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在浩如烟海的笔记小说中探寻古代科技的文化价值。 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严谨细致的分析中思考知识、技艺、理念的传承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书由古代笔记出发,最后却聊到当代科学家的思想,聊到了杰出科学家的培养等话题。本书作者有一个基本认识:人们的所有学习行为、学术研究行为,哪怕纯粹是学习或研究古代甚至远古的,也无疑都是发自于今天的人。而今天的人之所以学习、了解、研究古代,也是出于他的某种需要,因此虽然学习与研究的对象存在于过去,但研究的结果一定会反馈回今人之身,进而可能与当今社会发生关联与互动。 作者简介 厚宇德,1963年生,山西大学科技史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访问学者,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李氏基金访问学者,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8、第9、第10届理事。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基金多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5部。主要研究领域为:以玻恩、杨振宁等为核心,开展对著名科学家及其学派的研究;以笔记小说为主要依据,开展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研究。 目录 引言 茶余饭后读“笔记” 第一章 笔记小说中史料的科技文化价值 1.1 笔记小说: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文献源 1.2 对笔记小说史料的两种态度 1.3 笔记小说为什么是研究我国古代科技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献? 1.4 科技文化研究是对科技史研究空间的拓展 第二章 以农桑业为基础的核心传统文化 2.0 引言 2.1 桑·蚕·丝·弦:笔记小说视域的一条重要中华文脉 2.2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巅峰在宋代 2.3 少数民族对华夏农业文明的特殊贡献 2.4 笔记小说里的中国古代乐文化 2.5 笔记小说视域的中国古代纸文化 2.6 中国古代火文化 第三章 中医文化与现象 3.0 引言 3.1 医基于理:笔记小说视域的中医文化与精神 3.2 中医的超现实思维的文化思想溯源 3.3 古代民间中医传承问题 3.4 秋石方研究仍需继续 第四章 传统文化与精神 4.0 引言 4.1 文化与工具形态相互影响之例证 4.2 基于政治与文化层面对宋代巫术的几点考察 4.3 由技入道:技艺的内化与人性的升华 4.4 一切皆有可能 4.5 由“中国人发明X光线”说开去 4.6 中国古人善于创新 第五章 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5.0 引言 5.1 约翰·廷布斯论中国古代发明 5.2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奇器——被中香炉 5.3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他的影响 5.4 杨振宁思想的道家倾向 5.5 著名科学家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 5.6 战略科学家的学术道路及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序言 茶余饭后读“笔记” 作为这本书的作者,我 觉得我有必要坦诚地介绍一 下自己的知识背景。我是学 物理的,做过20多年高校物 理教师,物理专业的普通物 理课程,除了光学,力学、 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我 都讲过,有的讲过多轮次; 物理专业的理论物理课程, 理论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 理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 ,也都主讲过,统计物理和 电动力学讲的轮次较多;还 讲过线性代数,并曾多年主 讲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本来 我就应该这样做物理教师。 后来为了读博士做准备想去 做一年访问学者,在专业方 向选择上,一位曾对物理学 史有兴趣但是却做工科信号 处理的早年同学建议我去学 物理学史,不会太累,又挺 有趣。而我本人在读本科时 也对物理学史较有兴趣,也 曾讲过物理学史选修课,而 且还发表过几篇物理学史类 文章。于是就听了这一建议 (2-3年后我曾为此深有悔 意,我对物理学的兴趣应该 还是远大于物理学史)。再 往后,在我44岁时,终于有 机会考了科技史博士,并如 愿以偿。博士毕业后羡慕专 心做学术研究的导师们,于 是离开为本科生讲授物理学 的原单位。我一个曾经纯粹 的物理老师,阴差阳错地进 入了一个中国古代史研究机 构,并在那里工作了6年之 久,并成为中国史硕导、博 导,但是事实上我却没有足 够的历史学积淀。理由是大 家统称的正史类著述包括《 史记》,我读起来多数时间 感觉乏味。因此直到今天, 我不仅没有反复阅读过二十 四史,甚至没有认真读过一 遍,当然有时由于研究问题 之故,可能会找到需要的一 本翻阅一下,仅此而已。 对于中国的传统著述, 诸子百家,如《道德经》《 庄子》《荀子》等等我倒是 读过一部分,也还有兴趣阅 读和琢磨,但远算不上提起 诸子能够引经据典、侃侃而 谈之辈。在中国的古籍中, 我最感兴趣的是笔记小说, 读起来我甚至觉得比纯粹意 义上的小说(如;四大名著 )还要有趣得多。与读正史 时常觉乏味、教条、无趣甚 至偶尔反感相反,几乎每本 古代笔记小说我读起来都津 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早期 是偶尔遇见笔记小说而购买 阅读;后来逐渐“食量”大增 ,开始购买大体量丛书,或 下载内容庞大的电子版笔记 小说。以下即是一部分: 1.笔记小说大观,扬州 :广陵书社,影印,大本18 卷。 2.笔记小说大观,台北 :新兴书局有限公司,影印 ,大本1-45编。 3.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8 册。 4.全宋笔记,郑州:大 象出版社,影印,共102册 。 5.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 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 商务印书馆、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影印,大本37册。 6.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北京:中华书局。已经搜集 到192本,其中:唐宋87本 ;元明30本;清代75本。 这些书我并非都曾精读 ,但大体浏览过,格外有兴 趣的读过不止一遍。但是断 断续续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 ,我并不是笔记小说或笔记 史料的专业研究者,我关注 的主要领域属于近现代物理 学史。阅读笔记小说对我而 言,是休闲放松、犒劳自己 的重要方式:床头不断地变 换着放几本,有时醒来起前 读一会儿;有时上床未睡读 一会儿。读时毫无学术目的 ,就是觉得它有趣,也许正 因为这样,读起来才完全处 于放松状态。在这样的阅读 中,虽然没接触正史,但是 我却发现自己对中国古代社 会、中国古代史的认识在逐 渐加深,并且基于笔记中的 一些故事我对古代史有了具 象的认识,有了历史的感觉 ,有了看待问题的历史维度 与方法。我自己对这一变化 的总结是:我并非讨厌历史 ,我厌恶的可能是古史中的 虚构,以及其形式主义的叙 事方式。 笔记小说中的叙事当然 也有真有假,但阅读笔记小 说时,能嗅到的浓郁的沁人 心脾的历史与文化气息,是 阅读文学名著、诸子经卷、 二十四史等等,根本无法比 拟的。笔记小说多不是现代 意义上的小说,却具有最强 烈的代入感,其中的叙述, 常给人以身临其境感。而这 些都是我在古代正史著述中 无法获得的感受。笔记小说 的内容有直白写实、简单记 录,也有虚构,也有道听途 说,那么为什么它能吸引我 而正史却不能呢?不否认这 与我本人缺乏史学积淀、史 学修养有关,但是换个视角 ,我想更可能与以下这两方 面有关: 笔记小说多是达官士人 从个人的特殊经历和旨趣出 发,以传世或猎奇等为目的 对人间万象的记录与叙述。 其作者或为广闻博识、阅历 丰富的官员,或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学者。他们对 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是 所在时期国之大事的参与者 或目睹者。他们往往是在官 退告养、赋闲民间,仕途与 功利之心淡薄时才抚往追昔 撰写笔记小说的。对他们而 言,上流社会的忌讳、官场 的奉承、文以载道的羁绊、 卫道士的思维,此时往往铅 华褪尽,于是文字就更多地 显露出其真性情、真慈悲。 笔记小说作者撰写笔记 小说时的处境,使得他们往 往对民间底层的生活体察入 微。这一切决定了笔记小说 内容丰富,上至朝廷政治运 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