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半拍澄澈/在场散文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寄居者

刚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我租住在宾馆的一个不到六平方米的储物间里。这个储物间在楼梯下面,三面靠墙,前面用砖砌出一道门,没有窗。那时候我找过许多出租房,但是都太贵。后来进了这家宾馆打算暂住,刚走到楼梯口,我就被这个储物间吸引住了。老板娘告诉我,这个储物间是砌来堆放杂物的。我央求再三,老板娘终于答应租给我。但有个条件,尽量不要开门,以免影响宾馆形象。我满口答应,我看出这里的好,除了租金低外,还不用出物管水电等各种费用。至于那个条件嘛,即便老板娘不说我也会把门紧闭的。都是住在宾馆里,别人住的是宽敞明亮、洁净舒适的大房间,而我偏是这么个狭窄局促的“狗窝”,我怕他们从楼梯上俯射下来惊讶的同情的目光。

不过住进来后,才知了住这“狗窝”的苦。没有窗,又不能开门,空气不对流,这里简直像是另一个世界。冬天冷得像冰窟,缩在被窝里大半天了,丝丝冷气还如针一样直往脊梁骨上扎。而夏天的时候,又像在蒸笼里。电风扇是没用的,扇来扇去都是一股闷热的风。为了达到降温效果,我常常脱得光溜溜的,在身上浇上水,直对着风扇吹。初时尚有些凉意,但一会儿水干后,又热了起来,而且空气变得愈加潮闷。身上经常浇水,让我的关节严重受损,一遇天阴,全身上下的骨头骨节都像是千万只蚂蚁在咬。好不容易睡着,却又被噩梦惊醒。而所有的梦都一个模式,被人追打,拼命地逃,脚下又总被藤条绊着,或者被沥青扯着,拖不起来。眼瞅追打的人越来越近,腥臭的口气直扑耳鼓……

每次惊醒,总要发半天呆,不知身处何处,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甚至不知自己是谁。直到脚步声从头顶一遍一遍传来,像大棒一下一下击打在我头上,我才渐渐清醒。脚步声也是困扰我的一大苦楚。我的储物间刚好在楼梯下面,又是主通道,我这里相当于总闸门,整个晚上全宾馆的脚步声都要汇聚到我头上来。叮叮的,咯咯的,笃笃的,快的,慢的,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走着走着又停下来的,拖着步擦着地板走的,以及行李箱的金属座子在水泥地上尖锐刺耳的敲打声,口袋从台阶上一阶一阶滑下来的沉闷的撞击声。储物间因为是密闭的,相当于一个音箱,所有的声音传进来,都要被放大突出。当几十个人一起走的时候,我有好几次都误以为发生了地震。

脚步声从傍晚开始,一直要延续到午夜。刚有停顿,还没喘一口气,又急促地响起。像军号一样,它不但对我是一种惊扰,也是一种催促。有好几次,我从床上迷迷糊糊一跃而起,背上背包,随离开的旅客走出了宾馆。直到夜风一吹,我才清醒过来,重回宾馆。有一次,宾馆前台那值班的女孩笑着问我,你是不是有梦游症啊?我看你经常半夜三更背着包出去,在门口转一转又回来了!我满脸通红,逃也似的冲进储物间,关上门,坐在床上发呆。我想我和别人的区别在于,这里是别人的停歇地,他们住一晚两晚就回家了;而我不是,这里就是我的家!

午夜过后,也是有脚步声的,虽然少,我的思维对它却异常敏感。那时候出现的脚步声似乎每次都是两个。一个低而厚的,多半是男鞋的声音;一个高而尖的,肯定是女鞋的声音。我听到他们来,几小时后,我又听到他们离开。来的时候,虽然是向上爬台阶,脚步却迈得很快,迫不及待的样子。去的时候,脚步声则变得迟钝而粘涩,似乎力尽虚脱,脚已不堪身体之重。不过有时候又只有一个人离开,女鞋笃笃笃响,匆匆忙忙逃离;或者男鞋在地上擦出一连串的干焦声。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有家吗?

P1-3

目录

在场的旗帜是介入/周闻道

寄居者

乞讨者

亚身份

圈子

镜子

工地

伛偻而行

打酱油的

慢半拍

小兽

澄澈

螽斯羽

中国蚂蚁

开学了

进城了

敏感词

合唱

谚世界

序言

在场的旗帜是介入

——“在场散文”书系总序

◆周闻道

以存在意义的显现为指向的在场,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介入。或者说,在场主义的旗帜就是介入。

按照语词含义,介入,就是“插入两者之间进行干预”。它至少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是“插入其间”。二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介入”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出击,而不是守株待兔。三要“干预”。不仅仅是了解,也不是旁观,而是要以社会公义和普适价值,激浊扬清,匡正时弊。在场写作的介入,强调作家的使命和责任,强调散文的身份、地位和境界;提倡散文要扎入最深处的痛,要贴近灵魂,体贴底层,揭示真相,承担苦难。

介入是由在场的本质决定的。在场要求最充分地显现存在的意义,而现实又往往把意义遮蔽在重重迷雾之中,在获取真实、真相,抵达本真的途中,必然会遭遇许多不可避免的阻隔。面对这些阻隔,是回避,绕道,折中,还是迎头而上,破除它,越过它?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且决定是在场还是缺席。在场需要有介入的勇敢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场主义认为,介入就是“去蔽”、“揭示”和“展现”,是在作家的良知与责任驱使下,对本真,或真理、真相抵达的勇气。

介入的主体是作家。写作是作家的写作,存在首先是作家的存在。一位作家,并不是散文写好了就在场了。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正的在场写作,要正视苦难,敢于担当。作家的存在状态,社会意识,政治意识,悲悯意识,不仅反映了是否介入,怎样介入,而且反映出作家对社会的态度和立场。只有通过对社会的深度阅读,对生命的透彻了解,才能抓住社会的本质;只有抓住了社会的本质,才能抓住时代的核心;只有抓住了时代的核心,才能获得时代的人心;只有获得了时代的人心,作家及其作品才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这既是生活的逻辑,也是写作的逻辑,更是在场的介入要求。

作家应有强烈的介入意识。现实情况是,我们的不少作家,似乎更喜欢古典文人学士式的儒闲优雅,更接近于庄子式的逍遥。这种看似出世、超然的精神状态,不仅与时代严重疏离,而且由于它对现实的逃避,对场的缺席,必然与本真的方向背道而驰,结果是走进精神的牢笼。有的作家虽然写了现实与苦难,但从中看不出作家的主体意识,没有介入、悲悯与担当。他们要么与惨淡的现实和平共处,要么隔岸观火,要么把玩欣赏。显然,这不是介入,不是在场,也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作家可取的。一个追求在场写作的作家,不能忽视介入的意义和责任,不应该逃避现实,逃避当下,逃避生命中的苦难与疼痛。要有自己坚定的信念,担当的责任感,介入的主体意识。正如《在场主义宣言》中写到的:要“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散文写作“在场”的唯一路径是介入。可以说,当下的介入观,是在场精神的核心意义。

介入的重点是当下现实。追求在场,最大的场是什么,在哪里?不在历史的陈迹碎片中,也不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式的桃花源里,更不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而在当下,在身边,在我们身在其中的社会现实。面对现实,作家要么介入,要么逃避,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只要你坚守对时代的在场,而不是缺席,就必须积极介入,敢于介入,善于介入,在介入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写作的意义。这是在场主义介入观的根本要求。在场主义坚信,对人类、民族和国家当下现实的关怀.超过任何无病呻吟的个人情绪宣泄。这是在场写作的生命之源。

在场主义的介入是指向精神层面的。精神的在场提醒写作者:不要以为自己已获得全部的答案,永远是未知多过已知,缺席多于在场;要用灵魂贴近对象,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真正的在场,不是一知半解式的自以为是,而是精神对本真最大限度的接近、了解与呈现;而去蔽的力度,敞亮的程度,抵达本真的深度,决定了在场的状态。同样,在场写作要求作家不要高高在上,悬浮于云雾之间,而要俯下身子,贴近大地,贴近生命;不要热衷于一些浮华幻象,满足于浅表的真实,而要深入事物内里,窥测隐匿于深处的秘密;不要盲人摸象,囿于一隅的局部真实,而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统揽全部的真谛;不要游移于某个维度的界域,忽视了结构对本真的影响,让多维的、立体的真实被遮蔽其内。当做到了这一切,我们的精神境界,便抵达了接近本真的自由王国,也就真正地精神在场了;而精神的自由,也同时在这种在场中得到最好的实现。

在场主义的介入具有鲜明的意义指向。充分显现存在的意义,是在场的本身含义,也是在场主义追求的目标;或者说,在场主义的介入核心是意义。而所谓意义,可以理解为世界存在的终极价值,而不是某个人随意的狭隘的精神赋予;它是对存在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综合价值评判,具有公义性、积极性、普适性和鲜活性特点。在场写作的价值,不能在背离现实,背离本真,忽视意义中去寻找,而要在介入现实中,在最大限度地、不受约束地对本真、真相或真理的接近中获得。背离本真,忽视意义,不仅不是积极的介入,而且是对介入价值的消解。还要明白,最真实有效、最有价值的意义,既不在绝对的可中,也不在绝对的不可中,而在可与不可的互相对抗、互相让步的良性结构中。越是接近本真的精神,越具有介入价值。反过来说,介入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接近本真中才可验证。在场写作,就是通过介入,最大限度地把存在的终极价值显现出来。

介入是依靠语言来实现的。如何表现事物的本真面貌,揭示存在意义,传达世界的终极价值,作为一个作家来说,唯一的方式就是写作,用语言来表现,“说出”或介入。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对语言的驱使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语言不是工具,而是我们的存在方式”。但是,语言真的能够完美表达吗?或者说,就算这个作家已洞察了世界的奥秘,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想介入,敢介入了,在他的写作文本化后的语言,真的能够完美地表达他内心的想法吗?事实并非尽然。

揭示存在意义的方式有很多种。写作是一种,还有“艺术语言”。比如音乐的声音,绘画的色彩,舞蹈的肢体。它们对世界本真的表达,或许更加形象生动准确。蒙娜丽莎的一个微笑、维纳斯的一肢断臂,耗尽了我们多少文字都无法说清楚。禅宗根本就不相信语言,他们提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们实现精神自由的方式是“棒喝”,在“棒喝”中彻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作家不能。作家对现实的介入,只能用语言。我们必须尊重语言,依靠语言,用好语言,敬畏语言。相信语言的力量能够全面地彻底地“直指人心”;相信语言不仅仅是在场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甚至是全部的答案。苏轼对语言是有绝对自信的,他语言的境界以“辞达”为止。因此,不是需不需要用语言表达,语言能不能表达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语言,或者用什么语言表达的问题。应当说,语言的在场,就是最有效的途径。

在场主义所说的语言介入,就是“追求语言的敞开、澄明与本真。”“敞开”就是开放,打破陈言熟语的约束,探索语言的多种可能,展现语言的多个侧面。这是一个破解的过程。但是,探索不是目的。当我们把语言的多个侧面展示出来后,我们需要沉淀,达到语言“澄明”的效果。这就如同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现出七色彩虹。三棱镜不是将太阳的色彩变异,而是还原,回归本真。还原的目的,是要实现语言的本真。雷蒙德·卡佛说:“我曾无意听到作家沃尔夫对他的学生说:‘别耍廉价的花招。’这句话也该写在一张卡片上。我还要更进一步:‘别耍花招’,句号。”“别耍花招”,这就是追求语言的本真。语言的本真就是精神的自由,就是对世界的彻透。

在场的旗帜和使命是介入。介入让作家找到了精神的皈依,也让在场写作拥有了无穷魅力和多种可能。加上我们的包容、友善与责任感,我们的前景是无限开阔光明的。

2011年8月15日

内容推荐

《半拍澄澈》简介:在场主义的叙述手段,不是纠偏和规范,更不是抹杀和提纯。叙述的力量就是尊重“场”或者“场的档案”,因为它——不可“毁灭”。强调日常写作的“在场”,抒写亲历和经验,为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提供方便——将外物投射于内心,获得视觉的奇异感,揭示出“场的档案”的本真面貌和内在能量。

“在场散文”书系由散文家王族策划。收录的10位散文家均为目前中国散文界的实力散文家,而且捧出的均为原创作品,并且是首次结集出版,从中可看出各位散文家近年的散文写作,也可洞悉目前中国散文写作和出版的状况。

《半拍澄澈》收录散文家张生全的经典散文若干,包括《寄居者》、《乞讨者》、《亚身份》、《伛偻而行》、《慢半拍》、《打酱油的》、《中国蚂蚁》、《敏感词》等。

编辑推荐

在场主义的命名,不是为一群人的写作寻求暂时的总结,而是要为中国散文的未来启动新的开端!中国散文历史的新纪元将从在场主义开始!

“在场散文”书系是在场主义作家们近年来自觉思考散文的结果,体现了当下汉语散文最前瞻的追求。

张生全的《半拍澄澈》为其中一册,收录《寄居者》、《乞讨者》、《亚身份》、《伛偻而行》、《慢半拍》、《打酱油的》、《中国蚂蚁》、《敏感词》等文章。作者曾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红豆》精短散文奖、《星星诗刊》校园新秀奖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半拍澄澈/在场散文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生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917146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09
14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