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3)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心理学历史上有一批这样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心理学大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但对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闪亮坐标。一旦我们认识了这些心理学大家,也就粗略地领会了心理学发展的进程。《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介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家,叙说心理学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和贡献,阐述他们的主要研究发现与学术理论观点,旨在展示心理学大家的风范,反映心理学发展的历程。本书是《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第三卷介绍了荣格、莱士利、罗杰斯等10位心理学大家。本书由现代的心理学家荆其诚,傅小兰主编。

内容推荐

《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介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家,叙说心理学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和贡献,阐述他们的主要研究发现与学术理论观点,旨在展示心理学大家的风范,反映心理学发展的历程

历史像面镜子,可兹后人借鉴。心理学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善于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勇于克服现实环境中的障碍,攀登上了科学高峰,成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试图通过述说这些心理学大家的生平,向读者展示其名家风范。书中不仅会论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挫折、发明和贡献,也会论及他们与同行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恩恩怨怨,使心理学历史成为可感知体验的真实故事。这些心理学大家曾身处不同的境遇,或家境贫寒,或身体欠佳,或饱受争议,等等。阅读本书,读者或许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身边其他人成长的身影。

本书是《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第三卷介绍了荣格、莱士利、罗杰斯等10位心理学大家。《心·坐标》的主编——荆其诚、傅小兰是现代的心理学家,本书不仅表达了丰富的科学事实和清晰的科学观点,也折射出他们的智慧和全新的心理学史观。

目录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卡尔·斯宾塞·莱士利

卡尔·罗杰斯

康拉德·洛伦兹

埃莉诺·杰克·吉布森

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

艾伦·大卫·巴德雷

阿摩司·特沃斯基

潘菽

荆其诚

后记

试读章节

荣格的中学时代过得并不开心。1886年,荣格离开家到巴塞尔就读高级中学。在这里,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生活,也第一次认识到了他家庭的贫穷。他感觉自己在学校里格格不入,不仅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在学习上他也没能获得很好的成绩。他爱好自然科学,但是却完全无法理解代数;他热衷于哲学,但宗教学却让他觉得无聊之极。他在学业上的失败令他十分痛苦。

荣格12岁那年,有一次学校放学的时候,一个男孩猛推了他一下,使他的头撞到了一块石头上,他感到一阵眩晕。这次事件成为了一个契机,使得他在每次被迫要去面对他讨厌的学校时,就会晕厥。

就这样,他就有理由因为生病而离开学校,直到六个多月后的某一天他偷听到父亲与友人的交谈。荣格的父亲很担心荣格的病情,他害怕荣格以后不能够养活自己,并将这种担心告诉了友人。荣格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后,认为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能再逃避学校生活,而是应该认真地面对它。自此,他的晕厥症便不治而愈了。

从此荣格便开始十分用功地学习,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他在学校中得到的却依然是挫败感。离经叛道的荣格无法在任何一个地方寻得安慰: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得教师认为他在学业上一无是处,并且逐渐鄙视他;他特立独行的人格特征、庞杂怪异的阅读爱好使得同学们认为他是怪胎,并且刻意疏远他。荣格也放弃了讨人喜欢的尝试,重新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二、兴趣与实际结合的专业——精神病学

荣格急切地盼望着中学时代的结束,期待在毕业之后他就可以去念大学,从而逃离令人不快的中学生活。荣格的兴趣相当广泛,不仅非常喜欢哲学和科学,而且曾经希望学习考古学,但是由于家境贫穷负担不起他的学费,他不得不挑选一门家里可以负担得起的专业。他希望选择一门科学学科,同时又需要这门学科可供他赖以为生。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医学,这也是他曾祖父的专业。

1895年4月18日,荣格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录取,主攻内科。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觉得虽然医学提供给了他许多的知识,但是对于他个人心理的发展却没有太多帮助。因此他读了许多哲学方面的书,期望自己能够在精神方面不断得以提升。这种对科学和哲学的双重爱好,加上后来的一次契机,使得他走上了精神病学的道路。

这个契机多少有点半强迫的意味,因为荣格本来对精神病学并不感兴趣。精神病学和精神病人在那个时代尚未得到重视,而且人们普遍地轻视精神病人,认为他们是一群得了绝症的怪人。其实不仅是精神病人,甚至精神病学的医生在当时也受到轻视,他们同样也被视为怪人。但是,精神病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因此,即使荣格觉得无奈,也不得不学习它。他在巴塞尔大学医学院的最后一年,转机出现了,有人推荐他去看理查德·克拉夫特·埃宾(Richard von Krafft-Ebing)写的《精神病学手册》(Lehrbuch der Psychfafrie)。这本书令他醍醐灌顶,因为他发现通过精神病学这门学科,可以把他对哲学的兴趣和他现在所作的科学事业联系起来。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成为一名精神病医生。

1898年,荣格在医学院读书的最后一年,在他家中接连发生了两件无法解释的神秘事件,进而使他产生了对超心理学的兴趣,并持续一生。他希望能以某种学术的方式,在神秘现象和心理学之间建立联系。第一件事发生的时候,荣格正在家里学习。他突然听到房间隔壁的客厅里传来一声巨响。当他冲进客厅的时候,发现家中一张有70年历史的胡桃木桌子自己裂开了,而家里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无独有偶,两个星期后的一天,当荣格回到家中时,他的家人告诉他,他们又听到了一声巨响,但是不清楚是什么东西坏掉了。荣格在家中找来找去,最终在碗柜中发现了一把裂成四片的钢刀。同样地,还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一把好好的钢刀会自己裂开,并发出一声巨响。荣格自己也无法对这两件事情做出解释,但是这种神秘现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甚至一直保留着那把钢刀作为神秘事件的证据。

荣格所处的时代为他对超心理学的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土壤。荣格上大学的年代,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不仅是一个世纪交替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化动荡的年代,“那个时代的著作中反复出现的共同主题就是有关欧洲文明正在堕落和死亡,工业化已经窃走了人类的灵魂,以及疾病和死亡是人们所能盼望的生活的全部的观点”。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普遍对现实感到失望,这就使得各种所谓的神秘事物大行其道。

那时的人们普遍相信这种所谓的神秘事件的存在,甚至将其作为一个严肃的话题进行探讨。这些神秘事件的一个代表就是降神会。

在家中的神秘事件出现几个星期后,荣格开始参加降神会的活动。荣格觉得家中的古怪事件可能与这些降神者有关,因此想要亲身参与,一探究竟。其中一个降神会是由他的堂妹,海伦·普瑞斯维克(Helene Preiswerk)主持的。海伦自称能够让鬼魂通过她讲话。她在降神会上会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她自称看到了幻觉。据荣格描述说,当她进入这种状态时,讲话的语言由平时的瑞士方言,变成了高地德语,而这对于一个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且只有15岁的女孩子来说是很不寻常的。P9-11

序言

本书介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家,叙说心理学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和贡献,阐述他们的主要研究发现与学术理论观点,旨在展示心理学大家的风范,反映心理学发展的历程。

时代造就人物,人物改变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他们或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或在文学艺术上流芳百世,或在学科阵地上开拓创新,以其卓越贡献为世人书写下不朽篇章,成为后继者学习的榜样和参照的标杆。在心理学历史上也有一批这样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心理学大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但对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闪亮坐标。一旦我们认识了这些心理学大家,也就粗略地领会了心理学发展的进程。

历史像面镜子,可兹后人借鉴。心理学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善于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勇于克服现实环境中的障碍,攀登上了科学高峰,成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本书试图通过述说这些心理学大家的生平,向读者展示其名家风范。书中不仅会论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挫折、发明和贡献,也会论及他们与同行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恩恩怨怨,使心理学历史成为可感知体验的真实故事。这些心理学大家曾身处不同的境遇,或家境贫寒,或身体欠佳,或饱受争议,等等。阅读本书,读者或许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身边其他人成长的身影。

历史是门艺术,可供后人鉴赏。这些心理学大家为什么从事心理学研究?答案迥然各异,既可能是出于好奇心,也可能是为了在同行之间弄清问题的是与非。本书试图从这些大家的生动的人生经历、突出的人格特性、活跃的思想历程,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精彩的人生故事,供读者去观赏和评说。

一门科学的进步既有赖于科学实验研究的新发现,也离不开理论上的创新。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惟有尊崇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认为,科学的最终权威是经验观察,科学研究要建立在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观察是真知的基础。20世纪,卡儿·波普尔(Karl Popper)又提出,科学家不可能没有先入为主的理论,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科学家必定有一定的想法、提出了某种假设,这样才知道要去观察什么、证明什么。区分科学理论和非科学理论的标准是“可证伪”原则,即科学理论必须是可反驳的、能够被检验的。现在看来,无论培根还是波普尔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发现科学真理的路线,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去检验科学真理。科学研究就是从某一学术观点出发,进行科学实验,取得重要发现,并提出科学理论的过程。读者通过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理学大家的这种科学实践,能更全面地感受心理学研究的意义,领悟心理科学的真谛。

当然,我们都十分清楚,虽然这些心理学大家在心理学历史上功不可没,但与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也是在经济的、社会的、科学的各类历史事件交融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时代的物质生产、科学发现、文化思潮和价值取向,都直接影响着世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影响着心理学研究者的热情,影响着心理学概念框架和方法论原则的形成,由此决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形式和内容,推进或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因此,本书力图联系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来展示心理学家的个人发展历程。

我们相信,科学家的多面形象能给读者以真实的启迪。科学家是活生生的人,有立场和观点,有成功和失败,甚至有不轨行为的记录。科学家在政治上、科研上、生活上犯些小错误也许在所难免,但一旦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后果就很严重且难以挽回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那些不懂历史的人很可能会重蹈前人的覆辙。本书力求客观地介绍心理学大,家的事迹,避免有意拔高一些人的长处,或掩盖某些人的缺点或错误,而是留其功过由读者自己去判断。

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但只有很短的历史。”本书编者精选了一些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以其个人的生命历程为主线,较为详细地讲述他们的学术经历及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在本书第一和第二卷中先后介绍了18位心理学大家,在第三卷中再介绍10位心理学大家。荣格是不少国内读者所熟知的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提出的人格类型理论被后人演绎成为一套完善的人格测量工具。莱士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不仅是动物行为学和比较心理学的先驱者,也是当代生理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学习和记忆的观点颠覆了人们早先对大脑工作模式的看法。罗杰斯是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之一,在二战后美国最有影响的100名心理学家中,罗杰斯名列前茅,位居第四。洛伦兹是奥地利的“雁鹅之父”,他使行为研究首次步入诺贝尔奖的殿堂,所开创的习性学改变了行为研究的历史,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进程。吉布森是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她坚持知觉的生态学视角,主张从知觉与环境、知觉与行动两个系统研究知觉过程,在动物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乔姆斯基是当代成就超凡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被誉为“当代认知科学之父”和语言学界的“爱因斯坦”,也是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的20世纪全世界前10位最伟大科学家中目前唯一的在世者。巴德雷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其研究奠定了工作记忆在认知功能中的核心地位,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家对儿童、成年人及脑损伤病人的记忆研究。特沃斯基是国际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行为决策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以系统研究人们的非理性决策而举世闻名,其研究发现彻底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两位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荆其诚的生平事迹,他们都是中国心理学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潘菽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中国心理学工作和心理学专业队伍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理论心理学的开拓者;荆其诚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世纪80年代以来带领和推动中国心理学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的学术交流大使。

本书是集体创作。我们编者制订出详细的写作计划,明确写作宗旨,物色各章作者,并协助作者多方收集资料,对框架结构和文字表达都严格要求。各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与编者进行了反复沟通与交流,作者之间也相互借鉴。作者精心收集心理学大家各个方面的资料,着力描写出其独具特色的个人世界。本书的叙述力求平妥准确,不仅科学性较强,而且资料新颖有趣,文字生动流畅。每篇文章插入了专栏,供读者了解相关的内容。对于需要解释的术语、典章、地名,则统一采用了页下注方式提供注释或参考文献,帮助读者理解,也使文章内容更畅达易懂。我们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可读性高的心理学史读物,但本书编者和作者的观点难免有偏颇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本书的出版,我们十分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特别是陈小红编辑的帮助。她对每章都提出具体意见,与编者和作者磋商交流。在本书版式设计、书稿审阅、图片选择等各个方面,陈小红编辑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出版。

荆其诚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11年6月15日

后记

荆其诚先生逝世三周年忌日来临之际,先生计划主编完成的三卷本《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中的最后一卷即将出版。谨以此卷献给先生,凭吊先生的仁德允恭,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心·坐标》倾注了先生的满腔心血,凝聚了先生的过人才识。先生深谙心理学体系,这部书的完整蓝图多年前就已然在他心中。2007年12月,第一卷八章陆续定稿提交给出版社之际,先生明确提出:

第二卷重点放在:1.基础心理学方面;2.某一方面的领军人物;3.更现代的人物。第三卷考虑CHOMSKY,LORENZ,GIBSON,BADDELEY,KAHNEMAN等人和两三位中国人(如潘菽)。

2008年3月11日,先生给我写邮件:

关于第二卷承担者,可以在所内略大范围征求作者,不只是学生,包括青年研究人员。JUNG可以暂时放一放,一些心理学开创者我们必须介绍,"其他人我想写一些在某一领域影响大的,国内又不太熟悉的人,如CHOMSKY,LORENZ,LASHLSY,GIBSON等人。这些人可以放在第三卷。

2008年4月3日,《心·坐标》第二卷正式启动。同年9月28日,先生驾鹤飘然而去。我开始独自负责后续工作,丝毫不敢懈怠:2009年7月,第二卷十章陆续定稿,提交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小红编辑,进入出版程序;19日,将先生生前拟就的第三卷心理学家候选者名单发给陈编辑;22日,征询张厚粲教授和张侃研究员对已添加先生名字的候选者名单的意见,同时开始征集本卷作者;29日,确定了本卷的10位心理学大家(新选的9位加上第二卷延后的1位)。2009年9月28日,《心·坐标》第一、二、三卷的作者聚集心理所,隆重召开了“荆其诚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追思会暨《心·坐标》写作研讨会”,第三卷的撰写工作正式启动。

如今第三卷即将出版,这部书也将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我不禁感慨万千。每当翻开《心·坐标》,书中那些心理学大家们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形象清晰真切,神情生动自然。

我仿佛看到冯特站在莱比锡大学的讲台上,弗洛伊德坐在治疗室躺椅的后面,鲁利亚在医院救治脑外伤士兵,西蒙在国际象棋前沉思,皮亚杰给儿童摆放三山模型,巴德雷探究人类记忆迷宫,荣格描绘心灵的样貌,伯特测查双生子智力,莱士利手术损毁鼠脑特定区域,斯金纳训练鸽子弹曲玩球,巴甫洛夫对狗“假饲”,苛勒观察黑猩猩顿悟,洛伦兹与雁鹅共舞,而詹姆斯在涂画“食人恶魔”……

我还仿佛看到,陈大齐先生在燕园编写《心理学大纲》,潘菽先生“文革”中在病榻上偷偷书写《心理学简札》,陈立先生在学校和工厂奔波,而荆其诚先生在实验室暗房中调试他亲手研制的色度计……

我又仿佛听到特沃斯基与卡尼曼谈笑风生,罗杰斯宣讲人性之美,吉布森在各大学讲学,以及陆志韦先生诵吟白话诗……

我甚至还感受到华生被免去教职后的一时潦倒,马斯洛离开布兰代斯时的些许伤感,维果茨基手拿“安慰性”空白纸片宣讲时的热情洋溢,乔姆斯基挑战传统语言学与抨击国际霸权主义的犀利锋芒,以及张耀翔先生在主持中国首次民意测验时的认真严谨,郭任远先生在捍卫自己观点时的慷慨激昂……

先生常说,心理学能给人以知识,而心理学史则能给人以智慧。《心·坐标》对每一位心理学大家一生的展示都力争做到言之有物且言之有据,以实为证,不重褒贬。曾有学者在读过第一、二卷后表示,本书“立意高远、发人深思”。也有心理学爱好者说,《心·坐标》读来知趣相融,甚是愉快。而最令我欣慰的是,许多人感慨,以往读史只知西方有心理学大师,如今方晓中国也有如此令人称道的心理学大家!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凭借先生前期奠定的坚实基础以及所有作者的不懈努力,第三卷得以付梓。在此,我缅怀先生,更感恩先生。同时,我感谢每一位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及彼此间的热忱帮助,感谢陈小红编辑的耐心、专业和敬业,也感谢张厚粲教授和张侃研究员的建议,感谢汪兴安老师的热情鼓励,感谢潘宁堡、陈绍英、赵莉如、李沂、张侃、乐国安、时勘等老师审阅“潘菽”一章的书稿,感谢张厚粲、张侃、汪兴安、焦书兰、纪桂萍等老师审阅“荆其诚”一章的书稿,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第三卷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恳请读者指正。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11年8月14日

书评(媒体评论)

书的编著者以朴实无华且风趣盎然的文笔,详细介绍了在心理学历史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几位大家各自生动的人生经历、突出的人格特性、活跃的学术思想,全面真实地刻画出他们精彩的学术生涯,给后来者以重要的启迪。读后既能感受到他们在学术上不固守成规、勇于钻研、深入探索的大家风范,也能体会在科学研究上必须崇尚观察、坚持实验、提出理论,进行科学实践的艰辛历程。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

《心·坐标》堪称是国内第一本对当代心理学大家生平进行全面介绍的书籍。可以说,这些心理学大家都是心理学长河的源头.处在21世纪初的我们从事的心理学研究、教学以及应用无一不渗透着来自源头的清泉!凡是人物,必有过人之处;凡是大人物,必有大过人之处。读《心·坐标》这本传记一定会使你终生受益。

——朱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前系主任

阅读这本书是了解心理学发展的最佳途经。通过心理学大家们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人生历程,读者可以更加切实地看到心理学发展的轨迹本书的故事中得到启迪和智慧。

——张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荆其诚//傅小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95185
开本 16开
页数 4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1-49
丛书名
印张 3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1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