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一片绿地》由王民举著,因沉淀于社会最底层,他对农民的
生存艰辛和苦难命运体会之深切、情感之强烈;对生活观察之透彻、描述之逼真,和部分写农村题材的专业作家相比,毫不逊色。
在本书收入的小说中,表现心灵纯净善良,关爱老人的如《苹果的故事》中的少女小芸;为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敢于和不良行为作斗争的《果林曲》中的少女慧儿;受过极“左”路线之害而深明事理,知恩图报,行为感人的《卖菜》中的秀枝嫂;宁肯自己少吃,为“我”施舍食物的《农中往事》中的六指儿。她们的形象和事迹各异,但身上一一闪发出耀人的光彩,读后对人无疑有净化灵魂的作用。
《这里一片绿地》由王民举著,是短篇小说集。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十分熟悉,小说具有浓厚的田园气息。同时《这里一片绿地》牢牢抓住历史的脉搏,紧扣时代的主旋律,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对当代社会中的人和事,或进行热情洋溢地歌颂,或进行辛辣地讽刺与鞭笞,或进行深刻地反思。
爱的恩怨
一
她在看果房里一个人和衣躺在床上,虽然夜已经很黑很深了,她却总是睡不着觉。外面,苹果园子里阴森森的,天上没有月亮,只有几颗星星在眨眼儿。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听起来那样疹人、害怕、胆寒。越是怕,越是睡不着。女人,毕竟胆小呀。
她是怕黑夜,更是怕一个人,一个她曾经爱过现在却厌恶的男人。
本来,夜里守果园是男人家的事,这果园里几十家看苹果的全是精壮男人,女人看园子的只是她一个。她的男人到那里去了?其实她男人不是瓤人,责任制以前历任生产队会计、队长、副大队长等职,红了一二十年。实行责任制后,她男人便什么干部也不是了。家里分了三亩菜地,一亩多苹果园,凑合着种地吃饭。按说,只要地务劳好,收入的钱也不少。但她男人是在人前走惯了的人,让他放下架子种地,他一受不下苦,二更丢不下人。把责任田及果园撇给女人种,他在外面胡逛散。和人开过茶园子,开过煤厂子,雇汽车往青海新疆贩过菜,往广州上海贩过苹果……
男人干这干那却总没有干成功过一件事。
男人不顾家,却苦了女人,她一个人又要顾庄稼,又要顾家务。一儿一女两个娃娃,大的儿子十一二岁,尕的女子两三岁,给她帮不上忙,累得她焦头烂额的。就这样,庄稼还是没有做到人前头。别人每年冬春搭塑料大棚种蔬菜,种的菜上市早,卖大价钱。她家没人力没钱搭塑料大棚,只得每年种露天菜,等到菜上市时城里人早吃腻了,更不值钱,有时甚至连本钱都捞不回来,白受苦。她家的果园呢,因肥料上不足,水灌不及时,农药打不及时,苹果产量比别人少,质量更糟糕,每年长得又小又绿,同样卖不上好价钱。收入的多收入的少是小事,但当个庄稼人,地总得要种,树总得要务劳,要不,会被人笑话哩。要紧的是每年秋季,苹果成熟的这一个多月,苹果总得要守。这几年的一般情况都是:白天她守园子,夜里男人守园子。这几天,男人说他有些要紧事要办,有时归家迟,便让她守几晚园子。开初她说夜里害怕不敢睡,但经不住男人用好话说她,她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来了。
她不敢脱衣服,躺在床上,盖着被子,点亮的蜡烛一直不让灭,闪着灿灿的光亮。这时夜更静了,连狗的吠声也停止了。只听见大坪下面紧靠村庄的黄河水“哗——哗——”东去的啸声。此外便是沉沉暗夜统治了整个世界。她害怕而厌恶的那个男人又十分清晰的浮现在她眼前。她不由地打个寒战。为了壮胆,她下意识地摸了摸枕头下的剪刀。
平时那个男人白天黑夜都守在果园里,她仅是白天守果园。两家的果树离得并不太远,大约有一箭之地。她白天和那个男人倒常碰面,有时人多时她也不避他,和大家蹲在一块喧话,不亲热也不疏远,心底里干干净净的,谁看谁都光明正大地看,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自然的表情。只是自从三天前她男人让她夜里守果园时,他才白天见了她时有了不自然的表情。
“你夜里守果园,你不怕吗?”白天他见她时向她这样问道。
“怕?又没狼,怕啥呢?”她用明澈的眼睛看着他说。
他见她看着反问他,便又不自然地扭转头去,不敢看她了。
这一幕这两天一直在她脑子里萦绕,使她夜里害怕。女人心里想的事是很敏感而细微的,她怕他夜里进来对她……
那男人叫李家良,三十六七岁,高挑个儿,脸孔白白净净的秀柳庄稼人。他承包了三亩果园地,五六十棵苹果树,还有五六亩优质滩地,每年在塑料大棚里种菜。这几年,凭他的科学文化知识、凭他的精明能干,挣上的钱不少,光阴早奔到人前头,自然是人前头的人。他地多业大,种地多数是雇外县人种,他经常穿得新新鲜鲜的,多不亲自劳动,一副甩手掌柜的气派。
她和男人借过李家良的钱,两千块,是高利贷,真心黑!从借钱以后,她对李家良便产生了厌恶感……
二
她曾经崇拜过李家良,俩人热恋过,甚至连少女的贞操也献给了他。十多年前,家良在省城某中学高中毕业后怀着改造家乡山河的抱负回乡务农了。她呢,一个叫尹麦穗的在乡村学校初中毕了业的姑娘见了潇洒清秀的回乡知识青年李家良,一见钟情,李家良也痴心爱上了她。她因为家境贫寒,没能继续升高中。俩人在一个生产队里劳动,一起加入共青团。每天晚上,她便到黄河边和李家良在一块蹲。后来,她俩的事在村子里沸沸扬扬地传开了,麦穗的爹妈听到闲话后便不让麦穗和李家良在一起缠,晚上便监视着不让麦穗出门。
一天晚上,麦穗背着爹妈跑到河边和李家良相会。见面时李家良见麦穗眼睛红红的不多说话,似乎心里装着事,遂问其故。这一问,问得麦穗抽泣起来,说不成话。最后,李家良问得紧了,麦穗才告诉李家良:她爹把她许给了队里的会计屠有福!李家良当时听了只觉得一阵眩晕。好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来几颗字:“嫌贫爱富的老东西!”麦穗鼻子抽泣着说:“你不要怪我爹,他也是没办法……”下面是抽泣声,更伤心了:
“年时(去年)我爹有病住医院,拉了屠家六百块钱的债,至今还不上,屠有福家逼得紧,我爹说好话让宽限时间,屠有福请人在我爹前说媒要娶我,并且捎话:只要给姑娘,账债一笔拉倒,还要拿回五百元的酒礼……”
这确是一笔诱人的交易。身负重债的穷苦庄稼人麦穗爹,能不答应吗?当然,年轻气盛,涉世不深的李家良体会不到其中苦衷。
不提屠有福则已,提起此人,李家良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屠有福是个什么东西!一个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不学无术、只会溜须拍马、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的人。本来,去年队里改选会计时,社员们一致举手让李家良当。屠有福却站到人前头说:“李家良家是什么成分?我们贫下中农的财权能让富裕中农的儿子掌吗?”大家被屠有福问得不敢说话了。第二天,没经过选举,屠有福当上了队里的会计。事后李家良了解到其中内幕:该屠仗着他的一个亲堂哥在大队当政工干事的势力,晚上提了礼物和堂哥一起进队长家里喝了一场酒。这样,会计能不是他的吗?屠有福的坏,不止仅此一点,李家良和麦穗在一起谈恋爱,他嫉妒得眼睛里流血。放风说李家良和麦穗两人在一起如何伤风败俗,一时搅起满村风雨,致使麦穗的爹妈晚上不敢放麦穗出门。本来,此人谋心不善,他早就对麦穗垂涎三尺了,想不到乘人之危时竟下了手。
“可耻、卑鄙!”李家良当着麦穗的面骂道。
麦穗抽泣了一阵,见家良气愤得扭歪了脸,她便身子紧挨着家良,用手抚摸家良散乱的头发,用爱抚的眼神注视着家良因陷入痛苦的沉思而望着河面的眼睛。她将头贴近家良只穿着汗衫的胸脯上,听见家良心脏的搏动。她极力想用少女的温存抚平家良心灵的伤口。天上月光很亮,她那双大眼睛在家良的脸上、身上细细看着、看着。虽然麦穗如此做,但家良仍然没有因他的大胆爱抚而稍减痛苦,他仍然陷入沉思,眼睛注视着月光映照下河面的粼粼波光,不知家良此刻脑子里想些什么。
“家良哥,”她叫道。今天是第一次叫家良为“哥”。
家良听见麦穗儿叫哥,从沉思中醒来,见她正用漂亮的大眼睛看他,看得那样深情。他用手摸麦穗的头发,麦穗的脸庞。麦穗将身子倒在他怀里,张开胳膊抱住他的脖子,抱得很紧。这时月亮躲进云层里,家良也将她抱住,亲她的头发,亲她的脸颊,亲她的嘴。
家良说:“穗儿,穗儿,我爱你,我不能没有你……”
“家良哥,我更爱你,我是你的人……”
月亮又从云彩里游出来,河水在月光下闪着银色的波澜,夏天的风轻轻地吹着,凉爽而惬意。
“妹妹……”
“哥哥……”
炽热的爱情使他俩此刻变得大胆。家良用男子汉纵情奔放地爱使麦穗幸福地哭了,她在家良身底下呢喃着呻吟着。她在柔软舒适的河边绿草地上躺着紧紧地抱住家良,似乎永远也不想松手。
纯洁的农村姑娘麦穗将她少女的贞操、少女的一颗心赤诚地奉献给了家良。
这时,远远地传来了几个人说话的声音。她俩赶忙从草地上翻起身,整理好各自的衣服侧耳细听。是人们沿着河边寻找麦穗,其中有屠有福的声音。
“家良哥,你说咋办?”麦穗有些害怕,两手抓紧家良的肩头讨主意。
家良到底是男子汉,能沉住气,他沉默地想了想问麦穗:“事到如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咱们干脆走,你敢不敢跟我走?”月光下的麦穗见家良眼睛里闪射着坚毅的光芒看她,麦穗受了他的鼓励,说道:“敢走,不过眼下要到哪里去呢?”
“新疆。”
“新疆?”
“怎么,怕了?”
“新疆就新疆,走!”
说走就走,时不宜迟。家良当时拉上麦穗的手顺河边往西就跑。
P1-3
兰州田园风情画的写手
——王民举其人其文的印象及浅评
王家达
我案头放着王民举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断断续续写的十几篇短篇小说,现在准备结集出版,我感到十分欣慰。
文章我细细读了一遍之后,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因沉淀于社会最底层,他对农民的生存艰辛和苦难命运体会之深切、情感之强烈;对生活观察之透彻、描述之逼真,和我省部分写农村题材的专业作家相比,毫不逊色。
多年来,在间歇的田间地头,在繁重劳作后午夜的柴油灯下,他一支笔,像春蚕吐丝般吐抒着不尽的心声。
在《静静的田野里》里,农村青年庆来为学务瓜技术而主动上门拜务瓜把式德谦叔为师,孰料德谦的女儿聪儿见庆来后暗自产生爱慕之情。如何表达心仪?作品中将聪儿难以启齿的内心和外表的诸般活动写得情景交融,丝丝人扣,呼之欲出。作品写得不但有生活,文采亦属不凡。在当时大写“伤痕文学”的潮流中,王民举远离政治,择己所长,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新颖的题材、亲切动人的田园景色和鲜活的人物描写,读后使人耳目一新。
列宁说过,作家应当写他“非常熟悉的,亲身体验过、思考过和感受过的事情”,只有“情况非常熟悉”,描写才能“十分逼真”。
表现农村女性的人格尊严与高洁品质,在作者笔下,不乏篇章——《月夜》中讴歌了镯子身处逆境而洁身自爱——月色下缝补塑料大棚、宁肯准备卖驴还债而断然地拒绝了债主祥儿的诱奸。
《爱的恩怨》中尹麦穗发现与她曾建立过纯真爱情的高中同学李家良由穷变富后以玩弄女性为能事,恃财劫色,在她身上只有兽欲的发泄,浑身的铜臭令人发呕。最后遭到麦穗用剪刀相拒,剪断情丝。
表现心灵纯净善良,关爱老人的如《苹果的故事》中的少女小芸;为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敢于和不良行为作斗争的《果林曲》中的少女慧儿;受过极“左”路线之害而深明事理,知恩图报,行为感人的《卖菜》中的秀枝嫂;宁肯自己少吃,为“我”施舍食物的《农中往事》中的六指儿。她们的形象和事迹各异,但身上一一闪发出耀人的光彩,读后对人无疑有净化灵魂的作用。
《风波》里的故事,作者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抒发和解剖,显示出作者在创作上的相当实力。小说中的倔老汉粪客爷为维护村民利益敢于和手握实权,强占庄墙的大队长郝发来作毫不留情的直面斗争时,因势单力孤最后以失败告终。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写道:“可怜的粪客爷穿着挂满补丁的单薄衣服,瘦弱的身躯曲缩着,在深秋早晨的冷风中,肩头不时瑟瑟地颤抖……”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村民们在强权势力的奴役下个性的软弱和灵魂的曲扭。《风波》语言老辣,笔锋犀利,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失为一篇较有分量的作品”(赵燕翼语)。
作者的另一篇短篇力作《铁路台子》,大胆触动敏感的历史脉搏,成功塑造了一个气吞山河的老农民形象。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佛爷,其世界观具有两重性,既热爱共产党,又憎恶腐败,反对贪官。作者选择了富于象征色彩的“铁路台子”铺陈故事,以铁路台子为聚焦点,以火车的走和停折射动乱这一历史性事件,并以一个老农民的眼光,对动乱之源作出独到的见解。文章的谋篇布局亦颇具匠心。“佛爷面对火车停驶时思想深处发出的闪光点,使读者在震惊之余陷入深深的反思……可谓立意高远,振聋发聩。”(安福学评语)。
《相亲记》里“我”看媳妇的故事过程描写得细致而有趣,貌似琐屑,实则奇崛。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文革”时山区教育处于瘫痪的状态以及文化知识对人的重要性。
在《农中往事》里,文中的“我”回忆“三年自然灾害”时农业中学的一段生活。:作者以饱蘸泪水的笔墨,塑造了一个为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甘守清贫、刚直不阿、默默:奉献而最终却受到当权者排挤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还塑造了农中里的几个学生的感人形象,他们的命运及遭遇,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读后使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蛇蜕》一文,代表作者语言风格进一步娴熟而规范。作品写旧时代兰州农村中孤寡的五爷和孙子锁娃的生活及命运。五爷临咽气前干枯如柴的老手摸着呱呱墜地的“曾孙”的牛牛无憾归天——锁娃忍辱负重而克尽孝道。喜剧乎?悲剧乎?其意蕴读者自会揣摸。
文中场面妙笔生花,精彩迭出:村里人在冬日的太阳下捉虱子的详尽描写;虎子蜇伏在桑树上偷看新媳妇如厕的短暂过程;新媳妇为虎子剃头时两人各自的外在举动及心理活动;锁娃在无意中发现奸情时三人在突发事件面前各自的表现……
五爷死后锁娃违背了爷的一系列“积德行善”的对外方针,恢复了新媳妇以往“小气”的治家方略,不再在自欺中生活,他深知世上并没有救世主。
结尾“羊倌是虎子”五颗字异峰突起,出人意料,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余地。
作品以眷恋的情怀,真实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兰州农村的封闭、落后而又民风淳厚的生活画面,是一幅旧时代兰州农村的风俗画。
仅有四五千字的《细雨绵绵》,文笔朴实自然,情景交叉描绘,着力于氛围的渲染。细雨、绿树、红果;丈夫貌似愚憨、娇妻言行含蓄、叫驴阳性毕张;娓娓写来,优美生动,隽永含蓄,值得细细咀嚼。
《这里一片绿地》绿得可爱,绿得诱人。作者将虹儿和新耘的纯洁恋情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表述感情纠葛。作品以狗和羊做道具,以狗贪馋羊贪凉为契机,使僵持的男女双方由主动变被动,终于在诱人的绿地融合到一起。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动物的动态的刻画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文章托物写人,一石两鸟,独出心裁,无疑是《静静的田野》的姊妹篇。
因篇幅所限,恕不一一列举评说。
以上是对王民举历年作品的读后感受。因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局限,作者写出的作品数量不是太多,影响不是太大。但他在文学创作中不浮不躁,默默耕耘,淡泊于功利,甘守心中方寸净土,其操守是高尚的。
作为一个靠种田养家糊口的农民,在艰辛的劳动闲暇能提起笔来,已经难能可贵,实属不易。
饮水思源,王民举在文学创作中取得的一点微小成绩,离不开甘肃省作家协会和《飞天》《红柳》等文学刊物的大力扶持,离不开我省文艺界前辈如杨文林、李禾、赵燕翼、李云鹏等老师们的辛勤哺育。
这些年来,王民举还有一个重大活动:替农民撰写喜联、挽联、悼词、祭文。但凡红白大事,乡亲们都把他请到家里,坐在炕上,一壶酒,一支笔,文采勃发,妙句迭出,一篇感人至深的用文言写成的祭文引来人们由衷的赞叹。因而名声鹊起,周围的农村“过事”,都要请他去坐镇。
兹列举他为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逝世的姑母千里奔丧路上撰写的挽联:
惊鸿传噩耗五十载飘零北国逝异乡未见亲人留遗恨;
霹雳裂肝肠三千里愁惨云月奔丧路告别慈容表寸心。(第一联)
相夫秉大礼教子有义方齐家井井有条堪为贤妻良母;
立身尚勤俭贫贱不移志一堂融融无间无愧世家淑女。(第二联)
再列举他应姚赢先生(丁益三外孙)之请为甘肃早期建党先驱号称“榆中三杰”之一的丁益三烈士撰写的祭文:
先驱丹心昭日月烈士浩气贯长虹
——纪念先父丁益三烈士诞辰114年暨逝世73周年悼念祭文
维大德望先考丁府君讳益三,又讳尚谦,生于1896年农历腊月初八日,卒于1937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初六日),年仅41岁。岁月悠悠,距今已73个春秋。其间沧桑变迁,纷沓世事,皆蒙尘埃。然先父最早在陇中建党革命,甘为先驱的光辉一生,令人魂牵梦萦,历久弥新。
而今孝子孝女蒙庥先父之懿德,皆享耄耋之颐年,谨率众孙敬备茶酒祭仪,叩拜苍天大地,泪书祭辞,致祭于先父之茔前,聊表寸心,以志缅怀。
文曰:
一八九六,我父出世,赋性颖悟,少有大志。一九一六,考进北大,高等学府。卓犖不羁,誉为才子,逢时利器。
呜呼我父,青年时期,朝代更替。国弱民贫,大好河山,列强欺凌,军伐割据。政治黑暗,民不堪命,国无宁日。
危乎神州,大厦将倾,华夏精英,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五四运动,驱散乌云,曙光初现,气壮山河,中流砥柱。
壮哉我父,热血青年,苟利国家,不避祸福。甘肃学生,张君亚衡,张君一悟,益三我父,榆中三杰,马前之卒。
伟哉我父,一九二六,而立之年,上下求索,救国真理。效法苏俄,投身革命,义无反顾。秘密宣誓,共产党旗。
巍乎我父,甘肃建党,张君一悟,宣君侠父,我父益三,是为先驱。隐蔽身分,省府任职,地下工作,大勇大智。
呜呼我父,一九二七,黑云压城,反动当局,叛变革命,屠刀高举,清除共党,腥风血雨。我父遭难,被捕入狱。
悲哉我父,身陷囹圄,日夜轮审,酷刑加身,折断筋骨。大义凛然,坚强不屈。咬碎钢牙,不吐一字,保护组织。
呜呼我父,一九三一,三年囚禁,受尽折磨,度日如年,坐穿牢底。雷马事变,军伐内讧,组织营救,保释出狱。
我父多劳,身虽出狱,难得宁日。一九三二,又下江南,辗转红区。上海江西,宜黄宁都,再图伟业,共谋大计。
方时之际,革命军人,赵君博生,董君振堂,与之我父,交往甚密。卖字筹款,慷慨解囊,宁都起义,红旗高举。
呜呼我父,积劳成疾,狱伤复发,一九三六,返兰医治。人中精英,革命斗士,鞠躬尽瘁,壮志未酬,魂归大地。
呜呼,我父虽去,名垂青史,光昭日月,传承后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父生前,豪言在耳:
不是青山遮吾眼,看破江南八十州。
骨肉之情,难舍难离,思绪绵绵,红泪如珠。
呜呼哀哉,优惟尚飨!
孝子:丁师资、师杰、师勤、师豪、师忠
率众孙叩拜
孝女:丁兰香、秀芳、兰芳
公元二〇一〇年×月×日
从以上列举的两三篇挽联、祭文中窥斑见豹,可以看出王民举的文章层次分明,回肠荡气,催人泪下,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他的挽联大多是长联,动辄一两百字,介绍逝者生平全面而感人,如上联“八十春秋坎坷路”对下联“三万晨暮辛酸泪”之句,对仗工稳、感情充沛,实际也是一篇祭文。写好后挂在灵堂前,气氛庄严肃穆,效果极好。多年来他为人写的此类文章不下十几万字之多,可谓善举。有诗为证:
农家秀才多勤奋,
醉眼朦胧写苍生。
妙笔生花为邻里,
四乡高唱文曲星。
(序作者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