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004古早味)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古早味》不是关于传统美食的报道,也无意跻身于“怀旧”的时尚风尚标,只是坦诚地请你与我一起去思考和回顾是那些昔日的情怀与审美、风尚与器物是否有其必要的精神和价值所在。

谈笑静主编的《我们(004古早味)》立题“古早味”,其实只是希望众人借题发挥,各自谈谈“美好”,不是为了倒流时光效仿古人,只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还有许多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美好,我们是可以把那些微妙的情感和可贵的精神带到往后的岁月。既不忘本,亦不古朽。

《我们·古早味》《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董克平分享对于美食的独特情感;来自香港的华语作家回顾港式老派头;作家崔曼莉对于提笔练字与生活之道的参悟;常年旅居意大利的年轻摄影师沉白白眼中米兰的异国情调;不丹籍人文摄影师对玄奘千里之行的探讨;更有来自60、70、80、90跨世代的朋友分享他们眼中的爱情、家风、诗歌、戏曲、时光、手作……

内容推荐

“古早味”,最早是闽南人用来形容古旧味道的一个词。“古”,年代久远;“早”,早年、童年;无论哪一种都是和传统密切关联着。古早味,是一种怀旧的味道,也是记忆中的味道,是根据历史的制作方法而得到的味道。

寻问古早味,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只是为了想清楚,除了成住坏空的感慨,我们还可以把什么带到将来,还有什么情感与精神值得我们细心呵护至将来,那不得不来的将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借此发现,与金钱无关的“奢侈品”,与收入无关的精致人生,以及那些与岁月无关的日久弥新。

在谈笑静主编的这一期的《我们(004古早味)》里,我们邀请了来自北京、台湾、香港的作家各自谈谈记忆中的味道;也邀来了60、70、80、90跨世代的朋友分享他们眼中的美好;而“古早味”更远超出味蕾上的感受,我们在纸上相聚,谈爱情、谈书写、谈家风、谈诗歌、谈戏曲、谈手作、谈时光,与古人交……

我们,在生命的半路相遇,同行,共勉,彼此滋养。

目录

董克平 古早味,更多的是情感

陈冠中 港式老派头

林育德 那碗粿仔汤

周裕隆 奶奶的

刘巨文 魏晋的“疯度”

周晓华、杨思思 京戏里的闲生活

青 简 新场旧事

崔曼莉 落笔即修行

好物

沉白白 米兰的光阴故事

看见

帕武 千里之行——追溯玄奘的足迹

有感

忏之 活在一张纸上

面相

鲍尔吉·原野 谁是我们的前世父母

傅林 袜子里的银圆

老陶子 一席之地

苏恩禾 时间的隐味

周晓华 慢慢慢慢爱

南 朗 传家

朱卫东 樱桃的滋味

专题

时间去哪了——书写的记忆与情怀

谈雅伦 描红本

王多多 小楷字

范钦儒 老立柜

试读章节

宜兰城隍庙前有一家小面摊,我刚记事的时候,筷子还拿不稳,就经常在那里吃面。面摊没有名字,就是庙前街边小空场上搭起的一个小棚子,摊主是一对有点儿上了年纪的老夫妇,长得又瘦又小,都只有一米五出头。他们做事勤奋,待人和气。面摊上售卖的品种不多,只有油面、米粉和一种类似河粉的“稞仔”,都带汤;小菜也只有猪头肉、粉肠和豆泡(可能还有别的,只是我们家常吃的就这三样)。我最喜欢他们家的稞仔,蒸得很薄,切得很细,用嘴轻轻一嘬,能连汤带料一起嘬进嘴里。他们家的汤头特别清香,我是个不爱喝汤的人,也总是喝得一干二净。

大约在我上小学以后,城隍庙前盖了房子,不能再摆摊,面摊歇了一段时间。再后来,城隍庙斜对面的郭圣王公庙连同周边的棚户被推倒重建。郭圣王公庙建在三楼,楼下成了一个生意清淡的商场。从那时起,小面摊就搬到商场一楼临街的一个小店面,直到现在。老夫妇的儿子叫阿源,那时刚当完兵,年轻力壮,便由他接手了面摊的生意,面摊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叫“阿源面店”。

虽然我在郭圣王公庙楼下的阿源面店吃面的时候要多得多,但我的记忆还是始终停留在城隍庙前那个风雨如晦的小面摊里。离面摊不远有两家电影院,经常是我们一大家子人看完夜场电影,父亲领着大队人马来到小面摊,连我弟弟共八口人,正好坐满一张大圆桌。一人一碗面、米粉或稞仔,再切几盘小菜,这就是一顿丰盛的消夜,尤其是在阴雨绵绵的冬夜。那时候没有一次性筷子,我父亲会仔仔细细地从筷子笼里挑出八双看起来比较干净的筷子,再拿到煮面的锅里用高温的面汤涮一涮。面摊老板一般不太乐意别人把筷子插进面汤里涮,但对于我父亲,可能是认识时间长了,总是客客气气地让开身子,还满脸堆着淳朴的笑容。

很多年后,我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然后工作、成家,但每次回宜兰总要先到阿源面店吃碗棵仔汤,几十年来一直这样。 ‘

据说各地城隍爷的生日都不太一样,宜兰城隍的生日是二月初八。现在的宜兰市就是过去的宜兰县城,县城里每年都有一次盛大的庙会。庙会当天,家家户户都要摆流水席,招待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这个习俗至今还在延续。宜兰庙会有两个日子,若这年是城隍诞辰的二月初八,来年就是东岳大帝诞辰的三月二十八。阿源家的面摊还开在城隍庙前的时候,不管有没有庙会,每年一到二月初八,他们家的面摊就得暂时拆了,给城隍爷腾地方搭戏台,等庙会结束,再收拾那些烂木条、破帆布把面摊给支起来。

庙会期间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流水席。面摊根本没生意做,全年无休的阿源一家人正好可以歇息歇息。这时候,我们家也为了大拜拜正忙得热火朝天。我记得我们家并不是年年都摆流水席,印象中只有一次办得最隆重。那一次,我惊讶地发现每天忙里忙外、平日里只做些家常小炒的母亲竟然厨艺精湛。宜兰有几种驰名全台湾的美食,比如糕渣、枣仔饼、西鲁肉、芋泥、炖什菜(类似佛跳墙)、炒什菜等,除了糕渣比较费工费时,母亲几乎样样都能上手。我母亲是个地道的宜兰人,祖籍福建漳州,她是绝对不会包饺子、擀面条的。但那次庙会,我却从她那里学会了包饺子,只不过不是北方的饺子,而是地道的宜兰小吃:芋饺。

我是我们全家最贪吃的一个,从小到大没少为了贪吃挨骂,挨大人骂不打紧,完了还得忍受我大哥、二哥和我弟弟的冷嘲热讽,可是,这仍旧不能阻挡我对美食的渴望。为了公平,我母亲会把好吃的甜品,比如蛋糕、广式月饼、别人结婚送的喜饼等用刀切成八份,除去我祖母(她非常惜命,从来不吃这些过度加工的食物),父母兄弟姐妹八人正好一人一份。我母亲的就是我的,我可以理所当然地吃掉;我父亲的也是我的,我也能理直气壮地吃掉:我大姐的那份,她会让我母亲和她一起,一样尝一点儿,剩下的还是我的;我二姐的那份,一般是自己尝一点儿,剩下的平均分给四个弟弟:我大哥的我就不惦记着了,他吃得比我还快;我二哥的那份,只要我随便说两句刺激他的话,他就会气得捶胸脯,然后很有志气地走开,说什么也不吃了,那就归我啦;至于我弟弟那份,他还小,一口气吃不完,他会小心翼翼地装在盒子里藏起来,但是,不管他怎么藏,最终还是进了我的嘴巴。那时候,我就像只馋猫一样,处处被家里人防着。我母亲最担心的是,哪天我饿极了,把老鼠药当糖果吃了。

对我来说,香甜可口的芋泥已经是人间美味,再把芋泥用手擀的饺子皮包起来,还得捏出一道道花边来,然后下锅油炸,这得多好吃啊!

P16-17

序言

在选定这一期的主题之时,我并没有打算要做一期“舌尖上的旧时代”,它不是关于传统美食的报道;我也并没有敏锐地意识到,“怀旧”已经成为最新的潮流,我们无意跻身时尚风向标。必须坦白的是,发起这样一个主题,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个人想摆脱中年危机的困扰——我开始禁不住地怀疑:是那些昔日的情怀与审美、风尚与器物真的那么好,所以我一再地请求人们且慢且停且回头?还是因为自己始终活在旧岁月、小时代,跟不上、看不懂、学不会时下的精神与价值所在,所以才坚持故旧?是世界在变坏,还是我在变朽?

我到了一个深刻自我怀疑的年纪,这个社会也到了一个应该反省的时代。向前还是向后?向左还是向右?一切的集体现象,都有着个体的渊源,个人的业力决定了社会的共业,个体意志影响了集体意识——同样的,一个个体生命对美好的认定,就是参与了人类社会对美好的缔造。立题“古早味”,其实只是希望众人借题发挥,各自谈谈“美好”。

但是所有的回顾都有一个危险,那就是我们往往会忘了:是现在的这个“我”,在回顾那段“时间”,而那段“时间”里的那个“我”,却没有发言权;我们总是说“我”愿意回到当初,却忘了当初的那个“我”,并不愿意留在原地,所以怀旧永远是不公平的。因此我要提醒自己,寻问古早味,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只是为了想清楚,除了成住坏空的感慨,我们还可以把什么带到将来,还有什么情感与精神值得我们细心呵护至将来,那不得不来的将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借此发现,与金钱无关的“奢侈品”,与收入无关的精致人生,以及那些与岁月无关的日久弥新。

在这一期的《古早味》里,我们邀请了来自北京、台湾、香港的作家各自谈谈记忆中的味道;也邀来了60、70、80、90跨年代的朋友分享他们眼中的美好;而”古早味”更远超出味蕾上的感受,我们在纸上相聚,谈爱情、谈书写、谈家风、谈诗歌、谈戏曲、谈手作、谈时光,与古人交……

至于我自己,自我怀疑仍在继续:更谨慎地审察着自己内心的怀古与装腔作势的距离,审察着自己对未来的悲观与恐惧是否会发酵成对过去酸腐的眷恋。这也许是做书的其中一项福利吧:每一次的自我怀疑都可以成为一个命题,可以请来处于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经历的众人,分享见地,得到认同不错,若能受到否定更好。我们,在生命的半路相遇,同行,共勉,彼此滋养。

谈笑静

微博:@扎西拉姆·多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004古早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谈笑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9634
开本 16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201428848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