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曾停歇的旅程
内容
编辑推荐

萧乾,是世界著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萧乾先生曾在欧洲待了七年,到达过美法两个占领区的战场,也曾随美军挺进莱茵。从波茨坦公告到纽伦堡审判,再到联合国成立大会,这些重大的历史场面,萧乾先生都亲身经历并报道过。《不曾停歇的旅程》一书不仅收录了萧乾先生在二战期间对欧洲战场的报道,也收录了萧乾先生在三四十年代、旅欧之前对国内民生民情的一些报道,内容丰富、文笔精妙,充分显示了萧乾先生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文字底蕴。

内容推荐

萧乾先生作为世界知名的记者,其在战争年代的报道,无论是欧美记行,还是国内游记,总是充满对人类与社会的关怀。他的一篇报道就是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一部动感的话剧,不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更让人产生冷静的思考。《不曾停歇的旅程》一书为我们收录的就是先生的这些新闻报道。

《不曾停歇的旅程》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上部 国外

 西欧(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

 瑞士之行/003

 由伦敦到法兰克福/014

 纽伦堡访狱/028

 仆仆风尘到慕尼黑/034

 阿尔卑斯雪岭/043

 从德奥沿意瑞边境到巴黎/054

 进军莱茵/064

 美洲(一九四五年春)

 美国印象/074

 英伦(一九三九年秋至一九四O年)

 剑桥书简/085

 矛盾交响曲/090

 血红的九月/095

上部 国外

 伦敦三日记/102

 银风筝下的伦敦/110

 一九四O年的圣诞/119

 南洋

 劫后的马来亚/124

 记坐船犯罪/143

 安南的启示/153

下部 国内

 海陲(一九四六年冬)

 冷眼看台湾/165

 琼岛不是太平岛/173

 岭南(一九三九年秋)

 林炎发入狱/177

 阻力变成主力/184

 滇缅(一九三九年春)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189

 湘黔(一九三八年春)

 灰烬/196

 三个检查员/199

 雁荡(一九三七年春)

 南海的春天/210

下部 国内

 浙东的春景/214

 雁荡的序幕/219

 永远滚流着/221

 灵峰道上/226

 银白色的狂巅/230

 那只纤细而刚硬的大手/236

 鲁面(一九三五年秋至一九三六年冬)

 鲁西流民图/241

 大明湖畔啼哭声/244

 宿羊山麓之哀鸿/247

 从兖州到济宁/253

 归绥(一九三四年夏)

 平绥道上/256

试读章节

十月八日 战犯开审

经过纳粹十多年暴政,今日占领下的德国不啻是一庞大法庭。亏了希特勒在各地都盖有强固的集中营,今日那些囚笼恰好用来关昨日的暴徒。但这法庭审案的性质,既非民事,又非刑事。从来没听说所谓“战争罪犯”,他们犯的罪既无国法可援,制定国际法的人似乎也忘了规定下适当的惩罚。

所以站在纯司法的立场,这些倒行逆施的恶徒实未犯罪,而明明白白他们犯的罪擢发难数。赦放既不能,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以野蛮对付野蛮,不审而杀。这办法联军当局大抵不赞成,因为既错过了大好政治宣传机会,又必受后来史家厚责。那么另外一条路只好开庭公审。如果走这条路,就得予罪犯以辩护律师。如果律师(即使是英美籍,心肠里反纳粹一般热切),想维持本身职业技长,则辩护必东牵西引,一面为纳粹党魁劣迹辩白,一面向司法讲价还价。这次英区比尔森暴行审判,拖延了五十多天,英国律师辩词中几乎成为对国社党的歌颂,以致英国律师公会发通知劝英籍律师莫受任纽伦堡纳粹大罪魁的辩护。

今晨在威城市政厅举行美区第一次的暴行审判。被告人是六男一女,都是海德马神经病院的职员:一个主任,一个大夫,两个男护士,一个女护士,一个注册员,一个管抬埋的,他们的罪名是冒神经病院之名,以注射毒水残杀苏、波人四千四百名。

九点钟我便同一行美、法、波籍记者及摄影员由绿林旅馆出发,到市政厅便看到一簇穿军服的人们向二楼正中礼堂走。礼堂台上已摆好了法官椅子六张,背后是一大幅美国旗,台下右边分三排,前排是被告律师(七人,四个穿长袍的德国律师,三个挂手枪穿军服的美国律师)。后面坐的是被告七人,凶里带惧,再后面是德籍记者。台左边前排坐的是正副审官,后边是联军记者席。中间紧靠议台是速记官两人,各捧一速记器伫候。外有翻译官两人。旁听席中,紧前排自然是今天的贵宾:英、美、法、苏占领军的高级长官,英国最高法院院长朱韦贵族及联合国战罪委员会主席莱特贵族(是联军到会人中,唯一穿便服的)。他们后面多是美军男女,红十字会,善后救济总署的服务员;再后面是纳粹爪牙下逋逃了的难民,但听众中,尤其在顶厢上,很有不少德国人。

我坐在联军记者席上,数着旁边将军胸上的奖章,欣赏着对面德籍律师圆而且亮的秃顶(但他们都扎得极漂亮的蝴蝶式白领花)。律师正与被告在耳语,摄影员挑选角度在拍照。人造光如闪电般一明一灭着,随着便是哗哗撕纸声。无线电广播员在试着收音,一边叫着“纽约”。美国丘八们嚼着口香糖,伸了脖颈巴望那富磁力的七名囚犯。全礼堂的人都不知是在真的法庭,还是在好莱坞,等导演人来发“拍照”的口令。只有对这六男一女,这是逼真的,因为也许今天,也许明天,生死簿里便填上他们各个的名字。

准九点半,主席法官领了六位法官入堂了(都是上校阶级)。就座后,主审官(腰挂手枪,魁梧健壮,宛如一足球队长)起立宣布开审,然后律师起立一旁介绍被告人。主审人与律师同时举右手宣誓。译官宣誓。审官问被告方面对审判人员有无质疑。最后台上法官站起,举右手宣誓:“在上帝面前,大公无私;审判结果,在公布时绝不泄露。”于是,这雄辩会就告开始。辩题是六男一女究否有罪,审官广征博引,要证明他们罪名昭然,律师要证明他们无罪。台上法官无表情的垂视着台下的激辩,偶尔插嘴维持一下秩序,新闻记者在纸簿上哗哗写着,摄影员逼近拍照着,戎装旁听员嚼着口香糖(我至少看见一个打了盹),唯有那六男一女睁大了眼,用手心捧着耳朵倾听着。

P22-23

序言

当一九三三,我还未正式加人一个报馆工作时,我便在一篇《我与文学》里写下自己的愿望:那愿望很简单,便是我的最终鹄的是写小说,但因为生活经验太浅,我需要在所有职业中选定一个接触人生最广泛的。我选中了新闻事业,而且,我特别看中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生涯。所以,当一九三五,我由两年来在杨今甫、沈从文二先生合编的《文艺附刊》(也可以说我的摇篮)上投稿而正式进入《大公报》的时候,我首先就对胡政之先生提出了我这个愿望。承他的厚爱,不到三个月我便把《文艺》预先编出来,被派到鲁西采访水灾去了。城是为大水围起,人们是成千成万地冻死饿死。我住的客栈里却有官老爷大叫条子,随着,又是猜拳又是清唱。第一次我明了人与人之间是横着怎样深的一条鸿沟。

走了那一遭,大约报馆认为那种文字我还可以写,于是又派我去苏北,也是看水灾。那时,政府忙于剿共,水是自由地泛滥着。各省,甚而各县,都只为了保护自身而筑堤。所以山东抱怨江苏故意把水堵在鲁境,江苏责备山东夜间武装破堤。我恍然发觉中国吃尽了中央集权的亏,但却没享到一分“通盘筹划”的好处。横跨全国的一条大河,怎能由地方来局部处理呢?

在岭东,我发现这个古国在种种现代花样(标语、口号、“委员会”“十年计划”)下,是蕴藏着怎样根深蒂固的腐朽卑污。到了滇缅路,我才明白出了国际观瞻所在的大城,中国人原还远不如牛马。在那道“现代长城”上,我看到几十万张难忘的尴尬的脸:白发的高龄老翁、瘦弱的儿童,都是“硬”征来的。“硬”是说:没有工钱,也不管食住。几百里外徒步走来,有的搭起席棚,有的露天而宿。一边筑路,一边行乞。至于医药设备,更不用提了。上峰只要限期完成,民命与官无干。然而整个抗战局面便是那么支持下来的。历史可说是最离奇不过的一个讽刺。

这些旅行使我明了中国还并不像雁荡那么高洁雄伟。我虽喜欢写山水,我的这枝秃笔却应留给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

欧洲那七年,我应有很多可写。起初,我估量多读一本书,多交一个朋友,多呼吸点洋空气,总比写作有益。第一,人生不宜近写,应当隔些时候,隔些距离写,才可以稍稍使图像凸了出来。第二,回去有的是时间写,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所以那时我发誓不看好莱坞的电影,而咬牙不错过一出好戏。果然,如今一辈子想躲开好莱坞都不可能了,而在中国这片文化沙漠想看看莎士比亚或古典歌剧,却是妄想!)然而一回国,生命又接上旧有的轮子旋转起来。而且旧轮子以外,又添上了一只新轮子——教书。我手边应写可写的,堆积得太多了。七年的冗长勾留,又赶上空前的大变乱,尤其英国那段,本身便是比这厚多了的一本书。我索性不去补写,而留到老年没有什么可卖时,来当自传、回忆一类文字去贩卖罢。这里收的,只是我的职业文字。

这样就说穿了。除《美国》和《莱茵》两篇是寒假一气赶出的外(《柏林》那篇本已动手,一场伤风,紧跟着学校开了课,只得留到四版时补入),其余都是选自我十二年来的旅行通讯,且都曾登在津、沪、港、渝的《大公报》上。(这里,我应感谢王芸生先生。十二年来,他对我的殷殷指导和深厚友情是始终如一的。即使在意见不一致的问题上,我们也还能民主地在伦敦道或霞飞路上激辩。)这些零碎文字,有些已经收过集子,不过大多已绝了版。“平绥之行”是摘自《小树叶》(商务版,一九三五)。“雁荡”是出自《落日》(良友,一九三六,已绝版)。“安南”是采自《见闻》(烽火社,桂林,一九三九,已绝版)。“三个检查员”是出自《灰烬》(文化生活社,一九三九,已绝版)。“西欧”中有四篇文字则出自《南德的暮秋》(文化生活社,一九四六)。有些集子印的时候,我自己却飘在远方。如不是朋友巴金、靳以兄替我剪下付排,现在也不会还找得到的。然而十几年来,他们给我的鼓励帮忙,却是更为可感的。

这些文字涉及的地方虽然不同,写作时期也不一样,但我有的只是一个企图,那就是褒善贬恶,为受蹂躏者呼喊,向黑暗进攻。这企图可毕直地与我另外一个野心相冲突,那就是怎样把新闻文章写得稍有点永久性,待事过境迁后,还值得一读。淘汰了又淘汰,我的字纸篓填得满满的,然而自己看看,这里的文字事实有之,“正义感”有之,缺少的却是点时间防腐剂。我希望在未来的十二年间,再多练习一下。

1947.2于上海江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曾停歇的旅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31955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3259322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