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陈三立陈寅恪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t陈三立和陈寅恪研究一直是学界热门,史学界与文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书作者通过认真研读陈氏著作及与之相关联的同时代文人著作,拜谒庐山陈寅恪墓,重新感受、领悟墓碑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深刻内涵,激情著文,从而将陈寅恪的心灵世界、思想价值、文学价值、精神遗产及其在现代学术体系建设中的学术贡献立体生动地呈现出来,其中“陈三立诗文创作”与“陈寅恪的学术取向与文学研究”等专题,都结合了人物生平、时代风气和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阐释。尤其把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实践者与播种人,探析其“续命河汾”的理想与“学术独立”的观念转化为大学和社会共识的学术路径,尽显作者文史兼治、宏阔的学术视界和细腻的文学感觉相结合的治学特点。 目录 \t第一章 陈三立诗文创作 \t第一节 袖手人:九州传说是狂名 \t第二节 悲歌人:国忧家难正迷茫 \t第三节 亡国人:针线弥缝忘老至 \t第四节 无归人:独摩老眼立秋风 \t第五节 稍稍挹苏黄磊磊攀韩杜 \t第六节 犹吐光芒配残月 \t第二章 陈三立陈寅恪父子的湖南新政与辛亥革命书写 \t第一节 陈三立的诗文书写 \t第二节 陈寅恪的诗与文史著述书写 \t第三节 从同光胜流到民国大师:江南世家的心路历程 \t第三章 陈寅恪的学术取向与文学研究 \t第一节 家族家世与晚清记忆 \t第二节 生命遭际与学术之变 \t第三节 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 \t第四节 晋至唐文学研究 \t第五节 《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研究 \t第六节 短毫濡泪记沧桑 \t第四章 陈寅恪“续命河汾”的学术理想 \t第一节 海外论学:在阐明古学中吸收异教 \t第二节 学术独立:现代学术体系建设中的民族本位立场 \t第三节 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走出憔悴忧伤的遗民情感自设 \t第五章 陈寅恪的文体辨识 \t第一节 “以诗证史”与文体辨识 \t第二节 备具众体:对唐人小说的辨识 \t第三节 次韵相酬:对元白元和体诗的辨识 \t第四节 叙事言情:对弹词长律文体的辨识 \t第六章 陈费恪的古典今典说 \t附录 读我连篇新派诗——黄遵宪文学论略 \t第一节 吟到中华以外天 \t第二节 胸中块垒当告谁 \t第三节 前有古人我为大宗后有来者我为初祖 \t敝帚自珍(代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陈三立陈寅恪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关爱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2141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4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13000 |
出版时间 | 2024-03-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03-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