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春节
内容
编辑推荐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庆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民间风俗特别是岁时节令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与继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今日的社会共识。

《春节》力求成为关于春节的一种较为完善的实录,并且以较为生动的文字,让读者的身心能随之融入年的氛围,感受年的乐趣。本书由薛冰编著。

内容推荐

如今的春节,既有七天长假,节日总是客观存在。而反观历史,节俗内容从来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且不断变化的。随着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约束人们身心的清规戒律被摒弃,物质与精神生活内容极大地丰富,不同的人自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过节;只要自己满意,别人也就无可非议。再想让所有的人都按照某一个模式去过节,肯定办不到了。《春节》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介绍了春节的由来、习俗等内容。

《春节》力求成为关于春节的一种较为完善的实录,并且以较为生动的文字,让读者的身心能随之融入年的氛围,感受年的乐趣。本书由薛冰编著。

目录

腊破春回过大年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春风送暖

二、祭灶迎节

三、祀祖守岁

四、欢喜过年

五、人日健身

六、元宵观灯

九州同贺有异俗

趣文轶事话岁除

后记

主要引用书目

试读章节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庆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赤县神州的亿万子孙,从呀呀学语,就巴望过年,到耄耋高龄,仍难忘贺岁。一年复一年,谁曾不过年?说起新年的掌故和风俗,人人都能津津有味地来上一段。剥一句旧时的名言:中华儿女,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他都可以凭春节的风俗和记忆,给自己找到同胞。

然而,春节就像神州大地上一株蟠根错节的千年老树,真要想把它的来龙去脉、枝蔓根梢,一一梳理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春节”这个词,至迟在东汉已经出现,但那时的涵义与今天不同,并不是指夏历(农历)新年。汉安帝时太尉杨震上疏说旱情,“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春节,是泛指春天这个季节。南朝梁元帝《春日》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江淹《杂体诗》“有弁兴春节,愁霖贯秋序”中的春节,同样是这个意思。以春节为节日,曾见于宋代一些诗文中,但指的则是“立春节”,即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并非新年。

将夏历新年定名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1月1日,孙巾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即颁令改用阳历(公历),以1月1日为新年,也算是“与国际接轨”的举措;对过去沿用的夏历新年,则改称春节,以便于区分。只是这一命名的变化,长期停留在书面语言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王开寅作《都中竹枝词》,尚有两首涉及这种情况:“爆竹声声响彻天,人从旧历度新年。久闻正朔颁阳历,习俗于今未易迁。”“阳历纷纷投刺忙,今朝故旧复登堂。一年两度逢新岁,六十堪称百二强。”直到今天,民间说到“过年”、“过大年”,多半还是指过春节;阳历新年则被称为“阳历年”或“元旦”。其实元旦也是夏历新年的旧称。公历新年称元旦,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屑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公历纪年,定1月1日为元旦。因为公历新年本不是中华民族的节日,政府又希望民众能够尽快熟悉和接受,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沿用过去的年节名称。

所以春节的源头,还得从“年”说起。

“年”这个字,产生很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年”字列在禾部,解释是“谷孰(熟)也”。《诗经·周颂·丰年》的第一句,“丰年多黍多徐”(徐即稻谷),《春秋谷梁传·桓公三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所取都是年的本义。与年相类的“岁”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像一把石斧,本义是一种砍削工具,也是收获农作物的工具。岁和年这两个与农作物成熟、收获紧密相关的概念,后来逐渐演化为与农作物生长周期相应的时间单位。这正像英国人类学家利奇所指出的,人类“是通过创造社会生活的分隔来创造时间的”。

随着对天象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制订历法。中国最初的历法,就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作为月的单位,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年的单位(即回归年),而以闰月的方式协调两者的关系。天文学家根据观测太阳的运行规律,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代,已经测出冬至的准确时刻,并以冬至作为一年的起算点,以两次冬至之间的时日为一年。西汉刘安撰《淮南鸿烈集解·天文训》中,首次完整列出二十四节气,仍以冬至为首。所以在先秦典籍中,冬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同时,冬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冬至这一天,要“荐黍糕,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其进酒肴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祀祖敬老,像后世的新年一样。唐代称冬至为“亚岁”,将冬至前一夜称为“冬至除夜”,简称“冬除”,也称“冬住”,可见节俗活动不止一天。到宋代,为了避免与新年除夕相混,才将冬至除夜废弃。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冬至大似年”的俗谚。

不过,先秦时期对于年的称呼尚未统一。西汉《尔雅·释天》说:“夏日‘岁’,商日‘祀’,周曰‘年’,唐虞日‘载’。”我们今天常说“年深岁远”、“一年半载”,就是从这里来的。与此同时,“新年”也被作为一年开始的节日,简称“年”,或称“元日”、“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或第一个早晨。不但年的名称各异,而且因各朝代采川历法的不同,一年开始的日期也不尽相同,虽然都称正月初一,但正月的内涵却相差甚远。《尚书大传》中说:“夏以孟春为正,殷以季冬为正,周以仲冬为正。”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商代以夏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代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后世学者埘于这种变化,曾有过多种铨释,各有玄妙的道理,在此不赘。到秦代更以夏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并且为了避秦始皇赢政的讳,一度改正月为“端月”。汉承秦制,直到汉武帝时,才明令恢复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再没有变动过。夏历的得名,是相传这一历法创始于夏代;今天则因其与农事节令相联系,多称为“农历”,或与阳历对称为“阴历”。P1-4

后记

写一本关于春节的书,最好的时间,该是冬腊月里,过年的气氛一天天氤氲起来,因了眼前的所见所闻,童年的记忆一点点复活,这时再泡上一杯红茶,取一册古代岁时记录,随手翻看,古人的,异地的,种种的风俗也就鲜明地凸现,与身边的情景成为比照。可是由于出版周期的要求,不得不在盛夏的烦躁中来写这一本书,便只能将空调温度尽量打低,为自己营造出些许冬日的心境。

限于体例,这样一本书,很难说有多少创作的成份。我的工作,主要在资料的搜寻、梳理与辨析,如果说较过去的类似图书有什么进步,大约也就在这几点上。首先是对于史料,尽量追根寻源,找到它的原始出处;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对于史料的认识,以及风俗的沿革变化,不致出错;对于长期以来人云亦云的一些误解,才有可能得到澄清。本书力求成为时空两个范畴中关于春节的一种较为完善的实录,并且以较为生动的文字,让读者的身心能随之融入年的氛围,感受年的乐趣。相比之下。我更愿意采取另一种方式,即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关于新年的散文,这当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太大的局限性,但读来或者更为轻松。

沈从文先生曾对民俗节日的意义,做了很好的概括,指出“这些节日影响到衣食住行各方面,丰富人民生活的内容,扩大历史文化的面貌,也加深了民族团结的感情”(《过节和观灯》)。可是在那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逢年过节就要宣传“移风易俗”,弄得大家神经紧绷,惟恐触犯了什么天条,该热闹的事情也得往冷清里做。好容易熬到改革开放,百废俱兴,没想到时世瞬息万变,而今已是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出鸟来”,要让专家学者们挺身而出呼吁保护了。

限制也罢,保护也好,都是想让人们按某一种模式去过春节。

如今的春节,既有七天长假,节日总是客观存在。而反观历史,节俗内容从来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且不断变化的。随着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约束人们身心的清规戒律被摒弃,物质与精神生活内容极大地丰富,不同的人自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过节;只要自己满意,别人也就无可非议。再想让所有的人都按照某一个模式去过节,肯定办不到了。

当然,传统春节的某些内容,还是富有意义的。比如说家族团聚,现在生活节奏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平时难得有机会碰头,春节里抽时间欢聚一堂,对长辈是一种体慰,对小辈是一种教育。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小家庭中惯以自我为中心,大家庭的氛围有益于他们对社会人群的完整认识。比如说拜年,历来是中国人联络感情、加强沟通的一种方式,不少人还借着这辞旧迎新之机,消除以往的矛盾或隔阂。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得登门拜访,携礼献花,寄一张贺年片,打一个电话,发一个手机短信或网络贺卡,举手之劳,都能给对方带去温暖,给社会增添和谐气氛。当然,有的人像过去送挂历一样给上级部门送一轴轴的名人字画,有的人拿熊猫金币当压岁钱成把地送领导的孩子,就是值得警惕的了。又比如说利用这个休整机会,对过去一年的成败得失做一个回顾,对未来一年做一个规划与展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才会有新面貌。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逐渐淡化以至消亡,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每逢佳节,都会有人出来念叨一番。有人甚至将这归因于“洋节”的流行,认为其实质是强势文化侵入导致的本土文化衰退。我以为事情不会这么简单。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城市居民,过去的节日食品如今随时可以享用,周末的休闲娱乐可以比过去的年节还丰富,“天天过年”,传统节日相对来说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产生的,或者可说与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相依存,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代,生活节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们不得不疏离传统节日的更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说,“洋节”是伴随当代生活节奏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最先接受“洋节”的,恰恰正是最能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青少年。

民间风俗特别是岁时节令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与继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今日的社会共识。确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为国家法定假日,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但需要做的工作还多,如全面了解民俗节日的来龙去脉,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使继承与弘扬不致成为一句空话;如总结节日风俗的发展规律,顺应时势地归纳升华出今天的新节俗,以丰富民众的节日活动,都值得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努力。再如择地建立观赏与自助相结合的年俗文化点,既可以成为传统年俗的一种完整示范,也可以开发为旅游项目,达到更广泛传播的目的。但愿这一本小书,能在其中起到铺路砖石的作用。

2008年9月2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春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702149
开本 32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08
14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