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商务新闻采写实用手册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名成功的记者,一定拥有娴熟的采写技巧,但无论采写技巧多么高超,都不一定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记者,因为记者的成功,首要的条件是要有梦想,或者说是远大的理想,其次要有一种执着的追求,然后是真诚的人格和好奇的心态,最后才是驾驭各种复杂环境下新闻采写的技巧和能力。

如果您为人真诚,好奇心强,且希望成为一名商务新闻工作者,并愿意孜孜追求,那么,这本书,也许会给您的梦想插上翅膀。这也正是我的梦想。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记者写给记者的书!作者以20多年的亲身感悟告诉我们,在商务新闻采写中:

●真理比真实更重要

●想像比知识更重要

●激情比才情更重要

目录

采访篇:像聊天那样采访

第一节 聊天:采访的最高境界

第二节 灵感:点燃采访的火花

第三节 机会:幸运之门的钥匙

第四节 案头:通往成功的桥梁

第五节 愚钝:战胜怯场的利器

第六节 记录:延长采访的灵丹

第七节 寒喧:营造氛围的法宝

第八节 提问:把控节奏的技巧

第九节 倾听:妙用第三只耳朵

第十节 沉默:走出窘境的方舟

第十一节 话别:寻找最后的亮点

第十二节 网络:穿越时空的采访

写作篇:像说话那样写作

第一节 商务新闻:就在你身边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下的商务新闻

第三节 商务新闻:像说话那样写作

第四节 导语:字越少,效果越好

第五节 消息:文越短,看上去越美

第六节 数字:美丽的陷阱

第七节 引语和背景的运用

第八节 特写:魔鬼在细节

第九节 人物专访:写出真正的人

第十节 演讲报道:怎一个“说”字了得?

第十一节 言论:清晰比华丽更重要

第十二节 以事实说话,用思想写作:放弃是一种痛

感悟篇:捍卫母语及其他

记者:借我一双慧眼吧

编辑:不做屠夫做大夫

办报:首要的是做好“表面文章”

别了,洋文字母!

CCTV: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看不明白

——兼谈媒体在维护母语纯洁性方面的责任

从OZ到“雄心水平”

——从两则媒体用语想到的

关注民生:“小人物”背后的新闻“大金矿”

“假”货堆里新闻多

不忘冷点:小商品里的大文章

试读章节

记者要始终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和一种敢于怀疑、敢于追问的穷追不舍的精神。要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就要有一股不得到答案决不罢休的劲儿!新闻采访是一项无休无止的工作,因为记者无法完全预知这个世界,也无法彻底理解这个世界,新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完没了。

新闻工作者在各种各样的地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寻找新闻线索、从而发现新闻,但是以下三种情况常常会成为寻找新闻线索的最佳场所:

——自然发生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

——预先计划的活动,如会议及新闻发布会;

——记者挖掘到的新闻线索。

非计划的突发性事件常常成为主要新闻:一艘渡轮的沉没,一架飞机的失事,一次海啸、飓风或泥石流引发的灾难,皆有新闻价值,而且不但在当时如此,在数天或数星期甚至很多年之后仍具有新闻价值。

在许多新闻单位中,最常用来寻找新闻线索是当地或相关领域的主要事件日程表,即所谓“新闻日历”,包括政府会议,商家开业,社区活动等。日历上的活动都是预先计划好的,虽然不一定都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但往往却是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好地方。

经常固定报道某一专题或领域的记者,即“跑口”记者,一般都很善于通过查看“新闻日历”来找到新闻点。新闻发布稿可以是新闻的另一个来源,但这同样也只是一个由头。通过邮件、传真、甚至卫星传送,新闻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的新闻发布稿。

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发布大量通稿,其他大型机构,如外资企业和非营利团体,也发布很多新闻通稿,为的是让新闻媒体知道它们正在做的事情。一份新闻发布通稿看上去像新闻,但因为其来源本身是有自身动机的,因此不可能反映全部情况。这种新闻通稿可能在事实上并无差错,但所显示的往往仅限于对发布者个人或机构组织有利的事实。即使发布的通稿看上去具有新闻价值,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记者一定首先会判断其真实性,而后提出问题以确定实情,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报导。来稿照发的情形是十分危险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可能会成为新闻,但是此时记者更须睁大眼睛、提高警惕,避免只宣传一方的观点,从而受到活动组织者的利用。一些投机分子非常善于通过组织活动和所谓“上镜机会”或“见报机会”来吸引媒体报道,而这些活动本身有时除了主办者自己出出个人风头外,并没有任何实在的新闻价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可以无视这些事件,而是说需要注意通过更多努力,找着真正的新闻给予全面的报导。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说,真正能令人兴奋的新闻报道往往都来自于自己的挖掘。

有时新闻源于读者,比如那些通过造访、电话、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来向新闻编辑部投诉的人。很多新闻单位还设立新闻热线,为人们开辟反映情况和提供新闻线索的专线电话号码和专用电子邮箱等。其实,记者花一些时间,与那些能提供消息的人沟通并建立关系是非常值得的。

记者经常也能够仅仅通过四下走动,通过与人们的交谈而找到新闻,比如从运动场或在商场排队时偶尔听到的谈话中就可能发现新闻。在没有采访任务时,不妨问问人们的生活状况或他们社区的情况;这有可能让你赶上一则不曾有人报道的新闻。另一个发现新闻的办法是提问题:在报纸或广播电视上次报道的情况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后续报道常常能反映出比即时报道更有新闻价值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

采访总是从寻找线索开始的。

以《国际商报》为例,它的新闻线索的来源一般有三个渠道:

一是来自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其他联系采访的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发来的通知和邀请函;

二是来自通讯社稿件、商务部派驻国内各特派员办事处、报社驻各地记者站和中国驻国外使领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及外国驻华使馆经商处来稿中的线索、读者通过新闻热线提供的报料和读者来信,各类相关网站的信息;

三是来自记者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产生的灵感。

第一个渠道是商务部和记者分工联系采访的其他机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给编辑部或记者本人发过来的采访通知或邀请函。《国际商报》作为商务部主管的一张全国性商务类报纸,来自商务部的每一条新闻线索,当然都是很重要的。

此外,这类线索不管有没有新闻价值或新闻价值高不高,但出于宣传的考虑和维系与联系部门的关系需要,一般采访回来后都是可以发稿的,只是分量轻重不同而已,因为这些线索已经经过有关部门的领导或编辑部初步衡量与审核。记者自然要认真对待根据这种新闻线索进行的采访活动,但不能把这种线索当作固定不变的框框。重要的是,记者应当主动与有关领导机关和编辑部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得可供采访的新闻线索,不能“坐等”,否则工作就会陷于被动局面。

P10-12

序言

每一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如果你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杰出的记者,那这本书不能给你什么保证;如果你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商务记者,这本书也许会助你一臂之力。

儿时的我,白天喜欢端详天边的云朵,夜晚则总爱仰望漫天的繁星。每每此时,总是梦想自己能有一双翱翔的翅膀,飞到浩茫的天空,白天端坐云顶,一览天下风云,夜晚则和星星一起,畅游浩淼的银河。

10岁时,我的梦想与孩提时代的相比,则变得更加实际了:当时,老师要求写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我毫不犹豫地写道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也就是我当时的梦想……

后来,我上了大学,老师自然没有当成。20岁时,梦想成为一名记者。第二年如愿以偿,而且进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殿堂——新华通讯社。当时,我确信我们家的祖坟位置好!我到新华社后赶上的第一件事情是献血,第二件事情是到对外部值班室当发稿干事,主要职责是登记、复印、分发稿件,此外还分工负责打水、扫地及领取和分发文具用品如铅笔、橡皮、采访本和稿纸等后勤服务工作;第三件事是作为第一届中央讲师团成员赴山西省支教一年。

回到新华社后,又被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做类似于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工作。我所负责班级的所有同学都管我叫老师,尽管他们的年龄都比我大。这也确实印证了“师不必贤于弟子”那句话!

我在新华社最初两年就是这么度过的。尽管迟迟没有开始记者生涯,但我丝毫未曾有过受伤或沮丧的感觉。相反,我乐此不疲,不管做什么都很开心,因此也很投入。

就像我在《商海直书——目睹中国商务20年》的自序中所说:新华社不愧是一个世界性国家通讯社。那里人才济济,业务氛围浓厚。到了那里,你不想成才都不行!

我的记者生涯是从采访文教新闻开始的,一年后改跑政法。从一个从未学过新闻的毛头小伙子,到一名可以独挡一面、独立采访中央党政重要部门的新华社记者,我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再后来,我分工负责采访和报道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外事活动和国家对外经贸的相关新闻。

差不多10年时间,我所采访的部门涉及包括全国人大、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组部、中宣部等在内的所有中央国家机关和党政要害部门,采访的领域涉及政法、经济、外交、文化和社会,采访过的人物有囚犯也有明星,有普通百姓也有中外领导人,采写的稿件内容更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立之年,已经被新华社对外部聘为主任记者的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杰出记者的梦想,因为总觉得梦想不再遥不可及,相反,正变得越来越近。

3年后,因工作变动,我由一名记者变成了为记者服务的新闻官。整整两年的“衙门”生活后,重归新闻采编的行列:告别了那座位于北京东长安街2号、曾令多少人歆羡的外经贸部机关大院,来到了方庄桥西北角一座并不显眼的四层小楼——国际商报社。

此时,我不再有属于自己个人的梦想了。我的梦想变成:有一天,《国际商报》能够成为一份名副其实的国际商报,中国能有一张与自身国力和地位相称、拥有更大国际话语权的商务报纸!

10来,我经常跟同事们一起切磋、摸索,并向新闻界前辈及同行请教,力图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改善商务新闻采写找到一些可资分享的感悟。因为40岁时的我已开始深深感到:要打造一流的报纸,必须拥有一流的采编队伍,而像《国际商报》这样的行业报纸,所缺的正是这样一支队伍。

平素,我不仅愿意跟年轻同事交流成长的体会,还先后在报社内部和商务部商务培训网站举办讲座,就商务新闻的采访与写作畅谈本人的所历所思,这次更是斗胆将讲座原有内容略加充实后付梓出版,一方面期望与大家分享,一方面求教于各方。

本书还将我平时的几篇心得和业务文章作为第三部分收录进来,旨在让读者更好了解报纸的编辑部的一些日常想法,权且视作对前两个部分的一个补充。

作为即将知晓“天命”之人,我的梦想是,所有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任何新闻采访与写作其实是没有诀窍可言的,商务新闻也不例外。如果非要说出一个诀窍,我觉得只能是:像聊天一样采访,像说话一样写作。

一名成功的记者,一定拥有娴熟的采写技巧,但无论采写技巧多么高超,都不一定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记者,因为记者的成功,首要的条件是要有梦想,或者说是远大的理想,其次要有一种执着的追求,然后是真诚的人格和好奇的心态,最后才是驾驭各种复杂环境下新闻采写的技巧和能力。

如果您为人真诚,好奇心强,且希望成为一名商务新闻工作者,并愿意孜孜追求,那么,这本书,也许会给您的梦想插上翅膀。这也正是我的梦想。

文果载梦,余梦有寄。

张益俊

2009年6月6日于北京方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商务新闻采写实用手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益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01396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22.1-6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