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望硝烟
内容
编辑推荐

透过弥漫着硝烟的历史,讴歌为建立新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儿女,展示我军高级将领的风采和情怀,《回望硝烟》为你讲述了一百多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回忆硝烟岁月,讲述了他们的战斗人生,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通过本书你可以切实感觉到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时代,充满了诗的豪情的时代。

内容推荐

《回望硝烟》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南京电视台和北京军苑文化交流中心联合摄制。透过弥漫着硝烟的历史,讴歌为建立新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儿女,展示我军高级将领的风采和情怀,《回望硝烟》历时一年半的时间,足迹遍及十九个城市,采集百多位开国老将军的亲情回忆,构成一部鲜货的历史画卷。该片采访了116位共和国的功臣,其中包括:中央军委前副主席刘华清、迟浩田、张万年、张震;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萧克将军,时任强夺泸定桥的红四团团长杨成武,102岁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从放牛娃到将军的陈锡联、张爱萍、廖汉生、方强、罗元发、欧阳文、莫文骅等老将军。迟浩田将军为本片提写了片名。上万分钟的珍贵素材记录下,一个个封寸在将军心中永生难忘的记忆,亲耳聆听他们讲述那战火纷飞的精彩故事。

目录

第一集 星星之火

第二集 生死征程

第三集 血肉长城

第四集 南征北战

第五集 英雄儿女

第六集 人民靠山

第七集 烽火情缘

第八集 百炼成钢

《回望硝烟》职员表

《回望硝烟》出版感言

后记

试读章节

[解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后,中央红军的力量迅速壮大,到1933年8月,中央苏区已经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级苏维埃政权,覆盖了21个县的250万人,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解说]面对迅速扩大的中央苏区和日益强大的红色政权,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四次“围剿”,针对敌人的“围剿”,毛泽东制定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的军事战略,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

沈阳军区原副政委邹衍,1955年少将,92岁:

反四次“围剿”,毛主席就没有权力指挥军队了。但是前方打仗呢,还是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方针打下去的,所以第四次“围剿”粉碎了。

[解说]1933年9月,蒋介石再次调动5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了规模更大的第五次“围剿”。

沈阳军区原副政委邹衍,1955年少将,92岁:

博古他们,那个时候的口号呀,要御敌国门之外。国门就是指苏区,要在苏区之外去打敌人,不要敌人进占苏区一寸土地,一寸土地不丢,最后是整个苏区丢掉了。

[解说]当时,毛泽东受“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排挤,离开了红军的指挥岗位,原来红军的游击战被李德的“堡垒对堡垒”、“死守硬拼”的阵地战取代了,和敌人拼消耗,使红军完全陷入被动的局面。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一年间,红军势力日益削弱,苏区土地一寸一寸丧失。

原国防科委顾问罗元发,1955年中将,97岁:

开始是20多个县,留下来只有两三个县。

[解说]1934年4月广昌失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被撕开,红色首都瑞金告急。

原昆明军区政委谢振华,1955年少将,91岁:

国民党六个师组织这个开始进攻,进攻失败以后,再进攻,再失败,再进攻。

[解说]这是红军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次血战。1934年7月,在距瑞金100多公里的高虎垴,红三军团的官兵和强大于自己数十倍的敌人展开搏斗。

原国防科委顾问罗元发,1955年中将,97岁:

彭德怀司令指挥的,那敌人大炮飞机也炸,我们打得子弹没有了,反复地打,打了三天。

原昆明军区政委谢振华,1955年少将,91岁:

晚上呢,我们就派人到前面去,把死人身上的枪支子弹啊把它收起来。收起来第二天再和敌人打,借用敌人的武器打敌人。

[解说]高虎垴战役坚守了一个多月,8月7日下午4时,彭德怀、杨尚昆命令部队撤出高虎垴阵地,退守到万年亭、麻坑一线地域,继续阻击敌人。

沈阳军区原副政委邹衍,1955年少将,92岁:

敌人从河那边把我们后面包抄起来,我就报告给政委罗荣桓、报告师长,如果整个搞得大家都被包围了就完蛋了!那个时候,黄昏的时候,我们撤出战斗。

原昆明军区政委谢振华,1955年少将,91岁:

我们这个团,开始上去打的时候是一千八九百人,到下来的时候,一个团剩下不到1000人。

[解说]就在中央苏区的危急时刻,1934年9月29日,时任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在苏维埃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发表了《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一文,提出了“分出红军主力的一部分,深入到敌人的后方去,在那里发动广大的群众斗争,开展游击战争,解除敌人的武装,创建新红军主力与新的苏区。”透露出中共中央准备战略转移的信号。

原国防科委顾问罗元发,1955年中将,97岁:

这时候我们的部队啊,就开始长征准备了。我们为什么打高虎垴呢?就是为了掩护我们的红军长征。

[解说]1934年8月,先于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9700多人,从湘赣根据地出发,突围西征,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两个月后,在贵州与贺龙领导的红军会合。

总参三部原部长彭富九,1955年少将,90岁:

会合以后,贺龙一个讲话很有意思。他说你们六军团的同志,以为到了贺龙的地方,就可以好好休息了,不行!贺龙的根据地在哪儿?在脚板上。

[解说]贺龙、任弼时领导红二、六军团粉碎了敌人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六路“围剿”,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抗日。

[解说]已经失去立足之地的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中央苏区。1934年10月,8万多中央红军集结在瑞金西面的于都城,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战略大转移。

炮兵学院原政委廖鼎琳,1955年少将,93岁:

在下面我们也不懂,什么长征不长征,晚上一个紧急集合,吹个紧急集合号,就集合了。那时候部队也简单,装备也不是那么复杂,打上个小背包,背上枪,紧急集合就走了。P27-P30

序言

近日有朋友送给我一套纪念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封,上面印着一首粟裕大将的诗,写道:“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这首诗我以前没读过,看到以后突然感觉到我们回望硝烟,实际上回望的正是一部英雄的诗篇。我从小就读一些革命者的诗,老一代革命家的诗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陈毅写的《梅岭三章》、《赣南游击词》,到现在这些词章我都忘不了:“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些老革命家的诗篇,构成了中国革命史英雄的画卷,也是英雄的诗篇。

毛泽东在他的诗词里吟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实际上说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有了这样一批革命者,他才能写出来。通过《回望硝烟》人们可以切实感觉到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时代,充满了诗的豪情的时代。在弥漫着硝烟的岁月中,产生了那么多的元帅、将军,这些将帅们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而且充满智慧。他们是用自己的一生,写着一首首悲壮的诗篇,不仅是精神上的,而且还有文字上的。这些“风流人物”,用这样的诗,书写了历史,书写了中国。

我们的编导、摄制组还有合作者们不辞辛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采访了将近120位将军,做了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我们是一个收集者,是一个整理者,我们是晚辈,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和议论我们前辈们流血牺牲的历史,我们只有去学习、去崇敬。在我的心中,这些将军们每一位都是诗人,他们都是用自己有形的无形的笔,在书写这些革命豪情和我们所铭记的诗篇。

《回望硝烟》短短八集,却让我们能有机会又一次重温这些革命的诗篇,回望悲壮的岁月,我们重温了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现在国家需要发展,民族需要进步,我们更需要在文化上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实际上,这些精神早在我们前辈的这些经历中体现出来,是那样的饱满,那样的鲜明。今天我们重读这些诗篇,就是把这些前辈对过去生活的回望都当做一首诗来理解,这些诗也许是押韵的,也许是不押韵的,不仅用文字写出来的,甚至是用生命和血写出来的,但是无论如何把它当做一部部诗篇来读,对我们后来者是很有意义的。我们读这些诗篇,首先读出了一种革命豪情,读出了我们这个民族不屈不挠的一种精神,而且这种豪情和精神尤其在当下非常需要,《回望硝烟》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也就在于此。

讲故事给我们听的这些老将军们,最年长的有102岁了,多数也有了七八十岁。叶剑英元帅在他的《八十抒怀》一诗中曾写道:“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诗人情怀一直到老年,这也是一百多位老人的写照。他们以这样的高龄,或慈祥、或激昂、或深沉地讲给我们这样多的故事,讲给我们是怎么谱写这些诗篇的,我们应该怀着崇仰的心情感谢这些老人。

2007年6月28日

后记

能在建军80周年之际,聆听一百多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回忆硝烟岁月,讲述战斗人生,从中感受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重温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实在是每个人的幸事。

这全归功于《回望硝烟》摄制组的策划、创意和辛勤劳动。为了寻访百位将军,一年中摄制组足迹遍及1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数万公里。为了抢时间摄录下老人们的音容笑貌,摄制组在几个城市间奔波,在他们的住家与医院间往返,有20多位将军的访谈是在医院病房里完成的。遗憾的是,已有两位将军未能等到节目播出、书稿出版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因此摄制组积累的上万分钟的影像素材,成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除了节目里精选采用的老将军们口述外,经过整理,老将军们的所有口述内容有将近两百多万字,包括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史实。据悉,这部分宝贵的内容作为本书的姊妹篇,很快也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结集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太值得期待的事情了。

吴金华

2007年6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八一起义,我军创始,青史丰碑,千秋仰止。

——萧克上将

抗战那个地道战呐,也是人民创造的,不是我一个人想的办法。

——吕正操上将

授衔时征求我的意见,授什么衔。我说给授一个校官就不错了。结果呢,授我中将,我说哪里够中将啊。

——孔庆德上将

我们永远是红军的本质,永远是为人民服务.永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向守志上将

我跟毛主席打江山。这个江山现在几十年了。希望我们跟毛主席打下来的江山,子孙万代都是人民的。

——郭林祥上将

我们主要靠的是勇敢,这个勇敢不是凭空设想的,是一个政治觉悟。

——王海上将

我们是经历战争过来的,从战争里懂得和平的重要。我们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平。

——谢振华少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望硝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本敏//袁玉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23412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1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5.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