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在真实中
内容
编辑推荐

崔卫平所著的《生活在真实中》以充满思辨的智慧语言,照亮生活、文学、哲学、艺术……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十多位国内外诗人、作家、哲学家进行了生动的评论,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讲述了艺术家的艺术人生,阐明了文学和思想的前卫性来自其不断回归真实的勇气。

内容推荐

崔卫平所著的《生活在真实中》是一本难得的饱含哲思和灵性的书。崔卫平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正义感的思想者,她的《生活在真实中》对我们广泛关注的十多位国内外诗人、作家、哲学家进行了生动的评论,她的文字间充满了反复的思辨和诘问,闪耀着智者的光芒,她的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学创作有很多指导意义。

目录

被禁锢的头脑

 米沃什:一出道德剧的罪人

 米沃什:黑格尔式的蜇伤

 赫伯特:站在现实和虚构之间

 海子神话

 郭路生

 文明的女儿——陆忆敏的诗歌

孤独的狂欢

 狂欢、诅咒、再生——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

 西蒙娜·德·波伏娃:双刃的言辞之剑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沉默和言语之间

 托马斯·曼的愤怒

 以赛亚·伯林:承担做不同的犹太人

 谁是亚当·米奇尼克

无权者的权力:哈维尔小辑

 分享哈维尔,分享共同的底线

 围绕布罗茨基和哈维尔的一场争论

 潜在的危机和希望

 政治家应该担负更多的责任

 人在做,天在看——读哈维尔的《狱中书简》

被压抑的良知:阿伦特小辑

 汉娜·阿伦特:亚里士多德绝望的女儿

 为阿伦特一辩

 新的开端——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及其“回声”

试读章节

米沃什:黑格尔式的蜇伤

在某种意义上,米沃什的这本《被禁锢的头脑》,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更加伟大和富有意义。奥威尔的那本是预言幻想小说,重在描写人们在巨大的外部压力及恐惧之下,如何思想变形,完成了从属和归顺的过程。身在英国的奥威尔,并没有亲身经历俄式极权主义,没有看见它是如何从一个社会内部成长出来。实际上,任何被称之为“怪胎”的东西,都不可能仅仅是外来的,“被植入”的,而是有其自身深刻的历史、文化及人性的根源。米沃什写在1951年的这本,重心放在了当时人们如何从自身的处境、困厄及个人野心出发,自觉并入强势力量,最终变成了压力的一部分。书中所见所闻,为作者本人亲身经历。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波兰诗人。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斯拉夫语系教书,在波兰故乡他的作品不能出版,不能在课堂上被提起,只能以地下的方式加以流传。曾经有人运用气球,将这本《被禁锢的头脑》从美国降落在他母语的土地和山峦上。他被隔离的原因在于开始写作这本书的早些时候,他从波兰驻法国使馆文化参赞的位置上离任出走。

巴黎很少有人理解和接受他。时值冷战初期,巴黎的知识分子如萨特、波伏娃正陷入与斯大林主义的调情,这书被视为“美帝国主义的宣传品”。巴黎的波兰侨民不相信“新信仰”的建立,不是出于恐惧和投机,而是由于有人真心相信了某些“真理”,指责他在为共产主义“作宣传”。一位巴黎的心理医生认为,一个人已经在现有体制中拥有体面的位置,居然还要流亡他乡,一定是疯了。在几度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予他支持的人中有两个光辉的名字:法国作家加缪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后者为他这本《被禁锢的头脑》的德文版写了序言。

他本人之倔还在于尽管饥寒交迫,都不拿自己的故事和身份去赚钱。他是唯一一个不给“自由欧洲”写稿的流亡作家。很多年里他为自己出走的选择感到“罪过”和“羞耻”,这种感觉伴随了他一生,认为那是一个灾难,而不是别的。1960年,他去了美国,一待就三十年,一边教书,一边坚持波兰语写作。“忠实的母语啊/我一直在侍奉你。/每天晚上,我总是在你面前摆下你各种颜色的小碗。……命运铺开一面红地毯,在一出道德剧的罪人面前。”(《我忠实的母语》,绿原译)

冰冻解除之后,米沃什于20世纪90年代初回到波兰,病逝于克拉科夫。他的诗歌与其他散文作品在中国一直有出版。20世纪80年代末,老诗人绿原译出了米沃什诗选《被拆散的笔记簿》,成为许多中国诗人的最爱。近些年,陆续有《米沃什诗选》《米沃什词典》《诗的见证》问世。这本《被禁锢的头脑》,在人们翘首以盼很久之后,终于有中文版面世。

“被禁锢的”一词在波兰文里,有“使信服”、“使信任”,以及“被奴役”的意思。如果存在奴役,它也并不仅仅是强迫的,而是有着心甘情愿的意味。新信仰也许带着迷人的微笑,令人折服而不仅是压迫,这使得这本书拥有了极为丰富的阐述空间。

这本书也会让年轻的中国读者,在面对四五十年代那批人的时候,有一个平行的了解。

米沃什出生于立陶宛一个贵族家庭,他出生的年代,立陶宛属于波兰。他的家族属于说波兰语的上层社会。当时的立陶宛首都维尔诺是一个十分国际化的城市。米沃什有一位堂兄,是立陶宛驻法国外交官员,用法语写诗。米沃什与他的年轻同伴之间,也有一个先锋诗歌的小圈子。他后来回忆道:那时候一个维尔诺的年轻诗人头脑中所想的问题,与一个法国年轻诗人没有什么分别。在当时国际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年米沃什为自己的富有家庭感到羞惭。

如此美丽的一个地方,却再三被外来强权占领与蹂躏。米沃什在书里“伽玛,历史的奴隶”这篇的开头写道:“最近半个世纪它曾轮流属于不同的国家,人们在街道上见到各国的驻军,每改变一次政权,油漆工的工作量就会增加很多,因为他们要把政府门前的牌子和名称刷上新的官方语言,城里的居民叉得换上新的护照,努力适应新的法律和法令。维尔诺的统治者依次为俄国人、德国人、立陶宛人、波兰人,而后叉为立陶宛人、德国人、俄国人。”

1936年,米沃什便出版了诗集,在当地享有文名。他与他的朋友们把自己的诗歌流派叫作“灾祸派”,年轻人已经清晰地感到灾祸就在不远处。1939年,德国与苏联的《里宾特洛甫一莫洛托夫条约》,瓜分了波兰,立陶宛归属苏联,红军开进了维尔诺。1940年。米沃什从维尔诺逃到华沙,参加了左派的地下抵抗组织。1941年。这个地方被德军占领。1944年,苏联军队从德军手中重新夺回和占领了这个地区。两次目睹苏联军队占领,米沃什将某种看似势不可当的力量称之为“压路机”。“它沿途粉碎了一切,也粉碎了每个国家人民的希望,使其产生悲观失望的宿命情绪。”

维尔诺的命运是整个波兰国家命运的一个缩写。今天的人们想要在脑海中再现那种场景是很困难的:一方面,是战争结束之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另一方面,是前进中的歌声、旗帜。这一回,闯入者最擅长的是将自己描绘成历史进步的代表,有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学说,以“新信仰”的名义,要求人们服从。即使在黑格尔那里,历史仍然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在演进,处于当事人的视野之外,而新信仰则把客观发展的“历史”替换成了“第一人称”,声称他们这些人正好代表着历史运行的方向。P15-18

书评(媒体评论)

崔卫平老师的这本书就像一只手电,照亮这些自我放逐的写作者。与其说她刻画的是一系列人物,不如说她刻画的是一个立场:文学和思想的前卫性来自其不断回归真实的勇气。

——刘瑜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如何免除恐惧,从各种禁锢走出来,追求良知与自由,“生活在真实中”。

——张铁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在真实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卫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45832
开本 32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6-53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37:11