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岁月流痕
内容
编辑推荐

《岁月流痕》中的这些文字真实记录了一个文学爱好者尹广数十年的跋涉、摸索、追求、梦想,从中能真切地触摸到他的感知、感受。写新闻报道、写总结、写剧本、写诗歌、创作散文、撰写时评,等等。

收集成册,对他本人是个美好的记忆,对社会,对能够认真读到他文字的人,也不无裨益。

内容推荐

《岁月流痕》以多种文学样式生动地塑造了若干军人和许多百姓的形象,清晰勾勒出了1979-2012年《岁月流痕》作者尹广从军以及转业地方的人生轨迹,并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截取了作者几十年来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片段,力图以个人的视野展开中国社会发展的壮丽画面。在主旋律下,严肃的报告文学、刚毅的诗歌、或粗犷或温柔的散文等无不辰示了一位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的担当精神,无不体现了当代作家对个人命运的审美观照和对底层人民的悲悯情怀。

目录

第一辑 报告文学与新闻特写

“兵不厌诈”/3

3000元转业费打天下/4

爱你不言情/7

“别动队”的兴衰史/11

当兵报国>厂长+万元户/13

读好连队这部“活书”/14

黄司令和他的军转队伍/16

竞争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21

卡咎河,你听我说/26

帕米尔军官的婚事/船

拼搏中确立自身的价值/32

生活中的不等式/36

数九隆冬菜青青/44

送不出去的礼物/46

我持彩练当空舞/49

我和我的新主人/52

向您致敬,沙漠之虎/54

新疆的馕/57

星星知你心/59

银幕后的大兵/62

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奋进/65

战士的骨骼/69

战士的信念和追求/72

这儿有一片绿色的净土/74

沧海桑田创业路/78

在探索中创造/97

第二辑 杂谈

“老乡之歌”何以成为当今“流行曲”/103

“清欠风暴”凸显工会组织的缺失/106

“一把手”还要负多少责任/108

《唐山大地震》的成功给予我们的几点启示/110

3=1的组合模式值得推崇/113

保险箱里不供养无为的“和尚”/115

带着信心前行/117

得民心者得天下/120

独身,需要宽容和理解/122

法是人道的保障人道是法的目的/124

分享亚运分享体育/126

高贵的品格出政权/129

高薪养廉也并非良策/J32

给中国当下的青少年“补钙”/134

公务员有一些文学修养是必要的/136

关于文化的只言片语/141

活明白了,人生就大悟了/144

坚韧,主宰命运的至宝/146

骄子的首要任务是要找好饭碗/148

苦涩的敬礼令人不安/150

领导干部公车私开呼唤真正的车改/153

买房踊跃的背后看缩小贫富差距的必要性/156

满目青山夕照明/158

涅槃中腾升崇高/161

农村不能成为城里人的“后花园”/164

敲响灵魂的铜钟/166

让规则看守我们的社会/171

人类对自然和原生态的呼唤/173

人性的庄严只在爱的博大处/175

善于选择的人生才精彩/178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81

食品安全监管何时不再有“模糊地带”/185

世界是由老实人支撑的/187

事到情深皆心诚/190

他凭什么打人到敌人的心脏/193

信仰的力量/196

体育可以是狭隘民族心理的解药/198

听来的异国“创文”/200

透析体育盛会“不和谐”之现象/204

玩物丧志之我见/207

文化: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209

我对世博会的感知、感悟和感想/212

我就是文化/220

我们应常拜访一下土地/223

我想借用“五一”黄金周的几条理由/228

无为也是一种腐败/230

物与人语感悟录/233

写在中年边上/236

新交法的缺失及其他/242

幸运之神靠自己去创造/244

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246

医治矿灾顽症的药方在哪里/249

用愚公精神开创新局面/251

在制度的设计中融人人性化安排/253

职责之外的道义是制度的润滑剂/255

慷慨里面的温暖和美感/257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260

天灾就能给人祸当挡箭牌吗?/263

第三辑 散文

白云从湖心飞过/267

迟来的父爱/269

迟来的蜜月旅行/273

公开的情话/276

画展风波/280

怀念会操/282

街道办服务业人人赞/286

军装/287

老楼里有块新天地/289

清明感受/292

人梅州小记/295

神山井冈/298

永远的胡杨/301

阅读真好/304

早熟的作文/307

属于我们的歌/309

自然之湖/312

怀念一匹退役的军马/316

雪魂/319

山父/321

第四辑 诗歌

关于五月的阅读(组诗)/327

好山好水/330

净土/336

哦,足球/340

山里的烛光/344

山恋/347

伸出我们的双手/350

神奇的节日/352

我要破茧我要飞/355

我追随这道阳光/358

我自豪,那一份西北从戎的财富/361

亚运抒情怀/366

用心聆听北京奥运的枪声/369

走在以您名字命名的路上/372

慈航/376

钟表/380

第五辑 小说戏剧

啊!/387

代领工资/389

甲家乙家/391

两碗病号饭/393

明月照小路/402

人生选择(话剧小品)/404

偷看电视/414

文章靠改/416

左邻右舍/419

羞于出书的书(代后记)/426

试读章节

数学中的不等式有着它的解,而现实生活中的不等式却往往得不到解。

请读者随我一同,翻看一下某师油料助理员李胜军同志的档案材料吧:

1969年5月被团评为优秀团员;1970年6月被评为五好战士;1971年6、7月被师团两级党委选为优秀党员代表,并树立为优秀党员典型;1972年至1984年荣立8次三等功;1978年被师党委授予“学雷锋好干部”称号;1981年被师党委授予“先进车勤干部”称号;1982年被师党委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1981年被乌鲁木齐军区党委授予“优秀党员”称号;1984年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的好子弟兵”称号,1984年被武汉高级后勤学校评为优秀学员;1985年被新疆军区司令部、后勤部授予“油料管理先进个人”称号……(团级组织授予的称号省略)

多么灿烂的光荣史啊!但是这些光荣的历史能说明什么呢?谁又能知道这些光荣的历史背后,隐藏着多少让人深思的故事呢?于是,我开始了对李胜军同志的采访。

我乘坐便车,风尘仆仆地来到李胜军工作的地方——一个远离人群的大院里。

萧瑟的秋风吹打着院子中几棵高高的白杨,枯黄的或牛青色的树叶,不时地飘落在地。

“咱就是李胜军”,落叶树下,蹲着讲话的三个军人中,站起一位黑脸、身材中等的军人。从我俩的握手中,我感到他的手十分粗糙有力。我跟着他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兼宿舍,房间里的摆设几乎跟家里差不多,只不过床是单人的、生活用品少得多。待我说明了来意,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又摆摆手:“算了吧,请你高抬贵手,再不要写咱什么了,不然的话咱家属又要跟咱大吵一场。”“为什么?”我急切地问。“哎,一言难尽啊。咱这个人性格古怪,好打抱不平,喜欢管闲事。孩子妈老劝咱学活一点,凡事睁只眼闭只眼。可咱熬不到,这样多难啊!咱还是我行我素,结果难免发生内部战争。”李胜军说到这里,也不禁苦笑了一下。看来他这个人是健谈的,还有点幽默感,这无疑为我们的“龙门阵”提供了有利条件,果然他饶有兴趣地向我谈起了他当新兵时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经历——

1969年4月,李胜军从家乡河南新安县应征人伍到济南军区某部运输队当兵。他这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更觉部队大家庭的温暖,那时,他身材瘦小,黑黝黝的脸庞上常常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十分惹人喜爱,大伙都爱抚摸他的头,叫他“小不点”。队长见他聪明勤快,就把他调到队部当上了通讯员。没想队长交给他一项任务,让他趁天黑把食堂的猪肉和食油悄悄地送到某领导人的家里。“队长,这,这么干,不,不中吧?”他怯生生地说,“你懂什么,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不要哕嗦。”“咱懂,这是邪门歪道,咱完成不了。”“什么,你,你这个新兵蛋子,竟……”队长气得说不出话来。几个月后,他作为队里最优秀的战士被“交流”到北京部队驻邢台某部。临走那天,队里召开了热烈的欢送大会,队长宣布了团里刚刚批准他为优秀团员,并给他佩戴大红花。怪不怪?

来到了新部队,学开车。一次指导员叫他出车训练时,将连队的旧轮胎、麸皮等送到地方搞军民关系。不料他撅起了嘴巴:“怎么能拿公家的东西做人情呢?”“嗬!看来我把你李胜军小看了,竟敢做起我的思想工作,你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才穿了几天军装。”“211天”,李胜军涨红了脸,“如果您坚持这样做,咱就告到团部。”这话还真奏效,指导员脸上阴转晴:“嘻嘻,刚才我是有意考验你一下革命觉悟高不高。嗯,不错,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战士。”可不到两个月,他又以优秀战士的资格“交流”到新疆军区某部,临走前,指导员代表上级授予他“五好战士”的荣誉称号。他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安家”的歌曲,又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到新疆军区后,组织翻开他的档案,一看,发现这个战士还有不少光荣记载,也有一定技术专长,没多久,就将他提为干部,当上了团油料股助理员。

在颠簸的大卡车驾驶室里,我对身旁的李胜军说:“你立了那么多功,受了不少奖真不容易啊。”他苦笑了一下说:“咱也有不少绰号,算起来跟称号差不多。”

老乡们骂他“李二球”,一位同他一起入伍的老乡带车外出执行任务,找到他说:“这次出车你多加点油,咱到库尔勒看堂兄,顺便给你捎点特产。”李胜军说:“不中啊,多给你加了,以后咱就没资格管油了。”那个老乡再三请求,仍不顶用,气得骂他:“你真是个二球。”爱人骂他“死心眼”——李胜军的挎包和工作服脏了,油乎乎的,贾医生弄来一点汽油洗洗,李胜军大发一顿火后,自己给自己开了二元钱的油料收据。贾医生气得提前返回医院(当时贾医生在某野战医院工作,是探亲来部队的),临走前,她指着李胜军的鼻尖,跺着脚说:“算我瞎了眼,怎么嫁给你这个死心眼。”过后,她反而更爱他了,回到医院给李胜军写信的开头称:“我的死心眼……”把个李胜军乐得嘿嘿笑。也有人给他赠送了“李老黑”、“黑老抠”,“红灯站”,甚至有人污辱他的人格,称“看家狗”,等等……就连曾经给他宣读荣誉称号的一位团首长背后也给他起了个绰号“李怪物”。结果,绰号的作用大于称号的意义,他被调到了家属队……

然而,铁的事实需要他这种铁面人物。他调离加油站后,团里超油量急剧上升,到了1977年年底,超油量达到250吨。250吨哪!这么惊人的数字,震动了全团,震动了上级领导和机关。一张批评通报发了下来,责令该团要迅速查明原因,扭转局面,否则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这下,团里的头头们坐不住了,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再超下去,安逸的宝座和荣升的期盼都将化为乌有。超油的原因嘛,他们比谁都清楚,各自的屁股底下都有一堆见不得人的臭屎,谁也说不了谁,只好来个“金蝉脱壳”之计,以党委的名义向上写了份检讨报告,什么党委重视不够啦,抓得不紧啦,措施不得力啦,等等,把责任全部揽到党委的身上。接着,他们又几顾寒舍,请李胜军出山:“胜军同志,经党委讨论研究,决定调你到运输股负责油料工作。你是老先进、老典型了,党委相信你一定能胜任这项工作,迅速扭转目前这种被动局面的。不要有什么想不通的,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嘛,更何况你还是一名党员干部,一名老先进典型,是不是这个道理呀?”李胜军沉默了一会儿,说:“咱服从组织的决定,但要答应咱几点要求,第一,先立个制度,中途不许随意变卦;第二,咱管到你们首长的头上,你们不要恼火、要支持咱。”“这……”团首长支吾了一下,说:“好吧!我们答应。”

P36-38

序言

坚守与纯真

大概是2001年下半年,《广州日报》新推出一个栏目,叫《都市晨话》。报社领导把我从政文中心调入理论评论部,负责这个栏目的工作。这是个开放的新闻评论类栏目,我的工作,除偶尔自己写写命题作文外,更多的是审读、修改读者来稿。

尹广兄是众多投稿人中的一个。我选用了他的几篇来稿。这之后,某次到广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处,见到彭慧大姐。她在那里挂职。此前做记者时,我因为负责过宣传文化口的报道,和她比较熟。她说尹广是他先生,湖北人,很感谢我选用他的投稿。

就这样,我和尹广兄认识了。十多年过去了,多年的交往,我对尹广兄的经历、为人、为文有了一定的认识。

多年前,他离开老家到新疆边陲服役。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事。因为对文字的热爱,在军营中,他开始了最初的烹文煮字生涯。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写新闻报道、写总结、写剧本、写诗歌、创作散文、撰写时评,等等。

 20世纪80年代属于文学。只是当年号称百万的文学大军中,能坚持下来到今天的并不多。这些年来,无论是在北疆还是到南国,无论是身着绿军装,还是到地方工作,尹广兄一直保持着对文字的热爱,对学问的敬仰。

他的文字,我陆陆续续地读了一些。一个总体印象是:众体兼长。但整体感觉诗歌比散文好,散文比剧作好,剧作又比时评之类的文字写得好。或许,它们不是什么名篇佳作,不是什么时代的洪钟大吕。但这些文字真实记录了一个文学爱好者数十年的跋涉、摸索、追求、梦想,从中能真切地触摸到他的感知、感受。收集成册,对他本人是个美好的记忆,对社会,对能够认真读到他文字的人,也不无裨益。

除了坚持,尹广兄还有一点让我感叹不已的是他为人的纯真。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但尹广兄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所谓“小聪明”。甚至有时我会诧异,他在军队、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怎么还能做到这一点?我比他年少几岁,在一起聊天时,我往往口吐狂言,谈天说地,唾沫星子四飞。他是最好的听众。有时也插话,如果太“幼稚”,我就会以教训的口吻说话,而他不以为忤。

为人的纯真,还体现在一件小事上。他写文章,其实更多的只是满足于记录自己刹那间的内心感受,很少考虑“产品”是否“适销”——刊物版面的定位、编辑的口吻、时代的要求等。读他的文字,常让我想起那些深山中春日里绽放的花花朵朵,浓烈也好,清淡也罢,原本不是为了讨世人的好。一句话,他不是个喜欢算计什么的人。

在《世界是由老实人支撑的》一文中,尹广兄写道:“在聪明人流行的今天,老实人往往像大熊猫一样稀罕。正因为稀罕,每次看到让世俗称为老实人的人,我都会特别激动。”

我想,如果尹广兄不是老实人,哪能见到老实人激动?可能还会嘲讽老实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像他这样的老实人,也是少有的。身居闹市,不打牌,不玩麻将,除了工作,就是读书、写作。真正做到心远地自偏。从水管里流淌的是水,从血管里流淌的是血。一个纯真的老实人笔下的文字,散发着一种可贵的真挚与真情。

在他把多年的文字整理成书之时,他本可以请诸如对他影响甚大,交情甚笃的周涛这样的名家来写序。当他商之于我时,我有些惶惑、惊诧。但作为老乡,作为相识相知多年的老友,我还是答应了下来。一是祝贺,二是表达对他多年默默耕耘与年逾半百仍然保持一颗可贵童心的敬意。

刘平清

2011年11月15日于并州

(刘平清,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作序时为《太原日报》总编辑,现为《广东河源日报》总编辑)

后记

羞于出书的书

在27岁那年,当我的一篇习作《生活中的不等式》侥幸地被《当代军人风貌》报告文学丛书选中时,就有战友羡慕加妒忌地对我说,小平同志都为你们的丛书题写了总书名,你可以单独出一本书了。我虽然激动,但只是当一句玩笑而已。当时,一位漂亮的女兵一脸灿烂地问我:“尹干事,既然邓主席写了书名,那他一定看过您的文章了?”我支吾道:“可能吧。”“您太幸福了。”后来,参加了国家人事部和总政干部部组织编写的一些篇幅不大的报告文学及新闻作品等,分别被人民日报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黄河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等编辑成书。但我清楚,这只能算帮别人出书凑份子而已,并不是自己自成一体的东西。

小时候,在我心目中,出书是件十分神圣的事,觉得只有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这样的领袖人物才有资格出书,只有鲁迅、茅盾、巴金这样的名家才配出书。而如今,出书者如雨后春笋,也有人戏谑如现在的手机,连捡垃圾的口袋里都装着手机。

从西北军营调到广东后,又有人鼓励我出书,因为我不断有些大小豆腐块一样的文字被军内外报纸杂志刊用。我也萌发了要出书的愿望。这种愿望更多地源于一种需要,当时我在省军区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移交部门供职,见过不少转业干部靠自己出版的一两本书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单位。想着自己也有转业的那一天,出书的愿望在我心中变得颇为强烈。当我认真做这项准备工作时,冥冥之中传来一个声音,你要出书?你准备好了吗?你够资格了吗?我感到一阵战栗,一种羞愧,更难为情的是这种出书,是自我意愿,并不是出版社主动提出的。这就意味着我要自己筹钱出书。一位已出过书的朋友不以为意地说:“现在出书都是这样,大多是自己找钱出书的,出版社也是认钱不认人,除非你是赫赫有名的知名作家或者畅销作家。”得知我想出书的消息,一些有求于我的转业干部纷纷表示,愿助一臂之力。我当然相信他们能说到做到,但更明白他们这种热心肠后面的真正动机。这种帮助与其说是一种鼎力相助,倒不如说是一种变相的商品交换,而且这种交换里面,有的是突破工作底线的,如把档案里有违纪处分的材料替换掉,更有甚者是我同样也没把握做到的是,如分配到党政机关的要害部门,等等。理性告诉我,这种政治风险的代价会使我不寒而栗。

我想出书的愿望被良知、良心碾碎了。我深感自己根本就不是出书的材料。就在出书愿望被碾成碎片,还没来得及将它打扫干净,倒进垃圾桶时,几件事情打破了内心的平静,激起了五色十味的涟漪。

当我渐渐淡化这种愿望时,我曾经做新闻干事时属下一名报道员打来电话,说他要出一本书,希望我介绍评论家周政保给他写序。之后通过我沟通,这位昔日的报道员到北京找到了周政保。有一天,我收到了有周政保作序的处女作。“你的手下都出书啦,看你混的。”妻子讽刺道。妻子的这句话击中了我那自尊的要害。是啊,我过去的兵已出书二本,我过去的战友已出书五本,我过去的领导(将军)已出书七本。而我,与文字打了三四十年交道的中年男子,至今没有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书。我感到悲哀,失败感涌上心头。

的确,我的人生相当失败,尤其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家长,我在家庭里的排名是倒数第一,妻子好像是作为敌人闯入了我的生活。我们俩都不是那种一见钟情而走在一起,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组成了一个家庭。我秉承电影《李双双》里的台词:“别人是先恋爱后结婚,我们是先结婚后恋爱。”对于我的所作所为,妻子常常不屑一顾。我喜爱睡觉前看书,她说是装腔作势,因为影响到她的休息。我喜欢写点东西,她说都什么年纪什么年代了,写了几十年了,也没写出什么名堂。别人都在想通过正规渠道赚点钱,为小孩将来的前途打下基础。生气时还恶狠狠地奚落我,字都认不全,还做着作家梦,评价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文摘青年到文摘中年的转变而已。妻子这般嘲笑我,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开始我怒发冲冠,真想掴她几巴掌。但常常以好男不跟女斗的理性克制了自己。继而一想,她如此态度,主要源于我不做家务,不为她分忧儿子成长的担心和压力。这也是情有可原,但真正令我伤感的是,对于我所写的东西,不管是草稿还是变成铅字的报刊作品,她基本不看。在她的影响下,儿子也是不屑一顾,有时拿着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恳请他俩看,常常迎来的却是冷冰冰的面孔。

倒是年逾八旬的父亲,应邀从武汉到广州过冬,对我所写的东西非常认真地阅读,甚至对我的草稿也一字一句,看得特别仔细,并边看边读出声来,并伴有自豪的口气对身边的母亲说:“广广这么潦草的字迹我也能认得出来哩”,“他从小就爱好写文章,喜欢写东西,我是知道的。”此时,无意听到此话的我,一阵鼻子发酸,心里暖暖的,此时我方才明白,这世上对我最关心、最挚爱的还是自己的父母。尽管我与父亲没有彻底沟通过思想,从小也较少在身边(年幼父母两地分居,我随母亲长大),对父亲总有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印象。此刻,我忽然读懂了父亲,对他的儿子他一直关爱在心,一直将他儿子的点滴进步、点滴成绩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作为他引以为荣的资本。

妻子对我的读书和写作持不屑的态度,特别是对我想出书的行为予以鄙视,我心里尽管相当的不爽,但又对她的这种态度有着一定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包括我在内,读了很多书。‘但这种阅读非常无目的、非常迷茫、非常的饥不择食,如同一只老鼠啃啮了大量搬进洞里的五谷杂粮,破皮鞋烂网套,然而牙依然没磨短,只是变得更讨厌、更鬼鬼祟祟、更自私。对有些人来说,书已经成了类似牧羊人手里的鞭子,狠狠地抽打着那些不听吆喝的羊。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书是衣服、鞋、帽子和化纤袜子;对有些人来说,书仅仅是书。这些人把书读到自己可以写书的地步了,就在书架前照一张相,然后把印在他的书的扉页上,谦虚而又自足。或者他们因为善于使用书里的词句,以显得比别人高明,用不同的书对付不同的人,由此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被称为“人才”,他们终于拥有了房子、票子和车子,或在自己的房子里,或在自己的小车前照一张相,印在自己的新书扉页上,憨笑而又骄傲。

他们自知,自己没多少资本可以光宗耀祖,便采取了财路不通找书路的手法。似乎他们什么书都读过,什么素不相识的古怪名字都能脱口而出,好像说起一位老相识的名字,那么随便、亲切,他们用这些东西当通行证,到自己根本摸不出深浅的场合夸夸其谈,向企业拉赞助,和名人照相,最后一定把这些相片给某个女子看,深奥而又急切。

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言谈、举止、处事越来越造作,他们都很聪明但是惹人讨厌,知识渊博却生活得空洞无味。是书把他们变成那样了?还是他们自己把自己变成了那样?反正他们再也回不到自己原来的模样了。他们结结实实地崇拜了书,最后自己变成了铅字。

真正的作家之一、我的良师益友周涛对此十分反感。有一次,在他家聊天时,他郑重地交代一件事:“看街头地摊的处理书中,是否有我写的书?”我去看了,偶尔也发现了他写的书被打折贱卖,但我没有告诉实情,怕伤他的心。我心里是很少叫别人老师的,周涛是在我人生和学识上值得真心钦佩的老师。我所获得的真知,都是在与他聊天中获得的。从他那里,我懂得学问是有真伪的,如同商品有真假一样。什么是真学问?就是对人生、对社会有用的学问才是真学问。真学问,是知识、技能,是对实践的认识,是对认识的升华。来自生活的学问,为生活常识;来自实践的知识,为经验知识。但常识长了,会成为科学;经验多了,会升为理论。比如,农民种地,同样一块地,有的多打粮,有的闹粮荒;工人做工,有的能把产品做成精品,有的则把产品搞成废品;商人经商,有的生意红火有钱赚,有的生意萧条把门关。由这便悟出个哲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学问”。真学问就是有真见地,使人读之如良友,用之如神助,见之如故人,思之如清泉。

我还知道,现实生活中,真正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网络文字、微博和手机信息成为人们阅读的宠儿。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人变得越来越快捷或懒惰,是不是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深刻地发生着变化,但上天给我神谕:不管世道怎么变,真学问的书是不会过时的,真正的好书里面有真见,真见里面有真解;好书里面有真生活。学问是有路径的,这个路径,就是六学五问。学什么?学知识、学技能、学心智、学文明、学道德品质、学行为习惯。问什么?一问成绩如何得,二问过失如何来,三问差距在哪里,四问目标在何方,五问目标咋实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问学问,躬行胜问。问是学的消化与深化,但问后不践,即使对书中知识倒背如流也几乎等于零。但作为出书的人,对要出的书要无愧于良心、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时间的检验。我崇敬这样的人,也希望这样的书多多问世。

我也奢望我能有这样的一本书。有奢望总比行尸走肉般地活在世上有意义得多。

我期盼出书,但又羞于出书。当我把自己这一纠结心情倾诉给羊城文联圈里公认的才女、时任白云区文联主席的沈平女士时,没想到一向支持我出书的她,竟甩给我两个字:矫情。顿时我感脸红。是啊,都年过半百了,还矫情什么呢?在我爷爷那个年代,我这个年纪应该是儿孙满堂了。于是我将书名改成了现在这种文绉绉的名字,但我还是钟情这种表述,于是用于书的标题。

我知道,这种回顾式的书籍,是不会有多少人来认真读的。在当下的社会中,真正爱读书的人如凤毛麟角。尽管我知道这种书费力不讨好,但还是滋长了出本书,捞点功名的“狼子野心”。我的这个“狼子野心”竟得到了几名“哥们儿”的响应。有的表示帮我扫描,有的答应为我联系出版社,有的热心为我起书名。最令人感动的是我的战友曲斌先生(现任广州岭南书画院院长、岭南印社社长)为我出书给予了很大支持,还为我题写书名。至交李海老先生(西泠印社第三代传人、岭南印社创始人、著名篆刻家)在百忙中为我篆刻书名印章。我的老乡刘平清总编辑(现为《广东河源日报》总编)在百忙中为我写序,我的战友刘济社先生忙中偷闲张罗出版事宜,人民出版社的黄书元社长、人民东方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超在百忙之中接见我,给予鼓励……

岁月如梭,许多人和事似乎已经模糊,但仍有更多的人和事值得我永远的感谢。这些,我将会深情地藏留在心中!

尹广

壬辰年木棉花开时节于羊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岁月流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48514
开本 16开
页数 4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8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