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史(插图本)/图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在简述北京城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城墙、城门、宫殿、寺观等的历史面貌及当今现状,并配多图,是一部优秀的简明北京史著作。

内容推荐

本书以时间为序,对上起殷商、下讫当代北京城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繁简得当、精练而清晰的介绍。以历史学的视角,审视北京数千年来在城市规划、建置方面的变迁,关注历代胜迹在时间长河中的命运沉浮。对北京地区的古代城墙、园囿、寺观、宫殿等历史遗迹均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并配以相关图片,使读者得以更加直观地领略北京城的历史风貌。

目录

第一章 远古的北京

第二章 商代至唐代的北京

 一 北京城的前身——商代蓟国的蓟城

 二 蓟城由燕国的都城演变为唐代的幽州城

第三章 辽代升幽州城为陪都——南京

第四章 金代扩大辽南京城为都城——中都

 一 金朝的建立及灭亡辽与北宋

 二 完颜亮定都中都

 三 中都的大城与皇城、宫城

 四 中都城内的街道与坊市

 五 中都城郊外的行宫

 六 中都城内外的寺庙

 七 房山金陵

 八 中都城的供水工程

 九 卢沟桥的修建

第五章 元代在金的中都东北建都城——大都

 一 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二 大都城的营建

 三 大都的规模

 四 大都的水利工程

 五 大都的街巷与坊、市

 六 大都的名胜古迹

第六章 明代改建大都为都城——北京

 一 北京城营建的过程

 二 北京内城的城墙与城门

 三 北京外城的城墙与城门

 四 北京的皇城和宫城

 五 北京城内及郊外水道

 六 北京的皇家坛庙

 七 其他寺庙及祠堂

 八 北京的街巷胡同与四合院

 九 皇家苑囿

 十 私人园林

 十一 明代万里长城北京段

 十二 明十三陵

第七章 清代北京的建置

 一 外城建筑的改建和增建

 二 皇城和紫禁城建筑的改建、重建与增建

 三 三山五园

 四 东、西黄寺和雍和宫

 五 最高学府国子监

 六 琉璃厂文化街

第八章 北京古城的消失

 一 民国时期的拆除和改建

 二 新中国前期的彻底铲除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远古的北京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北京是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故乡之一,是世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1927年,考古学家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中发现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这就是“北京猿人”,又称“北京人”。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新鲜事,因而这些科学发现在当时曾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在这之后,考古发掘工作继续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进行。到目前为止,总计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6个,还有10万多件石器、用火的遗迹和几十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约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就是说他们在周口店住了50万年左右。北京猿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人类。

1973年考古学家又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附近发现一处新的洞穴,在新洞中发现了一颗保存完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命名为“新洞人”。“新洞人”的牙齿形态比“北京猿人”的进步。在新洞中还发现了很厚的灰烬层和烧骨、烧石及许多哺乳动物化石。“新洞人”生活在距今大约20万年至1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人类。

早在1933年至1934年间考古学家又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了更加进步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在洞穴中还发现了一根磨制的骨针和各种石器以及穿孔的石珠、海蚶壳、兽牙、鱼骨等装饰品。“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大约2万年前后,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类。

1996年底,考古学家又在北京城里王府井大街南部东侧东方广场工地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处于地下l2米的河湖地层中,出土了2000多件石器、骨器和哺乳动物骨骼、牙齿等化石,还有木炭、灰烬等用火遗迹,但没有发现古人类的遗骨化石。这处遗址文化层较薄,平均厚度为3米至6米,说明不是古人类长久生活的地方,只是一时居留之所。然而这处遗址证明,生活在北京的古人类已有一部分从山地洞穴来到了北京的平原大地。这处遗址的年代距今2.4万年至2.5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为了永久保存这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北京市有关方面已于2001年12月28日在东方广场地下建成“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陈列古人类遗迹实物,展示古人类从山地洞穴走向平原的漫长历程。

大约在距今1万年至4000年期间,北京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北京地区的先民们逐步离开山洞,沿着河流走出谷地,来到山前靠近水源的高亢而平坦的地方建房居住,开始形成原始聚落。

1966年考古学家在门头沟区东胡林村西侧发现了一座古人类墓葬遗址,墓内有1女2男的骨骼化石,还有随葬物品螺壳项链和骨手镯,命名为“东胡林人”。后来又在遗址中出土了石器、骨器、陶片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类骨骼化石,并发现了烧火的遗迹多处。“东胡林人”生活在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1984年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又在平谷区发现了上宅文化遗址和北埝头文化遗址,上宅文化遗址位于平谷县城东北上宅村西北台地上,北埝头文化遗址位于平谷县城西北方北埝头村西黄土台地上。在上宅和北埝头遗址中发现了大批同时期遗物,有磨制石器和陶器等。在北埝头遗址还发现了10座半地穴式房层基址。上宅和北埝头遗址的年代大约在距今7000年至60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

1961年考古学家又在昌平区南口台地上的雪山村发现了重要的文化遗址,称为“雪山文化”。雪山一期文化距今约在6000年到50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红陶器和彩陶片等,与东北红山文化的陶器非常相似,与中原仰韶文化的陶器也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北京地区远古文化与北方远古文化和中原远古文化都有着联系。雪山二期文化距今约4000多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磨制石器和黑陶,与中原龙山文化的曲型器物磨制石器和黑陶相当相似,这说明这个时期北京地区的远古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原远古文化的影响。

有人即有文化,有文化即有人。北京猿人、新洞人、山顶洞人、王府井人、东胡林人、上宅人、北埝头人、雪山人等,他们前后相继共同创造了北京地区的远古文化,谱写了北京历史的第一章。

第二章 商代至唐代的北京

一 北京城的前身——商代蓟国的蓟城

自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以来,北京附近就有两个自然生长的小国,一个叫做蓟国,一个称为古燕国,都是臣属于商朝的小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姬姓宗室大臣召公(名姬爽)于“燕”,“燕”即商代古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封黄帝后裔(或说帝尧后裔)于“蓟”,“蓟”即商代蓟国的都城所在地。《史记·周本纪》记载:“封召公爽于燕。”《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北燕”与“燕”是指一地)《礼记·乐记》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帝尧之后于蓟。”这样,古燕国和蓟国又成为西周的封国,臣属于西周王朝。

但商、周燕国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商、周蓟国的蓟城在什么地方?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因而自汉代以来众说纷纭,谁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与证据,直到解放后专家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才断定下来。

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后来经过试掘探明,这是一座很小的城,东西长而南北短,东西长约850米,南北长大致在600米左右。这座古城的城墙是用夯土筑成的,城墙外还有壕沟环绕。此外,在董家林村东南的黄土坡村北部又发现了商、周墓葬群,自1973年至今,共发掘清理了近300座墓葬,出土了一批带有“郾(燕)侯”铭文的青铜器。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堇鼎”,铭文记述了堇奉郾(燕)侯之命,前往宗周(西周都城)向太保(召公)进献食物,受到太保的赏赐。铭文所记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召公本人没有到燕国就封燕侯,而是留在都城辅佐周王,于是周王就命召公的长子就奉于燕。“堇鼎”铭文足以证明,董家林古城就是西周初年燕国的都城。1995年8月在董家林村东建立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另外,在墓葬中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发现,有一座随葬商代晚期典型陶段的墓葬打破了古城墙基夯土。从墓葬打破城墙地基来看,可以确定墓葬是在城墙建成之后埋葬的,城墙建成的年代要比墓葬埋葬的年代早,应在商末或更早一些。由此便可以确认董家林古城不仅是西周燕国的都城,而且也就是商代古燕国的都城所在地。

商、周燕国的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那么商、周蓟国的都城蓟城又在什么地方呢?这就要说到燕国与蓟国的关系。在西周初年作为封国的燕国和蓟国是两个邻近的诸侯国,后来燕国逐渐强大,蓟国弱小下去,大约在西周晚期或东周春秋初期,燕国终于吞并了蓟国。但蓟国灭亡了,蓟城却依然存在下来。大约在春秋中期,燕国便迁都蓟城,以蓟城为国都了。《韩非子·有度》记载:“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就是说燕国的南疆以黄河为界,燕国以蓟城作为国都。燕国迁都蓟城以后,最初的都城董家林古城遂被弃置不顾,就逐渐变成废墟了。春秋、战国以来燕都蓟城的确切位置究竟在哪里呢?综观历代文献,燕都蓟城的城址自战国至金代基本没有变动,并且从文献上看,蓟丘成为蓟城一个重要的地形标志。如《战国策·燕策》提到蓟城,同时也提到蓟丘的名字。北魏时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曾经到过蓟城,在所著《水经注》中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这就是说,蓟城西北部有一个高丘,蓟城因为此丘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白云观西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高大的土丘,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考证这就是文献中蓟丘的遗址。可惜这座土丘在1974年因为建设兴工被铲掉了。1957年在广安门外以南700米处辽、金宫殿基址下面的土层里,曾发掘出了有饕餮纹的半瓦当,专家考定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构件。

后记

本书所选用的北京历史照片,主要来自[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汤用彬等编著《旧都文物略》、张先得等编著《明清北京城垣和城门》。尤其张先得先生允我使用他的若干作品,为本书增色不少。其他有些图片采自明、清古籍及近入著述,都在文中一一注明出处。在此,谨向这些照片、图片的作者、收集者表示深切的谢意。有些图片、照片没有注明出处,皆为本人自作、自拍、仿制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史(插图本)/图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仁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52515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