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新疆青河县青河镇居民阿尼帕·阿力马洪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苦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这是一段《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写的是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阿尼帕·阿力马洪。
“母爱究竟要蕴含多少力量,才能撑起19个孩子的天空?当被遗弃的孤儿在寒风中挣扎时,她敞开的是母亲温暖的怀抱;当渴望母爱的眼神与她相遇,她付出毕生心血将他们滋养。30多年的含辛茹苦,让她两鬓成霜。一万多个日夜的操劳,只为四个字:大爱无疆。”
2009年2月25日,在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评委会为青河县青河镇退休干部、69岁的维吾尔族妈妈阿尼帕·阿力马洪写下了这样的颁奖词。
1956年,阿尼帕随父母从蒙古国回到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不久父母相继病逝,五兄妹中最大的阿尼帕承担起生活重任。1957年,她嫁给了从部队转业到县公安局工作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比包,过着虽清贫但很幸福的日子。
1970年,他们的邻居牙合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了三个14岁到19岁的孩子。当时阿尼帕全家7口人仅靠丈夫一个月45元的工资生活,但阿尼帕毅然决定收养了这3个孩子。
1977年,阿尼帕又收养了回族姑娘王淑珍和她的4个兄妹。当年,11岁的王淑珍兄妹在父亲去世后,随父母改嫁到汉族继父家。不久,母亲撒手人寰,继父又体弱多病,王淑珍兄妹几个便开始流浪街头。
小淑珍的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阿尼帕流着眼泪将小淑珍浑身上下擦洗干净,给她换上暖和的衣服,并做了香喷喷的拌面。从第二天开始,阿尼帕每天带小淑珍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小淑珍长出了浓密的黑发,恢复了她那张清秀的脸。如今,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仍然留着过膝长发,她说,是阿尼帕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头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博大的母爱。
几个月后,阿尼帕又默默地把小淑珍的哥哥和两个妹妹也带回了自己的家。1989年,王淑珍的继父去世,留下三个孩子,阿尼帕又将这3个汉族孤儿接到家里。这样,加上自己生养的9个儿女,阿尼帕就有了4个民族的19个儿女。
如今,阿尼帕老人这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已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塔塔尔、乌兹别克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
说起妈妈偏爱收养的孩子时,阿尼帕亲生的大女儿卡丽曼说:“我14岁那年,妈妈带回一条新裙子,我想我是老大,又是亲生的女儿,应该给我穿。没想到妈妈却把裙子给了淑珍,我伤心地大哭起来。妈妈搂着我说:‘你是大姐,要让着妹妹。’”至今,王淑珍还精心地收藏着那条裙子。
阿尼帕的回族儿子王作林流着泪说,有一年,别人送来一双球鞋,他与阿尼帕老人的亲生大儿子阿奔为这双鞋争打起来,抢到球鞋的阿奔还没穿到脚上,就被阿尼帕一把夺下,递给了王作林。妈妈一边打着亲生儿子阿奔,一边说:“你这当哥哥的,就不知道让着弟弟!”
1989年,王作林初中毕业后受不良少年影响被判了3年劳教。阿尼帕要求全家的孩子不要歧视这个误入歧途的兄弟,并和丈夫多次去400公里远的劳教所探望。
1992年王作林刑满出狱后,两位老人又张罗着给他找工作、找媳妇。王作林夫妇双双下岗后,老两口又东拼西凑买了一辆二手车,让他们夫妻跑运输。现在的王作林开起了旅社和饭店,生意红红火火。
最让妈妈发愁的是全家20多口人的吃饭问题。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但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十几个孩子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了。
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块卖钱;他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也经常在春天里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捡麦子、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
为了贴补家用,阿尼帕曾在食品厂找了一份清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每天6时起床,双脚浸在冰冷的河水里……
P20-23
掀起大美新疆的盖头
古力先·吐拉洪
关于新疆,曾经有过一个有意思的对话。一次,有人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如果让你重新选择出生地,你希望自己出生在什么地方?”
汤因比回答说:“我希望能出生在公元纪年刚开始的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伊朗文明和古老的中国文明融合在一起。”汤因比假设的出生地就是古代新疆。之后,他又说:“打开人类文明历史的钥匙就遗落在新疆。”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其著作《历史研究》被誉为是“将人类史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的作品,书中论述西域的一章以“英雄时代”为名,足可见他对古代新疆的迷恋。
新疆古称西域,曾有许多民族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游牧历史和文化——张骞出使西域开凿的“丝绸之路”,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长的通商之路;印度佛教、伊斯兰教传入西域后,掀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高潮;历朝历代经营西域后,各游牧民族积极参与到推进华夏文明进程的行列,创造出了辉煌的地域文明;为了生存,游牧民族亦创造了美丽的边地家园,其丰富和繁荣曾一度令世人瞩目。后来,随着时间流逝,一些游牧民族远走他乡,将自己融入推进世界发展的浪潮中,亦将游牧文明传入世界文明之河。这一时期的古代新疆,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为新疆文明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后来,这块土地发生了更大的变化,风沙将王国的城池湮没,迁徙让一些游牧民族永远消失了背影,与他们一起消失的,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和文字……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消失时留下的生命景象,在今天变成了独特的文明——楼兰干尸唇角存留了两千多年的微笑、龟兹壁画中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人物,被人们称为“露天博物馆”的高昌和交河故城,以及出土的主妇纺车上还没有纺完的一缕毛线、一封未寄出的书信、一个王国首领没来得及拆阅的泥封简牍,等等,都让人产生无尽遐思。
当然,古代新疆有很多灿烂辉煌的文明在时间的长河中延续了下来,变成了今日新疆欣欣向荣的艺术——文学、舞蹈、音乐、美术、建筑,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习俗、风情,等等,仍然呈现着悠久的传统人文色彩;历史、史诗、传说、典籍和故事,仍然如同血液一般温热,是对新疆大地有力的养育和支撑;沙漠、雪山、草原、湖泊和河流,仍然散发着人类净土的醇香,让生存于此的人们欢欣慰悦,安然从容。
正是基于传承和展示新疆大美的目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美丽新疆”丛书——《两千年前的微笑》《阳光抚摸的高地》《琴弦上的家园》《把爱刻在心上》。该丛书关注的主题分别为西域历史,人文地理,民俗风情和各民族典型人物等。从丛书的内容可看出,作者们沉迷于新疆,写出了四部优秀作品,其风格独树一帜,地域气息浓烈,达到了审美的较高境界。
《两千年的微笑》关注西域历史,用文化大散文的形式,叙述了新疆自古代西域延伸至今的人物和事件,具体的人物有张骞、班超、苏武、玄奘、阿曼尼莎罕等;具体事件有楼兰、龟兹、高昌、交河(车师)等,以及在文化方面涌现出的《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曲》等,为读者提供了解西域历史的读本。
《阳光抚摸的高地》对新疆的草原、沙漠、湖泊、河流、雪山、牧场、古道、森林、湿地和村庄等做了全方位叙述,旨在展示新疆独特的地理风光,让读者领略新疆大美。
《琴弦上的家园》展示的是新疆民俗和风情,作者从具体的场景入手,介绍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生存景象,以及生活中的民俗内涵。全书通过具体的细节,介绍在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和风情意味,为读者提供了解新疆,认知新疆的机会。
《把爱刻在心上》关注的是新疆近年来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他们在民族团结、追求理想、关爱社会与他人的过程中,做出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人物先后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最美新疆人”等,有一定的宣传意义。
该丛书的主题是呈现新疆,作者们将目光集中于每一书,逐一将设定的主题创作完成。在每一主题中,都注重体现出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呈现出丰富的新疆故事。新疆辽远阔大,无论是历史、族群,还是地理或人文,都有博大的背景和凛烈的气魄。作者们的视角与新疆地域形成一致对应,找到了适合他们叙述的题材,对新疆做了一次全方位展示,从中可见大地域,大风貌,大山川,大视角,大气韵,读来有强烈的气息扑面而来。
“美丽新疆”丛书的策划和出版不仅是对新疆最全面的展示,也是两家出版社友好合作的一次见证。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两社合作推出“美丽新疆”丛书,作为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这是两地出版业“走出去”的有力举措,也是在“一带一路”大方针下,共推出版发展的有益尝试。
辛弃疾有词“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美丽新疆”丛书具有真挚的艺术追求,体现出了高端的精品意识。我相信,该丛书不但展示了新疆独特的风貌和人文蕴涵,同时也将成为世人了解新疆,认知新疆的良好读本。
二〇一五年六月
史林杰所著的《把爱刻在心上》关注的是新疆近年来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他们在民族团结、追求理想、关爱社会与他人的过程中,做出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和培育“新疆精神”的典范和榜样。他们曾获评“感动中国人物”“最美新疆人”等荣誉称号,本书为读者朋友讲述他们的故事,揭示铸就这些荣誉的真实细节。
史林杰所著的《把爱刻在心上》关注的是当下生活在新疆的人。他们在民族团结、追求理想、关爱社会与他人的过程中,做出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和培育“新疆精神”的典范和榜样。他们曾获评“感动中国人物”“最美新疆人”等荣誉称号,本书为读者朋友讲述他们的故事,揭示铸就这些荣誉的真实细节。这些人物中,绝少高官贵员,最大的干部也只是“村官”,更多的是医生、法官、邮差、牧民、农户、军警、消防员、创业者等等最常见最普通的群体。但是,他们生活在新疆这片不平凡的土地上,需要面对特殊的自然条件,面对多元的民族环境,做出的事迹又是那么的不普通:少数民族群众离不开的村干部、收养十几个不同民族孤儿的母亲、拾荒还债的诚信老人、身残志坚带领少数民族同胞创业的企业家,身处边疆险境呵护官兵健康的女军医……他们获得的众多荣誉称号,往往只是媒体上片刻的聚焦,而这片刻背后,是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艰辛付出。只有深入了解荣誉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体会当下新疆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看见一个行进中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