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钞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徐瑾著的《印钞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精)》是一本好看、有料的全球中央银行发展史,一窥数百年来的金融进化和危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书立足于金融常识,探究金融的本质,更好地了解对我们无比重要的金融本身到底是什么。

本书通过一系列财经事件和人物,让我们穿梭于不同的时空,看文明的兴起衰落,各国的暗潮汹涌、实力交替。我们不仅要知道过去,还要了解过去。向后看,就是向前看。

内容推荐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资本在不同时空的置换交易背后,金融的本质在于合作。对于经济发展,这种人际合作秩序的拓展必然推动经济效率的提升,其背后伴随着人性百态,其中亢台与胆怯也构成经济周期的繁荣与萧条。

金融进化之中,中央银行是不可不谈的话题。从最早的瑞典银行到英格兰银行,再到美联储与欧洲央行甚至中国央行,全球央行与金融危机的博弈与互动,某种意义上构成金融市场乃至社会制度的过去与现在。金融进化从国家到个人,其优点和短板都有体现。除了监管者与资本市场之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猫鼠游戏,更在于社会个体在经济博弈之外的对抗与合作。

徐瑾著的《印钞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精)》立意在于金融常识。一系列财经事件与经济人物背后,离不开其滋生的土壤以及背景,从中亦可一窥金融历史的进化之旅,甚至国家文明兴衰成败的暗涌脉络。

目录

绪论 大历史中的货币之手

第一部分 18世纪:中央银行 VS 争霸欧洲

 从帝国战争到英国突围

 国王的最后一根稻草

 让国家的归国家,国王的归国王

 1720年:南海泡沫与约翰·劳

 从银行券到纸币

第二部分 19世纪:金融革命VS英国崛起

 1825年危机:英国历史上的“钱荒”

 金块辩论:货币主义 VS 凯恩斯主义

 英镑与金本位

 像英格兰银行一样可靠

 大英帝国四角关系

 金融背后的制度变迁

 弗格森:感谢大英帝国

第三部分 20世纪:大萧条 VS 对抗危机

 1929年崩盘:盛衰极限

 罗斯福新政:恐惧与自由

 大萧条:事实与神话

 中央银行家:毁灭与救赎

 从白芝浩到伯南克:最后贷款人

第四部分 迄今为止的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VS债务狂欢幻灭

 Ⅰ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

雷曼之陨:骄傲的代价

花旗:全能银行梦碎

保尔森的峭壁边缘

格林斯潘忏悔录

金融危机启示录

 Ⅱ 欧债危机

冰岛“破产”

哀希腊:第一次希腊风波

拯救欧元

卢布危机与美元归来

希腊退欧:灰天鹅重现

中央银行:后QE时代的诸神之乱

 Ⅲ 后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与世界

金砖五国的困境

4万亿刺激与地方债危机

大收缩:全球债务危机中的中国

央行版钱荒真相

人民币与资本开放两难

中国第一与世界新平庸

未来新常态与五大风险

央行困境:沉默通缩甚于喧嚣通胀

尾声 审计中央银行

后记 我们都在经历历史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从帝国战争到英国突围

金融离不开银行,现代银行是金融体系的动脉,其中流动着源源不断的金钱。回顾金融的本质,不得不谈银行。

中央银行大概是最重要也是最神秘的银行,中央银行家往往成为报纸头条主角或者阴谋论的核心。作为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英格兰银行曾经被冠之以“堡垒中的堡垒”,其诞生亦被视为当时最重要的金融革命,那么,这座“堡垒”是如何平地而起的呢?

今天谈起中央银行运作规范,往往言必及英格兰银行以及美联储如何如何,以至于《××战争》中大喝一声,你知道中央银行是私人银行么?不少人顿时傻眼,马上以为知道了惊天秘闻,随即对阴谋论之流五体投地。事实如何?历史犹如化石,永远是层层叠叠而就,真相总是比有的人想的单纯,也比另一部分人想的曲折。英格兰银行在17世纪诞生,其成立的主要原因其实只有一个——战争。

聪明不过希腊人,他们早就说战争是一切缘由之父,而一切战争的母体则是金钱,因此,战争比拼的不仅是军事实力,也是各国的融资能力。作为大陆强国的法国和海洋强国的英国,在欧洲历史上一直斗争不断。法国在西欧面积最大,人口又是英国的三倍,这些因素在冷兵器时代都非常重要。而英国之所以能够持续应对甚至在18世纪打败法国,其背后离不开制度的作用,尤其是金融体系的支撑与财产权的保护。

国家竞争中,制度为什么如此重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指出英国直到16世纪还没有什么成功“迹象”,他如此评价17世纪英国的窘迫境地:“法国的规模和西班牙的财政资源使这两个国家都成了欧洲的强国。尼德兰的效率达到了同样的目标。这三个国家都向英国提出了不断的挑战……英国必须寻找一个中间的领域。”

所谓“中间领域”,对于英国而言就是开拓新市场,建设新制度,使得原本在16世纪完全看不出冠军样的英国在18世纪领跑,成为一个“最有效率、发展最快”的国家。事实上,历史上欧洲的地理分割纵然使得各类冲突绵延不断,但也造就了不同的制度竞争以及国家演化,谁占优,就引来效仿;谁落后,就难免被淘汰。

依赖商业和贸易,英国面貌开始变化。按照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数据,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末,英国人口增长大概4倍,同期法国人口只增加了四分之一,英国人均寿命以及城市化也高于法国,伦敦人口增加了13倍,伦敦已经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

金融业影响渗透入政治,反过来说,金融业的发轫更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变革。比起欧洲同侪,英国银行业起初委实不起眼。意大利人13世纪已经发行城邦债券,其北部城市热那亚的作用一度被历史学家认为堪比今日的国际结算银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16世纪已经孕育了现代期货期权交易,相形之下,17世纪末的英国金融业远远谈不上繁荣。伦敦城的金匠们刚刚开始学习利用个人信用经营银行业务,比如保留一部分储户的现金,同时将剩余部分借贷出去,金匠的收据也开始作为银行本票的雏形大行其道。一位20世纪债券市场的先驱曾经如此吐槽当时的伦敦,“没有货币市场,没有实质性的银行,没有组织有序的国家债务”,其运作模式被视为难以脱离中世纪君主贷款窠臼。

不仅因此,国王之手始终不时染指金融。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曾经因为财政枯竭而通知铸币厂不得对外支付,这使得商人们已经放入铸币厂的金银强行被国王“借走”。值得一提的是,查理一世在位30年间可谓英国历史动荡最为激烈的时刻之一,国内以英国国教为主的新教徒和传统天主教势力斗争不休,国外则是席卷全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是霸权崛起与信仰分歧的产物。三十年战争中,英国站在新教一边,而查理一世本人则偏向天主教,又与罗马教廷交往密切,甚至希望在苏格兰强行推进宗教改革。加上其与议会的多次失和,最终导致了个人的覆灭,成为唯一一位在王位上被处死的国王。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在1672年曾经让财政部汇票赎回暂停,此举令不少颇具声望的金匠破产,对公众打击不小——须知,早期的银行业与金匠渊源甚深,不少人认为银行家主要来自金匠,但也有金融史学家认为银行起源不仅来自金匠,还有商人、公证人、实业家、包税商。实际上,从1666年起,英国就规定了铸币自由,意味着只要付出一定熔铸费用,人人都可将金银送去铸币厂换来足额货币。

也正因为如此,铸币厂的地位之高比起今天的银行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当年艾萨克·牛顿晚年就一直担任皇家铸币厂厂长,并且因为督办得力被封为爵士。如此金铺,理所应当被视为安全的托管所在,但类似上文之事却发生过不止一次。

类似事件使得英国民众充满了不安全感,一方面促使他们把现金存入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家手中(如前所说,他们不少是金匠出身),另一方面,日渐充盈的社会资本此刻迫切需要可靠的储蓄之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银行——英格兰银行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P4-7

序言

大历史中的货币之手

“为什么没人预测到?”

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时,如是反问这家诞生过经济学家哈耶克与科斯、哲学家波普、投资家索罗斯等人物的经济名校。事后,不少回复纷至沓来,从技术官僚到政治人物都入选预测行列,甚至教皇也在其中。

随着美国经济进入大缓和阶段,经济学主流状况对于宏观经济学表示满意,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的主要贡献者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弗·布兰查德(olivierBlanchard)和理性预期学派大师罗伯特·卢卡斯,要么发表论文表示“宏观经济学的状况很好”,要么表示“防止经济衰退的核心课题已经攻克”。至于以研究大萧条出身、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即使在2007年也仍旧表示次贷危机对宏观经济不会有显著影响。

金融危机之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Economtst)就曾发问“经济学出了什么问题?”(what went wrong with economics).宣称经济泡沫的破灭之后,终于轮到经济学学科的泡沫破灭。而转行专栏作家的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更是对上述几位同行极尽刻薄,至于神奇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则表示自己40年的理论系统在金融危机的那个夏天崩溃了。

经济学家怎么了?公允地说,明斯基(Hyman Minsky)等非主流经济学家很早就已提出对于债务的警告,而少数主流经济学家如现任印度央行行长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在2005年也对金融创新发出预警,但一方面这多是局部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当时学界层面很难形成主流观点,在大众层面传播影响自然远远不如主流经济学看不上的“末日博士”鲁里埃尔 鲁比尼(Nouriel Roubini)。伯南克2010年在一次演讲中总结,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没预测到此次危机的时间以及严重程度,此前的预警只是指出孤立问题,但最终导致这场灾难性危机的正是一系列复杂联系。

金融危机影响每个人,更进一步讲,预测危机失败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的事情。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莱昂内尔·巴贝尔也撰文自问:“财经媒体为何没有预警金融危机?”

大家都应该反躬自问:金融危机如何形成?应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否可以避免?中央银行在其中是否应该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金融市场是否还在有效运行?市场假说还能成立吗?谁又来监管市场监管者?金融业对经济增长是利是弊……这些问题促成了本书的写作。

分析现实经济,数据、逻辑、历史三者皆具最佳,谈数据和逻辑的人已经不少,但是涉及历史的人相比较很少,尤其是金融史,历史和金融两个门类近乎老死不相往来,稍好一点也是顾此失彼。本书是一次尝试,我希望从历史观照真实世界。

……

因此,观念始终构成一个好世界的进化可能,金融也不例外。一方面,任何政治学者或者经济学家都不能忽略利益集团,甚至有利益即观念的说法;另一方面,各种观念也开始成为信念之争,这一点即使在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国内凯恩斯主义与奥地利学派的某些争论。姑且不论这些名词的实质,从历史与务实的眼光来看金融世界,它们本身有其规律,而这些规律正是观念渐进的产物。正如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所言,观念也可以超越利益、偏好、世界观,甚至经济学家眼中永恒不变的私利,也是观念的产物。。

观念或常识,总是在普及中获得更新与生命力。关于货币与金融的知识更是如此。美国学者佩里·梅林(Perry Mehrling)在他构思50年之后撰写的巨作《新伦巴底街》(这无疑是向白芝浩致敬)中所言,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理想离现实太远,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居然忘了古老的货币观点,而“这些知识曾是常识”。本书立意于普及金融常识,力求不故作惊人语,一系列财经事件与经济人物的背后,有其滋生的土壤以及背景,从中亦可一窥金融的历史与进化,呈现国家文明兴衰成败的暗涌脉络。阅读历史为了观照当下,除了金融历史的叙述,更是为了当下的反思。

本书写作最早追溯到2008年的一系列大事件,最近两三年系统整理,受限于水平,谬误难免,请多见谅。

徐瑾

2015年12月于上海

后记

我们都在经历历史

我现在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就是对于未来、对于我那些未来的行动,以及对于社会走向未来的进步过程来说卓有成效的东西。

——德国学者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

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便是历史的双重功能。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E.H.Carr,1892--1982)

2008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已现端倪,但多数人还是认为这只是美国的事,甚至只是华尔街的事,只是与实体经济无关。当美国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收购美国投行贝尔斯登的消息传出时,一群上海主流财经记者正因为另一则摩根大通的新闻聚在一起。对于贝尔斯登的消息,大家普遍反应冷淡,多数人认为就是美国市场的新闻,简单聊了聊两个公司整合之类,大家显然对摩根大通在国内合资期货公司更感兴趣,对于贝尔斯登的兴趣也更多在是否影响与中信证券合作。几乎所有人都未意识到这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开端,从华尔街弥漫到全球。

我也在这场聚会中,作为出道几年的财经记者,谈不上有先见之明,但这一收购价格之低也让我琢磨思量。这家曾经挺过大萧条的公司的最高股价曾达到172.69美元——从事后披露的资料来看,这次成交背后凝聚了美国财经界以及华尔街巨头好几个不眠周末、殚精竭虑的斡旋努力,又有谁知道,随后还有雷曼兄弟、AIG(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银行等巨头坍塌。

但是,和我的同行一样,市场并没有意识到华尔街即将血流成河,全球市场谁也不能置身之外。就在几个月前,我和当时德意志银行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诺贝特-沃尔特博士(NorbertWalter)聊起次贷危机及其影响,他还认为这次危机只是一个局部性事件,对亚洲几乎没有直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还没有受到直接冲击。

即使置身其中,也未必清晰。贝尔斯登陷入偿付危机时,公司应对事态难言积极。其董事长吉米·凯恩依旧离开纽约参加一场桥牌联赛,等他回来,破产结局已经注定。而首席执行官艾伦·施瓦茨在3月14日接到了当时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的电话:“你们现在得靠政府了。”即使汉克·保尔森本人,在高盛首席执行官任上、2006年接受美国财政部长任命之前,也曾经拒绝过,身边不少华尔街朋友也不赞同,倒是他的中国老朋友之一、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鼓励他接受这一职位。

除了成交价,贝尔斯登的案例仍旧有可以玩味之处。摩根大通背后是美联储,这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而当时参与促成摩根大通与贝尔斯登交易的盖特纳(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后来担任美国财政部长)如此分析:“贝尔斯登的一幕是美联储的一个转折点,很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处于安全区内的行业银行和安全区外的其他公司之间有一条界线,这条界线现在被打破了。”

跨过这条界线,犹如恺撒跨过卢比孔河,没有回头路。金融危机不仅使得美联储越界,其他央行也在尾随,其后的欧洲、日本、中国等经济体,央行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玩家。在危机动荡之中,中央银行越来越重要,大央行时代的来临,也使得梳理中央银行历史与行为尤其重要。

大家都在经历历史,无论是否完全有此意识。等到2008年之后雷曼兄弟倒闭、美林银行易主、花旗银行转型再到中国的4万亿大手笔,大家开始回过神来,世界已经不同。一年之后,银行家开始不再受到追捧,不少金融业人士开始反思从工作价值到工资价格,甚至我问及的数位金融高管,多数表示他们的薪酬确实过高。

一位国际银行的中国掌门人就曾对我说,一方面觉得自己薪水很高,另一方面也觉得放在市场中是平均水平。“这个市场是很疯狂的,很多人赚上千万美元,什么人值上千万美元呢?连参与航天项目的科学家也没这么多钱。这是非常贪婪的文化,导致很多人前几年赚够钱了,现在看情况不好,转身走人,用他们以前赚的钱在海滩上享受生活,所以现在投资银行还是缺人。而且咱们中国人常说‘解铃还须系铃人’,那系铃人走了,系统不就完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再后来,国际形势持续低迷,中国则一片大好,4万亿大手笔出台,《货币战争》风行一时。中国央行进入资产负债表大扩张时代,广义货币存量与GDP之比居世界前列,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中资券商在全球排名中也集体提升,不少华尔街精英集体回国了。即使上文提到的国际银行高管,不少也转换门庭,甚至转战中资银行。这对应着中国银行业排名集体飙升,中国经济先是超越日本,再是追赶美国。

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大家开始意识到这是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一次可和大萧条比拟的事件,不仅在经济层面冲击社会,更是在理念层面冲击社会。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影响几何,这是一个大题目。金融危机之前,国内投资者基本不关注国际市场,金融危机之后,中美之间脱钩论不断,但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国内投资者也逐步开始同步关注国际市场。

至于我本人,金融危机期间做了很多报道,后来则离开记者岗位,成为一名财经评论员,作为一名青年经济学人,更多从观察者身份审视这场变化,从置身其间到抽离观察,反而对全貌的认识更为清晰。2008年金融危机为何发生?保尔森的急救方案留下了什么?金融危机之中,中央银行等监管方应该如何做才是最好?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失败吗?如果历史总是在重复,那么我们能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相信中央银行家吗?

整理书稿时,我回忆起小细节。2008年10月,金融危机起势,美国多家银行倒闭.数以百计的金融机构仍处于困境。我和当时纽约银行梅隆公司亚太区主席克里斯·斯托蒂(chrisStur~jv)聊起金融危机。他说当时思考最多的问题是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这并不意外,多家机构倒闭,存活的也命悬一线,当时美国就推出了7000亿美元援救方案,向包括纽约银行梅隆公司在内的九家银行注资1250亿美元,支持政府的不良资产清理计划。对于现实,这位金融高管的方式之一是回归历史,他重新开始阅读《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而他自称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无独有偶,金融危机中,美国前财政部长盖特纳也在阅读历史,他读了《金融之王》,历史与现实的比照,让他大呼“实在是太恐怖了”。

他俩并不是个案,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力量,或者说观念的力量,隐秘又强大。我笃信理念的力量,读书的时候,我就和朋友一起编撰出版《读品2006》《读品2007》系列,在金融危机中出版了一本访谈集《危机与转型》,主要是对于世界经济困境以及中国改革路径的追问。金融危机后,面对中国经济诸多问题,我出版了财经评论集《中国经济怎么了》,随后开始写作《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是解析新闻背后的经济原理,《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则是系统介绍各家经济思想。不过,仅仅从经济理念去解读金融市场远远不够,甚至就金融市场谈金融市场也是有缺失的,因此,我开始计划一本系统阐释金融的书籍,这也就促成了本书的诞生。这次写作得到了很多师友的帮助,尤其是止庵先生与刘海影先生的鼓励指点,让我受益良多。

我的所有写作,首要目的是解答本人疑惑,其次在于普及常识。因此诚意并不缺乏,也在努力提升专业水平,但其中谬误难免,这是个人责任,我甘愿承担。在梳理过程之中,辛苦与快乐并存自不待言,不时感受到政治力量对于金融实践的潜在影响,同时也感受到金融之手对于世界大势的推动作用。这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各种力量交汇而成,我尽量不做道德评价,而是从理性维度给予“同情的理解”。

中国何时会爆发金融危机?经济铁律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是无法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社会科学往往是理念与实践的互动结果,经济规律可以作用于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也在改造经济现实。如果中国不幸以剧烈方式爆发金融危机,其力度或将进入历史记录。如果中国选择日本式的软着陆方式,那么未来可能是挣扎的20年。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尽管金融危机已经被置换为后金融时代,银行家也重返达沃斯论坛,中国第一的势头看似锐不可当,但世界已经和昨日不同。

金融危机是信用经济的固然产物,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一样难以回避。我们不是在面临一场危机,就是走在一场危机的路上。也正因为如此,了解你的对手是谁、它如何形成、如何作用于现实经济,在当下也无比重要。

各位,欢迎来到一个动荡而刺激的美丽新世纪。

徐瑾

2015年12月1日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中央银行应该扮演经济繁荣的刹车角色,就像当派对进入高潮要取走大酒杯一样,免得玻璃碎片满地,一地鸡毛。但当金融恐慌气氛蔓延,流动性开始消失,中央银行应该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美国前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钞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55697
开本 32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2015239760
中图分类号 F831.9-4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