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粉丝经济(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突破口)
内容
试读章节

在这个消费者做主的时代,企业或许已经开始发现客户并不愿意待在那里默默地忍受广告的折磨。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计算机广告,甚至是手机里面的促销短信和应用程序底部呈现的广告,都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拒绝。即使是那些本来喜欢的品牌,消费者也会因为突然冒出来骚扰广告而心生抵触。那么,他们现在在做什么呢?

他们似乎聚集在一片不为人知的丛林里面,用微信、易信窃窃私语,用微博自言自语,在社交网络中相互分享。他们用微博组织了绵长的林带,也用朋友圈点缀了花花草草;他们有千奇百怪的视频分享而成的高山丘陵,还有千姿百态的照片分享而成的湖泊江河;他们在社交网络中织就了密密麻麻的小路,当然也在使用形形色色的协同工具和通讯工具;当然,他们也挖了不少陷阱,蓄养了各种各样的猛兽,在不断攻击和谣传着……

这个时候,你在哪里呢?

信任是第一要素

消费者还会看广告吗?

在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出现:消费者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个已经磨损的遥控器,正在频繁地更换电视频道,直到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才愿意暂时放下手中的遥控器;但是,只要电视节目开始进入广告时段,他又会拿起手中的遥控器,重复之前的动作。这就反映出一个现象,自从越来越多的广告自主地甚至带有逼迫性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开始,毫无意外地,观众也逐渐地开启了“广告拒绝”的反应模式。

要知道,广告拒绝并不是一种新现象,你也许和我一样在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当电视的广告插播的时候,我们或者抓住啤酒,或者前往洗手间,或者拿起薯片,或者按起手机……总之,我们可以做一切事情,但就是不看广告,因为我们已经不再信任它们。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以及为他们服务的传统的市场营销和媒体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信任和拒绝的问题,或者是有意地忽视了这个问题。服务行业一边大张旗鼓地向我们宣扬着“客户是上帝”的观念,一边又以广告的方式来“控制客户”或“瞄准客户”,而不是真正地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去“关心客户”。如果营销者真的是费尽心思地想要以对待上帝的礼遇来对待消费者,那么希望你能够停下来想想:如果你在生活中不断地以广告轰炸的模式来对待上帝,那么,你的“上帝”真的会高兴吗?

所以,在这里,企业也不妨想一想:如果你现在可以有一个满足客户需求的价值点,并能够提供可靠的承诺,你的客户是否会主动地与你接触并交谈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接下来与客户进行简单而真诚的接触,并有效地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而你所用的沟通渠道又尤为重要,比如社交网络就是很好的渠道。消费者可以传播给更多的潜在客户,可以建立更多的信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广告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网络口碑营销

或许我们看多了街面上或电视中狂轰滥炸的营销和广告,而且随着消费者不断地成长和成熟,现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我们共享信息和扩大群体的主要渠道。在互联网社区里,每个人都可以传播或者创造内容信息,而不仅是由专家或者厂家来提供内容,随之便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创建内容的媒体模式出现,比如YouTube和优酷视频等网站。在这些媒体中,相互传递着大量的口碑信息,因为消费者更愿意相信消费后的陌生消费者,而不是厂家的营销广告,这就是广告的信任危机问题。

因为不断的弹出式窗口和垃圾邮件已经对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信任损失,所以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企业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相对更有诚信度的朋友和同事之间的信息,这就是口碑营销。但是,倘若口碑相传的来源是一个厂家的营销者,那么消费者还会口口相传下去吗?如若此时企业真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和利益,那么这种口碑可能会被认为是“值得信任的”。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大量的广告和营销试图影响消费者的时候,口碑却早早地为一些企业取得了消费者的“信誉度”。因为它建立了一个比较形象的良好品牌和文字的组合,而且有些口碑相传的体验和品牌信息会立刻浮现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很多企业还不清楚,创造积极的口碑相传会有多大的好处,口碑相传可以通过消费者说服消费者,使一些本来很难处理的客户问题成为平稳的传播的节点,即使是对商品的负面信息的传播,也会起到广告的作用,2013年苹果公司被央视负面报道的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社交网络中,信任是首要因素。如果企业违反了这个法则,通过虚假信息来伪装口碑,这样的做法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而且会形成强烈的反应。所以,不要抱有侥幸心理,社交网络中有成千上万的网民互相连接,互相怀疑,他们会基于一点点的现象进行搜索、推理,就为了一个目的:它是不是真的?!

在这里,你是想继续欺骗,还是想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相传呢?

P2-4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看到一些先行者已经尝到甜头,未来谁能掌握这些用户,谁能用好这些用户,谁就能成为移动时代的行业领跑者。这也是本书所要传递的。

——WeMedia创始人青龙老贼

目录

作者序

前言

第1章 重构粉丝信任 

 信任是第一要素

 让消费者主动

 经营粉丝和内容

 社群平台与互动

 重构粉丝的品牌社群

第2章 粉丝的世界粉丝做主

 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个体工具与微博微信

 微博微信营销趋势

第3章 粉丝互动的四个特点

 快速

 碎片

 信任

 平台

第4章 粉丝经济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个体—信息/对话

 第二步:类群体—交互/体验

 第三步:社群—信任/文化

 第四步:粉丝平台—口碑/数据

第5章 粉丝经济的四个重构

 社会资本与信任关系

 自组织网络与口碑推荐

 互惠关系与消费者驱动的C2B

 社交对话与虚拟自我

第6章 粉丝经济的四个新思维

 Social CRM

 社群思维

 O2O新模式

 自媒体

推荐语

序言

《粉丝经济》的书稿完成之际,恰好是2013年年底到2014年年初,这段时间沟通最多的话题有两个:一是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思维会不会被颠覆?二是传统企业转型的趋势是什么?对于这两个话题,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业和经理人等都非常关注。

这两个话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端倪:颠覆互联网思维的会是社群思维,而基于品牌社群的电商思维将成为主流;传统企业未来的转型重点或将不再是传统的电子商务,而是O2O(OnlineToOffline)移动电商。

无论是粉丝经济,还是社群思维,还是O2O,核心基础都是Social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CRM是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的缩写),因为其主体都是个体,而且是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只是,大部分品牌习惯了以赢利和较高的ROI(ReturnOn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作为目的,而忽略了以信任和关系为回报的社会资本。一般来说,品牌效应需要赢利和信任两条路线,一左一右,两手都要硬。具体说来,我们可以理解为:会员、积分、价值和交易,属于赢利路线;而粉丝、关系、口碑和社会资本,则属于信任路线。二者缺一不可,某些特定情况下后者重于前者。

但可惜的是,很多品牌确实为了前者的利益最大化而放弃或者忽视了后者,这就造成了许多问题。因此,在这里,笔者希望这本《粉丝经济》可以提醒企业重新重视这个问题。

虽然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正如日中天,但在其发展的背后又潜藏着许多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由PC计算机时代的互联网逐渐向智能终端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靠拢,即社群思维或将颠覆互联网思维的趋势,这些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在此,笔者将运用粉丝经济的理论针对信任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希望对信任问题的解决能够有实质性的帮助。

粉丝经济的本质是品牌社群,就是一种典型的社群思维,这也是SocialCRM的精髓。在此,我将SocialCRM体系分为三部曲:社交运营、粉丝社区和O2O。第一阶段,是基于社交网络的互动,以期建立起与消费者的交互和连接;第二阶段,基于连接和互动培养粉丝参与和代言,最终形成有品牌认同和身份归属的粉丝社区;第三阶段,围绕客户体验和粉丝活动设计O2O来转化关系和价值。也就是说,要先进行社交建立粉丝群,然后才会有整个市场。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粉丝,就没有市场的未来!

首先,品牌社交运营的核心是建立起社会资本的管理意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不能只盯着一个消费者,而是要看到消费者背后的社交关系,比如传统运营会看有多少消费者,而社交运营要求的就不仅是消费者的数量,而且还包括每个消费者的微博粉丝、微信好友、线下亲朋好友的数量,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可以影响的社会资本。  需要强调的是,社交运营的唯一目标不是订单转化率,而是信任!是的,微博互动、微信互动等手段的目的就是重构品牌与消费者的信任,并能够让消费者的信任关系强度进行转化和递进。只有信任关系强度提升了,才可能有口碑,有推荐,有新的社交关系,从而帮助企业有目标地进行私人定制工作。

其次,粉丝社区的核心是充分运用移动社交。为什么要依赖移动社交?因为移动终端与人的距离和连接在目前是最有效的,而且绝大多数客户的社交关系如今都是基于移动终端的,与此同时,移动社交还可以实现碎片化、移动化和社交化的交互。

品牌可以通过移动社交,比如微信、微博和百度贴吧,进行粉丝互动,从而培养粉丝,吸引粉丝参与活动等,并可以将不同渠道的粉丝统一聚合到移动终端上的粉丝社区,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并利用零散的时间,便捷地分享或者推荐更多的社交关系参与进来。

不得不说,O2O现在是粉丝经济中实现企业目的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实现交易的转化,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关系的递进。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商务电子化之外,还要围绕信息、物和人进行融合,并有效地结合客户体验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

在O2O模式中,有两个因素很关键,即用来连接和推进社交关系的礼或红利,和用来进行连接和流转的虚拟货币。红利用来吸引新粉丝,加深老粉丝的归属感,而虚拟货币则是在关系路线的活动和行为与价值路线的交易转化中的桥梁。

如今,新兴的自媒体形式也将是这个体系中很有趣的部分。在个体声音越来越强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品牌企业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品牌公关发出声音,而且还可以鼓励公司高管、品牌小团队、产品经理等以自媒体的形式发出声音;另外,在品牌激励机制下,消费者,尤其是品牌达人也开始更多地以自媒体的形式进行传播。

当然,这些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经营的过程。在经营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线上线下、碎片化和移动化的数据,这些就是SocialCRM的社交大数据,这些数据将会是粉丝细分、O2O设计、个性化的私人定制等工作的决策性依据。

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数据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运营阶段,主要是微信互动,以基础运营数据为主;其次是活动阶段,主要是粉丝社区,以活跃度、流动性数据为主;最后是大数据阶段,主要是数据分析设计O2O活动,以需求图谱、BI(BusinessIntelligence,商业智能)决策为主,了解客户的需求,帮助企业改变经营策略,实时掌握经济动脉。

在整个过程中,与传统电子商务不同的是,品牌社群提倡融合代理商与渠道终端的协同。传统电子商务是以交易为主,品牌与渠道和终端既有合作又有冲突,有比较大的障碍;而社群的O2O,是以关系为主,品牌和渠道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O2O对于大部分渠道和终端而言是一种新的流量,可以作为品牌渠道的红利。

过去我们会享受坐在电视和电脑前面的时间,而现在基本上是低头刷手机;过去我们会欣赏路上的风景和帅哥美女,而现在则是匆匆地低头刷手机;过去我们在聚会中欢声笑语,而现在却是在安静地低头刷手机。可见,智能移动终端已经彻底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这个时代已经彻底开始社交化、移动化和碎片化了!

而这样的时代,是令人悲观还是令人雀跃呢?谁也没有正确答案。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学习和尝试新的思维和新的趋势。而SocialCRM三部曲:之前的《社会化媒体运营》,当下的《粉丝经济》,不远的《O2O战略》,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SocialCRM体系。

而这套SocialCRM体系,不仅可以通过书籍来传播,还可以秉持实践的宗旨进行私人导师的企业实训课程,面向企业管理者开门纳徒,建立新颖的、加速器似的商学院模式,推动更多的企业进行社交互动、粉丝社区和O2O的实践和创新。

回顾过去的一年,自媒体的快速成长令人惊喜。作为WeMedia自媒体联盟的成员之一,我坚持着自己的专注,通过微信公众号“叶开”在SocialCRM和O2O系列上不断发表原创内容,与订阅者进行互动,建立粉丝群体和社区,并通过线下沙龙和见面活动等进行O2O的联动。

一本书,是一种自媒体的形式;一个微信公众号,也是一种自媒体的形式。不过,最核心的还是个体和内容,因为有你们,所以有我,所以有专注的内容,也会有美好的未来!

叶开 于北京

2014年2月

内容推荐

对于企业而言,这个时代已经被小米给“毁”了。

正是小米的互联网企业模式一一粉丝经济,彻底顛覆了传统企业的传统思路。

传统企业的思路只是传统的营销理念,而小米正是靠着粉丝的力量将自己推到了大众的面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除手机通讯行业,还有消费电子、家电、网络设备以及其他生产、制造型企业,都在学习小米,试图复制小米的粉丝经济。

其实,小米的粉丝经济学并不神秘,它源自美国苹果公司,却将之扩展到极致:作为创始人的雷军,并非像乔布斯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小米品牌第一人”冲在社交媒体第一线;他创办米粉节,让全国各地的小米粉丝有了一种集体归属感;创办“小米之家”,不断推出针对粉丝的线下活动;从微博到微信,小米可谓深谙社交媒体沟通交流之道……这一系列举措,让小米公司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公司之一,2013年估值已高达100亿美元。

由此可见,粉丝经济的核心本质是品牌社群,只不过这个品牌社群是要像小米一样的纯社交网络的品牌社群,还是要像苹果一样线上、线下融合的品牌社群?

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小米的神话既看不懂,又跟不上,究其原因是不了解粉丝经济、品牌社群,更无从下手。而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突破口,正是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突破口)》恰逢其时,作者叶开将手把手教传统企业:

什么是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的基石是什么?信任。

如何让粉丝们自己玩起来?让消费者主动。

如何与粉丝互动?快速、碎片、信任、平台。

如何借助微信微博等低成本工具,重构企业或品牌?

如何让粉丝参与、认同、有归属感并成为铁杆脑残粉?

读完《粉丝经济(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突破口)》,你将明白一切。

编辑推荐

《粉丝经济(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突破口)》作者叶开通过大量的一手案例,深入研究粉丝经济这样商业模式的完整过程,致力于解决这种模式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随着小米企业迅速崛起,粉丝经济的模式越来越成为众人关注的重点,如何从零开始,积累起大量的粉丝,本书有深入的探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粉丝经济(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突破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44809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2014042107
中图分类号 F0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