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间音乐/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民间音乐/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吴凡。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民间音乐》,本书叙述框架基本限定于当代的历史时空之中,其中仅对部分民间音乐种类作了简要的历史追溯,以进入21世纪初仍然能够看到的民间音乐现象为叙述主体。对于民间音乐的分类及现行状况的描绘与分析也放置于此背景之中。

内容推荐

《民间音乐/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编著者吴凡。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民间音乐/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民间音乐》,本书叙述框架基本限定于当代的历史时空之中,其中仅对部分民间音乐种类作了简要的历史追溯,以进入21世纪初仍然能够看到的民间音乐现象为叙述主体。对于民间音乐的分类及现行状况的描绘与分析也放置于此背景之中。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音乐与民间音乐/1

什么是“音乐”/2

什么是“民间音乐”/13

第二章 民间音乐谱菜/25

色彩斑斓的民间歌曲/26

种类繁多的民间器乐/47

精彩纷呈的民间曲艺音乐/64

嬉笑怒骂的民间戏曲音乐/89

轻歌曼舞的综合性民间乐种/103

第三章 民间音乐建构/109

草根文化的口头传统/112

口头传统中的民间记谱法/115

民间音乐建构中的口传与谱传/122

民间音乐建构中的集体创作/131

第四章 民俗中的民间音乐/137

民俗中的民间音乐/137

秩序空间中的民间音乐及其符号特征/160

第互章 作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的民间音乐/177

民间音乐的生态系统/178

维护民间音乐的生态系统,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193

未结之结语/202

参考文献/203

试读章节

精彩纷呈的民间曲艺音乐

中国的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四川成都天回镇出土的“说书俑”,表明在汉代已有说书艺人的活动。但因缺乏相关文献的记载,一般都认为我国曲艺的正式形成应是在隋唐时期。所以才有“可溯之源长,可循之史短”的说法。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研究民间文艺的学者,对用一定曲调演唱的大鼓、弹词、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等类的曲艺形式和秧歌、花鼓、落子、滩黄等类的民间歌舞小戏通称为“俗曲”。如李家瑞编的《北平俗曲略》,刘复、李家瑞所编的《中国俗曲总目稿》等书都是按这种体例编写的。直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成立“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时,才正式使用“曲艺”来称谓说唱艺术。

曲艺音乐,或称说唱音乐,其历史渊源可上溯至战国时苟子的《成相篇》和汉魏乐府中的叙事长诗。自唐代的“变文”至宋代的“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曲艺已发展为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明清以来,曲艺有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了富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众多曲种。据近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三百多个曲种,其中除少数(如评话、相声)只说不唱外,大多有说有唱或只唱不说。曲艺的演出,简便灵活,通常为一至二三人,有坐唱、站唱、走唱和单口、对口、群唱、拆唱等多样表演形式。

鼓词《借女吊孝》篇首《西江月》一词就极好地概括了曲艺演唱的艺术特色:

世上生意甚多,唯独说书难习。紧鼓慢板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嘹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扮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通俗地将曲艺的艺术特征概括为“有说有唱,有表有叙,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评弹艺人所说:“现身中之说法,戏所以宜观也;说法中之现身,书所以宜听也。”它把戏曲与曲艺在表演方面的不同艺术特征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与戏曲音乐相比,由于戏曲的直接扮演角色,而且是第一人称的表现方法,所以其音乐的性格化和行当化非常明显。但是在说唱音乐中,却是集多人角色于一人之身,有时为儿童,有时扮老人,时而成为娇羞的少女,时而又成为膀大腰圆的硬汉。民间俗语所说的“民歌唱情,说唱唱事,戏曲唱戏”,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去理解民歌、曲艺音乐及戏曲音乐的不同特征。

总的来说,音乐是曲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也是区别各个不同曲种的重要标志。它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配合曲艺艺术说唱相间和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在书目中完成叙事和抒情的任务。

曲艺音乐包括唱腔和器乐两部分。唱腔结构一般可分为基本曲调反复、基本曲调的板腔变化和曲牌连缀三种类型。其中常出现夹说带唱、似说似唱等情况。器乐部分除以各种方式为唱腔伴奏,也常在演唱之前或间隙中作单独演奏。各个曲种往往由于使用乐器和伴奏手法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风格。并且,由于历代艺人在长期演唱实践中不断革新创造,各曲种的音乐在唱腔创作、演唱技巧和伴奏音乐等方面都有很多经验积累,有着深厚的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和各种流派艺术。

一般来说,可以将曲艺划分为以下三类。其一,说类:准确地说是以说为主的曲艺类型,其中仍有唱的成分,如评书、相声、快板、快书等。其二,唱类:或说是以唱为主体的曲艺类型,其中包括有说的成分,如弹词、鼓词、牌子曲、渔鼓道情、琴书、杂曲等。第三类,是各个少数民族的曲艺类型。

由于本文以民间曲艺音乐的介绍为主,对于第一类中以说为主的曲艺类型暂不论及。

1.民间曲艺音乐类别简介

(1)弹词

弹词,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主要曲种之一。它是“弹唱词话”的简称。据近人研究,认为弹词的形成和陶真有较直接的关系。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

唱涯词只引子弟,听陶真尽是村人。

明、清两代陶真还流行于江南一带。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中写道:

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评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

元末文学家杨继祯所作的《四游记弹词》(即侠游、仙游、梦游、冥游),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以弹词命名的唱本。明代中叶,弹词在江、浙一带已相当流行,如杨慎(公元l488~1559)编写的《二十四史弹词》,就是当时著名作品之一。清代以降,弹词的发展更为成熟。从清初陶贞怀在《天雨花》中的“弹词万本将充栋”一语,可以想见当时弹词艺术发展之盛。

属于弹词的曲种大致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山东弹词、江苏评曲、沪书、苏州文书、台州词调、启海评弹、临海词调、福州弹词、温州弹词、长沙弹词等。以苏州弹词为例来看,弹词表演有一人(单档)、二人(双档)和二人以上等表演形式。其伴奏乐器以小三弦、琵琶或扬琴为主,自弹自唱。唱词以七字句为主,偶加三字头或夹杂三字句、五字句等。苏州弹词一般都用当地方言说唱。其表演的传统书目都为长篇,如《珍珠塔》、《玉蜻蜒》等。据相关文献记载,清代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弹词艺人。如乾隆皇帝在1762年南巡时,听著名艺人王周士的弹唱,封他为七品京官。徐珂在《清稗类钞》(1917年)中提到:

同治(公元1862年~1894年)初年,吴门弹词家之著名者为马(如飞)、姚(似章)、赵(湘舟)、王(石泉)。

苏州弹词大致可归为三个腔系,即陈调、俞调和马调。陈调,是清代乾隆年问陈遇乾所创。其特点是苍劲浑厚,宜于表现悲壮慷慨之情,现常用作书中老年角色的唱调。俞调,是清代嘉庆年间俞秀山所创。其特点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激越多变,清丽圆润,有“三回九转”之趣,富有阴柔之美,适于作旦角唱腔。马调,是清代同治年问马如飞所创。其特点是质朴、爽利,韵味深长,富于吟诵性,大段叙事,一气呵成。常用的凤凰三点头和叠句的唱腔句式,也是马调的特色之一。  P64-69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中国民间音乐就是传统音乐的根系。

每当走出城市钢筋水泥般“鸟笼”之时,总会为田野的美丽景观感到兴奋,总是为民间众多艺术家的精彩技艺及丰富的知识而叹服,总是觉得自己力量的微弱,总是感到作为学者向民间学习的必须且必要。这正是枝蔓绿叶对与根的留恋,也正是音乐学者与民问音乐的关系。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来说,对于学者来说,对于民间音乐的生成来说,这句话都是适宜的。中国民间音乐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向未来的天性,使我们理解音乐、感悟生活。对于“人”的阐释,则是学者希望从中获取的,也是民间音乐所赐予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间音乐/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365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07.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5
16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6: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