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白话全译)/时光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内容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我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白话全译)》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本书由文史哲译。

内容推荐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不仅谈到了做人、学习、教育,还谈到了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国与安邦等重要问题。所以,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之说。《论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对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语(白话全译)》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论语(白话全译)》由文史哲译。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孔子年谱

试读章节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就能把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这岂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志气相投的好朋友从远方来了,久别重逢,难道不值得让人高兴吗?别人一时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对人产生怨恨,这样胸怀坦荡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朱熹注: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领导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领导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有修养的人要在为人的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子有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朱熹注:“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样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朱熹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竭尽全力了吗?与朋友交往信守诺言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

名家注解曾子朱熹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

张居正注:“曾子之学,随事精察而力行之,故其用功之密如此。然古之帝王,若尧之兢兢,舜之业业,成汤之日新又新,检身不及,亦此心也,此学也。”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谨慎地对待各项工作,信守承诺;节省开支,爱惜民力;征用劳役时应顺应节令不违农时。”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极,尧、舜之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已矣。”

朱熹注:“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次第,宜细推之。”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做事严谨恭敬诚信,博爱众生,亲近有德行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提高修养。”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为弟子之职,力有馀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朱熹注:“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把喜欢美色的心换成优秀的品德;侍奉父母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豁出自己性命,结交朋友讲话守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没学习过,我也要说他学习过。”

名家注解朱熹注:“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而所学的东西也不会牢固。为人应该以忠厚诚信为主,不与忠信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勇于改正不能畏怯。”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又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

朱熹注:“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又曰:“轻乎外,必懈怠于内,则所学不深,所知肤浅,所行虚浮,自然德威无所从树。”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慎重对待父母的死亡,按时追思悼念先祖,百姓的道德自然就引归淳厚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张居正注:“丧也,尽其礼;祭也,尽其诚,而其德亦归于厚矣。此可见孝者,人心之所同。君者,下民之表率。欲化民成俗者,可不知所以自尽也哉。”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它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跟他说的呢?”

子贡说:“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五者得到的。他老人家获闻各国政事的方法,与别人都不同吧?”

名家注解朱熹注:“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

张居正注:“子贡之言,不惟足以破子禽之疑,而使万世之下,犹可以想见圣人之气象,此所以为善言德行也。”P1-7

序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一部关于伦理言论的著作,也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论语》善于通过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书中不仅有关于孔子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还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并且,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诸多孔门弟子的生动形象。如子路的鲁莽率直,颜回的仁厚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不仅谈到了做人、学习、教育,还谈到了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国与安邦等重要问题。所以,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之说。《论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对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何做人。孔子教导我们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并且还要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孔子看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光明磊落。孔子将“仁德”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仁德呢?仁德的外在标准是:“刚、毅、木、讷”(《子路》);而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是:“恭、宽、信、敏、惠”(《阳货》)。按照仁德的标准,做到“修身”、“克己”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如何学习。孔子认为人要有好学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要讲究学习方法。其中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等。在学习内容方面,孔子主张学习的范围要广博,不能单一,不能偏颇。他还强调学习要先确立明确的目的,表明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如何施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教育内容极其广泛,提倡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士”和“君子”,这也就是其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

如何为政。孔子认为一切正直懂礼、并且具备一定为政能力的人都可以从政。但是要求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言行一致,有处理事情的远见卓识。

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儒家所谓的“君子”重在强调对人格的追求,要求君子处处严于律己,重视自我修养,重义避利,追求道义。认为君子应当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

如何治国安邦。孔子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重视仁德、以身作则;治国的基本方法就是“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白话全译)/时光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文史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935113
开本 32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76
12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