点什么?

什么样的生活是你想要的?

或者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更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或者你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却苦于不知如何应对父母和家人的反对?

或者你刚刚参加工作,正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苦恼?

或者你刚刚组成家庭。正为棘手的婆媳关系而头疼不已?

或者你已经在工作上小有成就。但感觉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不知道接下来的方向在哪里,还可以往哪方面突破?

如果这些正是你所关心的。那么就请你放下手中的事情,读完这本书。

本书系作者十余年实际工作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如果你看腻了东拼西凑、人云亦云的人生规划书籍,这部绝对原创的书稿一定能够让你耳目一新。沿着作者在书中总结出的“界定自己——构建自己——认识自己——昕从自己”的道路,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走出一条无怨无悔的人生旅途。

目录

推荐语

推荐序一 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推荐序二 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

推荐序三 “职业鬼话”背后的“职业规划”

推荐序四 被人掌控不如掌控自己

引言 职业生涯规划:西方“真经”掌控不了中国人生

 掌控人生,职业为先

 当西方“真经”遭遇中国国情

 为什么测评没用,规划不灵?

 与众不同的人生规划课

第一堂 课界定自己——拿回人生的掌控权

 三年被炒七次,为什么?

 心理疆界:中国人最缺的一堂心理课

 婆媳矛盾,都是疆界惹的祸

 单纯不是糊涂,善良绝非软弱

 我们为什么“疆界不清”?

 心理疆界不分明,再多努力成泡影

 说不,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学会说不,为自己设立心理疆界

 学会非辩护式应对,从容化解责难和威胁

 不再抱怨,为自己的人生负百分百的责任

 建立疆界的“七种武器”

 课后小结

第二堂课 构建自己——大学时一定要做的5件事

 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

 成绩好怎么不灵了?

 优等生的问题在哪里?

 职业生涯规划,为什么不能从大一入学开始?

 第1件事:专业探索——修炼职场基本功

 第2件事:生涯人物访谈——向职场前辈取经

 第3件事:志愿服务——追随精英成长之路

 第4件事:实践研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5件事:自己找实习——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课后小结

第三堂课 认识自己——3个游戏告诉你到底想要什么

 游戏,直指人心

 独自面对你自己

 准备好纸和笔

 热身练习1:找回你的感觉

 热身练习2:你的自白诗

 现在,开始游戏

 明确你的价值观

 发现你的兴趣

 了解你的技能

 课后小结

第四堂课 听从自己——掌控人生的最高原则

 职业选择其实很简单

 地域、行业、企业、职业,哪个更重要?

 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

 热门行业、500强,看上去很美

 根据职业选择地域

 根据职业选择行业

 根据职业选择企业

 10年,从成本会计到项目总监

 适合你的,都是最好的

 对自己的生命发问

 课后小结

结束语 人生三境界

 当技能、兴趣、价值观冲突时,该怎样选择?

 就业、职业、事业:人生路上三重门

后记 自以为灯,自以为靠

网友热评

试读章节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心理疆界是一个非常陌生、非常新鲜的名词。在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群中,随意侵犯他人的心理疆界,或是被他人侵犯心理疆界后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例子,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不胜枚举,甚至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

年纪大一些的读者,恐怕都有印象:二十几年前龙应台一篇批评中国人过于懦弱、姑息容忍的杂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不仅在当时的台湾社会造成轰动,在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的华人中,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疆界呢?

在徐浩渊博士主持的“心育心小学教师心理培训课程”中,有这样的定义:

每一个动物或者人,时刻都在尽力保持着自己的两种生存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这种空间与外界的界限,也称作疆界。

相对有形的物理空间而言,我们每个人还需要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心理空间,被一道无形的心理疆界环绕着。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和领土一样,也有一道疆界。这道疆界将我们自己与别人隔开,以保持自己的个性空间。心理疆界明确地定义出什么是我的、我应该对什么负责,也标明什么不是我的、我不应该对什么负责任。心理疆界向我们展示,我自己在什么地方截止、他人从什么地方开始,从而给我们和他人的“心理财产”界定一个明确的范围。

具体来说,属于我们的、需要我们保护和尽责的“心理财产”包括:情绪、态度、行为、信念、选择、价值观、限制、才能、思想、欲望和爱。

心理疆界健康的人,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选择、价值观、限制、才能、思想、欲望和爱,不在这些方面干涉别人,同时也绝不容许别人在这些方面干涉自己。

第二,他们百分百为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负责,不将自己在这方面的问题归罪于他人或环境,同时也不会“越界”,不会承担他人态度和行为失当的后果。

第三,他们百分百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将自己的情绪困扰归咎于他人,同时也不会因为他人的伤心、愤怒、失望、担忧、痛苦等负面情绪,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第一条和第二条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尽管“知易行难”,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第三条则首先是“知”的问题,因为这其中的道理,和我们日常的观点大相径庭。

我们习惯上认为“都是他让我生气!”“都是他让我伤心!”“如果他不这么做,我就不会这么痛苦,这么难过了!”……即别人应该为我的情绪负责,我的不开心都是别人造成的;只有别人改变了,我的痛苦才能消除。这样等于把我们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掌控和操纵我们。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惹”我们生气,我们生气与否,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是否表达自己的怒气,怎样表达,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比如前面提到的阿云的例子,在第一家公司,当新同事小丁公然在部门饭局上“出卖”阿云时,换了任何一个人,恐怕都会禁不住生气,但阿云的第一反应却是:“哎呀,死啦,我痛骂自己说,你怎么就这么笨呢?!她明明把你当作了敌人,你还往枪口上撞。我不恨小丁,只恨自己太笨。”

同样是出卖同事的行为,我们碰到了会生气,阿云碰到了,却只会自责,只会怪自己太笨——可见,并不是小丁的行为本身“惹”我们生气,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人应该正直诚实,人不应该出卖他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种种信念,让我们碰到小丁这样的行为时,主动“选择”生气。阿云内心没有这样的信念,所以她不生气,她“选择”自责。

换句话来说,当小丁“出卖”我们时,我们不是被动地因为她的行为而生气,而是主动选择愤怒,因为怒火可以赋予我们力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样,当小丁“出卖”阿云时,阿云也是主动地选择自责,因为自责可以让她回避冲突,可以让她自欺欺人:“不是小丁不好,是我自己太笨,所以我当时没有还击她是对的。”

如果我们从“疆界”的概念来看,这个问题就更清楚了:“生气”的情绪,是在我的疆界里,是属于我管理的,如何处理它、照顾它,是我的责任。因此,即使对方的态度与做法不妥,但当我“拥有”生气的情绪时,我就应该百分百为它负责——我可以选择当面向小丁表达我的愤怒,要求她就自己的行为向我道歉;也可以选择不跟这种人计较,从此对她敬而远之。

总之,不管怎样选择,我都不会认为:都是小丁“惹”我生气,如果小丁不改变,我就要一直生气下去,直到把自己气死为止!

当一个人认识到必须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他就有了成长和转变的可能;当一个人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把自己的快乐交托给别人时,他也就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成长。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他人的情绪是他们自己的财产,应该由他们负责,我们不应该由于害怕对方伤心、愤怒、失望、担忧、痛苦等负面情绪,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要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特别推崇一种被歪曲了的“孝道”。尽管孟子早就说过: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但历朝历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故意不宣传这至关重要的“一不孝”,以至于很多人根本就不明白“孝”的真义,误以为“孝”就是“孝顺”,就是无原则地满足父母的所有要求,就是尽量不“惹”父母生气,就是想方设法“让”父母高兴。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父母是不是“生气”,是不是“高兴”,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事,都是他们主动的选择。作为子女,我们根本不可能“惹”父母生气,也没有能力“让”父母高兴。

琼瑶的处女作小说《窗外》发表后,大获好评,并搬上了银幕。父母在电影公映的第三天去看了电影。看完之后,母亲瞪着眼看着琼瑶。琼瑶回忆道:“世上再没有那样的眼光,冷而锐利,是寒冰,也是利剑。”

不知瞪了多久,母亲狂叫:“为什么我会有你这样的女儿?你写了书骂父母还不够,还要拍成电影来骂父母!你这么有本事,为什么不把我杀了?”琼瑶扑通跪下了,抓住母亲的旗袍下摆,泪如雨下。母亲啊,为什么想要博得你的欢心,是这样的艰难?

连通情达理的父亲,也不能饶恕女儿。他的目光也是同样的冷峻,冷冷地盯着琼瑶说:“你永远会为这件事后悔的!”琼瑶的大脑一片空白,只知道跪在那里,颤抖着一遍遍忏悔:“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

母亲并没有饶恕琼瑶,她要用她的自虐来折磨和鞭挞琼瑶的良心,她要用自身肉体的痛苦把琼瑶推上审判席。她要重新取得胜利,让女儿俯首称臣。第二天,母亲开始绝食。大家轮流到母亲床边,端着食物求她,母亲就是滴水不进。第四天,琼瑶从一大早就双手捧着碗跪在母亲床边,哀求母亲吃点东西,但母亲理都不理,闭着眼睛不说话。到了第五天,琼瑶六岁的儿子小庆跪在奶奶跟前,说:“奶奶,你不要生妈妈的气了,我端牛奶给你喝!”

母亲依然不理,小庆又说:“奶奶不吃东西,妈妈不吃东西,大家都不吃东西,小庆也不敢吃东西……”

琼瑶再也忍不住,走过去和小庆一起跪在那里,小妹也走过来跪下,大家一齐跪下了,那场面十分凄渗。母亲终于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喝了小庆捧着的牛奶。

事件终于解决,琼瑶浑身发软,和平鑫涛一起到台中透气。刚刚学会开车还没有拿到驾驶执照的琼瑶,发疯似地开车,平日要用三个多小时的路程,如今只用了两个小时。她打赌平鑫涛无法在剩下的两小时内完成后一半路程。平鑫涛把车开得飞快,结果出了车祸。琼瑶全身都是口子,腿上被削去了一块皮。小妹脾脏大出血,平鑫涛右脚骨折……

这个沉重的故事,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展现出:在歪曲了的“孝道”传统之下,子女为了完成不“惹”父母生气,“让”父母高兴这两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付出怎样高昂的代价。

琼瑶和母亲的冲突,虽然因为大家的“阿意曲从”,而暂时得以平息,但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却恰恰是孟子所说的“陷亲不义”,琼瑶的母亲最终得了精神分裂症。子女们无原则地退让和屈从,不仅没能“让”这位母亲幸福,反而将本就偏激、固执、自以为是的她,一点点地推向了精神分裂的深渊。P22-25

序言

不知道是因为文人相轻的缘故还是我原本就这么狂妄,当我被人称为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的时候,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荣幸,反而觉得与那些被我视为“砖家”的人归为一类,简直是一种耻辱。

很多站在讲台上给大学生做就业指导的老师却从未参加过一场招聘会,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没有好好规划过,却装腔作势地去写职业生涯规划的教材和专著。然而,朱若霞老师却是一个例外。虽然素未谋面,可她的文字却早已让我深深地折服。

朱老师熟稔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却不落入理论的窠臼,虽然身处象牙塔内却能准确地把握住经济前沿的脉搏,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娓娓道来,将职业规划的各个问题分析得全面而透彻,虽无惊世骇俗之语,却能让人茅塞顿开。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很多大学生找到成功的捷径。

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覃彪喜

深圳市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畅销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作者

后记

当这本书初稿完成的时候,正是9月10日教师节,电脑旁的桌子上,学生送的康乃馨和百合,正在秋光中灿烂开放。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喜的事情呢?

我庆幸,在尝尽酸甜苦辣、历经百转千回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愿意付出一生投入的事业。

在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我学习了许许多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了解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测评工具,尝试过五花八门的自我探索活动,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职业和人生困惑——我所钟爱的事业,似乎越学越复杂,越做越困难。

然而我坚信:真理,从来都是简单的、朴素的,因此我一直希望能够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来总结、归纳掌控人生这个看似深奥的问题。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此,我思考了很久,直到有一天,老公对我说:“其实掌控人生,最关键的还是人。一个人只有自己成长成熟了,才可能掌控人生。你只要围绕人的精神成长去写,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句话点醒了我,我的脑海中慢慢出现了“界定自己——构建自己——认识自己——听从自己”这样一条主线,将以前所有散碎的思考,全部贯穿了起来。

思路想清楚之后,再写就容易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击键如飞,终于完成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本书。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老公,没有他的点拨,我不可能写得这么顺畅;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我还要特别感谢新世界出版社的邓东文编辑,他看了我的博客后,鼓励我总结出书,没有他的努力,一切都还是散乱的思维碎片和粗糙的博客文章;我也要感谢我的学生和广大的网友们,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感谢他们乐于和我分享自己的人生,没有他们贡献的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我不可能写出这本书;我更要感谢所有给予本书热情推荐的同仁和朋友们,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过目书稿,感谢他们对我的肯定、支持和鼓励。

最后,我想把下面这个动人的故事,送给大家:

从前,在遥远的海上,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藏着一部伟大的书,谁得到了这部书,谁就能永生。通往小岛的道路充满了千难万险,无数的英雄为了探寻那部书,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最终有一个英雄成功地到达小岛,取得了那部书。他打开一看,每一页都只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他自己的容颜。

一切有形的都会消逝,只有一样东西属于你自己,并且超越于有形无形,那就是你自己的心灵。所以,释迦牟尼的临终遗言是:自以为灯,自以为靠。

自以为灯,自以为靠——多么美丽的临终遗言啊!在此,我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朋友,都能自以为灯,自以为靠,沿着“界定自己——构建自己——认识自己——听从自己”的道路,一步一步奋力前行,一点一点成长成熟,并最终成功掌控自己的人生!

朱若霞

2009年9月10日初稿

2010年1月15日终稿

于湖北武汉

书评(媒体评论)

“认识你自己”,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职业规划,更是如此。朱若霞老师在她的新书《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里,以她自己做大学生职业规划师的丰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步入职场前的蓝图和GPs,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可少走弯路。

——美国花旗银行全球消费风险信用副总裁、《软能力》作者:鲁鸣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一种西方理论。在中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前,几乎没人关注这些概念和理论,我们向来很少从个人意愿的角度谈论人生选择与发展,在中国,一个孩子的一生,几乎都由父母、学校、公司、官方政策及周边闲杂人等的舆论所合谋,而很少用到个人的头脑,我们过着一模一样的体制化人生。在今天,最大的问题是,靠传统体制安排人生道路已经越来越难以行得通,管理个人生涯越来越成为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责任。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利用其在高校做学生职业指导的第一手经验,创造性地探索出适合中国年轻人的一套新的方法论。相信在这个就业的寒冬,本书会为更多学子带来新的希望、不同的思考以及心灵的温暖和感动。

——人生咨询大师徐小平先生唯一认可弟子、《大学不知道》作者:李令彬

这本书的面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能力提升、方式转变的一个时代印记。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所有的案例都不是仅仅在讲故事,而是有理论去支撑;所有的理论也不再是苍白的说教,而是有成功的实践去印证。本书能给所有从事就业指导教育的同仁以启迪,给所有即将走上社会单飞的年轻人以力量,给所有正遭遇就业和人生困境的灵魂以勇气。

——上海凯本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点亮职场路》作者:胡祥柏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与工作对于一些人却是重复的、无味的,或许你一心想要改变,但却无从下手,总是被动地改变,这些都源于你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本书所能给你带来的答案。

——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指导师、《30天找到好工作》作者:王兴权

在解决职业发展困惑的时候,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工具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纷繁复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问题。

若霞在多年实践和思考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规划课程,精辟地分析了具有千年积淀的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从转变非理性信念着手,提出了一系列简单可行、切实有效的人生规划方案,同时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分享,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对于解决事业、家庭、人际等各类人生困惑都具有参考价值,是帮助大家获得人生成长的一篇佳作!

——知遇网(zhivuhr.com)创始人、CEO:陈畅

认识自己,既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但也可能是许多人穷其一生都难以探明的问题。作为资深职业规划师,朱若霞老师所写的《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一书,由丰富多元的实例和坚实系统的理论紧密结合而成。书中穿插的一个个哲理小故事和真实案例,可以让人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而深入到位的分析,则能帮人拨弄迷雾,渐渐看清自己,明确自身定位。本书与其说是在谈职业生涯规划,不如说是一位知心姐姐在为你解答心事、打开心结。本书少的是看似专业实则空乏的套语,多的是细致入微直达心坎的温馨提示,阅读时,让人有心旷神怡、如沐春风之感。如果你正在人生途中,为不知走向何方而迷茫,那么阅读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不会后悔。

——《成功就业》杂志编辑:夏娇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若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08670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3.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