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六朝那些事儿(大分裂时代的英雄与美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描摹英雄的张扬与放纵 感慨人性的深厚与杂陈,《六朝那些事儿》调侃大分裂时代的英雄与美人,一本关注魏晋六朝时期历史的新书!

魏晋六朝是个血肉横飞的时代,也是个浪漫透顶的时代;是个无处脱逃的时代,也是狼奔豕突的时代。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拎出几条红线,从清谈当国、帝国瓶颈、后宫法则、五胡逐鹿、门阀政治到将相沉浮,用数十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串起历史,既讲清楚“六朝何以如此”的历史原由,又将这种历史必然性融进一个个偶然而感性的人生故事之中。

  治史者可知微见著,而非专业者亦可以从中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沉浮,痛苦与无奈,以及苦中作乐的逍遥。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像魏晋六朝那样,展示出如此多姿多彩的历史意味和人生内涵。那是个血肉横飞的时代,也是个浪漫透顶的时代;是个无处脱逃的时代,也是狼奔豕突的时代。因为旧秩序已经碎落一地,人心散了,我们才看到了人性无限的可能性,看到了没有道德边界的张扬和放纵,看到了国人肉体及灵魂上的突围。举凡穷途之哭、闻鸡起舞、胡笳退兵、投鞭断流、抛果盈车、扪虱而谈、羊车巡宫、东山再起、梓泽丘墟,华亭鹤唳之类,其内涵的丰富性,至今令人感慨欷歔。

时代如此丰富,人性如此多彩。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拎出几条红线,从清谈当国、帝国瓶颈、后宫法则、五胡逐鹿、门阀政治到将相沉浮,用数十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串起历史,既讲清楚“六朝何以如此”的历史原由,又将这种历史必然性融进一个个偶然而感性的人生故事之中。治史者可知微见著,而非专业者亦可以从中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沉浮,痛苦与无奈,以及苦中作乐的逍遥。

目录

引言:无可作为的时代及其行为艺术

扪扪虱,谈谈玄

——王衍和那个时代的清谈家们

错误的时代,错误的人

——武帝的硬伤和软肋

“恐龙”也疯狂

——打开后宫的一扇门

算了吧,还是算了吧

——文人的出路,以陆机为例

拉出来遛遛的马,以及骡子

——刘渊和那些匆匆的过客

历史老人的玩笑开大了

——苻坚大帝和他的一声叹息

贵族最后的挽歌

——旧时王谢和江左的“一地鸡毛”

以“禅让”的名义

——从王敦、刘裕到陈霸先

结语:雅片,还是鸦片

试读章节

扪扪虱,谈谈玄

——王衍和那个时代的清谈家们

要“风度”,不要温度

晋武帝司马炎刚登基的时候,想抽签卜一卦,看看大晋江山究竟能传几代。可惜手太臭,也可能天意如此,只抽得了个“一”。武帝脸色铁青,群臣们也大惊失色,低着头嗫嚅半天,不知说什么好。

这时候中书郎裴楷灵机一动:“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原来“一”也不算坏事啊,武帝这才转悲为喜,借坡下驴。群臣们也才擦擦脑门儿上的汗,松了口气。

裴楷所说的“天得一以清”之类,出自前朝(曹魏)玄学大师王弼注解《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话。还是玄言妙语管用,关键时候救了大驾。要不然,司马炎这口气再也咽不下去了。

这则趣闻其实就是晋朝历史的象征:从一开始就和“玄”摽上了,其结局,也如卦签所示,有点儿“玄”。

两晋时代的“玄风”炽烈到什么程度,可以一例来说明。据《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

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 这一幕当发生在东晋成帝朝(325—342年)太尉、国舅庾亮出镇江豫荆三州之时。此时中国山河破碎,匈奴胡羯在中原一带激战正酣,偏安江左的东晋朝也不太平,王敦苏峻祖约三支主力部队相继发难,挥师内向,局面刚刚平定,东晋朝的坛坛罐罐碎了一地,一片狼藉。庾亮灰头土脸,出镇外地避风头去了。其长史(军师兼秘书长)殷浩回到朝廷办事,王导王丞相当然重视得很,邀集了一帮当朝名流座谈。

这几位爷都是什么人物?王导王丞相不必说了,司马睿刚登帝座时邀其共坐龙床的那位爷;殷浩时为太尉庚亮长史,少有重名,后仕至扬州刺史、中军将军,在王导庾亮之后接过权杖,成为朝廷所倚重的头面人物;而桓温桓大将军,则为东晋少有的雄才;镇西将军谢尚(字仁祖)是东晋谢氏的立基人物;王濛王述名声虽然差一点儿,也是太原王家世族子弟,父祖都大名赫赫,后来都要左右朝政,此时为王导所辟,为丞相府秘书(掾)。

了解东晋历史的都知道,相继执掌东晋政柄的实际上就是王、庾、桓、谢四家。这几位能聚在一起的,怎么看也相当于政治局常委会议。即使不谈恢复中原,也总得谈点振衰起弊、肃宁江左什么的吧?

“来来来,先别忙,机会如此难得,咱们来析析玄理。”王丞相手拂麈尾,先给会议定调儿。

于是你来我往,清言玄语达于三更。末了,王导王丞相评价说:“正始”那时候也不过如此嘛!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年号(240-49年),当时出了何晏、王弼、夏侯玄等几位玄学大师,名噪一时,让后世艳羡得不得了。最有意思的是桓温桓大将军,第二天还在回味,看不上两王家兄弟鄙陋粗俗,词不达意,说了句粗话,就像今天骂人“你真农民”!

后世人总是难以理喻两晋人的心肝究竟怎么了。在那样一个时代,哀鸿遍野,火烧眉毛,依然能手摇羽扇,安坐如桩。其实,如果深入其中就会发现,晋人一直就是这么过来过去的。

据《世说新语》“简傲”篇载:  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

又载:

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桓车骑即车骑将军桓冲,桓温的老弟,在桓温死后接管老哥的军队。王子猷即王徽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兄弟。

王徽之是《世说新语》中的知名人物。有一故事讲其曾居会稽山阴(今绍兴境内),睡到半夜,推窗一望,白雪茫茫,月色清朗,于是披衣起床,温一壶小酒,一边酌着一边摇头晃脑地咏诵左思的《招隐诗》:“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茜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读着读着,忽然想起了当时隐居在会稽郡剡县(今绍兴市嵊州)的老友戴逵(字安道),于是趁着夜月、划着小船去寻访。划了一夜,天亮时才到。可划到门口又折回去了。有人不解:你这不是瞎折腾吗?王子猷回答:“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有什么关系呢?”

王家少爷就这么神道。

而桓冲是职业军人,比较务实,做派自然与王家子弟不同。问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俗事儿”。两人的对话堪称“秀才遇到兵”的经典。

王徽之书读得多,回答桓冲的话皆引经据典。“不问马”和“未知生,焉知死”都是《论语》中如假包换的原版原话。可问题是你一管马的“弼马温”,不问马有几匹。不知马之死活,连自己是干什么的都稀里糊涂,估计把桓冲给气晕了。桓冲按压住心头火气,说你既然在其位,总得干点正事吧?王徽之用手版戳着脸颊,作不思人间烟火状,不紧不慢地来了一句:西山空气不错。

桓冲一听,当场吐血。摊上了这位爷做下手,头撞南墙死了算了!

谢安谢太傅的名头儿更大,职位更高,摆酷的架势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秦帝国苻坚天王近百万大军列阵开过来,“投鞭断流”,黑云压城城欲摧。谢安这厢呢,躲到山里和客人下围棋,谈笑 自若。并不是谢安手握诸葛孔明之计,成竹在胸,要的就是这个 “山崩不为之变色”的派头。在胜利消息传来后,谢安还是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小儿辈遂破贼”,好像没那回事儿一样。只是在进入内屋时,因脚步太慌乱,踩断了木屐的后跟。

历史真让人捉摸不透。要不是真有其事儿,谁都想象不出历史上著名战例“淝水之战”竟然这么不可思议。这个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一仗,硬被一句“你往后挪一挪,咱俩腾开了地儿决一死战”的话所彻底扭转。谢太傅鸿运当头,喝凉水都能饱肚子,那种“谈笑静胡沙”的淡定神态,也让后世诗仙李白的景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上面说的都是大人物,小人物呢?

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载:

孙齐由、齐庄二人,小时诣庾公。公问齐由何字,答曰:“字齐由。”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齐庄何字,答曰:“字齐庄。”公曰:“欲何齐?”曰:“齐庄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对曰:“圣人生知,故难企慕。”庾公大喜小儿对。

庾公即上文所提庾亮庾太尉,而孙齐由、孙齐庄为庾亮帐下参军孙盛的儿子,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要“齐”的人物,庄周大家都知道;而许由则是尧帝想把皇帝宝座让给他、吓得逃到深山野涧里洗耳朵的那位爷,他觉得尧帝所说禅位于他的话,简直就是向他耳朵里灌粪。“齐由”、“齐庄”这名字就像国人解放前多取名富贵有财、“文革”时多取名卫红卫东、现在则娜娜露露一样,表明当时人的追求、风尚、旨趣所在。

于腐朽中觅见神奇,于溃烂处看到桃花,于血腥中尝到甘甜。魏晋时人似乎生来就有这个风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风度是从何时何处何人发轫的,目前看仅有蛛丝马迹;等到大家关注这类标高立异的行为时,这种“风度”已经像今天的时髦青年把头发染得枯黄一样,蔚然成风矣。

此前,谈玄之风已露端倪。建安(汉献帝刘协年号)时曹丕曾做了篇《与朝歌令吴质书》: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博弈,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成以为然。

曹丕为开魏之君,乱世奸雄曹操立其为嗣,看中的是其文韬武略胜于其弟曹植一筹。可这曹丕,念念不忘的,还是昔日“高谈娱心,哀筝顺耳”的“南皮之游”。

而曹植,虽以文章名世,却不太把做文章当成多了不起的事儿。这山望着那山高,老婆总是别人的好么!曹植一开始也是想带兵打仗、建功立业的,于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呈上《求自试表》一疏。文称:

窃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可是魏明帝曹叡不听这一套,反而于次年徙封其于东阿(今山东东阿)。曹植屡遭压抑,文人骨子里的那股逍遥避世的水,就咕咕嘟嘟地冒了出来。

其《释愁文》也是传世名篇,文借“玄灵先生”之口表达了其自我解脱之方:

方今大道既隐,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缨弹冠,谘趣荣贵。坐不安席,食不终味。遑遑汲汲,或憔或悴。所鬻者名,所拘者利。良由华薄,凋损正气。吾将赠子以无为之药,给子以淡着反着都能说些道道儿,而《庄子》提供的神游天地、物我归一的境界,以及洒脱富丽的辞藻,着实让当时才俊找到了“众妙之门”。于是立即像绿头苍蝇看到了粪堆一样,扑了上去。即便对于儒家经典的“五经”,当时人也是束阁《诗》、《书》、《礼》、《春秋》,而专重《易》。当时不少大才,都像上面所提到的孙齐庄孙齐由那么认为的:孔圣人是几千年出一个,是一般人做不来的,而老庄倒可一试。

到了正始时代,谈玄论道、说易解卦已经蔚为大观。以尚书令何晏为首,尚书郎王弼、征西将军夏侯玄等,个个都是行家里手。即使现在读老读庄,有时还得翻拣一下他们的注解。由正始名士打头,竹林名士继之,中朝名士接过衣钵,过江名士薪火相传,’西晋以及江左五朝再也没有和玄风脱开干系。越到后来,越是跟风者无数。至于其说道儿,随着佛教的传人,连释理也夹杂进来。

谈玄说道也成了两晋名流比拼风流、较量才智、PK高妙的最佳所在。不像现在的女明星,比比包包、衣裳首饰或者老公多大款什么的就可以了。

《世说新语》记载了不少这样的PK(Player Kill,对打,单挑)场面。仅拣几例如下: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按:平叔为何晏字,辅嗣为王弼字。两人都是玄学大家,还算互相服气。就像爱因斯坦说:这个人智商140,可以跟他谈谈相对论了。但下九流就不一样了,拼得你死我活。

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 镇西将军谢尚年轻时听说殷浩清言玄语十分了得,就去造访,一听,果然惊心动魄,竟听得汗流浃背,彻底服了,而殷浩还不依不饶,让人拿块面巾给谢郎擦汗。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牛鼻,人当穿卿颊!”

孙安国即孙齐由老爹孙盛,和殷浩同在庾亮手下听差。孙安国也有两下子,不大服殷浩的气,两位唇刀舌剑,谈得天昏地暗,还没有比出长短。饭都凉了,热了四次,结果论着论着,竟打起来了,这场面跟现在台湾省“议会”开会时有一拼。

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按:许、谢、王指许询、谢安、王濛),谢顾诸人曰:“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座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座莫不厌心。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

按:支道林姓支名遁,道林为其字。支道林也是一个神道的人,《世说新语》录有其趣闻数则。曾养马数匹,可养不好,病怏怏的不成样子,别人嘲笑,支道林自称“贫道重其神骏”。又好鹤,怕飞了,把鹤的翅膀毛都给剪掉了,结果鹤低头顾翅,一副非常懊丧的样子。支道林也很没趣儿,养到其羽翼长成时,放飞算了。

支道林兼通释道,以释人道,常有高论,胜人一筹。其解《庄于》有一绝。此前向秀(字子期,嵇康打铁时在旁边拉风箱的那位)、郭璞(字子玄,预测大师,给两晋很多名人算过命,皆如所言)解《庄子?逍遥游》义说:“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鷃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侍,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P1-10

序言

引言:无可作为的时代及其行为艺术

王仲宣好驴呜,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这位王仲宣不是别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有《七哀诗》和《登楼赋》传世。王粲少有重名,十七岁时到西京长安拜访左中郎将、文学家蔡邕(即蔡文姬老爹),蔡邕“倒屣迎之”。古人席地而坐,有客来,方起座穿鞋迎接,王粲虽然年纪轻轻,名声却大,蔡邕不敢怠慢,急忙起身迎客,连鞋子都穿倒了,可见多么看重。

王粲在长安呆了一段时间,觉得太嘈杂了,遂南下荆州,投靠亲戚、荆州牧刘表去了。刘表本一庸才,老眼昏花,一看王粲相貌丑陋,不大待见。王粲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等刘表死后,王粲用一张嘴,硬是说服了刘表的儿子刘琮,把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曹操。曹操长得也是沟壑纵横,十分中国,一看王粲那模样,“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遂惺惺相惜。赐王粲爵关内侯,后迁军谋祭酒(参谋主任)、侍中。建安二十年(215年),王粲随大军伐吴,可惜在征途中病卒。曹操世子曹丕亲自来参加葬礼。

如果按现在的规矩,这么个人物死了,储君曹丕肯定要盖棺定论地颂扬几句“军事家、艺术家”之类的,可曹丕不,就在葬礼上颁布一道口谕:各位公卿,仲宣生前喜欢驴鸣,咱们学一学驴叫,给他送行吧。于是曹丕带头,王公大臣们一个个尖起嗓子,一阵干嚎,此起彼伏,煞是壮观。

无独有偶,《世说新语》“伤逝”篇又载: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呜,今我为卿作。”体似声真,宾客皆笑。孙举头日:“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孙子荆即两晋名士孙楚。孙楚才大气粗,谁都瞧不上眼儿,因此官也做不大。四十好几了,才“始参镇东军事”,做了镇东将军石苞的幕僚。石苞后来官至西晋“三公”高位,有一儿子石崇名头更大,为西晋首富。可孙楚连石苞也看不上,初次见面的时候,只打个长揖,随随便便地冒出一句:“天子叫我来参你的军事。”对长官如此,气得石苞眼冒金星!

但不知怎的,孙楚偏偏和同为官宦子弟的老乡王武子关系好。王武子即太原王家子弟王济,晋武帝司马炎的驸马,“用人乳饮豚”、“买地作埒,编钱币地竟埒,时人号为‘金沟”’的那位爷。孙楚年轻时想隐居,对王济说:“当欲枕石漱流”,这词儿很“拽”,可孙楚太急于表白了,一脱口却成了“漱石枕流”。王济笑得肚子痛:“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楚果然才大,遂脑筋急转弯儿,将错就错:“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厉其齿。”大家现在上庐山白鹿洞书院,旁边有“漱石枕流”石刻,用的就是这个典。

当年司马昭谋将伐吴,想不战而屈吴之兵,下给东吴末帝孙皓的劝降书就是孙楚给捉刀的,文辞飞扬跋扈,排山倒海,兹录一段,从中可见孙楚其才:

方今百僚济济,俊父盈朝,武臣猛将,折冲万里,国富兵强,六军精练,思复翰飞,饮马南海。自顷国家整修器械,兴造舟楫,简习水战,楼船万艘,千里相望,刳木已来,舟车之用未有如今之殷盛者也。骁勇百万,蓄力待时。役不再举,今日之师也。然主相眷眷未便电发者,犹以为爱人治国,道家所尚,崇城遂卑,文王退舍,故先开大信,喻以存亡,殷勤之指,往使所究也。若能审势安危,自求多福,蹶然改容,祗承往锡,追慕南越,婴齐入侍,北面称臣,伏听告策,则世祚江表,永为魏藩,丰功显报,隆于今日矣。若犹侮慢,未顺王命,然后谋力云合,指麾从风,雍梁二州,顺流而东,青徐战士,列江而西,荆扬兖豫,争驱八冲,征东甲卒,武步秣陵,尔乃王舆整驾,六戎徐征,羽校烛日,旌旗星流,龙游曜路,歌吹盈耳,士卒奔迈,其会如林,烟尘俱起,震天骇地,渴赏之士,锋镝争先,忽然一旦,身首横分,宗祀沦覆,取戒万世,引领南望,良助寒心!夫疗膏肓之疾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之虑者,亦告逆耳之言。如其犹豫,迷而不反,恐俞附(注:黄帝时良医)见其已死,扁鹊知其无功矣。勉思良图,惟所去就。

可惜使臣胆小,怕吓着人家,硬是没敢递给孙皓。

孙楚和王粲王仲宣一样,有一绝活儿,以善驴鸣闻名天下。扬头二叫,把王济王武子叫得花枝乱颤、心悸神摇。知音先走了,孙楚伏尸恸哭,就在王济尸体旁做最后的“告别鸣”,而且“体似声真”:形体动作像驴,声音更像驴叫。这么个严肃的场合,连吊客们都哄堂大笑。可孙楚一脸庄严,骂他们:真是老天不开眼啊,竟然让你们这些蠢货活着,而让王武子死了!

魏晋时人就是这么酷,从皇帝到平头百姓,有时真是没点儿正经。现在的小青年哼个摇滚、跳个街舞什么的,以为很酷,其实跟魏晋人比起来,那真叫小儿科。

不信你去翻翻《世说新语》,那简直就是一幕幕的“语言艺术”、“行为艺术”,怪诞、奇特、不可理喻、令人发噱,转而又振聋发聩。实际上,我们今天称为“艺术”的行为艺术,没有一个能像魏晋时人那样,真真是骨子里的艺术。

钟会算个人物吧?魏太傅、大书法家钟繇之子,《三国演义》里最后收降蜀汉的那位爷,征西大将军。钟会少负英才,小时候和哥哥钟毓去见曹丕,钟毓脸上“汗出如浆”,而钟会自若,文帝问:你怎么不出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可见机智。后以“精练有才辩”见宠于司马昭,听说竹林名士嵇康不是凡人,便去造访。去时嵇康正在家门口柳树下打铁,没拿正眼看他。钟会没趣儿,正要悻悻离去,嵇康一边叮儿哐当打铁,一边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不是凡鸟儿,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如此机锋,真是酷毙了!

有人说这是在平常岁月,装装酷算不得什么。那么,你再看看关键时刻。

钟会不受待见,回去就在司马昭耳边参了一本,说嵇康这家伙“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意思是说嵇康搞自由化,没有把思想统一到孔孟主义上来。司马昭一听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找个借口将嵇康载于东市问斩。《世说新语》载当时隋形: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被砍头的时候,神色依然,要了副琴,弹了曲《广陵散》,然后引颈就戮,只遗憾此曲从此失传矣。

西晋文学家刘琨,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不像刘备只是个冒牌货,“何为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这句大家很熟悉的诗,即出自其手。刘琨年轻时也是轻佻无操之徒,吟诗唱和,花天酒地。但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胡羯乱起之后,刘琨出刺并州(今山西),攘袂奋力,左冲右突,硬是在胡乱最炽的并州辟出一块“飞地”。

当时,并州首府晋阳(今太原)已经陷于匈奴胡羯的八面埋伏之中。晋阳城常常被刘聪石勒部队重重包围,城门就是战场。城中兵寡人稀,孤守无援。刘琨也是窘迫无计,于是一袭白衣,乘着夜月,登上城楼“清啸”。

所谓“啸”,鲁迅先生认为是吹口哨;我认为是用胸腔发出阵阵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婉转的咏叹,和“三大男高音”的卡雷拉斯的那种差不多,“清”即无伴奏,与我们现在所说“清唱”的“清”同义。

“啸”在魏晋风度里跟“驴鸣”一样,也是名士们的拿手活儿。阮籍就很善“啸”,声闻数百步之外,有一回听樵夫讲苏门山(位于新乡市百泉,系太行山支脉,山顶有啸台,为当时隐士孙登隐居长啸处)出了位“真人”,阮籍就去寻访,可这位“真人”不理阮籍的茬儿,阮籍于是“长啸”。啸完离去,走到半路上,“闻上噌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回头一看,原来是“孙真人”在长啸。

也奇怪了,在那样一个杀红了眼、人性恶大释放的年代,刘琨的这一阵清啸竞有如此大的力量:“贼闻之,皆凄然长叹。”刘琨趁热打铁,又在夜阑人静时,乘着清风明月,携一管胡笳登楼吹奏,呜呜咽咽,悲哀怨恨之声,沁人肺腑,“贼又流涕欺欷,有怀土之切”。拂晓时分,再继续吹,“贼并弃围而走”。

“胡笳退兵”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这样的场景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对那个时代经常产生错觉。

实际上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从汉末董卓进京、天下大乱开始,中间经西晋二十多年的短暂统一,便再次天下大乱,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天下重归一统,历时三百八十余载。

其间,最少二国并立,最多十一国并立,那些霸有巴掌大地方的土皇帝还不算。国与国之间,征战讨伐,攻城陷垒,坑卒杀降,血流成河;而一国之内,钩心斗角,谄讦谋争,帝柄夕移,血光满庭。经此离乱,神州板荡,中原支离,烟柳繁华,终成丘墟。遑论田妇村夫、引车卖浆者流,便是皇亲帝胄、金柯玉叶,亦辗转流离,埋骨粪土。

东汉经董卓之乱后,曹操有诗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西晋“八王之乱”时,刘琨刺并州,描述路上所见:“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鲁迅先生讲中国人“做不稳奴隶的时代”,大概以此时为甚。

明人顾炎武论史时说:中国历史上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别,所谓亡国,为易姓改号,皇帝轮流做;而至于大道不行,风俗沦丧,骨肉相食,形同禽畜,则为亡天下。(《日知录》)较之魏晋六朝乱世,实为天下之亡也。

世道如此,我们很难想象当时人竟然活得如此高标立异。

实际上,不仅其中的个体行为超乎我们今天所能正常理解的范围,就是两晋南北朝本身,也可算作中国历史的“红杏出墙”期。我们无法把它纳入正常的朝代更迭范畴。比之于家庭,给人的感觉是《婚姻法》已经消失,只要你愿意,或者你有强劲的实力,似乎和谁都能来上一腿。这不仅仅是指男女关系。关于权力,关于金钱,关于道义,关于人性,莫不如是。

如果将中国历史比喻成一条波浪翻滚的长河,两晋南北朝那一段恰如洪流决堤,汹涌澎湃,狼奔豕突,冲毁了原有的秩序和一切。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知道它究竟奔向哪里,收口何方。有如迷途羔羊,不知所来所去,不知所始所终。即便其中一些思虑较深者,也深感单薄和无力,传统既不可收拾,又拿不出能收拢人心的主义和思想。而那些身体力行的无数弄潮儿,想挺立潮头,但往往扑腾几下,又迅即被滚滚洪流淹没。势单力孤者如黔首百姓,则更只能随波逐流,苟且偷生。

所以,我们在那个时代,也只有在那个时代,才看到了那么多让我们至今也百思而不得其解的行为。

以靳准为例。靳准为匈奴所建汉赵(前赵)政权第三任皇帝刘聪朝国丈。靳准任中护军(中央警备部队司令)时,刘聪到他家转悠,看见其两个女儿靳月光、靳月华皆貌美如花,便立地摁倒,铺床开苞。滋味果然不错,不久立靳月光为皇后,月华为贵嫔。有这两个女儿一左一右狂吹枕边风,靳准也由此参预军国要务。不久,靳准设计杀掉皇太弟(皇位继承人)刘义,深得刘聪儿子刘粲信任。待刘粲继位后,靳准的又一个小女儿被刘粲立为皇后。这样,一家二后一嫔,贵宠无比,位极人臣。

这些行为,都还在我们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可不久,靳准的怪诞就显露出来了。  靳准让女儿在刘粲耳边吹风,说您得位不正,谁谁谁想把你拉下马咔嚓了,刘粲一听,一天之内把刘姓皇族的亲王们杀了个干干净净。然后,靳准亲率精兵,全副武装,冲入宫内,把刘粲抓过来,痛骂半天,一刀砍头。杀掉刘粲后,靳准下令:“刘氏男女,无少长皆斩东市。”凡是在首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的匈奴刘姓宗亲,全族被杀,一个不漏。同时,靳准又下令刨开前任帝刘渊、刘聪的陵墓,把刘聪的尸体扶跪于地,再砍下这位死皇帝的脑袋,并命人一把火把刘氏宗庙烧个干净。

独揽朝权,备受尊荣,还不满足,还要干掉自己的女婿,让女儿守活寡,这样做,只能理解为靳准想自己干皇帝了。可让人百思难解的是,靳准把刘聪从西晋朝缴获的传国玉玺捧出来,对汉人胡嵩说:“今以传国玉玺付汝,还人晋家。”胡嵩眼睛睁得老大,以为自己耳朵出了毛病,不敢接。靳准大怒,一剑把胡嵩捅死。然后派出使臣,对晋朝的司州(河南北部)刺史李矩说:“刘渊乃屠各小丑,因晋之乱,矫称天命,使二帝(怀帝、愍帝)幽没。我欲还二帝梓宫,请以上闻。”远在建康(南京)的东晋元帝司马睿接信后,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不知如何应答,错过成为正版皇帝的机会,到死也没摸着那柄传国玉玺。

靳准的头不久被老弟砍掉,死不足怪。问题是靳准如此深藏不露,潜伏几十年,他的目的何在?

我苦思冥想半天,硬是找不出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我怀疑他是上天派来的,专门为灭掉首开胡乱之源的匈奴刘氏家族的。只有这么想,才算有点儿理解。

其实,正因为没有秩序,没有法则,我们才看到了人性的无数可能性,看到了没有道德边界和人性底线的张扬和放纵,看到了国人个体以及群体的突围。无论英雄还是竖子,兀自任性使气,各运其念,各彰其彩,怪招迭出,奇巧用绝。举凡汉家英杰、匈奴豪强、鲜卑健儿、羯氐雄才、羌巴俊秀,纷纷弯弓走马,飞踏山河,逐鹿千里,传檄四方,攻坚伐谋,成王败寇。而末路小才,粉墨儒吏,亦择枝而栖,施才逞能,或啸傲山林,趁火打劫。而更多深感无力者或看破红尘者,亦放浪形骸,纵情山水,长啸当哭,或枯灯打坐,寻找内心的安宁。

所以,我们在那个时代既能看到投鞭断流,击楫中流,也能看到抛果盈车,玉体横陈;既能看到嵇康翻青白眼,王猛扪虱而谈,祖逖闻鸡起舞,刘琨胡笳退兵,也能看到武帝羊车巡宫,石虎舔血杀子,苻坚一声叹息,谢安携妓东山。

时代如此丰富,人性如此多彩,让我们对那个漫无边际的时代充满恐惧,也充满好奇。可是也因为史事太杂、人物太多了,非专业史家往往对这一段历史理不清头绪,错过了一幕幕连台好戏。

某不揣浅陋,选择两晋时期从帝王后妃、权臣宰相,再到将军文人等数个不同人物,既串起史实,又揣其胸臆,想其人生,意欲由此窥斑知豹,从不同侧面来感受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振作与挣扎、痛苦与无奈,以及苦中作乐的逍遥。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世事沧海桑田,人生如此无奈。我们和那个时代的人们一样,既要成为历史,也为历史所左右。但不管世事如何,人终究还是要“活着”,而且“痛并快乐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六朝那些事儿(大分裂时代的英雄与美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剑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84651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7.0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