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德二十讲/大家西学
内容
编辑推荐

美德,或者说德性这个观念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在,这个观念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人们对它的态度上都经历了不断的变迁。本书以时间为序,遴选了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中世纪时期、现代及当代的20篇名家之作,以期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展现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美德观。

内容推荐

人类的至福建立在美德之上。没有美德,人性将失去光辉,生活将陷入困境。围绕“美德可以被教会吗?”“美德是不是自爱之心的伪装?”“自私是不是美德?”等疑问,从古希腊至现当代的20位大师给出了他们的哲思。本书遴选了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中世纪时期、现代及当代的20篇有关美德话题的名家之作。

目录

编者序

蔡蓁

第一讲 美德可以被教会吗?

[古希腊]苏格拉底

第二讲 理想国中的四主德

[古希腊]柏拉图

第三讲 美德是一种品格的状态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第四讲 美德在于合乎自然地生活

[古希腊]基提翁的芝诺

第五讲 美德与快乐同行

[古希腊]伊壁鸠鲁

第六讲 真正的幸福来自美德

[古罗马]塞涅卡

第七讲 有美德的人所关心的事情

f古罗马]爱比克泰德

第八讲 对美德的怀疑

[古罗马]塞克斯都·恩披里克

第九讲 妇女的勇敢

[古希腊]普鲁塔克

第十讲 基督教神学的美德

[意大利]阿奎那

第十一讲 对寻常“美德”的嘲讽

[法]拉罗什福科

第十二讲 论直接令我们自己愉快的品质

[英]休谟

第十三讲 论正义和仁慈

[英]亚当·斯密

第十四讲 美德与勇气

[德]康德

第十五讲 美德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目的

[英]密尔

第十六讲 道德感的起源

[英]达尔文

第十七讲 美德与义务

[英]西季威克

第十八讲 自私的美德

[美]安·兰德

第十九讲 诸美德的性质

[美]麦金泰尔

第二十讲 如何践履慈善的美德:

   对世界贫困问题的解决

[澳大利亚]彼得·章格

试读章节

有美德的人所关心的事情

[古罗马]爱比克泰德

一个追求进步的人必须从事的研究领域;我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

那有意成为美好且高贵的人,首先须在这三个研究领域经受历练。第一个领域关涉欲求和回避,以便使他不会得不到他所欲求的,也不会陷入他所要避免的。第二个领域关涉选择和拒绝之事,以及一般而言与责任相关的事,以便使他做事井井有条,理由充足,而不会粗心大意。第三个领域与避免错误和草率的判断相关,一般而旨,也即与赞同相关。而在这三个领域之中,最为重要的和最迫切的那个是与强烈的情绪相关的领域。因为除非欲求没有实现,或回避陷入了它应该避免的境地,否则强烈的情绪是不会产生的。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我们会遇上混乱、激动、不幸与灾难,还有悲伤、哀叹、嫉妒,使我们变得羡慕与嫉妒——这些激情甚至使我们无法听从理性的决断。第二个研究领域处理责任问题。因为我不应该像泥雕木塑般毫无感情,而应该维系各种关系,其中既有天生的,也有后天习得的,如作为一个虔诚的人,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兄弟、一个父亲、一个公民。

第三个领域仅与那些已经取得一定进步的人密切相关,它与我们刚刚提到的前两个领域的事情中的确定性因素有关,也就是,甚至在睡梦中、酣醉时或忧思如狂时,一个人也不会放过那些未经检验的表象。——有人说,这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事。但现今的哲学家们却忽略第一个与第二个研究领域,而全神贯注于第三个领域,贯注于那些包含了歧义的前提的论证、通过询问导出的三段论、包含假言前提的论证以及说谎者诡辩等等。——当然,他说,当一个人从事于这种学科时他必须不受人的蒙骗——但哪一类的人应该从事于这类学科呢?——唯有那已经达到“美好且高贵”的人才行。——那么,你缺少这些吗?你在其他领域已经完美无缺了吗?你在处理细小的变化时都能防止欺骗吗?如果你看到一个美貌的荡妇,你能抵御那感官印象吗?如果你的邻居继承了一笔遗产,你会不感到妒忌心的刺痛吗?判断的可靠无误难道是你现在唯一缺少的东西吗?可怜的人,即使就在你研究这些主题的时候,你还在害怕会有人轻视你而发抖和担忧,你会问是否有人在说你什么。如果有人来说,“现在有一个关于谁是最好的哲学家的争论,有人在那儿说某某人是唯一真正的哲学家”,你那可怜的小小的方寸之心一下子就暴涨到了一丈高。但是如果参加讨论的另一方说,“胡扯,听某某讲话是浪费时间。嘿,他知道些什么?他只有一些初级知识,其他什么也没有”,你就会神魂俱失,面容惨白,你会立即喊道:“我要让他看看我是谁,我是一个大哲学家!”然而我们正是通过人的那种行为看出一个人的,为什么你还想通过其他东西展示自己呢?你难道不知第欧根尼就是那样展示出智者中的一个人的吗?他用中指指向他,然后,当这个人怒气冲天时,第欧根尼说道:“那就是某某,我已经把他指给你了。”因为一个人不是像一块石头或是一根木棍之类的东西那样可以用手指指出的,但是当他显示出了一个人的(意见)判断,别人就能展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让我们也来看看你的(意见、判断吧。显而易见的是,你不重视你自身的自由意志,而去重视位于自由意志领域之外的其他事物,比如:某某人会说什么,你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人们是否会认为你是个学者,或者你读了克律西波或安提培特没有,不是吗?什么?如果你已经阅读了他们,甚至还读了阿基德姆斯,那你当然就有了一切!你为什么还要担心,生怕我们不知道你是谁呢?你希望我告诉你在我们看来你是哪一类人吗?在我们看来你是个卑鄙的、吹毛求疵的、性情急躁的、怯懦的、凡事都要批评的、凡人都要责备的、从不安静的、虚荣的人,这些就是你展现给我们的品质。现在走开去读吧,然后如果有一只老鼠掉下来,发出一声怪响,你就吓死了。因为那个人——叫什么名字来着——哦,对了,克里努斯(Crinus)就是那样吓死的,同样的死亡也在前面等着你呢。克里努斯就是一个因为自己能读懂阿基德姆斯而洋洋自得的人。可怜的人,你不愿意丢开那些与你无关的事情吗?这些事情只适合于那些能够在研究它们的时候还能心情平静的人,这样的人完全能够说这样的话:“我不屈服于愤怒,也不悲伤,也不妒忌。我不受限制,不受逼迫。我还缺少什么呢?我喜欢悠闲,我心灵平静。让我们看看应该怎样处理论辩中的歧义前提问题吧,让我们看看一个人怎样才能采纳一个假设却不会得出荒唐的结论吧。”这些事情属于那种类型的人。当人们幸福的时候,适合的事情是点起一堆火,吃顿丰盛的午餐,而且,如果你愿意的话,甚至可以唱歌跳舞。但当这艘船已经快要沉没了,上我这里来,升起桅帆吧!

什么是好人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什么是我们应该练习的主要对象?

一个美好而高贵的人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是他自身的主导原则,医生和按摩师处理的对象是身体,农场主处理的对象是田地,但是那个美好而高贵的人的功能就是合乎自然地处理他的表象。现在就像赞同正确、反对错误并对不确定的事物悬置判断是每个人的本性一样,人的本性只被对“好”的欲求、对“坏”的回避所推动,以及对不好不坏的事物的无动于衷。开钱庄的和卖菜的人都不能合法地拒绝恺撒的钱币,如果你拿出钱,不管他愿意与否,他都必须把你用钱买的东西给你。同样,人的灵魂也是如此。只要“好”一出现,它就会吸引灵魂向它靠拢,而“坏”会排斥灵魂并使灵魂远离它。正如一个人不会拒绝恺撒的钱币,灵魂也不会拒绝关于“好”的清晰的感觉表象。神和人的行为动机都有赖于“好”的观念。

那就是人们喜爱好更甚于任何形式的血缘关系的原因。我的父亲并非我所爱的对象,我所爱的对象仅有好。“你是那样的无情吗?”是的,那就是我的本性。这就是神给我的钱币。因为那个原因,如果好是某种不同于高贵与公正的东西,那么,父亲、兄弟、祖国和一切的关系就什么都不是。我会忽视我的“好”,把它让给你,为你让开路吗?为什么呢?“我是你的父亲。”但不是“好”。“我是你的兄弟。”但不是“好”。然而,如果我们把“好”定义为存在于正确的自由意志之中,那么只要维持生命中的各种关系就成为好的了,而且,那能放弃一些外部东西的人也就达到了好。“我的父亲要剥夺我的钱。”但是他并未损害你。”我的兄弟要占了田产的大部分。”随他所愿吧。他不可能因此而拿走你的一丝节制、诚实或兄弟之爱,不是吗?因为谁能阻止你拥有这类东西呢?甚至连宙斯也无能为力呀。而且,宙斯他也无意这么做,他把这类东西置于我的控制之下,他让我拥有这些品性,正如他本人拥有它们一样——没有阻碍,没有逼迫,没有限制。

因此,不同的人使用的是不同的钱币,一个人拿出一种钱币,总能得到用这种钱币买的东西。一个盗贼以地方总督的身份来到这个行省。他用的是什么钱币?银币。那就给他银币,然后拿走你想要的。一个奸夫来了,他用什么钱币?脆弱的女人。某人说:“把这钱币拿去,把那小东西卖给我。”付钱,取货。另外一个人对男童感兴趣。给他这个钱币然后拿走你想要的。再有一个人喜爱狩猎。给他一匹好马或一条良犬。尽管他叹息不已,他还是会把你想要的东西卖给你,因为那个制定“钱币”者在内部迫使他这么做。

一个人应该主要心怀这一原则磨炼自己。破晓时分,早早地走出屋子,不管你看到或听到谁,你都要审视他,然后像回答问题那样回答你自己:你看到了什么?一个英俊的男人还是一个温雅的女人?运用你的准则吧。它是在自由意志领域之外还是之内?之外的,那就别管它。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为孩子的死亡而悲伤的人。运用你的准则。死亡是自由意志之外的领域。那就别理睬它。你遇到了一个执政官?运用你的准则。执政官的职位是什么东西?它是在自由意志领域之外还是之内的呢?之外的,也别管它,它经不起检验。抛开它吧,它与你无关。如果我们不断地这样做,从早到晚地在头脑中以这一道德原则磨炼我们自己——向诸神发誓,总是会有所成就的。但事实上,我们总是痴迷地被外部的一切表象所引诱,充其量可能在听课时才会稍稍清醒一些。一旦讲课结束,我们走出教室,如果看见一个悲伤的人,我们就会说,“他全完了”;如果看见一个执政官,就会说,“幸福盼人”;如果看见一个流放者,则会说,“可怜的家伙”;或者看见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又会说,“悲惨的人,他连一口吃的都没有”。这些就是我们应该剪除的错误判断,这就是我们应该全力练习的科目。因为哭泣与叹息是什么?一个判断。不幸是什么?一个判断。冲突,争执,吹毛求疵,非难,不敬,愚蠢,这些是什么?它们都是个判断,它们是对在自由意志领域之外的事物所下的判断,认为它们是好的或坏的。让一个人把他的判断转移到自由意志领域之内的事物上来吧,我保证他就会坚定起来的,而不管他周遭的事物状态如何。

灵魂就像一碗水,外部表象就像是落在水面上的光线。当水面动荡时,看起来恍如光线也动荡了起来,但光线其实是不动的。因此,当一个人头晕目眩时,陷入迷乱的不是技艺和美德,而是技艺和美德处身其中的精神陷入了混乱。当精神再次平静时,技艺与美德也就恢复平静了。

(选自[古罗马]爱比克泰德《哲学谈话录》,吴欲波等译。)

P104-109

序言

美德,或者说德性这个观念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在,这个观念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人们对它的态度上都经历了不断的变迁。本书以时间为序,遴选了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中世纪时期、现代及当代的20篇名家之作,以期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展现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美德观。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这里有必要先简要地回溯一下美德理论在西方发展的历史,并在这个背景下对选文的意义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就其源头来说,我们至少可以从古希腊的历史文学作品以及哲学家的对话录和残篇中发现有关美德的丰富资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古希腊人所说的美德与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美德是有明显差异的。对于我们来说,一提到美德,恐怕首先跃入我们脑海的便是诸如“诚实”、“谦虚”、“勇敢”、“忠诚”、“仁慈”这样一些与道德相关的词汇,而且它们总是与特定类别的行动联系在一起,培养这些美德,有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更自然地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对于古代人来说,美德这个词的内涵则要宽泛得多。在古希腊语里,美德(arete)意味着一种“卓越”或“优秀”,这种卓越又是与世间万物所具有的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人认为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包括人类自己,都有其特有的功能或本质,而良好地实现这种功能就是一种卓越。比如,一把刀的功能就是快而有力地切断东西,那么“锋利”对于刀来说就是一种卓越。这样说来,一把刀就有一把刀的卓越,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卓越,那么具体到人,人类特有的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呢?希腊人的回答是: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动物。基于这样一种对人类本质的认识,诸如智慧、节制、勇敢、正义这样的美德就成为引导人们在政治共同体中过一种好的生活所最需要的品质,也体现了人类的卓越。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他的朋友克立同在讨论他们的“理想国”时,会仔细探究这四种美德在其中的地位和意义。

比如,以正义为例,正义就是每个人做他自己应做的事情,得到他应该得到的那一份。正义之士并不是碰巧地去做正义的事情,而是在每一种相应的情形中,都能合乎正义地去行动,并对这样的行动抱有积极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德指的是一种稳定的倾向,而不是某种偶然孤立的行为。这在我们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选取的片断中有详细的讨论,在选文中,亚里士多德不仅探究了一般性的美德概念,也具体探讨了诸如勇敢、节制、慷慨、大方、温和、友善这些在希腊社会中为人们所推崇的具体的美德。

既然美德是品格所具有的稳定的倾向,那么它必然需要长期的习惯化的过程而获得。这里的问题就是:美德是不是一种知识从而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呢?从《美诺篇》中选出的一段苏格拉底和美诺关于“美德是否可教”的讨论就是针对这样一个问题的。

需要注意的是,美德并不仅仅关乎行动,它也涉及我们的情感。拥有美德并不仅仅是以恰当的方式做恰当的事情,也意味着对情境形成恰当的感受,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美德与情感的关系也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讨论的一个重点。快乐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美德能够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快乐,而斯多葛派则认为任何激情都是一种错误,美德就在于克制激情,使我们的理性得到完美,而实现了我们的理性本质的生活也就是合乎我们的自然本性的生活,这种生活也是真正幸福的生活。所以芝诺说“美德就是合乎自然地生活”,塞涅卡说“真正的幸福是建立在美德之上的”。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希腊哲学家通常所说的幸福,并不仅仅是指一种快乐的满足感,而是一个人在整个生活上的成功、强大和成就。

与以上强调美德的重要性、重视美德与人的本质和幸福的关联的理论相反,在古希腊哲学中也有一种不一样的声音,那就是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者看到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或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尊崇不一样的美德。美德似乎总是相对的,我们无法对其作出某种绝对的判断,因此,明智的做法是不妨搁置判断,免受纷扰,求得心灵的平静。这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主张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这些阐释美德理论的篇章外,本文集也选取了以事例呈现美德的文章。在《妇女的勇敢》中,普鲁塔克以一位历史学家的笔触,以丰富的事例展现了古代世界中妇女的勇敢。希望借此能帮助读者对古希腊人的美德观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

当西方社会步入中世纪后,美德的观念中又注入了新的元素。信仰、希望、仁慈这三种基督教美德逐渐取代了古希腊人的四主德成为人们推崇的主要德性。因为,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单单拥有世俗的美德至多只能拥有世俗的幸福,而要想走上超自然的幸福之路,还必须拥有神学美德,这种美德以上帝为对象,是受到圣灵的启示而拥有的。我们从中世纪伟大的神学家阿奎那的篇章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种古希腊传统与基督教信仰相融合的美德观。

而当走出中世纪之后,人们逐渐摆脱了信仰的框架,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美德。在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中我们就看到这种倾向。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分析了人们通常所推崇的美德,比如慷慨、谦卑、仁慈、诚实等等,在他看来,这些美德归根到底都立足于人的自爱之心,由于受到人们自身利益和欲望的牵绊,这些所谓的美德往往融入了各种恶而显得虚假伪善。

著名哲学家休谟在他的《人性论》中也从世俗的、完全不参考上帝的意志的角度讨论了美德。我们选取了他后来较为浅显易读的((道德原则研究》中的两章。在这本书中,休谟认为,美德包含了一些对自己和他人有用并令自己和他人感到愉快的品质。第一篇选文详细列举了令自己感到愉快的品质,第二篇选文是一则虚构的对话,所要表达的观点是:虽然不同的社会中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美德观念,但是这些差异最终都可以还原为一个一般的基础,即任何品质都是因为对其自身或对他人有用,或令自己愉快,或令他人愉快而被称许为美德的。这种从效用的观点来探讨道德问题的思路为后来的功利主义所继承。

那么功利主义者是不是仅仅把美德看作有用的品质呢?我们从著名的功利主义哲学家密尔的《功利主义》中选取的篇章就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那么美德是不是只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呢?密尔的回答是:美德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目的,就是幸福这枰一个终极目的本身的一部分。在现代道德哲学中,与功利主义相对的是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康德强调义务是道德生活的中心,而美德的作用在于有助于我们履行义务,因为义务的履行总是需要勇气和努力,都要求意志和自我控制的力量,这构成了康德所说的美德或者坚强的道德。康德不同于斯多葛派,他认为道德生活充满着斗争而不是和谐,较之于节制、审慎这些美德来说,勇气才真正体现了道德力量和实践智慧。

就义务与美德这个话题,英国著名的道德哲学家西季威克在他的名著《伦理学方法》中也有讨论。在他看来,美德是人们在履行义务时,其心灵或品性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拥有美德意味着,行动者经过长期习惯化的培养后,在意志上乐意去履行义务。西季威克认为这种有美德的行为比单纯只是履行义务的行为具有更高的道德要求,甚至是超越了行动者的能力之上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理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现代道德哲学中,义务较之于美德受到了更大的关注,而美德则逐渐淡出了道德视野的核心。

不过在20世纪初,美德伦理学得到了复兴。在这个阵营内的哲学家们认为,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义务论都过分关注于“我们应当如何行动”的问题,而忽视了“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他们从古代以美德为中心的伦理学中发掘资源,试图将美德重新带回人们的道德关注中来。其中一位颇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麦金泰尔,在其《追寻美德》的一章中,他讨论了荷马、索福克勒斯和历史上其他许多作家所描述的美德,揭示了美德概念的多样性。他试图在这些不同的概念中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选文展示了他这一尝试的第一步,即所有的美德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除了这些一般性的美德理论之外,本文集也选取了对具体的美德的讨论。

比如亚当·斯密对仁慈和正义的探讨,在选文中,他对这两种美德以及参与展现这些美德的道德情感作出了仔细的说明。而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则通过追问美德和道德情感是如何在我们的物种中起源的,从而为如何看待美德和道德情感给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再如,安·兰德把自私作为一种美德来探讨。兰德把自私定义为“关心自己的利益”,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为什么自私被看作是一种恶?在她看来,自私才是道德存在的本质,而利他主义——对他人的善的无私的追求——却是一个危险的理想,因为它在试图这样做的人心中产生愧疚和愤世嫉俗。“愤世嫉俗,因为他们既不践履,也不接受利他主义道德——愧疚,因为他们不敢拒斥利他主义。”这种为利己主义正名的思想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选文的结束,我们选取了一篇有关如何实践一种具体的美德,即我们应如何对身处困境的人们提供帮助的文章。作者彼得·辛格引用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以此表明:我们应该合弃花在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上的消费,以帮助那些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人们。

以上是对选文的背景和基本立场所作的一个简要的说明。必须承认的是,这种遴选不可能是全面而深入的,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同样重要但过于专业艰深的篇章,我们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够对西方的美德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如能激发起读者对这一领域的兴趣,进而阅读完整的原著,则更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最后,感谢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对篇章的选择作出的指导和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段素革对本书的编选工作提供的帮助。感谢新华立品图书有限公司的编辑小娥耐心细致的工作。也感谢我的家人和Kevin Steinbach的支持与理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德二十讲/大家西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57507
开本 16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091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