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新文化学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样式中,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最大、成果最显著的,是现代新诗;而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比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潮更持久、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新诗坛,它同时满足了中国新诗反叛传统和加入世界潮流的双重要求。

本书从诗歌史及诗歌美学两个层面对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作了系统梳理和评说:以史为线索,贯穿诗学个案及专题:论说纵横捭阖,颇有学术刨见。通过交叉互补的立体结构,较全面而又有重点地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文本。

内容推荐

中国新诗现代化运动是由现实主义诗潮、浪漫主义诗潮和现代主义诗潮共同推动的,但最有力最深刻的推动力量是现代主义诗潮。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演进是由诗歌和诗学相互呼应推动的,诗歌与诗学的曲折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在建国以前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纯诗化到现代化的历程。

五四前后的新诗,大体就是初期白话诗和浪漫自由诗的一统天下,其主流诗学是白话一自由诗学。真正在理论和创作上对初期白话诗反拨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新月诗人。新月试派显示了纯诗化的趋向,但还没有真正在诗坛的地位。从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中期,纯诗化终于汇成壮阔的河流,成为诗坛的主要倾向。1930年代以前的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运动实际上是一场趋向现代化的纯诗运动。到了1930年代后期,纯诗运动充分显露出缺陷。九叶诗派是“一群自觉的现代化主义者”,而七月派也“不自觉地走向了诗的现代化的道路”,两个诗人群都在趋向诗的综合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主义新诗从1920年代中期开始的纯诗化阶段,在初期象征派那儿重视的是横移。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就是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目录

1 绪论 从纯诗化到现代化

27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批评家评述

29 闻一多:中国现代诗学的开启者

42 穆木天、王独清:中国纯诗运动的先驱者

56 梁宗岱:纯诗理论的探求者

72 朱自清:现代解诗学的建设者

88 冯文炳:新诗现代品格的诠说者

100 李健吾:现代诗学批评的实践者

115 袁可嘉:精心构建新诗现代化的理论

129 唐 浞:深潜把握新诗现代化的精魂

145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专题研究

147 找一种诗的思维术

164 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

181 现代主义诗学范畴的中国诠释

207 新诗戏剧化的特征和类型

229 中国新诗流派与西方现代诗学

251 主要参考文献

252 后记

试读章节

         诗传达:意象凝定 

意象,有着诗的经验的生成和传达的双重功能,唐浞基于经验转换论的诗学,自觉地以意象凝定论作为其形态表征,从本体论上揭示意象的本质与生成。

唐浞肯定意象在现代诗中具有本体意义的独特地位,否定传统的把意象看作传达的手段,甚至装饰、点缀的二元论的看法。他在《论意象》中指出:“意象当然不是装饰品,它与诗质间的关连不是一种外形的类似,而应该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感应与融合,同感、同情心伸缩支点的合一。”“物象的人格化正是心象的‘我境’的‘圆览’,而意象与意义的合为肝胆或一元化也正是意象的所以超越修辞学中比喻的二元性的缘故,意义的化人意象正是庄子在《齐物论》里所说的那个‘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的境界,一种辩证的统一。”这样,“意象”在诗学中从修饰、比喻的修辞学意义上的附属地位上升到表征诗质、实现“圆览”的一元论的本体地位。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原理》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唐浞论意象的注脚:“在这一系列的问题(意象、隐喻、象征、神话)上,我们对较老的理论是不赞同的。较老的理论仅是从外部的、表面的角度来研究它们,把它们的绝大部分作为文饰和修饰性的装饰,把它们从它们所在的作品中分离出来。而我们的观点则与此不同,认为文学的意义与功能主要呈现在隐喻和神话中。人类头脑中存在着隐喻式的思维和神话式的思维这样的活动,这种思维是借助隐喻的手段,借助诗歌叙述与描写的手段来进行的。”这说明,诗歌的意义与功能是呈现在“意象”的构建活动中,意象与诗质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感应与融合,在意象中呈现的“物象的人格化”其实就是心象的我境的“圆览”。作为诗歌中的“意象”一身而二任:既紧紧地联系着具体可感的现实世界,又表征着诗人主体的心灵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二者合为肝胆,辩证统一,绝不能视为形式与内容或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这种本体观的意象说,源自西方象征诗学的契合论。西方现代象征诗学把“契合”作为其哲学基础,以为在自然的诸样相和人的心灵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交响,声、色、熏香、形影,和人的心灵状态之间,是存在着极微妙的类似的。我国现代诗人穆木天、王独清、梁宗岱等都对此做过阐释。唐浞在《论意象》中也引波特莱尔的《契合》诗来阐发“契合”理论,明确地说“象征的森林正是意象”,意象在物我契合中的重要作用就是二者的“中介”(即一身二任)。诗人借助意象的媒介传递他对物我契合的感悟,读者凭借意象得以进入诗人构筑的“象征的森林”。唐浞认为,诗人需要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而意象正是沟通这两个世界的桥梁:“意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诗人对客观世界的真切的体贴,一种无痕迹的契合;另一方面又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里的凝聚,万物皆备于我。”这正是象征诗学的“契合”过程。诗人主观世界向客观世界的融合和客观世界向主体世界的内化构成双向活动,“于是一种新的大勇者的意志,一种理想的婴儿渐渐成形,一种浑然不分的大超越,一种进于‘化境’的人我交铸的精神风格体现了宇宙意志与诗人情思的大交融”。这正是唐浞意象论所希冀达到的一种神与物游的化境。

这种本体观的意象说,还接通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圆览说。唐浞把意象与意义合为肝胆,用圆览来概括,把意义的化入意象用庄子《齐物论》的境界来概括。在唐浞看来,意象形成与认识论上由感而知而行的三阶段相适应,先是由灵魂出发的直觉意象,“是自然的潜意识的直接突起,是浪漫蒂克的主观感情的高涌”;再是由心智出发的悟性意象,“则是自觉意识的深沉表现,是古典精神的客观印象的凝合”;最后才是“潜意识的‘能’与意识的‘知’的完整的结合”,达到无分人我,无分彼此,主观与客观,直接的申诉与间接的传达,一切一切都完全凝合无间,无所区别也毫无间隔。这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圆览”,一个完整又无限的“圆”。这种“融物圆览”的境界,是传统美学境界。唐浞又由此出发,借览传统美学的“虚心说”,提出了“虚心而意象环生”的诗学命题,强调诗人精神超越,诗心进入化境。他肯定s·史班德和C·D·鲁易士的说法:“写诗正如钓鱼,从潜意识的深渊里用感兴钓上鱼——意象,原来是一种用自觉来把握自然的潜能的过程。”他又强调诗人的遗忘,“在遗忘之后,意象会忽然从深渊跃出,支持了诗的自足的完整意义,又在这意义的基础上吸取又放射各种各样外在的光影”。他更是肯定诗人放弃表现自我而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他必须有阔大的胸襟与风度,能对他所创造的意象‘体贴人微’,化入这意象群,而赋与它们以能自由生长的生命,仿佛庄生之梦蝶,里尔克之倚身于树,会感受到树的脉搏。”这一切都显示了传统诗学要求诗人以“坐忘”、“无我”、“虚心”来寻求的“圆览”境界。

“意象”融合着许多“相互抗持”的“对抗关系”,唐浞“意象说”的重要贡献在于既从本体上肯定意象与意义一元化,同时又指明意象与意义间的对抗和凝合关系,那是“一种内在的平行又凝合的相互关连;从一个生命点燃起另一个生命,甚至无数个生命,一种相互的光照,从深心里跃出的感应,又重合在一个生命的焦点”。唐浞提出的重要观点,就是“艺术的一个最高理想是凝合一切对立因素”,“按着生命的内在旋律相互抗持又相互激动地进展前去”。据此,唐浞在诗批评和诗人论中,注意运用西方诗学的“张力”理论,揭示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如意象包含着潜意识与意识的凝定,“意象则是潜意识通往意识流的桥梁,潜意识的力量通过意象的媒介而奔涌前去,意识的理性的光也照耀了潜意识的深沉,给予它以解放的欢欣”。唐浞首先肯定穆旦的精神是自然主义的,融入了自己的血肉与意识,特别是潜意识,“他的努力是统一二者,以自然主义的精神,以诚挚的自我为基础,写出他的心灵的感情,以感官与肉体思想一切,使思想与感情,灵与肉浑然一致,回返到原始的浑朴的自然状态”。又如意象是最清醒的意志与最虔诚的灵魂互为表里的凝定。“成熟的意象,一方面有质上的充实,质上的凝定,另一方面又必须有量上的广阔伸展,意义的无限引申”。前者是由于诗人的感觉力的尖锐与坚定,后者则由于诗人思想力的跃动与虚心。又如意象与意义构成象征的张力。唐浞说:“在最纯真的诗里面,手段与目的,意义与意象之间的分别实在并不是十分必要的,一定说美人、芳草是心存魏阙的假托,正如花间喝道,是一种煞风景。”这里触及了“最高的象征也是最纯的写实”这个现代诗学命题。又如意象具有音乐与雕塑的时空张力。对在时间艺术中的意象的感知形态,唐浞说:“无限的音乐的海凝定于意象的‘姿’中。”在他看来,真正的诗,都应该从浮动的音乐走向凝定的建筑,这就是意象的时空凝定。在评论郑敏的诗时,唐浞就指出她仿佛是朵开在暴风雨前历史性的宁静里的时间之花,但它使这一切都“化入一幅画面,一个雕像,或一个意象,让思想之流里涌现出一个个图案,一种默思的象征,一种观念的辩证法,丰富、跳荡,却又显现了一种玄秘的凝静”。“意象”以雕塑之姿包容音乐之流。这是意象的凝定,也即“瞬间定格”,历史和自然的一切动因,一切关系,一切结果都凝结于这瞬间。这种“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的定格,就是意象凝定的独特美学价值。以上这些关于意象的丰富内涵和外延的理论,成为新诗史上意象论的重要成果。P137-140

后记

这是我研究建国以前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一项成果。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样式中,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最大、成果最显著的,应该算是现代新诗。在中西会通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给予中国新诗的发展贡献巨大。它在新诗从诞生期进入建设期以后适时提出了“诗”的追求,然后又在对“诗”的不断探求中更新创作观念、审美原则和艺术技巧,同时满足了中国新诗反叛传统和加入世界诗潮的双重要求。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不仅是中国现代诗学传统的重要一脉,而且接通世界诗歌发展的现代传统,赋予中国新诗全新的特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比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潮更持久、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新诗坛,成为新诗现代化的最重要的一翼。近年来,新诗研究者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令人鼓舞。基于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和诗歌创作方面,本著选择诗学专题研究,以丰富学者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研究。

我的这项研究成果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史论”,概述建国以前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发展,揭示其自身演进的线索及其规律,着眼史的发展,把它概括为“从纯诗化到现代化”;第二部分是“重点诗学批评家论”,按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发展线索,选择九位诗学批评家的诗学理论或批评予以重点评述,著作认为闻一多是走向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过渡性人物,穆木天、王独清、梁宗岱、冯文炳主要在构建纯诗学理论,而李健吾和朱自清主要在纯诗批评,袁可嘉、唐浞则重在鼓吹新诗现代化;第三部分综合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就诗的思维术、新诗的综合传统、新诗戏剧化、新的诗学范畴和西方诗学的对应影响等五个专题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著作试图通过交叉互补的立体结构,较全面又有重点地提供一个研究建国以前的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文本。

本研究项目有幸得到江苏省教育厅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吸取了一些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此也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新文化学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67893
开本 32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9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2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