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维基黑客阿桑奇(世界上知道秘密最多的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性格古怪居无定所,携带一台电脑闯天下,美国政府的“眼中钉”,新英雄还是威胁者?全球60万维基解密支持者,网上签名请愿支持阿桑奇。

王永忠编著的《维基黑客阿桑奇——世界上知道秘密最多的人》是一部见证互联网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纪实文学作品,讲述了地球上第一批黑客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他们对网络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内容推荐

《维基黑客阿桑奇——世界上知道秘密最多的人》由王永忠编著。

朱利安·阿桑奇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被称为“黑客罗宾汉”。本书详细讲述了这个网络天才在被捕前的不平凡经历。他有一个汤姆·索亚式的快乐天真的童年,但却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家庭里;他过着波西米亚式的流浪生活,但他的表演舞台是整个世界;他上过很多大学,但没有拿到一个大学的毕业证;他是一个藏于“地下”的天才黑客,但他又具有“罗宾汉式”的侠客精神;他成功侵入美国国家航天局网络系统,让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推迟发射,但在生活中,却不得不为了躲避警察的追踪,而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他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解密网站“维基解密”,揭开一个一个的真相,誓言要打一场将权威透明化的“信息战争”;他受到美国政府的指控……这就是阿桑奇的传奇人生。

《维基黑客阿桑奇——世界上知道秘密最多的人》从一个较全面的角度展示阿桑奇的传奇人生。

目录

第一章 动荡不安的身世

第二章 辍学的黑客青年

第三章 创立维基解密

第四章 真相斗士与维基解密哲学

第五章 泄露美国的军事与外交文件

第六章 性侵丑闻与对簿公堂

第七章 支持与反对

第八章 阿桑奇启示录

试读章节

第二章 辍学的黑客青年

阿桑奇的母亲相信,正规教育会在她孩子们的头脑中灌输一种不健康的对权威的尊重,从而抑制他们学习的愿望。“我不想让他们的精神崩溃。”阿桑奇的老妈如是说。其实,阿桑奇也没有什么机会接受完整的学龄教育,这个可怜的孩子打小就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他只有15岁时,就已搬了37次家。据一位朋友说,阿桑奇的智商非常高,超过了170。据称智商达到170的孩子一定会对学校提不起精神,或者有自信地不喜欢。克里斯汀说她非常理解朱利安作为一个具有“高水平天分”的孩子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他非常容易就厌倦了,而一旦他得了一种类似于腺热的病,她就找机会把他带出学校。在18个月里,阿桑奇都是在家由专业的老师进行家庭教育。他的学术生活由此起步。当他再回到学校的时候,他已经自学了机器代码——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

阿桑奇自己写道:“有时去上学,更经常不去。自己对学校系统毫无兴趣。光顾悉尼的计算机系统比乡下的高中要有趣得多。”再加上老妈自由奔放的生活理念和教育观念,他的教育都是在家里完成的。偶尔参加一些函授班,以后零星地旁听一些大学里的课程。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间断如饥似渴的阅读。渐渐地,他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他回忆说:“我总是在图书馆里花大量时间,从一件事儿到另一件事儿,我仔细地在书本引言中寻找蛛丝马迹。”他依靠自学读了大量书籍,通过阅读,他很早就掌握了大量词汇,但是只有到了年龄更大一些的时候,他才知道如何准确地读出他所学过的那些词汇。

就在逃离生活中,母亲克里斯汀租下了一家电器商店街对面的一间房子。阿桑奇就天天跑到那家店里,在当时最新款的家用电脑Commodore64(由Commodore International公司1982年1月推出的一款8位机,俗称“面包盒”)上面写程序,直到母亲为他买了一台,他们才为了省钱搬到更便宜的地方去了。他很快就能够破译那些著名的程序了,因为他找到了那些程序设计者留下的隐匿信息。“一个人与计算机打交道时的严谨作风是某种吸引我的东西,”阿桑奇这么说。“这有点像玩国际象棋——象棋是非常严谨的,你并没有多少规则,也没有随机性,而阿题是非常难的。”阿桑奇如同一个局外人一样拥抱生活。他在后来写到自己和一位少年朋友的时候说:“我们是一群活泼敏感的孩子,无法适应主流的亚文化,并且无情地鞭挞那些像无可救药的傻瓜一样行事为人的家伙们。”

在后来上高中的几年里,正是计算机时代的黎明,阿桑奇越来越被方兴未艾的地下计算机文化所吸引。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外部世界,而不需要亲自同那些人打交道。在他那些值得回忆的高中岁月里,阿桑奇的书生气在他的同学中为他赢得了一个“教授”的绰号。他说他喜欢学习,“并告诉别人我学了什么”,因而,“教授”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被大家使用的标签。在阿桑奇16岁的时候,他在他的计算机上加了一个调制解调器(modem),将计算机转化成了一个门户。当时互联网还不存在——那是19,87年——但是电脑网络和远程通信系统还是充分地连接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一个隐匿的电子图景,具有相关技术能力的青少年可以自由超越。在摆弄电脑的过程中,阿桑奇成了网络江湖上鼎鼎大名的黑客,自由出入这个星球上的各种网站,随心所欲地获取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阿桑奇的黑客名“Mendax”取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名言“splendide mendax”,意为“高贵的虚伪”,书中的Mendax是典型的西方传统中的反英雄。《地下》一书描述了他心目中_的黑客法则:“不要损坏(包括崩溃)你所侵入的电脑系统;不要更改那些系统中的信息(除了修改日志掩盖自己的踪迹);分享所获得的信息。”阿桑奇在网络世界的信条正是该书序言中引用的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他自己的时候未必会说真话。给他一个面具,他就会对你说真话。”他渐渐建立了一个经验老道的程序员的‘知名度,能够侵入最安全的网络。童年时代所建立起来的正义感也让他不仅成为一名黑客高手,同时他也有着“罗宾汉式”的侠客精神,那就是“同情弱者、匡扶正义”,这在后来的维基解密公布美军的战争文件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是在青少年时代,他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著名的伦理计算机黑客”。

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澳大利亚计算机发烧友和黑客的黄金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网络英雄们成长的年代正是家用电脑方兴未艾之时。在1980年代后期的澳大利亚的计算机地下社区已经渐成气候,从而滋生和形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WANK蠕虫的始作俑者。城镇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家用计算机,例如苹果II和Commodore64进入了寻常人家。尽管当时这些计算机并不是那么普及,它们至少是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使得那些计算机发烧友们有能力得到它们。1988年,就在’WANK蠕虫攻击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前一年,澳大利亚正蒸蒸日上。这个国家正在庆祝建国两百周年。经济正在成长。贸易壁垒和旧的管制结构正在减弱。一部拍摄于1986年的展示澳大利亚硬汉形象的电影《鳄鱼邓迪》已经风靡世界各大影院,并成功地在诸如洛杉矶、纽约这样的世界都市提升了澳大利亚人的形象。与同一时间美国电影《第一滴血》系列所展示的肌肉男加机关枪的硬汉兰博不同,鳄鱼邓迪表现的是人情味十足、充满质朴气质的澳洲男人。人们的情绪是乐观的,他们认为这个当时只有1700万人口的和平的国家,地处亚洲的边缘却有着欧洲式的民主制度,正处在进步的道路上。也许是历史上第一次,澳大利亚人抛弃了他们文化上的卑躬屈膝,那是一种独特类型的不安定感,这在那种崇尚成功主义的文化中(例如美国)是很难找到的。探视和实验需要信心,而在1988年,信心是澳大利亚终于得到的东西。阿桑奇和他的黑客战友们正是在这种乐观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在电子前沿自由驰骋,信心十足地面对技术的日新月异。

1988年,澳大利亚电脑的地下社区就如同一个生机勃勃的亚洲巴扎(维吾尔语,集市、农贸市场)一般兴起。那一年,它还只是一个空间的领域,而非实体空间。这场景就像这样:顾客们光顾他们常去的摊位,同摊贩就商品讨价还价,不时遇到朋友,挤过拥挤的道路去和熟人握个手,市场就好像商店一样是一个社交的场所。人们鱼贯而入,进入小咖啡馆或街角酒吧,亲切地交谈。刚刚进口的商品,如同大量光鲜亮丽的中国丝绸一样陈列在货柜上,作为打开话题的谈资。而且,就像所有的街边市场一样,最好的东西一定是被藏了起来,等待着货主最赏识的买主或朋友。这个地下社区的货币不是金钱,而是信息。人们分享和交换信息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金钱财富,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赢得尊重,并买到一种激动的感觉。信息对于黑客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黑客界最尖端的领域评价标准就是你能够提供多少信息,侵入多少计算机或电话系统。

澳大利亚电脑的地下社区的成员在电子公告牌系统(也就是BBS)上聚集。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当时的BBS是非常简单的,常常就是一台改装过的苹果II电脑,加上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条电话线。阿桑奇当时的全部家当也就是这些玩意儿。但就是这些BBS吸引了众多电脑发烧友,圈子里的诸色人等包括:工人阶级家庭的青少年,上私立学校的子弟、大学生以及二十来岁刚刚在他们的第一份职业上探索的年轻人。甚至还有一些三四十岁的专业人士也加入其中,他们周末刻苦钻研计算机手册并在空房间里动手造最原始的计算机。最常见的BBS用户是男性。有的时候,某个用户的姐妹也会摸索着跑到BBS的世界,常常是为了找一个男朋友。任务达成之后,她就会消失几个星期,也许几个月,直到她需要再回来。1988年是整个澳大利亚BBS文化的黄金时代。那是一个纯真和社团的年代,一个充满活力和分享观念的露天巴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相信社区里的伙伴和BBS的版主,那些版主常常受到圈内人的顶礼膜拜。那是一个欢乐的地方,而且,总的来说,那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那些访问者在探索新思想的过程中感觉放心。也就是利用这个平台,WANK蠕虫的创造者阿桑奇雕琢和磨砺他创造性的计算机技术。这个欣欣向荣的新的澳大利亚电子文明的中心是墨尔本。非常难说为什么这个澳洲南方城市会成为BBS世界及其灰暗的一面——澳大利亚电脑地下社区——的文化中心。

在《地下》一书中,作者德雷福斯和阿桑奇在第一章中详细描述了WANK蠕虫攻击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计算机网络,并成功地导致了阿特兰蒂斯航天飞机的发射延迟事件,并将其视为澳大利亚黑客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事件。WANK蠕虫在1989年通过DECnet网络来攻击DECVMS计算机的自我复制程序。它是用数字命令语言写成的。该蠕虫被认为是由墨尔本的黑客所创造的,也是第一种由澳大利亚人发明的蠕虫。计算机蠕虫与计算机病毒相似,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程序。与计算机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蠕虫不需要附在别的程序内,可能不用使用者介入操作也能自我复制或执行。计算机蠕虫未必会直接破坏被感染的系统,却几乎都对网络有害。墨尔本的联邦警察认为创造这一种蠕虫的黑客是Electron和Phoenix。而他们二人都是在阿桑奇的指导下研发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带有政治信息的蠕虫,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历史上第二个主要的蠕虫。

P13-1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维基黑客阿桑奇(世界上知道秘密最多的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永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42493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6.116.16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0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