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中原教育崛起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刘肖主编的《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主要分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报告;“最具成长力教师”媒体记录;教育名家谈教师成长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品质等。

内容推荐

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迷茫、混沌到澄澈、练达的过程;成长是一种能力,一种潜心耕耘、自我更新的能力。

《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全面辑录了《教育时报》评选推出的31位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的成长案例。如何提高成长力?刘肖主编的《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从“成长力老师”的专业发展轨迹中,从教育名家有针对性的点评和建议中,从教育专业媒体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目录

序一

001 生命因你而动听

序二

003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报告

003 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

011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019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品质

“最具成长力教师”媒体记录

032 范通战:归真教育的实践者

037 李慧香:在乡土气息里成长

042 侯长缨:来,跟我踏上幸福之旅

047 武艳艳:十年的历练与坚守

051 卞洪建:“管理语文”的理念和行动

055 张存敬:没有失败,只有暂时不成功

060 顾宇燕:为语文课堂擎一盏诗意的灯

064 赵 渝:来自心灵深处的语文味

069 李保国:让学生陶醉于生物课堂

073 袁景立: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077 何丹龙:一位教师的成长DNA

082 刘本举:成长就是不断追寻存在的意义

086 韩素静: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文学心”

091 刘娟娟:快乐着语文的快乐

095 张占营:那年春天,教育人生再次起程

100 姜峰基:学科有边界,学习无边界

104 毛广文:成为社会悦纳的人

109 刘忠伟:生命在坚守中绽放

113 王艳梅:学习力是第一生产力

117 宋 君:我走过幸福的三个五年

121 库亚鸽:像南瓜一样默默成长

126 李进有:名校里的“牛师”

131 张 洁:做极具感召力的教师

135 孙晓娜:给未来成长的力量

139 胡 静:我要成为最佳的我

143 付以华:“童画”世界的追梦人

147 姚俊松:日臻成熟的理想主义者

151 赵新亚:美丽着数学的美丽

155 赵莉莉:给学生一间润泽的教室

160 张文娟:上有意思的政治课

165 赵 惠:你是这样的人

教育名家谈教师成长

175 肖川:教师应有积极的心态

178 刘铁芳:伟大的教育者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180 高万祥:做中国最好的教师

182 武凤霞:让生命在行走中绽放

184 刘良华:教师的三项修炼

186 魏 勇:用课堂教学回答钱学森之问

189 薛瑞萍:老师,请读起来

191 余映潮:我的发展观

194 陈大伟:教师成长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思想力

196 韩 军:把你的生命折叠51次

199 孟素琴: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

202 张文质:教师怎样走才会成功

后记

205 这一尊奖杯,颁给未来

试读章节

在热爱数学的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赵新亚老师的眼里,从教22年了,数学依然是美丽的,依然美丽着数学的美丽。对于与学生水乳交融的数学课堂,她说:“我要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这就站在了很高的高度来看教学了。同样的,政治课在大家的眼里枯燥、无趣,甚至有些孩子对它比较厌烦,可是,三门峡市第一高中张文娟老师却把课上得妙趣横生。她说:“我觉得,政治老师的心胸一定要开阔。”老师的心胸宽阔,才能带给学生宽阔的胸怀。对学生的热爱,对政治的热爱,对课堂的热爱,成就了前途无量的张文娟老师。

“最具成长力教师”的评选活动,抓住了诸多教育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

我们在座的老师,都在专业发展方面做得比较好,甚至是非常好。大家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但是,也有不少老师碰到了专业发展的瓶颈。

瓶颈,有外部的,内部的。我们说内部的,说怎样突破。我想分几部分内容来探讨。

一、专业发展需要读书

一位在大赛中获过奖的高中语文教师,竟然不知道“王荣生”是谁。还有一位在大赛中获过奖的初中语文教师,没有读过余映潮老师的书,包括那本著名的《阅读教学艺术五十讲》。

我接触过不少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老师,也看到过一些好课。能上好一节课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你会精心备课,你周围很多人会帮助你。特别是参加课堂教学大赛的时候,还有一个小团队为你服务。而要真正靠自己,上好每一节课,就不那么容易了。

要想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就要读书学习。读本学科代表人物的专著和本学科的重要期刊。

所有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人,无不下过苦功。

一天可以,一周,一年,几年,二十几年,正是因为下了这样的工夫,才有成就。

二、专业发展需要行动

顾泠沅大力提倡并大规模推进行动研究、课堂观察、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行为跟进、反思性实践和教学研修范式更新等。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行动”。

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行动”之一。上好课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立足之本。而研究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个上课水平不高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被称为真正的优秀教师。

怎样上好课?如果按时间先后划分,上课分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每一环节都有值得研究的内容。

先说上课之前,我们怎样备课?

自从有了教参,它就成了不少老师上课的重要依据,甚至成了唯一依据。看教参是必要的,但不能是唯一的。上课,要建立在独立研究教材,真正把教材读懂的基础之上。读懂教材,要有理论的、方法的指导。

河南省实验中学的陈云萍老师,曾经在省直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一次抽到的课是《汉家寨》。这节课上过之后,陈老师并不满足。她在学习了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关于文本解读的理论后,重新备课,写了第二次教案。在又一次学习了孙教授的文艺理论后,她又写了《三读(汉家寨)》。

大家都熟悉的余映潮老师,为了备《祝福》,参看了三十多篇有关的研究文章。

比较这两种备课方式。余老师是广撷众家之长,最后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设计。

陈云萍老师的备课,则呈现这样一个过程特点:发现问题一寻求理论支撑一运用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一基于新的认识产生新的教学设计一实践检验一发现新的问题。

学会反思的教师,才是开始成熟的教师。学会运用理论进行反思的教师,才可能是最有成长力的教师。教师的成熟与否,与他运用教师理论解决教育问题的自觉程度成正比。

三、专业发展需要超越经验

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核心。

很多优秀教师有热情,也有奉献精神。我们在很多经验交流会上听到过他们生动的例子。

但是这些例子很多是在经验层面上的。如果一直在经验的水平上徘徊,很难再上一个台阶。这恐怕是制约专业发展的一个很难通过的瓶颈。

教师要研究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

小学的识字教学。不少家长反映,老师布置的作业,一个字要写很多遍,写几十遍的都有。而有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一个生字写几遍效果最好呢?四遍。

拿各科老师都明白的阅读积累来说。不少推广阅读的人总是说,读书读得多,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提高。但是究竟读多少,有没有一个量的指导?阅读水平对学生的智力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没有可以称得上“科学”的证据?

再说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评一节课的时候,常常说到某某老师的课堂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班里同学情绪饱满,有很高的学习热情,等等。那么,我们看到的现象,我们作出的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韦钰同志有这样的实验结果:“腑科学研究发现,在大脑横切面上的海马区负责认知和情绪,这两点构成我们精神活动的两个主要部分。而情绪中包括的感觉、感情和表达对认知效果影响深远,因此学习过程必须考虑情绪的作用。”

四、要成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一所学校今年找一个先进,是张同志;三年后找一个先进,还是张同志;五年之后,十年之后,还是你一枝独秀,这就成问题了。如果一所学校只有你这么孤零零的一个最具成长力教师,那么,我感觉你比较危险了。

第一,像你这种干法的人,全校只有一个,更多的人都不跟你一样干,你不成了少数派了?这样你必然被孤立。

第二,你的很多理想,无法真正实现。比如,你想把学生培养成有爱心 的、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人,只靠你一个学科老师,能真正实现吗?

如果你能成为一个优秀团队中的一员,你就会跟大家一起前进,你的教育理想、育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孟素琴: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原省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河南省特级教师,获河南省人民教师奖章。P199-201

序言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之中再添上一本,不算什么重要的成就,况且这本《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记录的还是除了特定区域之外并不太为人知晓的一个非组织化的群体。他们虽然被命名为“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其实也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些“个人”,就在你身边,就在你的学校,甚至就是的好朋友。在获得这样一种命名之前,他们更多是被自己命名和学生命名的,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普遍缺少的就是特别张狂的教师,我是从正面、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个“张狂”的。不过话说回来,在各种宰制和重压之中,作为一个教师又如何有可能成为令讶异的因其张狂而仍得到普遍认可的“民间英雄”?我且把这样的期待转向对教师而言更恰切的另一格:他们真实、自然,诚恳而有耐心,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默默地改善与改变自己,他们像树一样,终究变得富有活力、引人注目,让人称道。  我常常想,就这个时代而言,“教师”实在算不上什么好职业——这里我选择的是常识性的社会评价。把教师工作与艰辛、困难、忙碌、琐碎、压力重重等各种令人望而却步的词汇并置,其实也是再恰当不过的。美国曾有一位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想找一个既能糊口又不影响自己作曲的工作,他选择了中学教师,结果终其一生就无法写出什么像样的曲子来,因为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耗费在学生身上,而这样的“耗费”大概是大多数教师的宿命,——“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你的命。”这里的“命”放大一点生说,也就是使命与天职。对好教师而言,这样的选择以及因其如此选择而获得的生命的归依感与涵泳生命之中的幸福体验,往往会强化了我们对自己的职业其实就是一种“命业”的认同。  刚才提到的美国教师的故事,来自一部有趣又感人至深的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里我要继续说几句教师这个职业。我说的仍是与我要评论的这本书具有重要的相关性,——教师这个职业,当然离不开一个人必要的才华与能力,但是对教师而言,更有意义的评价往往不在于他所谓的“才华”本身,而是他有的才华、坚守、付出等等所投注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必须不断对象化的“成全性”的工作,再高明的教师,指的不是他写了多少论文,获了什么奖,有什么样的荣誉——尽管这些也可能是一种标志——而是,他是怎样把自己的才华与热情不断地贯注于工作之中,无数的儿童又是如何因为这样的启迪、点醒与感召“生命因你而动听”,所谓的成全的真义恰恰在于这里。也可以说,教师成长的故事,也因此美妙地转化成了学生成长的故事,只有那些心地良善、不断用心于教育理解力与生命智慧的教师,才有无数感人肺腑的教育故事,他们的教育自传是以自己生命写就的,同时又可以在学生那里得到余音缭绕的回响。  我曾荣幸地参与了教育时报社主持的“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的评选工作,并有幸结识了其中不少入选的教师。我写下的这些文字,正是源我从他们身上受到的感动。我们所从事的都是早就被“固定化”甚至“格式化”小职业,也许根本就不能期待任何的“奇迹”,但仍可以从这一“小职业”中创造更大的格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是基础教育的特点,一个人耐心地尽到了本份,这样的本份恰恰就可能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而这些坚守底层、努力奋斗而又自得其乐、最终大概能自成一格的教师,何尝不就是一个个极启发意义的教育范本?  也许我还要说,用这样比较“民间”的评选方式去发现、肯定和呼应这些教师业已产生重要意义的劳动,并通过一本书——他们以自己的名字、生命的业绩、某种共同的价值观——集结在一起,也是令人欣慰的,我们不再惧怕孤单,我们仍是个体户、单干者,我们也已彼此相知,并走到了一起。

后记

当一家教育媒体试图去分析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去尽量客观、科学地划分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以及就这些阶段呈现的特点,去总结和归纳具有成长力的教师所具有的、相同的成长品质的时候,他们其实是正在做一种可谓之链接未来的工作。

链接未来,无论是基于教师群体成长态势与教育媒体平台及时有效跟进研究的链接,还是教师个体基于自身发展阶段的起承转合,或者是自身发展途径与品质的选择、添加甚而修复的一种链接,都是一个在情感上需要各界呵护、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们庆幸,在这样的链接历史与未来的过程中,在教师群体链接成长的困惑与喜悦的一个个瞬间,我们教育媒体在场。

教育媒体在参与中与教师群体一起感知成长的力量,同时充分展现教坛精英的成长品质,为的是期待更多的教师受到启发,从而在不断摸索链接自我成长的实践中行动起来,以高亢的声音告诉教育:成长,我们一线教师在场!链接人物与读者:彰显媒体责任

“成就新型教师”,这是《教育时报·课改导刊》写在报头上的一句话,是一种办报思想,是一种编辑指向,也是一种时刻印记在教育媒体人行动中的职业追求。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这简单的六个字,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诠释的。

成就新型教师,如何去成就,从教育媒体的角度,专业引领不可或缺。从理论层面去引领,及时有效地传播符合教育规律的各种经典及教育理论;从实践层面来引领,就需要集纳大量成功的教学实践案例、大批优秀的教师代表,让来自一线的鲜活的教育案例去唤醒依然在迷茫或者踟蹰的教育者,借鉴他人成功典范,构筑自身成长的体系。

“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评选活动,就是用实践案例彰显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品质,呼唤更多教师谋求专业成长的一个成功策划,如今已经得到成千上万教师的响应和认同。

2008年10月8日,“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大型公益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三届,第四届评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拉伸关注的视角,回望这项具有探索、创新意义的公益评选活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到的都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信息、群体发展的态势。千余名候选人在自我专业发展道路上表现出来的昂扬与向上令人瞩目。我们最大的感受是,所有的评选环节设计,所有为这些环节努力的参与者,都在无言地作出某种表达。现在想来,那也许就是我们在以见证者的姿态,来表达对这些成长者的尊敬。

在评选活动的通告中我们这样写道:“我们将不遗余力地通过多种途径,发现本土那些具有成长潜力的老师,把他们推到前台,并期待着他们走得更远。作为专业教育新闻媒体,这正是我们的使命。能组织和参与这样的工作,也是专业教育媒体的无上光荣。”

我们始终认为,成长中的教师、“潜在的名师”,他们可能没有获得过很高的荣誉,但却受到学生的喜爱;他们可能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体系,但却有着独特的做法和思路;他们可能目前还没有什么名气,但却在平凡而常新的教育生活中从未停止过有益的探索,一步步迈向更高的教育境界,乃至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来自中原大地三尺讲台上的近千名教师参与了前三届的“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评选活动,有100名优秀青年教师登上这一平台,展现了自己数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也展现了作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和思考。

为了展现这些优秀教师的成长点滴和初现的教育思想,《教育时报》通过多种途径发现“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主题征文,记者实地采访候选人并在《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栏目刊发报道。每一届评选活动均长达数月。这些优秀的青年教师代表涵盖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三届评选中还有山东、江苏、湖北、广东、重庆等地的教师来稿来信参与。

向上的教师总是在寻找所有的发展路径,从一封封记录着教师成长足迹的信件中,编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们参与的热情,更多的是这些教师或厚重或别样的成长探索。

在采访活动中与这些优秀的教师相遇,我们发现很多老师都在路上奔跑,他们奔跑的姿势和画面是那样的动人。用纸张记录他们奔跑的路径,告知更多渴望成长的教师,这样的使命感十分强烈。我们相信:身边的榜样的感召力是巨大的,身边榜样的成长足迹是可以被充分观摩和研究的。

正如《教育时报》总编辑刘肖在“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上提到的:“最具成长力教师”的报道和评选,就是要在教师专业发展起步的时候,由媒体和老师们一起来梳理成长的收获、讲述成长的故事、探寻成长的轨迹。作为河南唯一的教育专业报,我们致力于将河南本土的优秀教师推到一个广阔的平台上,让全社会去感知他们的优秀所在、去剖析他们身上共同的成长因素。这也是《教育时报》致力于“做中原教育崛起的发言人”的一个具体体现。

将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故事原生态地搬上报纸的平台,让广大的读者能够及时阅读到这些案例并思考成长的途径,第一阶段的链接工作得以建立。媒体的传播功能得到实现,媒体传播价值也在优秀的“成长力教师”与读者之间悄然衍生。链接思想与行动:拓宽交流路径

优秀的“成长力教师”的成长案例与广大教师的链接,在时空上便于实现,而“成长力教师”、读者与先进教育思想的链接,则需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去激发“成长力教师”、读者与专家潜在的思想火花进发,找到共性的东西,通过梳理和碰撞产生新的认知。

在策划推出“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评选活动之初,我们就设想了评选活动的框架:

第一步,通过采访挖掘优秀的具有成长力的教师,通过报纸平台刊发这些教师的成长案例,供广大读者学习和参照,实现第一层级的传播。

第二步,通过评选座谈会、评委逐一点评选候选人成长亮点、研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系列问题,形成共识和阶段性成果及时发布,实现第二层级传播。

第三步,举办一场非常隆重的颁奖典礼和主题式观摩研讨会,集中展示“成长力教师”的风采,让世人了解他们。在隆重而又务实的颁奖典礼和研讨会上,专家、教师,编者、读者济济一堂,共同感知成长的感动与密码,实现第三层级传播。

第四步,发挥成长力教师榜样引领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举行专场报告会或观摩课,带给更多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参照;及时分阶段整理出版反映成长力教师事迹的特刊、图书,追求第四层级的传播效应。

有了多维度的活动作载体,系列的思想碰撞和生成就有了可能。

比如,在评选期间,评选活动设置了三类评委。专家评委、读者评委、成长力教师评委。这样,既能在学术层面进行考量,也能在实践技艺上得到呼应,还能对参选人员本人进行伴随性成长历练。专家与人物之间、读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都会自然形成一种思想链接的契机。

专家与人物的思想链接,发生在专家阅读人物成长故事文本的瞬间,理论与鲜活教育案例彼此印证。随后,专家的点评会在第一时间发布在报纸上,人物阅读到教育专家对于自己成长的点评和提醒,会进一步完善自身成长的实践。

专家评委中既有全国知名专家、河南高校专家,也有中原课改名师。这样一个综合性的专家评委队伍,既有放眼全国的教育视角,有师范院校教授的专业考量,也有河南省本土优秀名师的区域性实践感知。在评选中,专家评委保证了评选的科学性。在评选过程中,很多专家评委认真研究参选教师的材料,从中生发出很多令人深思的成长感言。专家评委武凤霞在评选感言中提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教师。很多老师在为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寻找一个支点。我们有理由相信,yl要老师们围绕这个支点不停地思考-和实践,总有一天能用它撬动教学这块巨石的一角。教育家就是这样在目标的诱惑下,在一路围绕支点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读者与人物的思想链接更多的是一种实践层面的相互印证和启发,同时,读者与人物会在情感共鸣、教育方法的探讨等层面实现思想链接。读者评委、河南师范大学附中的胡玉亮老师说:“通过这一平台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打造河南省的教育品牌,促进豫派本土专家的成熟,而且从这个平台上必将走出更多的优秀教师,涌现出更多的教坛新秀、杏坛才俊,形成一个河南省优秀教师群体。通过专家引领和‘最具成长力教师’以个人经历传递成长的声音,诠释了教师专业成长与人生幸福的关系,有助于规划教师的职业生涯。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同时,又开发了教育潜能。”

来自河北省广宗县第二中学的赵文芳老师在观摩“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和研讨会之后说:在会上,我们欣赏着十位“最具成长力教师”光鲜的形象,分享着他们的成长故事,感受着他们的优雅、智慧、快乐和幸福……原来,教师生涯还可以这样度过,似乎一双有力的手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青山秀水、溪流潺潺伴着蝉鸣鸟啼的世界!

而人物之间的互相链接则是最值得书写的,每一位候选的教师一方面要在阅读其他候选老师的案例中找到优秀的成长因子,进行自我观照,形成思想的链接,还要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对成长魅力的所在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他们还要与上届或下届的成长力教师在评选环节、颁奖环节、研讨环节进行思想链接,从而实现新的自我成长思想与实践的梳理,这十分有意义。链接过去与未来:延伸成长意义

这一尊奖杯,颁给未来。

——这是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报道的题目,它科学精准地描述了“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评选活动的精神,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深度认同。

记录这些优秀青年教师的过去,用现场的方式展示他们的成长魅力,与教育专家、媒体和优秀的同伴一起思考成长,期许一个更加开阔的未来。奖杯不会成为笼罩在头上的沉重光环,而是吹响了进一步前行的号角。

2010年7月,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尹洪斌处长在参加这一中原教育盛事时说:“举办这样一个颁奖典礼和观摩研讨会,是一个很好的工作载体和创新机制,它不仅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而且能够让我们追寻获奖教师的心路历程,聆听专家的精彩演讲,感受专家和获奖老师的风采。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广大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和鞭策。”

肖川、高万祥、武凤霞、刘铁芳、刘良华、魏勇、薛瑞萍、余映潮、张文质、韩军、陈大伟、孟素琴等专家学者,对“成长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都曾进行过精彩的现场点评,并围绕教师专业成长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学术报告。专家们认为,这一奖项,更多意义上是颁给未来的,期待着这些优秀的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快、更稳,同时,也期待有更多的优秀教师涌现出来。

“这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颁奖会,这是一场非常有学术价值的研讨会,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教育时报》勇于承担这一责任,让我心生敬意。”评选活动的专家评委、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教研员余映潮先生说。

张文质说:“我一直在关注《教育时报》的这个活动,一直期盼能够被邀请到会与老师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悦。”韩军老师则要求:“请求组委会给我颁一个‘成长力教师’奖状,因为在我起步的时候,多么渴望能收到这样美好的奖项。”

站在台前的是优秀的“成长力教师”和专家的引领的身姿,是值得歌颂和研究的中原优秀教师群体,链接他们的是现在的教育媒体,站在台下和报纸前面的是千百万基层青年教师,他们专业化成长的愿望与行动昭示着未来中原教师成长、中原教育崛起的力量。

每次评选活动揭晓典礼和观摩会,河南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广大一线教师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和成长热情。很多市、县教育局和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当地教师参加会议。一些教师不顾路途偏远,多次往编辑部打电话,要求参加 这次盛典。与此同时,新疆、甘肃、重庆、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等地学校也组织教师来中原“学习河南教师的成长经验”……

安阳的一位赵老师说:“报社组织这样的活动,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千余人的会场鸦雀无声的状态,说明了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的活动。这样的活动给了我们多么大的启发和震动!我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在现场心里面就想着,今后自己也一定要做‘最具成长力教师’。”

每一届报告会之后,报社通过出版特刊、专题讲座、举办座谈会、成立成长共同体、跟踪性征文等活动,进一步延伸对于往届“成长力教师”的关注,期盼他们走得更远;同时,进一步寻找着中原优秀的“成长力教师”并进行报道,塑造优秀教师群像,不断完善评选细节,创设更科学的评选设置,让优秀的青年教师完美绽放。在人物的链接上,在上下届评选设置的链接上,在成长理念的链接上,我们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不遗余力地去创新。

让我们再次点击前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评选活动中曾被关注过 的教师:赵惠、范通战、李慧香、侯长缨、武艳艳、卞洪建、张存敬、顾宇燕、赵渝、李保国、袁景立,何丹龙、刘本举、韩素静、刘娟娟、张占营、姜 峰基、毛广文、刘忠伟、王艳梅、宋君,库亚鸽、李进有、张洁、孙晓娜、胡静、付以华、姚俊松、赵新亚、赵莉莉、张文娟,还有与之同行的70位优秀教师,我们还将关注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就在你的身边,包括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

对《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这本书,我们着意于对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 解析,着意于对教师专业成长品质的追寻,但更多的是着意于未来,期许这些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期许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在教坛真正地实现师生教育生命的共同成长。

回望,那一尊奖杯颁给未来;展望,这一部书籍献给未来。若如是,无上荣光!

书评(媒体评论)

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并不是获得各种各样的荣誉,而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有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魏书生、李镇西,但是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 范通战

在我看来,评选活动涌现出的最具成长力教师,就是最好的教师——河南最好的教师,中国最好的教师。他们是未来的教育专家、教育家。在他们身上,我读懂了什么叫幸福。他们的成长告诉我们,教师真正的幸福,一定源于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

——著名特级教师 高万祥

谁是最具成长力的教师?答案并不仅限于书中所展现的这些执著的教师。《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这本书传达着这样一种理念:作为教师,我们总在成长中。此刻,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成长的动力,发掘自己成长的潜力,建构自己成长的实力,转化成优质教育实践的活力,做最好的自己。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刘铁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中原教育崛起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161239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5.1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