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先哲智慧全书(一本书读懂中国哲学史)
内容
编辑推荐

由赫士钊编著的《中国先哲智慧全书》是一本中国哲学史,但它又不仅仅是一本哲学史,更不是一部历史教科书,而是把目光集中到了一些有思想的中国古代人身上,并且直接感受到了他们的思想于历史和现实都有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中国虽然不像西方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思想家、哲学家,但中国并不缺少智慧卓越的文化缔造者与时代领路人,尤其是在人生哲学和处世哲学方面。先哲的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也就是中华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包容性大,且不断吐故纳新的真正原因。

《中国先哲智慧全书》是一本能让你读懂中国哲学史的书。它撷取了中国先哲们最富智慧的思想,或者在当时最具影响的思想,或者在今天仍然不过时的思想,达到闻一知十的效果。

《中国先哲智慧全书》由赫士钊编著。

目录

夏殷时期

 大禹:疏而不堵,顺势而导/2

 皋陶:画地为牢的“狱神”/3

 傅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4

 箕子:见微知著/5

 比干:士志于道/6

 周文王:刚柔相对,变在其中/7

 姜子牙:速乘其利,疾击其不意/9

 周公旦:明德慎罚/11

 尹吉甫:事物都有法则/11

 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12

 伯阳甫:阴阳冲突说/13

春秋战国时期

 季梁:要听从民意/16

 史嚣:听于民则国兴/17

 叔兴:吉凶由人/17

 子产:天道远,人道近/18

 邓析:以非为是,以是为非/19

 叔向:治国制刑,不隐于亲/20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21

 鲍叔牙:知人而大度举荐/22

 晏婴:廉洁从政,清白做人/23

 史墨:君臣的位置是变化的/24

 孙武:知己知彼与奇正相生/25

 伍子胥:彼出则归,彼归则出/26

 田穰苴:君命有所不受/27

 范蠡:持满而不溢/28

 鬼谷子:潜谋于无形之中/30

 子罕:以不贪为宝/31

 苏秦:仁义非进取之道/32

 张仪:舌头不烂,就有本钱/34

 吴起:内修文德,外治武备/35

 孙膑:事备而后动/37

 曹刿:一鼓作气/38

 杨朱:一毛不拔/39

 老子:道法自然/40

 李悝:赏必行、罚必当/41

 李冰:分流导江,筑堰引水/42

 孔子:仁爱和谐/43

 曾子:自省和慎独/44

 左丘明:反对滥用刑罚/46

 墨子:兼爱与非攻/47

 商鞅:变法立新,与时俱进/48

 尸佼:精确简明的宇宙观/50

 慎到: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52

 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53

 惠施:至大无外,至小无内/54

 公孙龙:标新立异,犀利诡辩/56

 尹文:大道容众,大德容下/58

 子思:中和之道/59

 豫让:士为知己者死/61

 孟子:民贵君轻/62

 告子:性无善无不善/64

 申不害:两面之术/65

 淳于髡:一鸣惊人/66

 蔺相如:先国家而后私仇/67

 鲁仲连:用其长不用其短/68

 田骈:齐万物以为首/70

 邹衍:五德终始,五行相生/71

 庄子:万物与我为一/73

 韩非子:法、势、术/74

 列子:万物都有用/75

 范雎:远交近攻/77

 毛遂:敢于自我推荐/79

 冯谖:狡兔三窟/81

 秦汉时期

 尉缭:武为表,文为里/84

 吕不韦:杂糅百家/85

 李斯:老鼠哲学与力驳分封/86

 萧何:深谋远虑/87

 韩信:陷之死地而后生/89

 张良:决胜千里之外/90

 陈平:声东击西/91

 陆贾:逆取顺守,文武并用/93

 贾谊:清醒的国家危机意识/94

 晁错:兵凶战危/96

 苏武:吞毡啮雪,不失气节/98

 司马谈:虚心体察外物/99

 司马迁:坚持实录的精神/101

 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102

 公孙弘:顺之和起,逆之害生/104

 汲黯:见错就说/106

 刘安:养生贵在虚静/107

 桑弘羊:富国何必用本农/109

 杨王孙:精神离形,各归其真/110

 扬雄:知人方知天/111

 马援:当以马革裹尸还/113

 桓谭:以烛火喻形神/114

 王充:神灭无鬼,今胜于古/116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17

 董宣:用生命护法/118

 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119

 苏章:私交与公事,不混为一谈/120

 张衡: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12l

 王符:积微成显,积著成体/124

 张仲景:辨证施治/126

 崔定:不循于旧,因时变通/127

 何休:历史进化思想/128

三国两晋时期

 曹操:不论身份,唯才是举/132

 华歆:以民为基,以衣食为本/133

 管宁:见财不动念/134

 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136

 王肃:存亡祸福皆己/137

 诸葛亮:非宁静无以致远/139

 郭嘉:十胜十败/142

 荀或:以大易小,以安易危/144

 苟悦:鉴前之弊,变而通之/145

 贾诩:公明、勇胜、用人、决机/146

 刘哗:放长线钓大鱼/148

 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150

 刘劭:人才各有所宜/153

 司马懿:灭贼之要,在于积谷/154

 陆逊:克敌宁乱,非众不济/156

 何晏:圣人无情/157

 王弼:尽象莫若言/158

 向秀:求之以事,不苟非义/160

 郭象:人的主体性作用/161

 阮籍:男女同位,山泽通气/162

 杨泉:人含气而生/163

 鲍敬言:否定君权/165

东晋南北朝时期

 虞喜:万品之有行藏/168

 葛洪:养生为内,儒术为外/169

 欧阳建:名言反映物理/170

 孙盛:词直而理正/171

 道安:文理会通,经义克明/172

 支遁:虽知而恒寂/174

 孙绰:儒佛一致论/175

 慧远:法性不变/176

 鸠摩罗什:法无自性,缘感而起/177

 竺道生:人道之要,慧解为本/178

 僧肇:即万物之自虚/179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180

 何承天:有生必有死/182

 祖冲之:艺之兴因代而推移/183

 范缜:人生如树花同发/185

 苏绰:不限资荫,唯在得人/187

 颜之推:须早教,勿失机/188

 元景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89

隋唐时期

 赵绰:律者天下之大信/192

 法顺:立破无碍/193

 魏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194

 王琏:鉴才公允/196

 李靖:兵有三势/197

 孔颖达:易兼三义/199

 房玄龄:囊括区宇,化成天下/200

 长孙无忌:反对“有罪推论”/202

 玄奘:一切皆非独立存在/204

 神秀:心如明镜台/205

 惠能:直指人心/206

 姚崇:为政以公,毫厘不差/207

 张说:不作伪证/209

 吴兢:定一代之是非/210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211

 杜甫:穷年忧黎元/213

 韩愈:传道、授业、解惑/215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216

 李翱:灭情复性/218

 柳宗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219

 刘禹锡:人是动物中最优秀的/220

 孙思邈:智欲圆而行欲方/222

 吕才:命运好坏在自己/223

 段秀实:以死殉社稷/224

 杜牧:后人复哀后人/226

 皮日休:毁人者自毁之/227

 林慎思:“恩刑”两手硬/228

两宋时期

 陈抟:人不可貌相/232

 吕端:大事不糊涂/233

 王禹偶:屈于身,不屈其道/235

 范仲淹:先忧后乐/237

 包拯:直道为身谋/239

 欧阳修:以同道为朋/240

 周敦颐:追求“人极”境界/242

 邵雍:物有枯荣,人有衰盛/244

 二程:世事无端何足计/245

 王安石:祖宗不足法/247

 司马光: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248

 苏轼:换个角度天地宽/250

 沈括:技巧器械,出于百工/252

 张载:为生民立命/253

 岳飞:武官不惜死/254

 虞允文:危及社稷,吾将安避/256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259

 朱熹:穷尽事物之理/260

 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262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263

 陈亮:各人做各人的事/265

 叶适:法度以密为累/266

 宋慈:人命大于天/268

 文天祥:彰显浩然正气/269

明朝时期

 王守仁:知善知恶是良知/272

 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273

 刘伯温:天之数,圣人以算穷之/274

 方孝孺:舍生取义/276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277

 王鏊:士可杀,不可辱/279

 王廷相:“思”和“见闻”相结合/280

 王艮:百姓日用即道/281

 何景明:不委身权贵/282

 海瑞:不一毫虚美/283

 杨继盛:铁肩担道义/285

 李贽:颠倒千万世之是非/286

 张居正:不予自身求利益/288

 洪应明:退一步海阔天空/289

 袁了凡:外思济人之急/290

 顾宪成:事事关心/292

 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93

 徐光启:欲求超胜,必须会通/294

 徐霞客:不行不知,行而可知/295

 傅山:天下人之天下/297

 黄宗羲:有治法而后有治人/299

 夏完淳: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300

 方以智:疑人之所不疑/302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03

清朝时期

 王夫之:道在器中/306

 唐甄:平则万物各得其所/307

 颜元:以实学代理学/308

 叶天士:药饵为刀刃/310

 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310

 袁枚:人欲当处,即是天理/312

 戴震:有欲、有情、有知/313

 林则徐:壁立千仞,无欲则刚/315

 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316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317

 徐继畲:以商制夷/319

 曾国藩:以诚换诚,无人不诚/320

 左宗棠:无人才不可为国/321

 王韬:中国必超过西方/323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24

 郑观应:不可将中国边缘化/325

 康有为:立法权归于众/326

 梁启超:人人各用其所长/328

 严复:时代必进,后胜于今/329

 谭嗣同:冲决网罗/330

 章太炎:强力以与天地竞/332

 王国维:非一时之真理/333

试读章节

杜甫:穷年忧黎元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怜民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伟大良知的一种体现。他生逢乱世,却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作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体现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诗人民性最显著的特征,是杜甫人生的中心思想。从这首诗,可直观看见一位忧国忧民的人民诗人的形象,他好像就在我们面前,倾吐对人民苦难的焦虑,肝肠如火,涕泪横流。

杜甫24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中进士。10年后他又来到长安以求发展,他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才得到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职位。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鄢州,独自去投奔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辩护而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一怒之下罢了他的职)。其后,杜甫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以积极的人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来蜀中军阀作乱,杜甫漂泊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帐下,严武死后,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杜甫创造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一般来说,身居高位的政治家怀有上述责任感是理所当然的,而“草根”也心系天下就难能可贵了。杜甫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以其实际行动证明了社会责任并不一定要附着于政治地位。杜甫一生中从未担任过重要官职,然而这并未影响他时时、处处把天下的安危和人民的安乐视为己任,即使在遭遇艰难困苦乃至漂泊江湖时也不改初衷。正由于对国家人民怀有责任感,就必然会对可能要影响国家人民命运的隐患祸端萌芽特别注意,从而产生深广的忧患意识。

杜甫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这种精神形态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的内在本质。它给仁人志士带来的不是压抑和绝望,而是激昂和希望。杜诗成为后代仁人志士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绝不是偶然。  杜甫的忧患除了深广沉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的忧患意识中常常含有深刻的预见性。这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先忧后乐的知识分子的清醒和敏锐。中国历史上的士之所以为士,就在于他们除了系统地接受传统文化,还在于他们有忧国忧民之心,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目光和仁爱的胸怀,由此获得了超出常人的感悟力和判断力。杜甫显然是一位眼光卓异、见识不凡且敏锐深刻的文学家,不论写诗还是谋官,他都是认真对待。当杜甫在仕途上屡遭坎坷时,他就用笔记录下情感的历程,深广的忧愤,以及敏锐感受到的大唐帝国的种种不祥之兆。

P213-215

序言

在茫茫的历史苍穹,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可其中多少算得上真正的先哲呢?真正的哲人,思想光芒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璀璨夺目。他们的智慧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程,甚至继续并长期影响人类生活。

中国虽然不像西方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思想家、哲学家,但中国并不缺少智慧卓越的文化缔造者与时代领路人,尤其是在人生哲学和处世哲学方面,中国先哲的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五千年历史,尽管思想专制远多于思想开放,个性禁锢远大于个性解放,但总会有先哲的思想如钻头一样穿破厚厚的石层,找到喷发的出口,达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巨大威力,这也就是中华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包容性大,且不断吐故纳新的真正原因。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纷呈,智慧卓异,在争鸣中存在,即便是“显学”的儒家思想也没法完全遮蔽道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和杂家的思想。探求真理永远是人类不竭的精神源泉。思想喜欢蓬勃生长,或者相对自由地生长。“罢黜百家”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就是在礼教文化铁板一块时,也还有像嵇康、李贽、鲁迅这些志士唱出了他们壮怀激烈的声音,让中华民族的思想闪出一道道精彩的亮光。

智慧来自于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乃至民族,一定是没有前途的。中国自古就是个有思想的民族,从大禹“治水平土”就懂得疏导比堵截好。自然告诉人类,最大的智慧是“尊重规律”。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万物并作”,人在其问。人与人相处,必须要有规则和遵循规则。思想的百花园争奇斗艳,这样文化生态多好。偏偏封建统治者“唯吾独尊”,自以为精明的势利之人披着思想的外衣奴役和欺压别人,企图堵住一切思想的出口,而国家等待的便是腐朽没落、岌岌可危的命运。然而,中国人又如同自然一样,明白“腐草化为萤”的道理,以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历史的“周期率”伴着思想的生生灭灭。先哲们的智慧每一次集中展示,必然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也成为了规律。

本书并不是一部哲学史,也不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尽管的确关注了那些在哲学上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与坐标式人物,但我们更把目光集中到一些有思想的人身上,并且直接感受到了他们的思想于历史和现实都有重要意义。因而,没有被称作哲学家和思想家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仍能够在这本书中凸显出来。他们被称作诗人、画家、医生,而实际上他们特别具有哲学思想、人文思想,科学思想等等,体现了大智慧,且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鞭策和启发了一代代人。甚者,他们只是一位读书人,或者只是一名官员,但他们的一篇文章或者一句话,却包含了深邃的道理,主张和认识极具前瞻性,在今天都不落后。还有一种人,在历史上口碑并不好,但他们的一些思想却触动了我们,让人眼前一亮,因而不得不去重新发掘和认识,是是非非,功功过过,我们不去翻案或者颠覆,从思想角度来看,他们仍无愧于“先哲”称号,值得历史记住。

至于已被公认为哲学家、思想家的人物,他们被研究得多,必然形成了庞大理论体系,可在不同时代背景前却暴露出内在的矛盾性和外在的冲突性。对此,本书撷取他们最富智慧的思想,或者在当时最具影响的思想,或者在今天仍然不过时的思想,达到闻一知十的效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先哲智慧全书(一本书读懂中国哲学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士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424010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4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