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何处还乡(梦游者)
内容
编辑推荐

童庆炳、张清华、梁鸿、徐则臣联袂推荐!

一个永远无法停止和结束的诘问!

一代漂泊者的故乡记忆!

一本献给千万“异乡人”的回归之书!

《何处还乡:梦游者》是作者江飞继《纸上还乡》之后献给故园的又一本散文集,收录了近年来发表的36篇精美散文。文字轻盈而凝重,情感朴素而真挚,思想通透而深邃,既呈现出一位80后作家对故乡记忆的一次修复历程,一种精神怀念,也蕴含着所有“异乡人”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之间对生存境遇的一种伦理审视,对心灵还乡的一种热切渴望。

内容推荐

还乡,对所有漂泊者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停止和结束的词,当然也是一个遥远且温暖的词。多年后,更多的漂泊者,成为了 故乡的过客,于是,在一次次还乡中接近,又在一次次停歇后远离。在还乡和远离中,我们依然彷徨,依然漂泊,没有归属,没有停下的勇气,究竟我们该何处还乡?

江飞编著的《何处还乡:梦游者》以写实和写意两种笔法对故乡、亲人以及事物进行了深情描绘,浸润其间的是对身体、生活、命运及灵魂的反思,是对时光、想象、记忆、家园的一种审美观照。同时,《何处还乡:梦游者》也是一代人对故乡记忆的一次修复历程,一种精神怀念,蕴含着所有“异乡人”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之间对生存境遇的伦理审视,对心灵还乡的热切渴望。

目录

故园

 风中的稻壳

 父亲的村庄

 鱼,飘在空中

 花儿,花儿

 想象的后院

 日子

 春晚

 心愿

 事物或时间的回声

 谁看见那颗缓慢的心

 梦见母亲骑着鱼

 沉重的肉身

 少年蚕

 女儿的幸福时光

 接你回家

 守望西瓜

 行走的灯盏

 致《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往事书

 回乡的仪式

 时光是不祥的预兆

 何处还乡

 八月之光

 春天,只能做三件事

 所有的天空都是你的

 田野上的回声

 真的爱你

 衣橱记

 所有的梦都朝向大地

 角落

 猜火车

 四面八方的风

 时光中的尘

 声音

 一个村庄的命运

 桃花往事

 一夜光明

 最后的留念

 虚构的村庄

 静土

归途

 如果在夏日,一个旅人

 万物静默如谜

 两个夜晚

 注定途经的那些地方

 行走在冷雨的夜

 记忆的天空总有回声

远方

 北京夏天

 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有根的城市

 落叶人独立

后记:写作是存在的方式

试读章节

父亲的村庄

村庄注定是属于父亲一个人的。他虔诚地守候在那里,像个称职的稻草人,守护着清香四溢的田野。而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或者学习;他的妻子也在异乡,为支撑这个家而辛勤打工。一家四口,竟分作四处。

一个人的村庄,总会显得孤寂,尤其是在漆黑的夜里。我不难想象如此的景象:田野里传来青蛙的“呱呱”声,凉风透过薄薄的窗纱送进屋来,没有人说话的声音,只有父亲日渐苍

老的呼吸和咳嗽,在老屋破败的四壁间来回游走。幸好,有看不完的书和报纸陪伴着父亲,有演绎别人的悲欢离合的电视剧感染着父亲,还有一只刚领养的小花猫也善解人意地周旋于父亲的脚前脚后。如果没有这些,漫长的日夜,我的父亲一个人该如何度过?我想,父亲或许还会感到孤独凄清,但却无可奈何,因为我们都在为我们所谓的理想而忙碌着,母亲更是为了我们,忘记了她的年龄。

父亲明显地老了,他一个人留守在乡下的家中,让我们越来越放心不下。我和母亲一般一个多月回家一次,看看父亲生活得怎样。母亲在忙着收拾清洗的同时,总不忘数落父亲的脏和“懒惰”,而我总替站在一旁微笑的父亲鸣不平:“一个仿佛单身的男人,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母亲便低头不再言语。其实我心里清楚:最放心不下父亲的,恐怕还是母亲吧。

我刚租了房子,便迫不及待地要父亲上来看看。于是,父亲第二天赶最早的一班车抵达了这个城市,那时我还在梦中。父亲带来满满的一瓶香油和家中所有的鸡蛋,我想起我曾在电话中不经意说过“这儿的香油难买”、“这儿的鸡蛋不新鲜”。父亲急着要走,我挽留了,并亲自下厨做了几样小菜,与父亲对饮几杯。父亲说房子很好,住起来肯定很舒服。我说这儿比乡下那老屋要好多了,父亲若有所思地笑了。

然而,父亲终究还是要回去的,回到那曾经淳朴的乡村去。在他上车的刹那,我突然想:当初父亲告别城市被下放到农村去的时候,怀着怎样的心情?我一直弄不明白:是父亲选择了这个叫“罗岭”的村庄,还是村庄包容了父亲坎坷不幸的一生?

鱼,飘在空中

很长时间了,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这么一句生动莫名的话,仿佛一条顽固而狡黠的鱼,时不时地钻出水面,似是引诱,又像是提醒,告诉我这样的一个真相:曾经或者将来,鱼,飘在空中。

飘在空中的鱼,是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的那一条吗?从水里直接飞升到空中,再在空中完成难度高超的自由转体,像一只灵巧异常的风筝。我曾见过无数的风筝,挂在十月的高压线上,它们在春天里逃跑未遂。我也曾见过无数的鱼,它们都能侥幸地从渔网和我们的口中逃脱吗?更多的恐怕是成为鱼缸里供我们欣赏的活物,或是填了我们胃的狭小的一角了吧。我曾经满怀深情地描写过死去的它们:

鱼死在水里,肚皮朝上。

我从湖边经过,从它的身旁经过,它曾经是一尾活蹦乱跳的鱼,现在却是一具尸体。幸运的是,它最终死在水的怀里,水是鱼的情人,它应该感到幸福。

我不知道,这条鱼,是否从不远的老家游来,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选择在这里死去。

我准确地向它扔了一颗石子。石子很快沉了下去,浮起来的却是长久的思念。我想起跟鱼关系最密切的我的母亲。她在乡下日复一日地卖鱼。她对鱼充满感情。她的鱼从不轻易死去。

我能感受到的每个相似的冬天,都渗透着刺骨的寒意,和阵阵逶迤而来的鱼腥的气息。昏暗中的清晨,最先看见的是已坐起身的母亲,而在她看不见的几十里之外的养鱼场里,无数条鱼也在整装待发了。母亲把手伸进冰冷的水里,整个冬天便因此而奠定寒冷的基调。

母亲的鱼一个挨一个地匍匐在地上,母亲也就蹲在鱼的身旁。蹲得久了,母亲就随意地抬起头来,看来来往往的过路人,也只是随意地看。街道实在是太小了,跟大城市没法比。母亲是去过首都北京的,人多得就像整筐整筐的鱼。现在回想起来,我和母亲都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向安分守己,谨小慎微的母亲,怎么敢在北京的许多街道上兜售空白的黄色录像带呢?母亲知道那是犯法的事,她也曾为此被便衣警察带到派出所,两次。有一次,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把她关在一间封闭的小房间里,手被铐在固定的桌脚上。夜深了,他们都去吃夜宵,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坐在黑漆漆的夜里,挨着饿。母亲并没有告诉那个年轻的警察,她有两个儿子,和他一般大,都在读大学,为了高昂的学费,她铤而走险。后来,母亲跟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也总是轻描淡写的,就像是在天黑之前去了一趟菜地,顺便割了点儿韭菜而已。就在今年七月,我第一次去了北京。站在陌生的胡同街头,首先想到的便是若干年前我的母亲就是站在这样的地方左顾右盼,小心翼翼。我痴痴地立在那里,想象着母亲那谨慎卑微的笑脸,直想哭。

母亲拿起塑料瓶,不时地给鱼洒点水。街上的人越来越少了。浙江义乌的深夜好像也只有这么少的人。那一年,母亲跟老家的一对夫妇到那里打工,洗盘子,洗碗,洗菜,收拾里外。最让母亲难受的,是连续地熬夜。她们必须等,一直等那些从酒吧舞厅里散场的人,到她们那里吃点儿馄饨、水饺。母亲那时已经有四十多了。她的脚和胳膊都浮肿了。母亲累到极点的时候,就想家里的男人,想两个儿子,想着想着,就一个人偷偷地哭。坚持了大半年,母亲终于还是回来了。转来转去,还是卖鱼好啊,一回来,母亲就对父亲说。

在外奔波多年之后,母亲又重操旧业了,仿佛是一条漏网之鱼,在城市的大江大海中艰难游渡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乡村的小河小溪里。有时候,我喜欢胡思乱想,常常在心里完成这样的自问自答:为什么母亲的鱼从不会轻易死去?那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鱼,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有一天从市里回来,远远地望见鱼市上的母亲,蹲在那里,就像是一条失去光泽的鱼。我能料想到母亲会继续这样的与鱼为伴的生活,却无法预料,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走出她以及村庄的视线,像一尾柔软的鱼,从她的竹篮里获得新生,或在寻找新生的途中悄然死去。

波纹层起,水藻繁盛,白色的鱼浮在其间若隐若现,然而我却能轻而易举地提起一条又一条鱼来。只是那一夜的梦里,风很大,鱼儿很小。咬在鱼钩上的轻飘飘的小鱼,我散乱的衣裳,塘埂上齐膝的野草,以及来寻我回家的母亲的发梢,都一起飘向我身后倾斜的天空。

P5-11

后记

写作是存在的方式

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

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

这是我们共同的悲剧

——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

此时此刻,我愿意再次回到1998年,因为那是我个人写作史的开端。那一年,我刚上大学,在家乡的报纸《桐城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转眼十五年过去,我从一名大学生成为一位大学老师,从一个青涩少年变成一个居家“大叔”。时光不断篡改着我的容貌、性格乃至心境,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我至今仍然依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温暖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每一篇文字都是我生命历程的一个坐标,而每一篇文字也都有它自身的独特命运,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幸或不幸的人生一样。就在今年上半年,我的一篇散文《沉重的肉身》获得全国高校文学征文一等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发表的“获奖感言”中,我这样说道:“散文写作是一种生命写作,它应当传递作者本人的体温、脉动和心跳,应当表现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意向。对于今天在场的每个人来说,可能我们每天都在过着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式生活,只不过我们不是在用语言写作,而是在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写作。”可以说,文学始终是我精神的第一需要,写作始终是我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

我喜欢的先锋作家潘军说:“写作是寂寞的事业,不需要热闹。正是这样的寂寞,使我内心获得宁静。我想永远坚守这,份宁静。”我很感谢他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正是为了使内心获得宁静,所以,我选择写作,并坚守这份寂寞。我喜欢的另一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记忆建立时间”,而我想说的是“文字建立记忆”。我终究会在生活里渐渐老去,直至死去,却寄希望于在自己写下的文字里获得一种记忆和时间的存在,获得一种“生命的在场感”。去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纸上还乡》,这是一本关于故乡、亲人的悲喜忧伤、生老病死的书。北师大赵勇教授特意为这本书写了精彩的评论,其中他说道:“因为这本散文集,我甚至还改变了我对散文的某种成见。我原来受孙犁老先生的启发,信奉他那个‘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的散文观。但读着江飞20多岁写下的文字,我忽然觉得人到中年或老年再写散文,或许有些太保守了。因为回忆固然能过滤掉生活的杂质,留下那些值得记写的文字,但一把年纪再来回忆往事,一是记忆已漫漶不清,二是失去了生命的在场感。如果我也像江飞那样,年轻时多写几笔这样的文字,岂不是会少了一些遗憾?许多人年轻时都喜欢照相留影,那是留住自己青春容颜的一种方式,但为什么我们不把青春的记忆与思绪也用文字拍摄下来呢?”是啊,在一个众声喧哗、欲望丛生的“小时代”,到处是“非诚勿扰”的“好声音”,却放不下几张安静的书桌,我们焦躁的内心迫切需要安顿,也迫切需要用文字拍摄下青春的记忆与思绪。我想,这拍摄下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或“生命史”吧。

作为文学研究者,我深深懂得“散文易学而难工”的道理,明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而作为文学写作者,我更懂得生活永远比散文更真实,比小说更虚构,比诗歌更跳跃,比戏剧更冲突。在我看来,理想的散文应是一种生活状态,理想的生活应是一种散文状态,真情,素朴,自然,宽阔,深刻,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虚无缥缈的生活,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生活,而不是随波逐流、自甘堕落的生活,是有体温、有人情味、有思想的生活,而不是冰冷的、自私的、低俗的生活。我希望上面的这些意思在这本《何处还乡》里有所呈现,当然,它的命运已不属于我,而属于每个阅读它并乐意接受内心呼唤的人。

最后,我要诚挚地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童庆炳教授,他为这本小书写下热情洋溢的推荐语,让我感动并惭愧;感谢尊敬的张清华教授、作家梁鸿教授、作家徐则臣兄,他们的倾情推荐,让这本拙著增光添彩;感谢朵蓝编辑的慧眼与辛勤付出,我们总能在和谐友善的氛围里谈论文学和生活。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比一本书更值得永久珍藏!

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活角色和文学身份:我是父母的小儿子,妻子的丈夫,女儿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一个按内心写作并永远“在路上”的写作者!

是为后记。

江飞

2013年12月18日于宜城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走出乡土的江飞,总是眷顾他的“罗岭”,在现代化的现实语境中,他以真情实感,以诗情画意,传递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心跳、脉动和对故乡的感激,同时也呈现给我们一个贫瘠、落后的故土全部的温暖、苦痛和感伤。

——童庆炳(著名文艺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飞对故乡与亲人的书写,对生活与生命的体悟,都充溢着浓郁的诗意思索与“无处还乡”的现代焦虑。这本书是寻找“诗意栖居地”的自我想象之路,更是献给现代“异乡人”的精神慰藉之方。

——张清华(著名文学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于回忆之中漫长而充满隐喻,而故乡也因亲人、流逝和陌生让人疼痛。江飞用一种诗意的象征语言对生命、时间和情感进行叙述,万物或行进,或静默,都如谜一样优美,让人沉思。

——梁鸿(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我猜测江飞正在用文字建造一座博物馆,用以发掘和展示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经验和思考。

——徐则臣(《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何处还乡(梦游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349983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332012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