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蔡东潘在“演义救国”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写刘秀光武中兴至三国混战一段历史。这是一部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体例特殊,自批自注的演义巨作。全书文笔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图书 | 后汉演义(插图本)/馆藏拂尘历史演义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民国蔡东潘在“演义救国”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写刘秀光武中兴至三国混战一段历史。这是一部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体例特殊,自批自注的演义巨作。全书文笔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内容推荐 有汉一代,史家分为两撅,号为前、后汉,亦称东西汉,这因为汉朝四百年来,中经王莽篡国,居然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汉,王莽以后,叫作后汉。且前汉建都陕西,故云西汉,后汉建都洛阳,故云东汉。 《前汉演义》百回,自秦始皇起头至王莽篡国为止,此编从前编接入,始自王莽,结局三国。《前汉演义》附秦朝,《后汉演义》附三国首尾相对却也是一个无独有偶的创格。 若要论及后汉的兴亡,比前汉还要复杂:王莽篡国,祸由元后。外戚为害,至于此,光武中兴惩前毖后,亲揽大权,力防外威预政;明帝尤有父风,章帝初政可观;和帝以后,国事日非,外戚,宦官争斗,终至同归于尽,国家大权归入州牧掌握,群雄争霸,弱肉强食,遂有三国。总计自光武至章帝,是君王专政的时代,自和帝至桓帝,是外戚、宦官更迭擅权的时代;若献帝一朝.变端百出,初为乱党交讧时代,继为方镇纷争时代,终为三国角逐时代…… 目录 自序 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卖饼儿 惊连坐投落校书阁/1 第二回 毁故庙感伤故后 挑外衅激怒外夷/7 第三回 盗贼如蝟聚众抗官 父子聚麀因奸谋逆/14 第四回 受胁迫廉丹战死 图光复刘氏起兵/21 第五回 立汉裔清水升坛 破莽将昆阳扫敌/28 第六回 害刘繽群奸得计 诛王莽乱刃分尸/35 第七回 杖策相从片言悟主 坚冰待涉一德格天/42 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郸受封萧王/49 第九回 斩谢躬收取邺中 毙贾强扬威河右/56 第十回 光武帝登坛即位 淮阳王奉玺乞降/62 第十一回 刘盆子乞怜让位 宋司空守义拒婚/68 第十二回 掘园陵淫寇逞凶 张挞伐降王服罪/74 第十三回 诛邓奉惩奸肃纪 戕刘永献首邀功/81 第十四回 愚彭宠卧榻丧生 智王霸举杯却敌/87 第十五回 奋英谋三战平齐地 困强虏两载下舒城/94 第十六回 诣东都马援识主 图西蜀冯异定谋/100 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孙述 重士节亲访严子陵/107 第十八回 借寇君颖上迎銮 收高峻陇西平乱/114 第十九回 猛汉将营中遇刺 伪蜀帝城下拼生/120 第二十回 废郭后移宠阴贵人 诛蛮妇荡平金溪穴/107 第二十一回 雒阳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献图通款/133 第二十二回 马援病殁壶头山 单于徙居美稷县/139 第二十三回 纳直言超迁张佚 信讖文怒斥桓谭/145 第二十四回 幸津门哭兄全孝友 图云台为后避勋亲/151 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郑众折强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157 第二十六回 辨冤狱寒朗力谏 送友丧范式全交/163 第二十七回 哀牢王举种投诚 匈奴兵望营中计/169 第二十八回 使西域班超焚虏 御北寇耿恭拜泉/175 第二十九回 拔重围迎还校尉 抑外戚曲诲嗣皇/182 第三十回 请济师司马献谋 巧架诬牝鸡逞毒/189 第三十一回 诱叛王杯酒施巧计 弹权戚力疾草遗言/196 第三十二回 杀刘畅惧罪请师 系郅寿含冤毕命/203 第三十三回 登燕然山夸功勒石 闹洛阳市渔色贪财/210 第三十四回 黜外戚群奸伏法 歼首虏定远封侯/217 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邓女分宠启阴谋/224 第三十六回 鲁叔陵讲经称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归/231 第三十七回 立继嗣太后再临朝 解重围副尉连毙虏/237 第三十八回 勇梁慬三战著功 智虞诩一行平贼/243 第三十九回 作女诫遗编示范 拒羌虏增灶称奇/250 第四十回 驳百僚班勇陈边事 畏四知杨震却遗金/257 第四十一回 黜邓宗父子同绝粒 祭甘陵母女并扬威/263 第四十二回 班长史捣破车师国 杨太尉就死夕阳亭/269 第四十三回 秘大丧还宫立幼主 诛元舅登殿滥封侯/276 第四十四回 救忠臣阉党自相攻 应贵相佳人终作后/283 第四十五回 进李固对策膺首选 举祝良解甲定群蛮/290 第四十六回 马贤战殁姑射山 张纲驰抚广陵贼/297 第四十七回 立冲人母后摄政 毒少主元舅横行/304 第四十八回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骄妻悍孙寿肆淫/311 第四十九回 忤内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陈龟拜表/318 第五十回 定密谋族诛梁氏 嫉忠谏冤杀李云 /325 第五十一回 受一钱廉吏迁官 劾群阉直臣伏阙/332 第五十二回 导后进望重郭林宗 易中宫幽死邓皇后/339 第五十三回 激军心焚营施巧计 信谗构严诏捕名贤/346 第五十四回 驳问官范滂持正 嫉奸党窦武陈词/353 第五十五回 驱蠢贼失计反遭殃 感蛇妖进言终忤旨/360 第五十六回 段颎百战平羌种 曹节一网殄名流/366 第五十七回 葬太后陈球伸正议 规嗣主蔡邕上封章/373 第五十八回 弃母全城赵苞破敌 蛊君逞毒程璜架诬/380 第五十九回 诛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赂妇翁嫁祸/387 第六十回 挟妖道黄巾作乱 毁贼营黑夜奏功/394 第六十一回 曹操会师平贼党 朱俊用计下坚城/401 第六十二回 起义兵三雄同杀贼 拜长史群寇识尊贤/407 第六十三回 请诛奸孙坚献议 拼杀贼傅燮捐躯/414 第六十四回 登将坛灵帝张威 入宫门何进遇救/420 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泄谋被害 权阉伏罪奉驾言归/426 第六十六回 逞奸谋擅权易主 讨逆贼歃血同盟/433 第六十七回 议迁都董卓营私 遇强敌曹操中箭/440 第六十八回 入洛阳观光得玺 出磐河构怨兴兵/447 第六十九回 骂逆贼节妇留名 遵密嘱美人弄技/454 第七十回 元恶伏辜变生部曲 多财取祸殃及全家/461 第七十一回 攻濮阳曹操败还 失幽州刘虞絷戮/468 第七十二回 糜竺陈登双劝驾 李傕郭汜两交兵/474 第七十三回 御跸蒙尘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志捐躯/481 第七十四回 孟德乘机引兵迎驾 奉先排难射戟解围/488 第七十五回 略横江奋迹兴师 下宛城痴情猎艳/495 第七十六回 策十胜郭嘉申议 劝再进贾诩善谋/502 第七十七回 愎谏招尤吕布殒命 推诚待士孙策知人/509 第七十八回 穿地道焚死公孙瓒 害国戚勒毙董贵妃/516 第七十九回 袁本初驰檄疗风疾 孙伯符中箭促天年/523 第八十回 焚乌巢曹操屡施谋 奔荆州刘备再避难/531 第八十一回 守孤城审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节/538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绕途歼众虏 顾隆中决策定三分/545 第八十三回 入江夏孙权复仇 走当阳赵云救主/552 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东吴主战 破曹军赤壁鏖兵/559 第八十五回 续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遗笺壮年悲短命/566 第八十六回 拒马儿许褚效忠 迎虎主刘璋失计/573 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马超奔难 逼许宫伏后罹殃/580 第八十八回 见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伤功臣邀赐盖/587 第八十九回 得汉中刘玄德称王 失荆州关云长殉义/594 第九十回 济父恶曹歪篡位 接宗桃蜀汉开基/601 第九十一回 陆伯言定计毁连营 刘先主临危传顾命/608 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难倒东吴使 平南蛮表兴北伐师/615 第九十三回 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返汉中授计戮王双/622 第九十四回 木门道张命毙命 五丈原诸葛归天/629 第九十五回 王子均昌言平乱 公孙渊战败受擒/636 第九十六回 承遗诏司马秉权 缴印绶将军赤族/643 第九十七回 猛姜维北伐丧师 老丁奉东兴杀敌/651 第九十八回 司马师擅权行废立 毋丘俭失策致败亡/658 第九十九回 满恶贯孙綝伏诛 竭忠贞王经死节/665 第一百回 失蜀土汉宗绝祀 篡魏祚晋室开基/672 试读章节 却说前汉哀帝时候,有个光禄大夫龚胜,年高德劭,经明行修,他因王莽擅权,上书乞休,退归楚地原籍,家食自甘,不问世事。及莽已篡位,意欲罗致老成,特遣五威将帅,赍着羊酒,问候胜家,嗣又召为讲学祭酒,胜一再托疾,不肯应命。莽立夫人王氏为皇后,即王盛女,见《前汉演义》。生有四男,长子宇为了卫姬一案,被莽逼死,卫姬系平帝生母,莽不令入宫,宇谋近卫姬,事泄被杀,亦见《前汉演义》。次子获无故杀奴,亦由莽迫使自杀;三子安向来放荡,为莽所嫉,因立四子临为太子。且为临招致师友各四人,一是故大司徒马宫,令为师疑;一是故少府宗伯凤,令为傅丞;一是博士袁圣,令为阿辅;一是故京兆尹王嘉,令为保拂,音弼。这便叫做四师。又用故尚书令唐林为胥附,博士李充为奔走,谏大夫赵襄为先后,中郎廉丹为御侮,这便叫做四友。胥附奔走先后御侮语,见《诗经》。莽假古立官,故有是名。四师四友以外,还欲添设师友祭酒,因再派吏至楚,使持玺书印绶,征胜入都。 吏奉莽命,到了楚地,料知胜不愿就征,预先邀同郡守县吏,及三老诸生,约千余人,齐集胜门,强为劝驾。胜自称病笃,奄卧床上,首向东方,朝服拖绅,方邀朝使入室,朝使入付玺书,并给印绶,胜当然辞谢,经朝使先劝后迫,定要胜应召入朝,胜喟然叹道:“胜素愚昧,更兼老病侵寻,朝不保暮,若迫令起行,必死途中,转负新朝养老盛意,如何是好?”朝使听了,倒也不敢硬逼,退居郡舍,每阅五日,必与郡守一问起居,且向胜子及胜徒高晖,屡言朝廷厚意,将加侯封,就使病不能行,亦当出居传舍,示有行意,此事关系子孙,不可错过等语。晖等颇为所动,入内白胜,胜作色道:“我受汉家厚恩,愧无以报,今年已老迈,旦暮入地,难道尚好出事二姓么?”说罢,即命二子预备后事,自己绝粒不食,饿至十有四日,气绝而亡,年终七十九岁。朝使闻得死耗,尚疑胜有诈谋,亲与郡守往吊,审视尸体,果已绝气,方才慨然辞去。胜家当即开丧,门徒毕集,代为料理。忽有一老翁策杖前来,径至灵帷前哭了一场,哭毕又叹惜道:“熏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呜呼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非吾徒也!”一面说,一面走,扬长自去。确是一奇。大众莫名其妙,也不知他何姓何名,后来到处查问,有人识他是个彭城隐士,年约百岁,姓名不传,但共号为彭城老父罢了。 朝使复报王莽,莽也为欷歔。未必真情。转思唐林唐尊纪逡诸人,俱系一时名士,幸已罗置朝端。尚有齐人薛方著名已久,亦应遣使招徕。乃更命安车驷马,往迎薛方,方向来使拜谢道:“尧舜在上,且有巢由,今明主方著唐虞盛德,小臣愿守箕颍高风,请善为我辞。”措词甚妙。皮使人回复朝命,备述方言,莽听他称颂自己,很觉惬意,遂不复再征。南郡太守郭钦,兖州刺史蒋翊,常因廉直得名,当王莽居摄时,已皆托病辞职,终身不起。又有沛人陈咸,此非前汉时陈万年子。曾为哀帝时尚书,莽杀何武鲍宣,见《前汉演义》。咸即惊叹道:“易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我亦好从此去了。”当下谢职归田。莽篡汉后,召为掌寇大夫,仍称病不就。咸有三子参、丰、钦,俱已出仕,由咸陆续召归,杜门不出。平时尚用汉家祖腊,或说他未合时宜,咸勃然道:“我先人怎知王氏腊呢?”遂家居以终。此外还有齐人栗融,北海人禽庆苏章,山阳人曹竟,并以儒生为吏,因莽辞官。这都是洁身自好的志士,可法可传,比诸莽大夫扬雄,原是清浊不同呢!历举志士,维持风节。惟孝元皇后死后谏文,还是莽大夫扬雄所作,语虽寥寥,尚将他列入汉家,不把那新室文母四字,提叙出来。曾记得诔语有云: 太阴之精,沙麓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著其协于元城。 相传孝元皇后王政君,初生时曾有奇异,母李氏梦月入怀,方孕政君,所以诔文中说为太阴之精。政君为元城人,元城郭东,有五鹿墟,就是春秋时代的沙麓地方,春秋鲁僖公十四年,沙麓崩,《春秋传》作沙鹿。晋史卜得爻辞,见有阴为阳雄,土火相乘二语,尝叹为六百四十五年后,宜有圣女兴起,大约应在齐国田氏。是一个亡国妇人,何有圣女?王氏为齐王建后裔。见前回。王贺徙居元城,正当沙麓西偏,孙女便是王政君,为元帝后,经元成哀三朝,尚然健在。哀帝时由政君摄政,正与鲁僖公十四年,相隔六百四十五载,所以诔文中说为沙麓之灵。扬雄援据故事,叙入诔文,原为颂扬元后起见。但汉无元后,或不致为王莽所篡,是元后实系亡汉罪魁,何足称道。不过她见莽篡位,也觉悔恨,且莽改称元后为新室文母,与汉绝体,越令元后不安。莽又毁坏刘氏宗庙,连元帝庙亦被拆去,独为新室文母预造生祠,就将元帝庙故殿基址,作为文母纂食堂。纂音撰,具也。建筑告成,号称长寿宫。特请元后过宴,元后至新祠中,见元帝庙废彻涂地,不禁惊泣道:“这是汉家宗庙,当有神灵,为何无端毁去,颓坏无余?若使鬼神无知,何必设庙?倘或有知,我乃汉家妃妾,怎得妄踞帝堂,自陈馈食呢?”王莽听了,毫不介意,仍请元后入席,元后不得已坐下,勉强饮了几杯,便即起身告归,私语左右道:“此人慢神太甚,怎能久叨天祐?我看他败亡不远哩!”语虽近是,但试问由何人纵成? 莽见元后怏怏回去,料她心怀怨恨,不得不格外巴结,卖弄殷勤,所有一切奉养,常亲往检视,不使少慢。那元后却愈加愁闷,镇日里不见笑颜,汉制令侍中诸官,俱着黑貂,莽独使改着黄貂,独元后宫中的侍御,仍着黑貂,且不从新莽正朔,每遇汉家腊日,自与左右相对,饮酒进食,总算度过残年。好容易过了五载,至王莽始建国五年二月,得病告终,享寿八十有四。若早死一二十年,当可少许免咎。莽为元后持三年服,奉柩出葬渭陵,虽与元帝合墓,中间却用沟夹开。所建新室文母庙中,岁时致祭,反令元帝配食,设座床下,这真叫做阴阳倒置,妇可乘夫了。 P7-P9 序言 客岁编《前汉演义》,就二百一十年间之事迹,撮要演述,而于女宠外戚之祸,独详载无遗,举前辙所以戒后车也。乃者赓续汉事,复及东京,并暨西蜀。而窃按东京,历数与西京略同,而其亡国之厉阶,则亦肇自女宠,成于外戚。或者谓后汉之亡,宦寺方镇实尸之,于女宠外戚似无与焉。岂知木朽则虫生,墙罅则蚁入,不有女宠外戚之播弄于先,何有宦寺方镇之交讧于后?四星耀斗,百桷摧栋,阳弱阴强,刘轻曹重,其所由来者渐矣,繇辨之不早辨也。 昔范蔚宗作《后汉书》,于后妃列传中,一则曰权归女主,再则曰委事父兄,三则曰终于陵夷,大运沦,神宝亡,盖嗟叹之不足,故长言之。他如外戚党锢等传中,且连类并书,又复特创新例,作《宦者传》,冠其文曰:“邓后以女主临政,帷幄称制,下令不出闺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又曰:“自曹腾说梁冀,竟立昏弱,魏武因之,遂迁龟鼎。”夫邓后,女宠也;梁冀,外戚也;曹腾,宦寺也;魏武,方镇也。穷原尽委,举一例百,不已昭然揭橥欤?洎乎昭烈偏安,聊延一线,而其后复为一黄皓所误,则宦官之流毒使然。诸葛公所痛恨于桓灵者,不意于后主时又见之,良可慨已!惟史册浩繁,谁遑卒阅?至若编年纪事,各书不一而足,阅者更未免有汪洋之叹,反不若近代之通行《东西汉演义》暨《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俗之欢迎也。夫东西汉之叙事脱略,且多臆造,应为有识者所鄙夷。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 本编续《前汉演义》之体例,始于新莽之篡汉,终于司马氏之代魏,中历东汉蜀汉之二百数十年,事必纪实,语不求深,合正稗为一贯,俾雅俗之相宜,而于兴亡之大关键,如女宠,如外戚,酿而为阉祸,迫而为兵争,尤三致意焉。先民有言,“文不苟作”,鄙人固无当斯言,特以视附会荒唐,无关世道者,则相去殆有间欤?海内君子,幸鉴正之! 中华民国十五年秋节,古越蔡东帆叙。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后汉演义(插图本)/馆藏拂尘历史演义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蔡东藩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92599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6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55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6-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6.4 |
丛书名 | |
印张 | 21.6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1 |
宽 | 146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