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心因成疾 广州反入城斗争折射出的晚清中西交往困境 |
| 内容 | 内容推荐 鸦片战争后,围绕英人能否入居广州府城的问题,中英间产生了长时间的外交争执。在诸般社会历史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反入城斗争成为中英乃至中西关系的焦点。《心因成疾:广州反入城斗争折射出的晚清中西交往困境》的主要内容在于通过讨论清人在反入城斗争中的非理性表现,探讨在人的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知、情绪和动机等心理因素对于晚清中西交往的影响。 目录 楔子:黄竹岐村案 一、反入城:激烈的抗争 (一)平夷:反入城斗争的缘起 (二)舰炮相逼:德庇时对耆英的武力威吓 (三)狮子搏兔:徐广缙反人城之“胜利” (四)各不相让:叶名琛与包令的文争武斗 二、“与粤民何害?”关于反入城的理由 (一)条约权利?《南京条约》文本与人城问题的产生 (二)西人为害:清人陈诉的反入城理由 (三)过度表达:对于清人所诉理由真实性、正当性之考察 (四)体制、风水和民夷冲突:清人陈述理由关系利害之处 (五)事同一例:通商各口的反人城 三、非理性:反入城斗争的价值评判 (一)反入城的社会历史原因 (二)英人坚持入城的理由 (三)清人反入城的非理性表现 四、错误知觉:认知缺陷与决策失误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认知固化和愿望思维 (三)话语构建认知 (四)反入城时清人认知中的理性成分 (五)错误知觉对反入城及晚清外交的影响 五、压力与应激:情绪反应与行为失控 (一)应激反应与仇恨情绪 (二)攻击行为的自我强化和敌意的加深 (三)群体思维的非理性倾向 (四)在仇恨情绪之外 (五)攻击和攻击目标转移 (六)晚清中西交往中情绪化的非理性倾向 六、控制与权欲:动机的作用和影响 (一)平衡局面:清帝掌控政权的需要 (二)“抚夷”:耆英的内外周旋 (三)“制夷”:徐广缙、叶名琛的因应之道 (四)“民心”:清统治者的理论与愿望 (五)处境立场、权力争斗与观念冲突 (六)经济理性:动机的利益内涵和后果 七、一脉相承:从反入城到反洋教 (一)“原罪”:基督教在华活动的侵略性质 (二)“蒙昧”:反洋教运动中的非理性表现 八、心因成疾:晚清中西交往的困境 (一)文化冲突?文化优越感与文化自信 (二)体制:画地为牢与回避现实 (三)情绪化、理想化、各怀其私:晚清外交中的心疾 九、结语 参考文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心因成疾 广州反入城斗争折射出的晚清中西交往困境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金峰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17068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08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448000 |
| 出版时间 | 2021-08-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1-08-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829.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