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魔鬼的无聊/文汇译丛/樱花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魔鬼的无聊》为日本战后著名的“无赖派”文学旗手坂口安吾的惊世代表作,由《魔鬼的无聊》、《我想拥抱海》、《直盯着人看的女人》、《行云流水》和《肝脏医生》5部短篇小说组成。作品主题大多揭露战争致使人类的堕落与放荡,体现了坂口安吾颓废而浪漫的“输家哲学”,就是宁为失败者,也不愿参与现实社会的残酷斗争。然而,他所谓的“堕落”,实际上指的是人要恢复本来面目。诚如旅日作家李长声所言:坂口安吾的极而言之剥掉了一切假面,跟着他耍一个无赖,便释怀了挫折与颓丧……即使在今天,坂口的作品依然能够“拉近”年轻的一代,令他们重新审视如何应对当今日益闭塞的时代。

内容推荐

《魔鬼的无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每一个故事都在嘲讽之后,留下悲伤、茫然,以及寻找的渴望。

《魔鬼的无聊》的作品多呈戏谑及反叛色彩,有着颓废而又浪漫的输家哲学之美。作者坂口安吾是日本战后文学中“无赖派”的旗手,他的作品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目录

魔鬼的无聊

我想拥抱海

直盯着人看的女人——语吕三船与真心手记

行云流水

肝脏医生

困惑的时代(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想,战争中很少有像我这么没出息的男人。虽然心里早就做好准备,征召令迟早会来,不是这一次就是下一次。不过,最后还是没来,虽然收到了征用令与传唤令,可是只来找了我两三次。就因为我跟别人比起来,资质差到令人惊讶的地步,就干脆把我放弃了。只是笨拙而客气地对我说了声“辛苦了”,然后把我送出来就结束了。

因为我在战争中,是个抱持着听天由命,随便别人爱怎么搞都不关我的事的人。所以,收到征用传唤令的时候也一样,我无所谓,对方要我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就抱着这么干脆的想法。当他们说“身体不好的请到这边”时,身体健壮的里面有一半的人都往那一边去了。可是,我却一点都不慌张。不过,政府官员对我的无能还不太在意,他们更在意的,似乎是我可能是个会危害其他征用工的人物。因为一般公认小说家是那种早上睡觉、晚上熬夜的懒惰鬼,是群不服从规则的无赖汉,也因此对我怀有畏惧吧。我原打算听天由命,要我去哪个工厂我都去,可是,正如我所说的,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工作,我是个天命主义者。毫不慌张的样子,似乎有时候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因此,就在全日本的人都在忙碌工作的时候,只有我什么都不做,也因此我心里早做好了三分之一的死亡准备。

我本来是日本电影社的特约顾问。不过,我是个顿时间会想不起“顾问”两个字要怎么写的特约顾问,所以各位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顾问了吧!一个礼拜去露一次脸,看看这个礼拜的新闻影片以及其他有趣的东西,然后,跟专务见面谈个十五分钟话就可以了。有时候专务还会觉得麻烦,一副不见面也可以的样子。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就渐渐变成一个月只去一次,就仅是去领月薪而已。我其实写了三部剧本,可是一部也没拍成。第三部《黄河》根本是乱来,请我写这部剧本的时间,是昭和十九年年底,那时候早就知道日本会输了,明明知道不可能在那个时候,挂着相机,悠哉悠哉地走在黄河边了,可是,却要我写剧本。想来是专务可怜我吧?他大概想我什么都没做,也没去公司,坐领干薪,心里应该感觉不好受吧?于是才会拜托我写一部大剧本。专务跟我之间,有一些私人的关系啦!不过,这点就略过不提了。

据说能控制黄河的人,就可以控制整个中国。因此,黄河治水至今仍是中国无法解决的大问题。中国事变之初,战略性决堤,注入黄海的河口,改为注入扬子江,日军为此展开大工程。这是电影的主题。不过这个部分与我无关,我写的是这个主题的前篇,谈的是黄河为一条具有什么样怪物性格的独特大河,是偏向历史性、地理性的文化电影。

因此,我很用功地研究了黄河。书读了一些,在立教大学里面有个亚细亚研究所,这里有一位身兼诗人的中国学者,名字我又忘了,那个人我曾在三好达治那里见过,听说是个可以信赖的中国学者,也听说这位诗人在亚细亚研究所里工作,因此我去拜访求教于他。其他还有几位中国学者,虽然很不巧,都是没有特别研究过黄河的专家,不过,在这里受到诚恳的接待,还告诉我有两家专门卖中国书的书店,叫做内山与山本的,于是我去买了书开始读起来。

另外,会津八一老师听说我正在研究黄河(大概是听创元社的伊泽说的),便邀请我到早稻田的甘泉园这个地方来,因为这里有老师的中国古代美术收藏品。他告诉我有关黄河的文献,不过那些文献都是中国的书,我缺乏阅读的功力,所以只拿到书名,就不得不敬而远之了。

是件看来毫无完成希望的工作,也就是说,我被要求去做一份毫无意义的工作,也难怪他会这样对待我,我心知肚明。这如果是一本小说,战败后过个十年、二十年,也许有出版的希望,甚至等我死了之后也有可能,这种想法并非空谈。不过,描写中国的电影这种事情,一点意义都没有,它将会随着战败永远消失,宛如水中泡影。也难怪他要我做水中泡影啦!其实看黄河的书很有趣,我几乎每天跑神田、本乡、早稻田,以及其他各地的旧书店去找书,就连黄河之外,有关中国的书,也为了写剧本而拼命读,甚至到了太过的程度。不过,还是一点都没有要写剧本的心情。硫磺岛被打垮了,冲绳陷落,每两个月见专务一次,每次见面就催我该写了,不过,专务只在意公司的体制,他明知道不可能拍摄。对于专务仅关心公司内部的形式这一点,让我很难过,然而,我想,既然每个月都拿人薪水,那我就必须写。可是,不太可能光为了这种义务,就去做如此毫无意义的工作啊。我内心叨絮着,我有一半的薪水都拿去买黄河的文献了,就饶了我吧!我如此自我安慰,解释自己的怠慢。

我的住所很奇妙地在火灾中幸存下来,这是我全然没有想到的,因为我住在蒲田,附近有下丸子的大工厂区,这里已经遭到大轰炸了。虽然遭遇大轰炸,可是,只炸毁了一间大工厂,其余都只是受到流弹波及而已,还有二十几间工厂没受到摧残。我想,一间工厂要花两个小时轰炸的话,要炸毁其他这些工厂,少说也要二十几个小时。我对于即将到来的轰炸感到厌烦,而且,我想迟早会有一两颗流弹掉到我家。

因此,我计划只要一知道白天的编队轰炸目标是这附近的工厂地带,就要一溜烟跑得不见踪影,不管要我跑五百公尺或一千公尺都行。所以我经常训练我的脚力,避免脚力衰退,甚至还计划好要跳过四公尺宽的水沟。

P3-6

后记

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从第一个段落开始,我就感到困惑,就开始担心,如果这本书要我来写一篇导读或译后记时,我该怎么写?我有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抱着这样的心情,为了准备可能动笔的导读,我开始一边翻译,一边做书摘,一边思索着:如果我是坂口安吾,我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思维写下这一篇篇的故事?

我以为我做了万全准备,书摘也存进了硬盘里,甚至还备份在另一个随插即用的大硬盘中。就在把翻译稿传给出版社,并接到编辑要我写导读的电话之际,打开电脑想开始动笔的那一刹那,竟然发现电脑整个死机,档案完全无法存取,甚至连电脑都打不开了。紧急之刻,临时借了台电脑过来,想着我还有一个备用硬盘,却没想到插上电脑,竟然连这个备用硬盘也坏了。

于是,硬盘拿去送修,坏掉的电脑依然沉默地躺在我的房间,借来的电脑又原班人马地搬回去了。有时候,人是这样的,那鼓想努力去做的心情,一旦泄了气,就很难回复了。

这段期间,出国了几趟,忙了一段时间。虽然回来之后,经常接到编辑催稿的电话,可是,总是拿没钱买电脑给自己当借口,一直把这件事情搁着。拖到实在不能再拖,终于上网买下电脑。感觉就好像是为了写这篇文章才买了电脑,似乎写完这段文字,电脑就没有用处了一般。这篇文章挂在心口,总想着会有比我更适合写这个序的人,于是,似乎可写可不写,但是,答应了又必须完成,为了逃避内疚,只好真的动笔写这篇序文。

动笔的这一刻,才想起这种心情,似乎在书里某处看到过:

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虽然,我还是写了剧本,可是,因为这不是正常的工作,所以,这只是为了逃过沉重苦闷的灾难,而完全不需要本着良心去做的工作。毕竟我这一条在战争里荒废了的灵魂,根本不能工作。

因为不断出现意外状况,使我在心情上,不断想拖延这篇稿子,这才让我理解到作者那份在废墟中完全提不起劲、却又不得不为了逃避内疚的灾难而动笔的心情。于是,我觉得我真的可以开眙提笔了。

坂口安吾,出生于明治三十九年(公元一九0六年),死于昭和三十年(公元一九五五年)。他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生观与小说观,都深受战争的影响。在其短短五十年的生命中,创作丰富,涉足的领域广泛,不只创作纯文学,也写历史小说、推理小说、散文,甚至还写文艺评论。

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有《堕落论》,描述战争中所有道德伦理的瓦解,“堕落”之当然,引起许多读者的回响。另外其《白痴》一作,也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坂口安吾与织田作之助、太宰治等人,共同被归类为“新戏作派”、“无赖派”作家。他们以颓废、自虐的风格,创作出讽刺性意味浓厚的作品。

在坂口安吾的那个时代,大战期问,许多作家被征召到军队里面,成为随军记者。但是,当时的随军记者必须写出歌颂军队的文章,若涉及真实的人性,或战争中的非人性部分,忠实写出作家敏锐感受到的战争残酷的文字,就会遭禁,甚至遭起诉被判有罪,就如日本作家石川达三所经历过的一样。

我想,或许这就是《恶魔的无聊》产生的背景,唯有当一个不成才的作家,唯有毫不在乎生命、毫不在乎人性、毫不在乎死活,才能自在地活着。但是,当这一切都不在乎的时候,活着也变得可有可无,变得像恶魔的无聊游戏,在虚空中,无所谓地摆荡,不知不觉就存活下来了,活下来了,却也没有多大的喜悦,一切都只是无聊而已。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课本里奋发有为的青年,反而显得可笑了。因为他们会咬牙切齿地说“我要活下去”、“我要尽一切努力”之类的话,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总是要孩子们尽力,要孩子们珍惜生命,好好活着。但是,在那个战乱的时代,昨天还在的高楼大厦,也许一颗炸弹落下,明天就成为废墟。刚才还跟你说笑的女子,几个小时后就成为烧焦的灰炭。一切是如此无常,所有的坚定信念,都变成一场笑话,甚至反而是超现实的。于是,作者消遣着这些有为青年:

我觉得荒君、平野君很像小说中的人物。他们本来就是读小说读过头的人,那种思考方式或说话方式,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充满小说风格,他们的脚会不会并不是踩在土地上,而是踩在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上面呢?他们跟老婆都怎么谈话?我是知道他们会对老婆说的话,但是老婆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在这个时代,生命是无常的,无法靠着人的努力去掌握。明明你无法确定下一秒炸弹会不会落在你头上,你怎么还能信誓旦旦地说“我会用尽一切手段活下去”呢?这样的说辞,反而像是小说中的对话,而不是现实的对话了。

那似乎是一个所有事物都反过来的年代,这让我想起我刚开始翻译这本书时,总会有一些不自在,因为坂口安吾描述的世界,似乎颠覆了一个循规蹈矩、按照社会现存价值观在努力打拼的人的想法。尤其是在坂口安吾的笔下,认真奋斗、努力诚恳的人,总是会有悲伤的结局,就像《肝脏医生》的故事。

这是个让人笑不出来的悲剧。可是,赤城风雨医生的一生,就是一部让人笑不出来的悲剧。

赤城医生若生在现代,或许会被认为是一个诚实认真的好医生,但是,在那个价值观错置的年代,赤城医生却像是不断推石头上山的尤里西斯,总是徒劳无功。

“赤城医生有很多这种患者,也就是说,信仰者。全都是因为他的人格。有些信仰他的人会说他的诊断不行,但是,他的人格却让人难忘。医生听到这种说法,也高兴不起来。一个医生,受到尊敬是因为对他的人格的崇敬,而不是医学上的见识,医生自己是不会满意的。赤城医生就是这样,除了当个医生,他没有任何野心,因此,像我们这样的信仰者,反而让他感到困扰。”

这段话,不,应该说是赤城医生的整个故事,都让我的脑海里不断出现几个人:契诃夫、周星驰。反讽的笔调,带着一点悲悯,特别趋近于周星驰电影中描写的小人物。这一个小人物,即使握有数千个病例,还不敢直接对病人说出真正的病症,要用夹带的方式说明,当书里描述到赤城医生的心境时,身为读者,有一种想笑的心情,却又哀伤得不知道怎么笑起:

他很想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就是很在意那个“也”字,说到那个字,就会很奇怪地特别用力。后来,先生每次看诊,都会与那个“也”字奋战着,他必须与自责的痛苦奋战。所有的患者都是肝炎,面对这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畏缩呢?先生对自己的窝囊感到懊恼。

《肝脏医生》曾被电影导演今村昌平改编成电影,根据电影的简介,导演似乎加入了很多小说中没有的角色与情节,拍成了比较励志性的影片,减少了若干带着淡淡悲伤的反讽。

坂口安吾的书写里,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就是女人。

有时候会望着一个女人漫不经心的微笑,玩弄着一

具只是快乐而放荡的肉体,如此而已。

“女人等于肉体”这个主题,不断出现在坂口安吾的文字之中。女人是不思考的肉体,会思考的是男人。他期待中的女人是仅具形体与功用的器皿,更接近于人偶:  我想,女人若是个不说话的人偶就好了。眼睛看不见,也听不见声音,我希望她是个回应我孤独肉欲的无限剪影。

他借着安子的口,也说出了他心中对女人与男人差异的定义:

我不会轻视肉体或这种肉体游戏,我也不怕玩弄肉体或抛弃肉体,只是我要求代价。相对地,我想要某种其他可以提高我的东西。女人的心只能靠男人的心来提高,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要是可以提高我的心的男子,不管是谁,我以身相许都不后悔。

这个世界是以男人的心智创造而成的,女人是依附在男人的世界中成长的肉体,这具肉体深深耽溺于肉欲之中,不可自拔。

女人肉体的弱点,就是即使心里怀有如此极端的厌恶或轻蔑,依旧深陷孽缘的泥沼之中,无法脱身,这就是女人肉体的悲哀。

即使如此,男人却矛盾地羡慕女人的单纯,单纯地拥有肉体与享受肉体。

男人确实只是群凡夫俗子,根本比不上园子屁股的行云流水境界。水不会停留,也没有阴影,她的屁股纯粹就只是屁股,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如此。

只是所谓的肉欲,所谓的爱情,都是虚无而空泛,好像随时都可以放弃,因为不管是肉体或爱情,都填不满内心某处的空洞。

我的心只是个贪心鬼,它总是这样喃喃自语着,为什么一切都是如此无聊啊!都是如此无止无尽的虚无!

六尾 声

阅读每一个故事时,自然而然地会期待一个结局,然后,我们会把故事归类为悲剧或喜剧,有圆满结局的或是悲惨结局的,即使故事的主角遭遇悲惨,从头到尾都让人掉泪,即使最后是凄惨无比的完结,我们也总期待有一个结局。

王子与公主结婚了,是一个美丽的结尾。卖火柴的女孩冻死了,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尾。大团圆是一个结尾,世界末日大毁灭,也是一个结尾。纵使是有史以来最悲惨的约伯的故事,也依然谨守本分地有开头、有高潮、有尾声。

约伯是《圣经》里其中一卷书《约伯记》的主角。神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在某个风和日丽、一点都不像会有遽变的日子,他突然失去了所有家人,失去田产、房屋。在他失去一切之后,痛不欲生,披头散发责问神。

约伯的故事,在《圣经》里面只有几十页的长度,我们可以轻易地翻到最后一页,看到约伯又重新获得妻子,重新把孩子都生回来,重新拿回每一分家产。读到这里,读者们就松了一口气,知道无论如何,到最后都会得到一个句点。但是,把十几页的故事,放进人生的量尺上,那几十页的悲惨,却如同十辈子一样地漫长。人很难去想象,要如何走过这十几页,总以为这一生都要沉落在这样的悲惨中,无止无尽,永远找不到句点。

看坂口安吾的这本短篇小说集,就有一种被摆放在人生的中途的感受,回首一片茫然,前路又不知道在哪里,路旁一片废墟,生命、爱情,都被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每一个故事,都在嘲讽之后,留下一丝丝悲伤,一点点不满足,一点点不知所措,以及寻找一个句点的渴望。

这是一篇篇写在困惑的时代的故事。

书评(媒体评论)

即使在今天,坂口安吾的作品依然能够“拉近”年轻的一代……日本每年有3万多人自杀,大量年轻人沦为不上学、不工作的“NEET”一族,“为了活下去,必须堕落”,面对日益闭塞的时代,人们手中的“利器”或许也只能是“无赖”精神了。

——日本《读卖新闻》

坂口安吾对任何事物都抱有爱与恨的矛盾心理,他的“无赖”精神与时下日本年轻一代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可谓如出一辙,因而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日本作家 小野正嗣

坂口安吾的作品,挖掘人性的幽暗往往逼近疯狂的边缘,这是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也是他成为日本文学一片不可忽视的险蛾风景的主要原因。

——作家 徐锦成

坂口安吾的极而言之剥掉了一切假面,跟着他耍一个无赖,便释怀了挫折与颓丧……

——旅日作家 李长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魔鬼的无聊/文汇译丛/樱花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坂口安吾
译者 黄瑾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01851
开本 32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13.45
丛书名 文汇译丛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