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海德堡讲稿)(精)/张清华作品系列
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海德堡讲稿》为北师大教授张清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讲学期间的讲稿,课题名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本书系统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历史观念与叙事的变革,从“革命历史叙事”到“启蒙历史叙事”,再到“新历史主义叙事”的这一变化过程。作者对历史叙事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意识的演变,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研究,作者还对典范作家作品逐一细读分析。作者张清华是莫言、余华、苏童等当代作家的长期研究者,对他们的创作风格有极为深入的认识,其研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目录
I
第一章 中国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传统
第二章 当代红色叙事中的历史观
第三章 启蒙历史叙事的重现与转型
第四章 新历史主义叙事的现象与特征
II
第五章 余华的历史叙事
第六章 苏童小说中的新历史主义意识
第七章 格非小说中的新历史主义意识
第八章 莫言的新历史主义叙事
第九章 作为新历史主义叙事的《长恨歌》

第十章 由语言通向历史:王朔的意义
第十一章 当代小说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第十二章 民间理念在当代的流变及其形态
第十三章 历史的回声:关于张炜的《家族》
第十四章 《乡村温柔》中的乡村历史叙事
后记
又版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一 关于题目
苏姗妮·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
Schwiedrzik)教授和安德丽娅·雷曼施乃特(Andrea
M. Riemenschnitter)研究员为我出的课程题目,叫
作“新历史主义文学在中国”,我想这种理解角度可能
是比较“西方化”了一些。它的含义应该是——当代中
国具有某种“新历史主义”倾向的文学,或者更委婉一
点,可以理解为“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历史叙事,及新历
史主义意识”。我非常喜欢这样一个题目,不仅因为它
包含了丰富的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内容,更因为中国是一
个历史理念特别发达的国度,文学中的历史因素特别强
大,而且当代文学中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要素。了
解这一题目,不但有助于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学特征,而
且还有助于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诗学和美学,更有
助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中能够与“新历史主义”发生关系的
,大约有这样两类:一是比较明显地瓦解和拆除“旧历
史主义”(指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叙事)的文学
;二是吸收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和解构
主义等方法与观念的历史叙事的文学。前者是因为对旧
式历史叙事的拆解,而不自觉地变成了一种“新历史主
义”的解构实践,因为实际上在中国,更“旧”的传统
的历史叙事观念中,反而蕴含了更多与当代西方的新历
史主义相沟通的东西,这是一种“暗合”;后者更容易
理解些,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这些东西从80年代就开始
陆续进入中国并产生影响了,像诗歌中的“非非主义”
就是一个例证。非非主义在1986年前后,就已经是非常
成熟和典范的结构主义文学实践,但那时在中国的学界
,结构主义还是让人感到很陌生的“知识”。像非非主
义一样,当代中国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实践,很可能就在
学界还不知其为何物的情况下,提前在中国当代的文学
叙事中“自动”生成了。这也并非令人不可思议。
这一题目所指涉的文学现象主要有:寻根小说、寻
根诗歌——这是新历史主义意识萌发的源头,我把产生
这些文学现象的时期,即80年代中期,叫作“启蒙历史
主义阶段”;新潮小说、先锋小说、第三代诗歌中有关
历史叙事的部分——这是新历史主义写作的核心部分,
产生和持续发生的时间是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
我称之为“新历史主义时期”;再者是先锋小说的末流
——这种说法比较牵强,因为原来觉得它已经是“末流
”了,可还是有新的优秀作品出现,只是不那么集中而
已,这或许可以看作一个“新历史主义的衰变期或余绪
期”。另外,在一些并未“划归”到先锋文学范围之内
的作家作品中,也隐含了某些解构原有的陈旧历史叙事
的因素,也接近于一种历史叙述中的解构主义。上述它
们共同汇成了当代中国的一股“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 \t我个人在《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
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
。]。
二 相关概念
新历史主义来源于结构/后结构主义对历史研究的
启示,这已属常识,它本身是一种“文本理论”,但正
像萨特曾强调“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样,结构
主义的历史主义对历史“文本”的怀疑、对历史主体的
追问、对“边缘化”“个人性”“民间化”“反宏大叙
事”的历史叙述的追求,也同样是一种新的人文思想的
闪耀——形象一点说,它是在历史领域的一种真正的“
人本主义”和“民主化思想”的体现。我正是基于这样
一个意义上确立我们这一学术课题的。
在任何一个时代,对历史的重新叙述,都是对现实
的一种重新命名和改造的努力,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
史都是当代史”的真正用意,应该是在这里。虽然不能
肯定在当代中国,新历史主义的思想和意识一定是首先
出现在文学叙事中的,但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在历史学
和社会学领域,而是在文学的叙事中,首先出现了“新
历史主义”的叙事实践。或者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叙述
最先承担了“变革历史意识”的重任,体现出强烈的人
文主义与启蒙主义的思想倾向。
我试图从根部来解释中国当代文学中所体现出的新
的历史意识。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叙事发生了几度大
的转折,这些转折都敏感地反映在文学的叙事中。这当
然不奇怪,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着“文史一
家”,文与史互为评价的参照尺度(用“史诗”来评价
文学叙事;用“诗史”来评价历史叙事)的传统,所以
历史意识的变革往往最先,也最彻底地体现在文学的历
史叙述中。中国人本来就有特别敏感和强烈的历史意识
——比如在汉语词汇中“历史”即有许多不同的叙述结
构与风格:“官史”“正史”“稗史”“野史”“外史
”“史话”“演义”……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又有专门
的“讲史小说”;再加上20世纪的“革命”所带来的历
史新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小说、列宁
对托尔斯泰的小说的称赞,都体现着“历史”作为一种
评价要素的重要性,俄苏文学中的“史诗结构”也对中
国现代小说的构思模式产生深刻影响;再者就是由革命
带来的理想主义、民粹主义与
导语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海德堡讲稿》为张清华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叙事的讲稿,主题聚焦,较系统地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历史观念与历史叙事的溯源与演变发展,并结合格非、莫言、余华等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了剖析,形成了作者对当代文学历史叙事的系统观察与纵深思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海德堡讲稿)(精)/张清华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清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68466
开本 32开
页数 41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24-06-01
首版时间 2024-06-01
印刷时间 202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52
CIP核字 2024062826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