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人传/新课标最佳阅读
内容
编辑推荐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分。这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罗曼·罗兰编写的人物传记《名人传》。《名人传》的内容提要如下:

即使贫病交加,即使坎坷心酸,即使无人了解、备受奚落,但在理想与希望面前,磨难又算得了什么?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大师告诉我们,有梦想的人,绝不会向命运投降!

目录

出版说明

译者序

前言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序言

 序篇

 上篇 斗争

 下篇 舍弃

 结束语

托尔斯泰传

试读章节

他的身材矮小强壮,有着一副运动员般的结实骨架,这就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年轻的时候,他有一张土红色的宽大脸庞。可是到了老年,他的皮肤渐渐变得蜡黄,而且呈现一种病态。特别是冬季,当他长时间困在屋内,远离田野时,更是如此。

他的前额隆起且宽广,乌黑浓密的头发经常乱蓬蓬竖立着,似乎从未用梳子梳理过,就像“墨杜萨头上的蛇发”。他的双眼常常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光芒,使所有看到此种眼神的人都感到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辨别其中细微的差别。因为在他褐色悲壮的脸庞上,这双经常放射出粗野光芒的眼睛,看上去很像是黑色的,实际上却是灰蓝的。当他兴奋或激愤时,这两只既细小又深陷的眼珠便会突然变大,在他的眼眶里滴溜溜地转动,投射出他那带有奇妙真理的所有思想。有时,他也会向天空投去一抹忧郁的目光,那是他的深思和忧虑。

他的额头宽大突起,脸型像狮面。在他那宽而短的鼻子下方,有一张轮廓相对细腻、秀气的嘴,但下唇稍微有些超出上唇。他的牙床非常坚固,好像可以一口咬碎一个核桃。右下颏的一个深深的酒窝,使他的脸形显得非常不对称。英国钢琴家莫舍勒斯曾经说过:“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且鼓舞人的神情。可是他的笑却有些不对劲儿,并不讨人喜欢,反而显得有些粗野,而且笑声很短。”——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在他的脸上,常常笼罩着一片阴郁,表现出“一种无法医治的哀伤”。1825年,德国诗人勒斯托巴在谈到当初看见“他温柔的眼睛中蕴涵着极其痛苦的神情”时,勒斯托巴竭尽全力忍住不要流泪。一年后,当别莱思·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遇到贝多芬时,见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支长烟斗,紧闭双眼,这是他晚年时最常见的姿态,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有时,朋友跟他打招呼,他只是凄然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本,然后用聋子特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说的写下来……

他有很丰富的面部表情,这些表情变化不定。有时,他会因为抓住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即使是在大街上,那种表情也会使他身边的路人受到惊吓。有时,他正弹琴,突然被人撞见,他的“面部肌肉会立刻隆起,青筋暴绽,凶狠的眼神格外吓人;而他的嘴唇也会发抖,俨然一副被自己召来的魔鬼制伏的魔法师的神态。”此时的贝多芬就像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他:“像李尔王。”

1770年12月16日,在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屋的阁楼上,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了。他原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没有才华又爱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是一个厨师的女儿,最初嫁给了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他不像莫扎特那样拥有家人的呵护,能够享受家庭的温情。对于贝多芬来说,从一开始,人生就是一场悲壮的战斗。父亲努力地发掘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并将他当做神童一般去炫耀。四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在琴键上,或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逼着他练习,繁重的学习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贝多芬差一点就彻底放弃并厌恶音乐这门艺术,所以有些时候,父亲甚至要用暴力才能强迫他学下去。

年少时的贝多芬就开始为生计操心,他不得不想方设法挣钱来换取每日的面包。十一岁时,他进入剧院乐团;十三岁时,当了管风琴手。1787年,十七岁的贝多芬失去了他最尊敬的母亲。“对我来说,母亲是那么善良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最好的朋友!啊,当我呼喊着‘妈妈’这个甜蜜的称呼,而她又能听见的时候,我是多么的幸福啊!”母亲死于肺结核,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个病,他常常觉得不适,而且患上了比病痛更加残酷的忧郁。

十七岁的贝多芬已经成为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他不得不羞愧地要求剧院,让酗酒成性的父亲提前退休,因为他已经没有能力支撑这个家了。剧院的人害怕父亲拿到养老金后去挥霍,于是决定将钱交给他的儿子。这些悲惨的事情在他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痕。贝多芬在波恩的一户人家那里找到了情感上的依靠,那是他始终珍视的布勒宁一家。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比贝多芬小两岁。贝多芬常教她音乐,并同她一起学习诗歌,她成为了贝多芬童年时期的伙伴。也许,他们之间曾产生过一种温柔的感情。后来埃莱奥诺雷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夫妇二人都是贝多芬的好朋友,他和他们夫妇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恬静的友情。这一点从他们与贝多芬之间的书信就能看得出来。当三个人都步入老年时,这份友情更加珍贵、动人,而他们的心灵也依旧如从前那样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十分悲惨,可是每当他回忆起童年以及童年住过的地方时,那份悲凉的情感中仍有一份温馨。后来,他被迫离开波恩,来到维也纳极其贫困的近郊度过余生。虽然身处大都市,但他从未忘却莱茵河谷的故乡。在那里,有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的莱茵河,它那么活跃,几乎带有人性。它像一个巨大的灵魂,使无数的思想和力量都汇入其中。在贝多芬眼中,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比亲切的波恩更加美丽,更加威严,更加温柔。因为有了莱茵河那温柔而汹涌的河水,波恩的堤坡上浓荫掩映、鲜花遍布。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的前二十年,并在此形成了他少年时代的心灵之梦—-那一片片的草地好似懒洋洋的云漂浮在水面上一般,雾气笼罩着的白杨、矮树丛和垂柳以及果树,把它们的根浸在既静寂又湍急的水流中。还有那些村庄、教堂、墓地,都睁着好奇的眼睛静静地俯瞰着河岸。而在远处,蓝色的七峰山在天穹里映出昏暗的身影,山上矗立着一座荒废的古堡,形态瘦削而又十分古怪。贝多芬的心永远牵系着这片土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梦想着能够再看它一眼。“我的祖国,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看来,它与我离开它的时候一样美丽,一样明亮。”可惜的是,他未能如愿以偿。

P6-10

序言

《名人传》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除去作家这个头衔,罗兰还身兼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1915年,凭借“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其创作初衷是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以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纠正时代的偏向,引导人们脱离低级的生活。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任何一位都是其所处艺术领域的佼佼者,然而罗兰却并不将笔墨耗费在描写主人公的生平经历及艺术创作上,而是着眼于他们在追求理想和真理的过程中饱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贝多芬,天才的音乐家,却饱受耳聋的折磨;米开朗琪罗,一生孤独,创作的过程充满痛苦与心酸;托尔斯泰,思想矛盾纠结,却不曾放弃追求爱和真理。三位主人公各有特点,但又有着惊人的一致:人生的道路虽充满艰难与坎坷,但抗争,从未停止。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名人传》正是以三位巨匠的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一古老的中国训言。书中的启示不言自明:苦难是一笔财富,凤凰浴火方能重生,人人皆是如此。

第一位将《名人传》引进我国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这样评价此书:“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参考了傅雷先生的翻译版本。作为翻译界的后生小辈,译作中难免出现疏漏不当之处,还望广大读者见谅。

译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人传/新课标最佳阅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罗曼·罗兰
译者 鲁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52713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7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0
13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